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震波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非均匀介质中地震波传波问题不仅是十分重要的理论课题,而且应用也极为广泛. 本文用错格实数傅立叶变换微分(SGRFFTD)拟谱法的数值模拟求解波动方程,分析了地震波在冲积扇,盆地域中等多种不均匀地震构造体的地球表层区域的传播过程和地面运动分布.  相似文献   

2.
对利用一维波动理论计算土层地震反应时,将基岩假为具有自由边界的半无限空间,输入地震记录,计算传递函数,进而计算土层的表震反应这一方法步骤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理论推演表明,从基岩面输入地震记录和计算传递函数时,应当考虑基岩和上覆土层的相互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3.
多年冻土区桥梁的地震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研究了冻土区桥梁的抗震计算方法,对波动法和惯性力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厂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惯性力法的计算结果偏大,但当基岩的剪切波速很大时,两种方法的结果接近。然后,采用波动法对季节性冻土区和多年冻土区桥梁结构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冻土层的变化对桥梁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冻土厚度、不同墩高时桥墩地震内力分布的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冻土层的存在对桥梁的地震反应具有显著影响,桥墩的地震反应在冬夏两季具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4.
北天山地区S波非弹性衰减和场地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中小地震的数字观测资料,依据地震观测谱和震源谱、传播路径衰减因子及场地效应的关系式,在对场地效应约束的条件下,反演S波非弹性衰减和软基岩场地效应,确定研究区路径、 场地参数. 该方法确定的参数, 避免了台站地形效应的影响,真实地反映了研究区自由软基岩场地的地震效应和传播路径非弹性衰减的影响. 研究区的平均软基岩场地效应, 在2~4 Hz频率范围为1.5倍左右; S波品质因子为QS=278 f 0.346.这些参数可以直接用于研究区的地面运动随机模拟.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具体情况研究了地震地质条件、地震活动环境及断裂构造对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影响,研究了场地的稳定性及地形地貌对场地地震动效应的影响。经二维波动有限元分析,主坝坝基处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要比地震危险性分析给出的平坦基岩场地放大11.6%~14.5%,地形地貌对场地地震动效应的影响是存在的,但相对较小,对本工程的抗震设防影响不大。本文研究成果已在工程设计中采用,该成果对其它同类工程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由于对第四纪地层的严重依赖,传统古地震探槽研究方法在基岩区难以发挥作用,导致无法获取基岩区断层的强震活动历史。本研究以山西地堑系的交城断裂为目标断裂,以断裂北段2处基岩断层面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基岩断层面高精度形貌,基于变差函数法结合滑动窗口操作量化断层表面形貌特征,开展在基岩区提取断裂古地震信息的实例研究。结果显示,2处基岩断层面的形貌在高度上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指示了断层面在地震事件作用下的分段出露过程。这种断层面形貌分段特征可以用来识别古地震事件和同震位移量。在思西村基岩断层面上,识别出由老到新的3次古地震事件,同震倾滑位移量依次为2.0 m、1.9 m和2.3 m,在上兰镇基岩断层面上,识别出由老到新的3次古地震事件,同震倾滑位移量依次为1.4 m、2.5 m和2.0 m,指示了交城断裂北、中段具有产生同震位移量大于2 m、震级大于7.5级的破裂型地震的能力。上述研究成果表明,基于三维激光扫描和形貌量化分析方法开展基岩断层面古地震研究,可以准确而高效地识别古地震事件次数和同震位移量,扩展古地震的研究对象,拓宽古地震的研究空间。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适时地开展宇宙成因核素测年以测定断层面的暴露年龄,获得发震年代,给予地震序列年龄框架。  相似文献   

7.
发生在洛杉矶盆地下面,深度为5-18km结晶基岩处的地震,在三分向地震图上,观测到了20-120ms的S波的分裂。发生在5km厚沉积层底部上术基岩中的浅震S波分裂现象不明显,而较深的地震S波分裂现象刚随深度逐渐明显,快S波的偏振方向为南北方向,与地震和接收点之间射线的方位角无关。  相似文献   

8.
大别山东北部基岩区断裂活动习性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1/20万TM片和1/5万航片解译判读的基础上,对大别山东北部基岩区活动断裂进行野外验证、观测和取样工作,侧重于断错地貌和断裂变形物质微观滑移方式标志的研究,结合地震活动的时空特征分析,获取了断裂活动时代、活动方式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等一系列信息,为探索基岩区断裂活动习性的研究途径提供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9.
刘博研  仲秋  史保平 《中国地震》2015,31(2):390-398
在衡水市活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中,应用研究区域的地震活动性数据建立恰当的分布式地震活动性空间光滑模型,并结合断层对周边地震危险性的影响,计算前磨头断裂和衡水断裂在不同超越概率下上限震级分别为6.5、6.0级的区域基岩峰值加速度。研究发现,研究区域内50年超越概率为63%的基岩峰值加速度略有增加;50年超越概率为10%、5%的基岩峰值加速度在断层附近有所增加。研究表明在较低超越概率的情况下,断层周围如深州市、冀州市和衡水市辖区的地震危险性大于其他地区;利用仪器记录资料得到的地震活动性模型并结合断层资料计算出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能够反映衡水地区现今的地震活动水平和危险性水平。  相似文献   

10.
卓发成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4):1035-1042
为了研究盆地基岩倾角对盆地地表动力反应的影响,选取了一个跨度2 km,深度500 m的二维成层盆地为研究对象进行有限元动力反应分析。以持时0.25 s的狄拉克脉冲作为输入地震动,探讨了P波和SV波垂直入射时,盆地基岩倾角从10°\,20°\,30°\,40°依次增加的情况下盆地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入射波在倾斜基岩处发生波型转化,同时产生面波,在盆地中心区域发生汇聚;随着基岩倾角的增加地表中心处的卓越频率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错格实数傅里叶变换的拟谱法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地震波在冲积扇、盆地等不均匀地震构造体区域的传播过程和地面运动分布. 结果表明, 地震波由岩石区进入盆地结构后,在盆地内上下多次反射振荡,对地面建筑物可能形成多次连续的振动和破坏,仅有极少量地震波能量返回岩石区域中,这是防灾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地面运动特征;地震波在盆地边界地质构造条件下,形成的地震波体波与次生面波动的叠加干涉形成了大振幅的地面运动,它可能导致建筑物的极大破坏;破坏峰值的空间位置可能远离岩石和盆地沉积层的边界或者地震断层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浅层地震资料解释陷阱(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方法是在近地表调查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地震资料的解释经常会出现错误。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三个例子,分析了造成P波,SH波,多道的面波(MASW)地震资料解释的错误原因,大都是由于在表面或地下条件约束不确当引起的。第一个例子是P波反射剖面上的一个波的特征被解释为浅层断裂带,但后来证实它是由高水平的背景噪音引起的,因为采集测线通过了一个公路交叉口。第二个例子是SH波反射地震剖面上一个波特征被解释为是逆倾向滑断层,但有针对性的钻探表明,它是一个侵入到基岩面的一个深层局部侵蚀。最后,第三个例子,MASW调查剖面上,一个陡倾特征一开始被解释为基岩谷。然而,后来的钻探表明这是一个非常软的湖泊沉积物,后者严重损坏了应用面波频段。虽然最初的解释是不正确的,但这刺激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之间的讨论,并强调地球物理数据采集的时候,采集之前以及采集之后需要科学家之间有意义的合作与讨论。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断裂带东北端浅部结构的人工地震探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汶川地震断裂带动态监测,利用快速响应探测系统,开展了断层带浅部结构人工地震探测.针对地震断裂带动态监测条件下的复杂波场和低信噪比的情况,在f-k波场分离的基础上,分别利用了折射波共中心点成像、面波速度反演、反射波叠加成像方法,进行了浅层断层和构造成像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了综合解释,给出了断裂带浅部断层分布和速度特征.为汶川地震龙门山断裂带东北端动态监测提供了基础结构信息,所发展的断裂带快速响应探测技术对于地震应急动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覆盖盐源盆地的短周期天然地震台阵和布设的一条人工地震测线所获得的地震数据,从中提取地震能量属性,并通过地震层析成像获得该地区的浅部地震速度结构,继而对短周期地震台阵一个月的噪声数据进行互相关得到经验格林函数,再通过时频分析获得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获得不同深度的S波速度分布。研究结果显示,盐源盆地地震特征主要分为三层:浅部为低速新生代沉积地层,P波速度为1.0—2.1 km/s,反射轴明显、连续性好,反射能量强,S波速度为中高南低,南部低速体与盐源断裂走向一致,新生代盆地整体呈南深北浅,沉积发育和构造形态受盐源断裂控制;中部为中低速三叠系地层,P波速度为3.5—4.5 km/s,反射轴不连续,反射能量较弱,S波速度逐渐变大,整体变化变小;深部为高速古生代地层,地震反射较为杂乱,反射能量弱;上地壳存在滑脱面,该界面为沉积盖层与结晶基底的分界面,且向浅部发育一系列断层,其中金河—箐河断裂为盐源盆地与康滇地块的分界线,这些断裂带也是盐源盆地地震频发的部位。   相似文献   

15.
剪切波速对场地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以江淮地区典型场地资料为原型,将土层剪切波速实测值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增减,构造多种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选择Taft、E1centro和Kobe三条强震记录作为地震输入,采用一维频域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进行了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剪切波速的变异性与场地地表地震动的影响程度与输入基岩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幅值、土层结构等因素有关.地表峰值加速度随着剪切波速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的特征周期随着剪切波速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沈阳市深、浅部构造资料的分析发现,地表NE向断裂十分发育,它们控制了断隆与断凹的形成与发展.在地下7km以上为基岩隆起和凹陷区,与地表构造一致,深部18~20km以上有12条面状铲形正断层,在下地壳有2条深断裂发育.与地表王钢堡-新城子断裂、永乐-清水台断裂相对应的深部F3断裂和F6断裂由于其切割深、活动新,可能是关涉沈阳市地震活动的构造.  相似文献   

17.
利用二维非均匀介质地震波传播的伪谱和有限差分混合方法,通过数值计算,讨论了松软覆盖层对隐伏断层带围陷波特征的影响.在没有覆盖层的情况下,围陷波振幅和围岩上相比明显增加,持续时间变长.覆盖层造成围岩上地面运动振幅增大,围陷波的部分能量传播到覆盖层中,使得围陷波的能量变小.随着覆盖层厚度增加,围陷波的振幅越来越小,和围岩上...  相似文献   

18.
Viewing from the energy angle and taking the Beijing depress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s of underlying geological structures, mainly bedrock topography and bedrock faults, on the propagation of seismic waves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the overlying soil layer on seismic waves. From the study, some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
  1. Underlying bedrock faults affect the duration, frequency spectra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waves.
  2. Underlying bedrock topography changes the field of ground motion not only because the bedrock at different places receives different amounts of energy from the same source but also because its asperities diverge or converge seismic waves.
  3. Overlying soil layer is able both to absorb and to amplify seismic waves.
In the paper, the idea of expressing the intensity of seismic waves in terms of energy is put forwar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s of the seismic wave intensity in terms of energy and the maximum amplitude shows that the former is better than the latter in reflecting the effects of underlying geological structures on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相似文献   

19.
断层的自发破裂及其产生的地震波场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断层几何形态和自发破裂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不同,往往会导致不同的震源破裂过程,进而对地震波场产生显著的影响.本文基于不同几何形态的断层上的自发破裂过程,通过计算研究其产生的地震波场的特征.针对弯折和分叉的断层系统,我们考察了初始成核区位置以及超剪切破裂对于地震波场的...  相似文献   

20.
五峰山-西来桥断裂和丹徒-建山断裂是镇江地区2条主要的NW向断裂,可能与镇江多次破坏性地震相关。文中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方法,对五峰山-西来桥断裂和丹徒-建山断裂的展布特征及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五峰山-西来桥断裂在浅层地震剖面上倾向NE,倾角约为60°,断距约为5~9m,以正断活动为主;大路镇场地上,该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为中更新统底部,位错量为2m,判断五峰山-西来桥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丹徒-建山断裂在浅层地震剖面上倾向SW,倾角约为50°~55°,断距约为2~7m,以正断活动为主;访仙镇场地上,中更新统之上的地层没有被断错的迹象,中更新统底部可能被断层影响,判断丹徒-建山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