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西沙礁相第四纪课题组,继去年踏勘以后,又多次奔赴西沙,先后调查了大小二十七个岛屿,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所技术顾问业治铮教授于五月初再赴西沙亲临指导,何起祥所长也参加了调研.截止目前,已取得如下新进展.1.完成石岛第四纪地质图、剖面图和露头素描图的测制和调研,不仅进一步证实现今海拔15米高度内的岩石全为海岸风成石灰岩,而且至少在现今海乎面以下尚存在着五米以上的风成岩.进一步研究确定石岛上存在着三层含陆生蜗牛化石的古土壤层,四个序次以上的风成沉积.这些风成生物砂  相似文献   

2.
在澳大利亚西南沿海,特别是在南邦(Nambung)国家公园,成千上万个高达5m、宽2m、相距0.5m的锥形风成砂屑灰岩组成壮观的喀斯特地貌,为形成于更新世含钙质/微生物的古土壤沉积物。锥形风成砂屑灰岩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随岩性不同而变化,构成锥形风成沉积岩和圆柱形微生物岩。在南邦,锥形风成砂屑灰岩大量溶解,最后形成大量石英碎屑,石英碎屑经再沉积掩埋再形成这些锥状风成砂屑灰岩,属于风成岩溶作用,发生在70ka前;340~380ka间风成砂屑灰岩发育要弱。  相似文献   

3.
七里海有中国第一大潟湖之称,多数学者认为七里海外的海岸沙丘群是在滨外沙坝的基础上发育形成的。研究认为,七里海外的海岸沙丘群是在末次冰期时期风成沙丘群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继承性沙丘综合体。七里海也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潟湖,它没有形成海岸沙坝这一潟湖形成的过程,其前身是晚更新世末期由风暴活动形成的风蚀洼地。应加强七里海外海岸沙丘群的形成、发育类型及演化过程的研究,从多角度探究七里海外海岸沙丘群的演化机理和发育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现代生物礁礁坪相沉积经过早期成岩作用已形成中厚层状水平产出的、多孔砾屑灰岩出发,提出这些大孔洞被进一步充填的成岩环境、成岩阶段和成岩方式等问题.运用比较岩石学方法,论证了贵州中三叠统垄头组韵律层灰岩的沉积环境和相、成岩环境和成岩过程等.并提出碳酸盐成岩过程中钙和镁的来源问题:早期成岩阶段海水中的钙和镁是主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福建莆田海岸沙丘岩的形成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所报道的海岸沙丘岩,位于福建省莆田县平海乡后石井村南约200m处的花岗岩红土台地上,海拔21一38.4m。由于这套由碳酸盐胶结的海相生物碎屑和石英粗中沙所组成的岩石在外形与成份上与附近的海滩沉积物相似,因而若干研究者将其作为海滩岩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6.
山东滨海的风沙灾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克明 《海洋科学》1982,6(2):68-68
胶东半岛北岸的风成沙丘,自莱州湾至荣成县成山头,断续250公里,象一道屏障,高及几十米,宽达3公里,主要发育在低平的海岸上。黄县、牟平近海平原上及港湾附近更为发育,当地社员有所谓“有港必有珠”的说法(珠指孤立的风成沙丘)就是概括了这一现象。荣成县的朝阳港、威海市的双岛港、牟平县的金山港近旁都有孤立的沙珠。沿海沙丘主要形成于全新世。上更新世沙丘也零星可见,分布位置较高,且微有胶结。现代沙丘向陆地移动直接威胁着沿  相似文献   

7.
河北昌黎典型海岸沙丘的沉积构造及其发育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探地雷达探测了昌黎海岸沙丘区典型横向沙脊和新月形沙丘的沉积构造,据此初步揭示了研究区海岸沙丘的沉积序列特征和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昌黎海岸带在2 000 a BP波浪作用下发育滨岸沙坝,沙坝主要以向海向陆缓倾斜的沉积构造为主,现今的风成沉积发育于滨海相沙坝之上。海岸带向海一侧经历了潮上带前丘到横向沙脊的过程,横向沙脊在东北风的作用下主要发育向陆倾斜的高角度交错层理,同时由于向岸合成风力的阶段性变化,这些层理的倾角略有差异,记录了海岸带风沙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内侧新月形沙丘由4组倾角不同的层理组成,被较大规模的二级界面分隔,复合新月形沙丘(链)经历了由盾状沙堆到典型新月形沙丘的加积发育并遭受风蚀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文中例举了西沙群岛石岛晚更新世风成生物砂屑灰岩剖面,四个化石土壤层间隔出五期风成沉积物.笔者经过与深海沉积物比较,将此套风成生物砂屑灰岩序列的底界定为距今65000年属末次冰期阶段的产物,化石土壤层的出现,表明在末次冰期阶段曾有几个湿期存在并指出相应的年代.西沙海域存在干期与湿期的交替是无疑的,将这种气候旋回称为亚冰期和亚间冰期.  相似文献   

9.
广泛分布在太平洋西北部海岛上的风成堆积物 ,显示了砂被带入附近海区的动力学和在更新世漫长时间内气候变化时沉积物质移动的方向。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部太平洋地理研究所利用放射性碳测年以及生物地层学和火山灰地层学的资料研究了白令岛和南千岛群岛上的剖面。将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划分为若干个风成年龄段。这些堆积物的产生是由于尘土的进一步迁移 (它们覆盖了全新世前的地形 ) ,也由于附近源头 (海岸沙丘砂 )的移动。由多孔非层状砂质岩和轻砂质粘土组成的盖层 ,很可能是在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气候逐渐变暖时形成的。在埋藏土中发现的火山…  相似文献   

10.
华南全新世海滩岩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闽、粤、桂、琼已发现全新世海滩岩不少于44处.(14)~C测年表明,大部分为中全新世,其中以距今4000—200年的为最多,表明中全新世晚期至晚全新世早期是华南海滩岩的主要形成期.这些全新世海滩岩反映下列四方面的古地理意义:海岸线变迁;海平面变化;动力条件的变化;新构造运动.讨论了海滩岩与海岸沙丘岩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明确区别海滩岩与珊瑚礁或沙堤中的贝壳、分清海面升降还是堆积扩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西沙石岛和海南岛砂丘岩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塞尔斯(Sayles,1929)研究了百慕大群岛上高出现代海面80多米的钙质砂岩,是风搬运的钙质砂堆积的砂丘岩,并命其为“风成岩(aeolianite)”。此后,国外学者相继报道了地中海东岸、印度海岸、百慕大群岛,墨西哥湾和澳大利亚西海岸等地区的海岸和岛屿砂丘岩(dune rock)。事实证明在许多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及岛屿上有更新世和全新世砂丘岩分布。  相似文献   

12.
福建长乐东部海岸沙丘风蚀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沙丘风蚀坑是沙质海岸常见的风成地貌形态,是固定沙丘开始活化的明显标志.福建长乐东海岸风沙规模大、地貌类型多样,发育了许多典型的海岸沙丘地貌.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部分海岸沙丘发育了风蚀坑.根据对研究区风蚀坑的实地调查,本文论述了风蚀坑的形态特征、风蚀坑内的风速与风向变化,以及风蚀坑的风沙搬运与沉积过程,并对风蚀坑的成因和风蚀坑的演化阶段进行了讨论.文中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研究区主要发育槽形风蚀坑,风蚀坑中轴线的方位多介于NE40°~NE65°之间,两侧侵蚀壁坡度介于35°~40°之间.(2)大型风蚀坑,风速在顶部最大.小型风蚀坑,较狭窄部位的风速可能大于项部.(3)大型风蚀坑,沿着中轴线上风向基本上保持不变,近侵蚀壁的风向则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小型风蚀坑,从坑口到坑顶的风向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福建长乐东部海岸环境演变,运用探地雷达(GPR)探测了研究区海岸沙丘的沉积构造,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海岸沙丘沉积构造主要由海滩沉积和海岸沙丘沉积构成,其中下伏沉积为海滩波浪作用形成的波状交错层理,上覆沉积为风成大角度倾斜的交错层理以及局部的水平层理;(2)上部发育的倾向向背的大角度风成交错层理,反映了研究区丰富的沙源、宽阔的海滩、植被扩张的进积海岸特点;(3)从沉积序列分析,研究区海岸地貌环境演变经历了早期的滨岸浅海到晚期的海岸沙丘带两个阶段,反映了海岸向东的进积过程中,外力作用由波浪作用为主演变为风沙沉积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4.
对福建长乐东海(DH)海岸沙丘剖面加密采样,通过光释光(OSL)测年分析确定了DH海岸沙丘的发育年代。在统一的时间标尺上,以粒度参数作为主要代用指标,综合对比东亚和北半球其他地区小冰期(LIA)风沙沉积记录,以及东亚冬季风变化序列、北半球温度变化序列、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福建海岸线历史变迁等记录,探讨长乐海岸沙丘发育过程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1)DH沙丘砂以中砂和细砂为主,总体分选极好,负偏至近对称和中等峰态,基本符合现代典型海岸风成砂的特征;(2)OSL年代学分析表明,DH沙丘是近300年来的小冰期中后期发育的,这一时期总体气候特征是冬季风偏弱条件下的干冷多风,叠加频繁的人类耕作活动,海岸沙丘广泛发育;(3)LIA晚期以来,DH沙丘平均粒径代表的风沙活动强度与东亚冬季风和北半球温度变化序列对应较好,但是与欧亚大陆西海岸的NAO位相变化晚期序列的相关性不明显。区域台风、风暴潮可能在短时间内在海岸带产生快速的风沙侵蚀和堆积,造成粒度记录信号的局部缺失或突变;(4)以DH沙丘为代表的海岸沙丘演变过程与区域海平面变动密切相关,可能记录了晚全新世海平面总体下降背景下的次级波动信息。自汉代以来,长乐海岸线逐渐后退,至今向东推进约5—10km,海退过程有效的促进了海岸沙丘向海进积发育。  相似文献   

15.
海岸砂丘岩及高沙丘分布与风作用密切相关,平面上沿迎风向(北东向)海岸顺风向展布;具风口地貌,海滩沙可越过风口在背风坡堆积下来;具抬升或稳定海岸地貌及崩岗地貌。堆积物组分与物原有关,物源愈丰富,堆积物粒级分选愈差,组分愈复杂,形成风坡积混合沙丘及砂丘岩。砂丘岩以在沙丘的前积层较发育,产状较陡(>30°)。砂丘岩和沙丘的这些地貌学、沉积学特征是综合判别非海相沉积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海岸沙丘风暴侵蚀研究的简要回顾,概括了我国海岸沙丘风暴侵蚀概况,以及国外近期在海岸沙丘侵蚀机理、海岸沙丘风暴响应过程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提出了存在的科学问题。针对我国海岸风暴侵蚀研究的不足之处,应及时开展海岸沙丘资源现状调查与评估、典型岸段的风暴侵蚀机理拓展研究,以及海岸沙丘功能维持和生态养护技术示范和应用等,探究海岸沙丘风暴侵蚀机理,建立一套海岸沙丘风暴侵蚀评估和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7.
风成碳酸盐岩作为一种独特的海岸地貌在全球中纬度地区广泛分布,在全球气候分带上多属于气压带与风带交替控制的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区,与全球气候带的吻合较好。风成碳酸盐岩在各个时代均可发育,但以第四纪更新世风成碳酸盐岩最为常见。风成碳酸盐岩的发育主要受气候背景的影响,还受海岸地貌背景及浅海碳酸盐岩生产力的制约,并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关系密切,相对而言在海平面高位期发育更好。西沙石岛更新世风成碳酸盐岩是热带海洋季风气候背景下发育起来的少数实例之一,是东亚季风的产物。石岛风成碳酸盐岩的存在可能反映了该区晚更新世相对干旱的气候条件。石岛风成碳酸盐岩与古土壤的旋回变化可能反映了气候背景的干湿变化或海平面的波动,其成因机理的深入揭示对南海西北部东亚季风及古海洋的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述了风成沉积物的沉积学特点,并着重介绍了现代风成沉积物中发育的生物遗迹的类型及组合特征,认为生物遗迹组合是判别地史时期风成岩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现代滦河三角洲呈现蘑菇头状突入海中,其海岸属最不稳定性海岸。新老河口段被分割得近似扇状的盐碱地、河心滩及其改造后的风成沙丘、潮水沟乃至潮间带与沙坝环绕成的潟湖等,均以各自的光谱响应特征,在卫星影象中得到显示。由于水、沙等地物光谱反射率差异之大,三角洲在该区呈现色差较为明显的地貌形态。据查1915年莲花池原处于海岸边,现已远离海岸近10km,引滦入津前平均以200m/a的谜度向海增长,现行河口在三角洲的北部,靠近河口南、北两侧海岸淤进,而远离河口的三角洲南部岸滩  相似文献   

20.
近2000年来福建南部海岸沙丘记录的风沙活动序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南部漳浦地区赤湖海岸沙丘(CH)和大澳海岸沙丘(CDS)近2 000年以来海岸风沙活动历史及其东亚冬季风(EAWM)的关系进行研究。在野外沙丘剖面沉积构造考察基础上, 通过光释光(OSL)测年技术重建研究区海岸风沙活动序列。结果表明: (1)漳浦海岸有近2 000年来发育的多期海岸风沙沉积, 其中, CH沙丘记录的风沙活动期分别为BC100–AD300年、AD500–AD870年、AD1050–AD1380年; CDS沙丘记录了AD200年左右、AD1040–AD1280年以及AD1410–AD1710年3个风沙活动期。(2)研究区海岸风沙活动期与我国东部海岸、东北亚及西北欧海岸风沙活动期大体一致。可能反映了近2 000年以来北半球气候环境发生了大范围的阶段性变化, 各个区域海岸风沙活动起止时间的不同, 反映了各地所处大气环流系统位置的分异或是地方性因素的差异。(3)东亚冬季风对福建南部沿海的风沙活动有明显影响。一般来讲, EAWM强盛时, 海岸风沙沉积比较活跃。虽然在最近2000年的冷暖期都有海岸风沙沉积, 但在暖期仅限于EAWM相对强盛的时期。EAWM影响范围广阔, 是东亚海岸风沙活动周期具有准同时性的基本驱动因素。此外, 北大西洋涛动(NAO)通过影响EAWM的强度驱动海岸风沙活动的阶段性发生, 因而对研究区海岸沙丘发育产生间接影响。本文讨论近2 000年以来季风区海岸沙丘演变序列及驱动机制, 可提取百年尺度上的海岸沉积古环境信息, 探讨东亚冬季风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