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某深基坑工程边坡变形失稳致因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深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支护结构和邻近建筑物变形沉降增大、边坡有失稳滑移的危险状况,采用场地水文地质特性调查、边坡支护方案模拟计算与施工监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定场地中对施工扰动敏感性强的原状粉土和粉细砂层的沉降是导致基坑边坡失稳的主因,采用土层锚拉加固方案取代对地层扰动较大的注浆排险方案,确保了基坑安全开挖和边坡的最终稳定。  相似文献   

2.
以宜昌市污水处理厂洋坝泵房基坑边坡支护设计与施工为例,介绍在软土地质条件下,如何依据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及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确定支护方案。该区基坑支护方案确定为放坡喷锚支护结构.即采用放坡开挖,其高宽比为1:0.5,坡面采用灌浆锚杆挂网喷射砼进行封闭止水处理。在超深基坑施工中采用的喷锚支护及坑底降水等技术措施得当,支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土体结构、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和由工程活动所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古河道区二元结构地层的粉细砂层深基坑开挖中易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如:地面下沉、流土、管涌、基坑边坡失稳和坑底隆起等,提出了设置合理降水、止水、回灌系统、构筑挡土止水设备、加强施工地质与检测工作等防治与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在南京某工程深基坑开挖中险情分析和处理措施中得以实践且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土体结构、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和由工程活动所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古河道区二元结构地层的粉细砂层深基坑开挖中易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如:地面下沉、流土、管涌、基坑边坡失稳和坑底隆起等,提出了设置合理降水、止水、回灌系统、构筑挡土止水设备、加强施工地质与检测工作等防治与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在南京某工程深基坑开挖中险情分析和处理措施中得以实践且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贵阳某地铁车站岩溶发育特征及突水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岩溶可诱发基坑涌水、涌泥等灾害,给在富水岩溶区及断层破碎带区域施工的地铁工程带来诸多难题。因此,调查车站区域岩溶发育特征,分析突水模式,对车站基坑的设计和工程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以贵阳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岩溶涌水治理工程为背景,采用现场调查及理论分析相结合,借助三维地质模拟软件,对该地铁车站的岩溶发育特征和涌水条件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基坑岩溶发育特征及涌水突水模式,建立了岩溶、断层破碎带与地铁车站空间关系的三维地质模型。对类似地铁车站岩溶水文地质勘察及涌水防治方案的设计和施工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攀 《地下水》2023,(4):223-224+267
随着人们对地下空间利用的重视,基坑工程发展迅速,而作为其中关键一环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也显得愈发重要。文章以天津某地铁车站工程为例,根据其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对场地内的地下含水层进行划分,并从地下水腐蚀性、渗流稳定性等方面分析不同地下水对深基坑工程的影响,提出深基坑施工的工程措施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地下水对基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况下,应采取最适宜的防护措施,维护岩土的稳定和安全。  相似文献   

7.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可将边坡划分为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和岩土质边坡三类和若干亚类。各类边坡的变形破坏形式主要有散落、崩塌、滑坡和错落等。土质边坡一般都以滑坡和崩塌形式产生破坏,岩质边坡的破坏形式主要有滑坡、错落和崩塌三种,沿岩体的各种软弱结结构面发生。崩塌多发生在60°以上的陡坡,滑坡多产生在30°~60°的凸形边坡上,结构面倾角小于坡角的顺向坡易产生沿层滑动,断裂构造处、岩溶发育区、河流凹岸等位置的边坡易发生变形破坏,此外,人类工程活动、暴雨等也可导致边坡的变形破坏。为防治边坡失稳,必须合理选择和利用边坡的地质环境,消除引起边坡失稳的因素,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应力状况,因地制宜采取适当措施提高不稳定边坡的抗滑力。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20,(3)
深基坑开挖和降水易产生安全问题,地铁工程一般在地下岩土体中,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岩土工程问题是地铁建设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以天津滨海新区轨道交通B1线一期工程外滩公园站(地下车站)工程为例,在阐述其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场地条件和周围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复杂条件对外滩公园站基坑支护和降水可能产生的安全因素,以期为外滩公园站的基坑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参考,以降低工程事故发生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9.
李明惠  杜景云 《贵州地质》2004,21(3):188-190
岩溶地区深基坑开挖常诱发较多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基坑排水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诱发岩溶地面塌陷;开挖导致基坑壁滑塌;造成周围建(构)筑物破坏或局部拉裂。本文分析了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基坑支护体和周边建筑等对深基坑开挖的影响。提出了深基坑开挖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香溪大道失稳边坡地质灾害调查,对边坡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体结构、原设计方案与施工过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FLAC3D数值模拟,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对原格构挡墙逆作法施工诱发边坡牵引式滑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变形破坏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变形受工程地质条件控制作用明显,边坡开挖改变了坡体原来的力学平衡条件,为边坡变形失稳创造了客观条件;由于超开挖施工,受格构挡墙自重作用,下部支撑岩体受压破坏,导致格构挡墙失稳下沉,带动其后坡体变形,形成牵引式滑动;随着坡体滑移的发展,边坡将逐渐拉裂破坏并形成贯通的剪切滑动面,从已施工的格构挡墙下部贯通剪出,最终整体失稳破坏;基于破坏机制分析的应急治理措施将重点放在为原格构挡墙下部提供有效支撑和控制潜在滑动面变形上;监测结果表明,应急治理后边坡达到稳定性要求。   相似文献   

11.
冯君  王洋  吴红刚  赖冰  谢先当 《岩土力学》2019,(7):2563-2573
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BFRP)锚杆与传统钢锚杆相比具有比强度高、耐腐蚀性强、与围岩协调变形性好等优点,是一种新型高性能纤维锚杆,在边坡加固领域的应用才刚刚起步。通过BFRP锚杆加固黄土边坡的现场拉拔试验,较系统地研究了BFRP锚固体系在不同锚杆直径、锚固长度下的工作性能,并通过现场开挖式剖析,分析了BFRP锚固体系的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破坏模式受控于锚固系统诸界面的相对强度,φ12mm和φ16mm锚杆体系为锚杆与灌浆体界面(第1界面)剪切破坏,φ25 mm锚杆体系为灌浆体与土层界面(第2界面)滑移破坏;一定锚固条件下,增大锚杆直径可显著提高锚固体系的极限抗拔力;随着锚固长度的增加,极限抗拔力并非始终线性增大,而是增幅逐渐减弱,存在临界锚固长度;第1界面和第2界面平均黏结强度均随锚固长度的增大而减小,并给出了诸界面平均黏结强度的建议值,可供实际工程设计使用;杆体轴力沿锚固深度逐渐衰减,分布形态与受拉荷载大小、锚杆直径和锚固长度等有关;锚杆界面摩阻力分布服从随锚固深度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形态,峰值多出现在锚固前端0.5 m范围内,同样受锚固长度和直径影响。建议今后进一步改善BFRP材料的抗剪性能以及BFRP锚杆表面形态设计和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2.
文中研究的上二叠统龙潭组煤层及其顶底板泥页岩含气性特征、组合模式及合采对煤系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为改变煤层气产业低产低效长周期的现状,实现综合效益的目标,将龙潭组作为目标层进行研究;简述了川南煤田龙潭组含气泥页岩与煤层的组合模式,并初步探讨了上述组合模式合探合采的必要性、条件和前景,并提出了开展综合勘探开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拟建的某二级公路所在地区岩溶工程地质发育。通过分析该区岩溶发育的主要条件,调查各种岩溶形态的分布及发育特点,岩溶地下水的补径排特征来研究其岩溶发育特征,并对拟建公路的岩溶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评价和建议。研究表明,该区各种岩溶形态发育,针对某些岩溶病害,工程建设中应采取适当措施以减小其危害。  相似文献   

14.
杨举 《化工矿产地质》2019,41(2):124-128
岩爆预测一直是地下工程世界性难题之一。以莆炎高速公路文笔山2#隧道岩爆预测为例,从研究区围岩的岩体特征和初始应力场着手,通过室内岩石力学试验和现场波速测试,获得隧道围岩的物理力学特性和完整性;采用水压致裂法实测研究区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线性回归函数拟合分析了隧道洞身初始应力场分布规律,采用Kirsh概化模型计算分析了开挖后围岩重分布应力场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岩爆判别准则对文笔山2#隧道岩爆发生段落、部位和岩爆等级进行综合预测分析,为施工开挖和支护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地震作用下水平层状岩质边坡累积损伤与破坏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边坡在反复地震作用下的累积损伤对于库区岩质边坡的长期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振动台试验与理论分析方法,对水平层状岩质边坡在反复地震作用下的累积损伤与破坏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混凝土疲劳裂纹扩展的双K准则可以很好地解释边坡的累积损伤曲线的变化趋势,完整的累积损伤演化曲线表现出初始损伤、细观裂纹扩展、宏观裂缝扩展3个阶段;分别采用三次多项式和幂指数建立了微小地震和强震作用下边坡岩体累积损伤演化模型并取得了良好的拟合效果,微小地震作用下边坡岩体累积损伤曲线表现出初期略微下降、中期线性增长、后期平缓增长的正"S"型的3段式特征,强震作用下边坡岩体累积损伤相比微震作用下有较为快速的增长,且在边坡破坏前增速加快。频发微震作用下,水平层状岩质边坡在坡体上部形成阶梯型破坏面并向坡面出露,在坡体下部形成平直的剪切破坏面,坡体最终的破坏面呈阶梯状。  相似文献   

16.
微震监测获取的数据中通常混有大量的非岩石破裂信号,该类信号目前主要通过人工经验进行识别与滤除,这消耗了大量的宝贵时间,严重影响灾害的防治和救援效率。对大量微震信号进行分析,发现STA/LTA算法在信号实时触发后能大致表征波形振幅和频率的变化,岩石破裂信号和非岩石破裂信号在延迟位置处R值具有差异性。基于此,提出了岩石破裂微震信号实时识别算法。新算法应用到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红透山和阿舍勒铜矿深部采场3个工程,岩石破裂事件识别的准确率分别是85.98%、92.45%和91.06%,非岩石破裂事件滤除的准确率分别是72.06%、83.11%和49.87%。该算法使基于岩石破裂微震信息的岩石工程灾害自动分析与预警成为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红层泥岩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岩土体,在该类地层中进行抗浮锚杆施工时,因红层泥岩具有遇水软化强度降低、破碎后在锚孔内易形成含水量较高的塑性泥土、泥浆附着于孔壁影响锚固体强度、进入大气形成扬尘污染环境等不良特性,常导致地基土承载力受到扰动、锚固体抗拔承载力不足、施工现场作业环境恶劣等问题。针对以上难题,秉承因地制宜、绿色环保的原则对施工工艺进行了改进,并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改进工艺的可行性,改进后的抗浮锚杆施工工艺具有极好的推广价值,能够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改变锚固体直径、改善锚固体与岩土间界面特性是提高锚杆抗拔承载力的重要途径。软岩地层多段扩体锚杆采用机械扩孔工艺施工,进行多级循环加载卸载试验,根据锚杆的荷载-位移曲线及现场变形破坏特征,确定锚杆破坏模式为钢筋先屈服,最后钢筋被拔出,同时锚固体被拉裂。试验结果表明多段扩体抗浮锚杆施工工艺可行,锚杆抗拔承载力高,实际工程中能满足抵抗较高水浮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就是利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拟建或已有水库大坝工程及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以达到工程及系统安全的过程。本文在对云南某水库大坝现场调查的基础之上,结合室内试验土工试验结果,综合分析该评估区的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对大坝坝基、坝肩、坝体现状进行安全性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