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4 毫秒
1.
2013年11月—2021年12月阿克苏断层氢观测点周边300 km范围内,先后发生了多次中强地震,断层氢浓度值出现了8次不同程度的短临前兆异常。通过对异常特征的分析总结,将已取得的震例划分为波动型、突升型和突升恢复型3种不同类型。利用R值评分法对阿克苏断层氢观测进行预报效能评价,阿克苏断层氢对周边300 km范围内5级以上地震R值评分为0.462,预报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2.
用体波合成地震图与观测地震图拟合的方法确定了渤海地震(1969.7.18. M=7.4)和云南永善地震(1974.5.11. M=7.1)的震源参数.针对震中距为30至90的远震 P+pP+sP 波,采用 WKBJ 近似和实路径积分,做出了20个 WWSSN 台站的渤海地震和7个WWSSN 台站的永善地震的全波理论合成地震图.与实际记录到的长周期垂直分量地震图进行比较,以试错法确定两大地震的震源参数如下:渤海地震:h=25km,=205,=85,=-145,M0=2.41019Nm,R=25,L=36km,vR=6km/s;永善地震由两个同时发生的 h=15km 的子破裂组成,其一为=45,=65,=0,M0=1.91019Nm,R=225,L=10km,vR=1km/s;其二为=200,=75,=170,M0=1.31019Nm,R=30,L=23km,vR=2km/s.这里 h 为震源深度,为走向,为倾角,为滑动角,M0 为总地震矩,R 为断裂扩展方向,L 为断层长度,vR 为破裂传播速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震例及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收集辽宁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震前形变前兆异常信息,对震前形变异常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表明,辽宁地区中强地震前形变前兆异常具有分布范围广、异常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异常变化幅度大且具有同步性变化特征等特点;形变异常的主要发震特征为破年变异常,异常具体体现为趋势转向、短期加速等动态特征;异常主要集中在300km范围内;异常主要以倾斜和应变为主;持续时间以中长期异常为主,出现时间同步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在地震予报实践中,人们试图应用前兆现象的异常时间的长短来估计未来地震的震级大小。国内外地震工作者提出了一些前兆异常时间与震级的经验关系式。这些关系式一般由下列形式给出:lgT=aM+b…………………………(1) 式中T为前兆异常时间,M为震级,a与b均为系数。在这里我们根据一些对前兆现象的  相似文献   

5.
云南断层形变强震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1983~2009年云南地区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观测资料,研究了该时段3组7次M≥6.5地震(澜沧—耿马M7.6、M7.2,孟连M7.3、武定M6.5、丽江M7.0,姚安M6.5、缅北M7.0)的形变前兆特征。以断层运动速率与基准值之比定义异常参数R,定量分析了异常与本区域强震的关系,提出强震预测指标。结果表明,R值出现异常后0.5~16个月,川滇菱块内发生M≥6.5或菱块外围400km范围内发生M≥7.0,并表现出不同的异常特征。菱块外强震前比菱块内强震前R值异常出现时间早,异常持续时间较长;菱块外强震前R为正值异常,菱块内强震前R为负值异常。研究结果对预测云南地区M≥6.5强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主要基于中国震例及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收集辽宁及周边历史中强地震震前辽宁地区流体前兆异常信息, 对震前流体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 建立辽宁地区流体前兆预测指标。 研究表明, 辽宁地区M≥7地震流体前兆异常具有分布范围广, 异常数量多, 持续时间长, 异常变化幅度大且准同步变化等特征, 地震前兆主要以突跳型、 上升型异常为主, 地震一般发生在异常最高频次开始转折降低阶段, 宏观异常数量多达千起, 空间分布特征明显; M5~6地震异常主要集中在距震中200 km范围内, 异常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主要以水氡为主, 地震前兆特征主要以突跳型、 上升型异常为主, 且地震一般在异常最高频次开始转折后2月内发生, 宏观异常数量少, 一般仅为10多起或无宏观异常。  相似文献   

7.
地震前兆序列分维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分数维用于地震前兆序列的分析中,讨论了确定前兆序列分维数的方法,进而确定前兆序列最少的序参量的个数,并对黑孜水准前兆序列和库尔勒倾斜前兆序列进行了实际计算。结果表明,黑孜水准序列的分维数d=1.7,库尔勒倾斜序列的分维数d=2.1,同时得到了描述这两个序列的序参量均为3。本文还尝试用信息熵的方法提取有用的前兆信息,结果表明,在熵值下降的过程中,观测台站周围300km范围内有中强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8.
中强震前新沂台电阻率各向异性值(S)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沂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进行处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地震地电阻率各向异性的前兆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在中强震前,震区一定范围内的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值(S)会出现上升型异常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在原有平稳变化的背景上的上升变化或者是在原有上升趋势背景上的加速上升变化、亦或是在原有下降趋势背景上的上升变化;2.台站周围400km内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均存在明显的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值(S)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9.
对鲁32井水温变化、井孔条件及影响因素做了简要介绍,分析了2014年以来该井周围300 km范围M_L4.0级以上地震、2008年以来500 km范围M 4.8级以上地震及日本本州M 7级以上大震及特大地震与该井水温异常的关系,给出了有震异常占总异常的概率水平及有异常响应的地震占总地震的概率水平,显示鲁32井水温异常对300 km范围M_L≥4.0级小震、 500 km范围M≥4.8级地震的前兆意义不明显,映震能力较弱;对东部远场区M≥7级地震,尤其是日本本州及近海的"大震"及"特大地震"前兆意义明显,映震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0.
江苏地电阻率预测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地电阻率的前兆机理和实际观测结果,给出构造活动作用下地电阻率的两类前兆异常变化:一是与观测场地周围应力场变化相关的长趋势变化;二是与震源岩石裂隙破裂相关的大幅下降变化。针对地电阻率的两类前兆异常变化,以江苏5个地电阻率场地的历史观测数据为例,采用一年窗长的归一化速率进行分析,提出将归一化速率值的二倍方差作为地电阻率的异常指标,并对预测指标进行R值检验,得到R=0.513,对应R0=0. 277,R/R0=1. 9,预测结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分别提取地震三要素的异常指标,建立了辽宁地区异常指标体系。通过梳理辽宁及周边中强地震前测震学科异常变化特征,提取异常指标,研究各指标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给出异常指标的权重;根据历史震例研究前兆学科典型趋势和短临异常变化特征,提取异常变化幅度、持续时间和形态变化特征等定量指标,同时给出各异常指标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依据地震对应情况给出各异常指标的权重;最后结合辽宁地区测震学前及前兆学指标,以及各异常指标权重信息集成,建立辽宁地区中强震预测指标体系,为辽宁地区危险区判定和跟踪提供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通过河北省各前兆学科对1970年-2000年6月观测资料的系统清理,应用综合概率方法提取出了多学科多个前铛因子判断中强地震的综合概率指标(P≥5.55), 其结果对河北省及其邻区Ms5.0级以上地震对应效果较好,R值评分为0.467,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3.
震中迁移与前兆穴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年5月,在昆明举行了西南地震工作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作者在会上宣读了震中迁移与前兆穴位的论文。本文就是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写出的。我们发现在过去震中迁移的始发点上的前兆手段一旦观测到短临异常,则台址附近有震或历史上震中迁移所至之处有震(误差约60公里)。另外过去地震幕的开幕点上的前兆也具有类似的情况。我们称震中迁移始发点为震迁穴,称开幕点为开幕穴。为了理解上述现象,我们可把震中迁移广义化为构造事件的迁移。这种构造事件速度快者为地震,次快者不发射地震波,但可引起其他前兆。据此可把甲地向乙地的构造事件迁移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快速事件(地震)→快速事件(地震) 2.次快速事件(前兆)→快速事件(地震) 3.地震(快速事件)→次快速事件(后效) 如果一个迁移带上已表现过第一种情况,则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也可能表现。其中第二种情况具有前兆定向预报的意义,是本文讨论的重。对于震迁穴上的前兆为什么属于短临前兆的问题,我们可用立交模式和调制模式相结合来解释。从调制模式的角度来看,地震迁移始发点和开幕点一旦呈现后,若历时又不很长,则它们是容易被调制的地点(简称易调点)。易调点被外因调制后可触发下岩石圈中的蠕滑断层传播,从而引起其他地段的大震发生。我们认为前兆穴位可分两种:一种为静态穴位,如由构造条件和台址条件决定的穴位;另一种是动态穴位,如由地震活动图象决定的穴位。本文还提出了构交穴、库渗穴、震后穴、垂烈穴和址良穴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上讨论的是用前兆资料结合历史上震中迁移资料预报地震的方法。这只是预报方案之一。另一方案是前兆观测点附近有震,其发震日期仍按调制公式计算,其震级可按前兆范围半径R与震级M的关系式计算。从组合模式出发,作者和秦保燕得出以下公式: 若取近似式,则为: logR=0.5M-1.4 式中R以公里为单位。如用单台前兆资料,则不同的R相应不同的震级。  相似文献   

14.
应用最优化模型分析活断层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应用基于“多态”前兆模式及效能评价的最优效能单项模型参数选择方法,分析了3个地震带活断层(Qp3—Qh)与地震(M≥6)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套地震带地震较集中分布在距断层20km的范围内,用其对6级以上地震进行地点预测有较高的准确性,R值达0.5,而对祁连山地震带30km范围内地震的发生地点进行预测,R值却仅为0.14  相似文献   

15.
本文处理了自本世纪以来一些大震、强震、中等强度地震和小震前兆序列,得到震前前兆活动超前时间T_1、T_2和远震源区长轴L_1,近震源区长轴L_2与主震震级的公式: 大震M≥7.0 logT_1=0.77M-4.32 logT_2=0.54M-3.26 logL_1=0.17M+1.22 logL_2=0.28M-0.14 强震6.9≥M≥6.0 logT_1=0.97M-5.60 logT_2=0.58M-3.87 logL_1=0.57M-1.43 中等强度地震5.9≥M≥5.0 logT_1=1.08M-6.05 logT_2=0.68M-4.40 logL_1=0.18M+1.10 logL_2=0.43M-0.87 小震4.9≥M≥4.0 logT_1=0.60M-3.50 logT_2=1.47M-8.63 logL_1=0.13M+1.38  相似文献   

16.
用b值截距法预报中强震震级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晓帆  孙志昆 《地震》1993,(5):30-33
本文利用G—R公式(lgN=a-bM),用最小二乘法和累积频度作图法,内检云南地区从1965—1990年以来所有M_s≥5.0地震震前一年或二年的G—R曲线,分别求出云南三个大区的拟合值a、b、M、η值,得出三个大区不同的特征及其共性。通过76个震例的研究,我们认为,运用b值曲线在横轴上的截距值预报震源区未来中强震的震级及分析G—R曲线的线性好坏来判断震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静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定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消除S波观测谱中的传播路径、场地响应、仪器响应等影响因素,得到中小地震的震源谱.根据Brune震源模型,运用遗传算法计算了地震矩、应力降、震源半径等震源参数;通过考虑由于有限的仪器带宽带来的地震辐射能量低估及补偿问题,测定了中小地震辐射能量;分析了云南地区ML2.0 ~5.3地震静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定标关系.结果表明:地震矩为2.1×1012~1.2 ×1016N·m,地震矩M0和震级ML的线性关系式为lgM0=1.01ML+10.59;震源破裂半径在86.9~1220.4m之间,地震矩M0与震源半径a之间的关系式为lgM0 =0.003a+ 12.90;应力降结果介于0.03 ~57.55MPa之间,当M0<4×1014N.m时,应力降随地震矩的增大而增大,当M0≥4 ×1014N·m时,应力降与地震矩之间无明显的依赖关系;地震矩M0与拐角频率∫c明显有依赖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lgfc=- lgM0+5.32;地震辐射能量ER在3.01×106~2.06×1012J之间,地震辐射能量ER与震级ML之间的关系为lgER=1.18ML+5.69.当M0<4×1014N·m时,折合能量有随地震矩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当M0≥4×1014N·m时,折合能量不随地震矩的增大而变化;地震视应力范围为0.02~31.4MPa之间,视应力与震源深度之间没有明显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在预报地震的问题上,估价面临地震的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这样的估价是根据前兆效应,即地震前兆出现的大小和出现的面积做出的。例如,为水文地球动力学前兆绘制一张震中距Δ(即在震中距为Δ时开始出现前兆)与孕震震级(M)关系的实验曲线图。无疑,对其他前兆亦存在类似的依赖关系。通过实验数据平均法绘制Δ与 M 临界值关系的曲线图,只应把它看作上述Δ与 M 值间的最可能的依赖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来看,曲线  相似文献   

19.
临河断陷盆地震群活动的震兆特征及预报效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震群活动的震兆特征和预报效能分析表明,1976-2000年,临河断陷盆地共有10次震群活动,其中7次为前兆震群。前兆震群一般出现中强地震前5-10个月,距离主震为40-100km左右。1976年9月至2001年6月,临河断盆地及边缘附近共发生Ms≥4.8地震7次,采用前兆震群方法报对5次,漏报2次,虚报2次,预报效能评分R=0.66。  相似文献   

20.
池谷元伺所著《地震前兆》一书 ,将人们所说的地震宏观前兆分为“动物的异常行为”、“异常气象”、“家用电器异常”和“植物异常”,并分别进行了论述。书中所记载的前兆报告事例多半是一些片断 ,不过 ,与近几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 ( M=7.4,1 999年 8月 )和台湾集集地震 ( M=7.7,1 999年 9月 )有关的资料 ,都是地震后作者亲赴现场实地收集的。作者是想把最近一段时期有关地震的宏观前兆数据(其中也包括 2 0 0 0年 1 0月鸟取县西部 M=7.3地震 )归纳在一起。但是 ,如作者自述的那样 ,他的目的并不是完整无缺地收集宏观前兆数据 ,而是想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