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陕西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系统是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的区域级和省级物理节点之一,按照中国气象局“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要求和数据共享策略,通过网络在线和离线方式对社会开展数据共享服务。  相似文献   

2.
基本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本气象资料共享系统是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文简要介绍了系统架构和基本功能,着重阐述了元数据、数据表结构和数据文件存储结构的设计思想,并概述了基本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在数据管理及安全管理方面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研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试点建设"项目旨在构筑面向全社会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项目对基本气象资料、卫星气象资料和科学考察与试验资料的整合集成、质量控制方法、数据集制作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共享服务平台设计以及数据共享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等方面开展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项目组研制了一批规范标准的共享数据集产品;初步建立了由国家级和部分试点省组成的分布式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络平台;制定了面向数据管理与共享的一些技术标准与规范;并在气象资料公益性共享服务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气象科学数据库的数据提取及统计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西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是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对历史气象数据的需求,以陕西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数据库为基础,给出了对数据库按类别实施批量统计均值、极值和排序等三类查询的通用方法。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用户交互式查询数据库的效率,在气象行业外其他数据库同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国气象科学数据发布策略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象科学数据发布策略的研究是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作有效展开的重要保障.该文在国内外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政策分析和制订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发布策略原则的基础上,就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和影响因子从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方式的影响因子、气象科学数据发布模式和发布策略概念模型、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分类分级、共享用户分级、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发布技术方式和途径等诸方面简明地介绍了我国气象科学数据发布策略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意见,使读者对我国气象科学数据发布策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王甫棣  王鹏  何恒宏 《气象科技》2014,42(4):624-628
气象数据共享业务广泛采用了单一资料源向各个目标节点分发的方式,针对这种共享业务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对等网络技术的气象数据共享应用,提供资料源的共享发布以及节点间的共享访问功能。该应用通过搭建的仿真平台模拟实际业务应用,验证了在全国气象宽带网络上实现共享传输的可行性。在随后的小范围业务试验中进一步证明了该应用能够在特定的业务场景中不增加中心节点资源消耗而提升数据共享的传输效率。  相似文献   

7.
浅析广西气象科学数据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广西气象科学数据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项目进行了简述,并介绍广西气象科学数据数据集、数据共享策略和共享服务现状等内容,扩大和提升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共享面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气象科学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科学数据资源,是我国历史资料年代长、保存完整的地球信息资源之一。通过收集、整合、集成、标准化和归一化处理的气象数据是气象信息系统中最核心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气象信息系统建设和提供气象服务的最重要的内容。根据“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的总体设计思路和要求,内蒙古气象信息中心,组织科技业务人员,重点围绕数据标准规范、数据集建设和共享平台研制等方面加强全区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网站的设计制作、全区气象数据的收集、存储、整编,历史资料、实时资料元数据的编写和共享等工作)的建设。目前,全区气象数据集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基于卫星通讯的气象应急服务系统在现场如何获取气象资料,如何与气象台站实现资料共享,如何通过卫星通讯实现视频会商、气象要素监测等功能.分析了系统的优点和不足,总结了系统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GIS技术在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介绍了基于组件式GIS技术的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建设的总体框架, 并阐述了系统的建设内容, 主要包括电子地图建设、气象制图输出、实时与历史资料检索、灾情分析、台风预警与损失评估以及参数化制图等功能; 同时对GIS应用于决策气象服务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分析, 如数据共享与转换、气象要素插值算法、空间信息检索方法、基于插件技术的模型评估方法、三维可视化技术; 最后给出了相关结论, 并指出该系统将为全国综合性决策服务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1.
刘煦  马艳  凌艺  江敦双  万夫敬 《气象科技》2019,47(5):818-82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6—27日(简称"05·26"过程)和2014年5月10—11日(简称"05·10"过程)青岛的两次气旋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05·26"过程强降水开始前850hPa相对湿度大,降水持续时间长,"05·10"过程强降水开始前850hPa相对湿度小,且具有明显的短时强降水的特征。较好的低层风速、湿度条件,持续较长的上升运动以及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是"05·26"过程降水时间长,累计雨量大的主要原因。地面辐合线的触发作用以及强的垂直上升速度则是"05·10"过程产生短时强降水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阿克苏地区大降水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2006年阿克苏地区气象观测站资料,从时空分布及地形影响等方面对局地和系统性大降水进行了分析;普查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降水天气资料,探讨了大降水的预报指标。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大降水次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明显增加,50%以上发生在夏季,大降水集中出现在1~3h之内,1h降水量≥10mm一般出现在下午,傍晚是高峰期。局地大降水发生次数远多于系统大降水,有78.4%的局地大降水出现在西部和山区,东部和南部以系统大降水为主。大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巴尔喀什湖低槽和中亚低槽,中低层切变线、辐合线的暖湿区和高能区与大降水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乌兰察布市气象资料应用处理与共享系统,以该市已经建成的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测数据为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信息网络通讯技术和数据库存储与查询、分析、统计技术,实现全市气象部门自动气象站资料的整合与管理。通过气象资料应用处理与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了气象资料在全市气象部门内的高效共享,并提高了气象资料在业务领域和服务领域的使用率和共享率。  相似文献   

14.
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存档与服务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依托风云卫星工程,对多批次工程建设采取统一设计、滚动开发、分批扩展的方法,建成气象卫星数据存档与服务系统。系统架构于多个高性能计算机集群,应用可配置的动态加载容器和多机作业负载均衡并发处理技术将集群构建为高扩展性、高可用、高效率的业务系统。对Internet的全集数据共享技术、分布式时空一体化数据库存储技术、基于WebGIS的全球卫星影像发布技术、可视化处理与显示技术、三维地球影像发布技术、多源数据融合处理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应用,为用户提供多种数据共享服务方式,提高了数据下载效率。目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已存档国内外21颗气象卫星801类共1150 TB数据,为24258个注册用户提供各类数据共享服务,该系统亦可通过配置扩展,适应未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数据存档与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一次持续性强暴雨过程的平均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9月2—6日四川盆地中东部发生了一次持续性强暴雨过程。利用时间平均合成分析方法对强暴雨维持期间 (9月3日20:00—5日08:00, 北京时) 的探测资料进行合成平均, 再对合成平均资料做诊断分析, 以揭示持续性强暴雨过程持续期的平均特征。诊断分析显示, 台风西进导致稳定的环流以及中低层大量的水汽输送为暴雨持续提供了背景条件。在时间平均流场上, 与暴雨相联系的中尺度系统十分显著, 它在对流层中低层表现为准东西向的中尺度辐合带, 在对流层高层表现为中尺度辐散带, 两者垂直耦合为深厚系统。此外, 在暴雨持续期间, 对流层低层大气运动表现出强烈的非平衡特征, 这种非平衡的动力强迫作用支撑着低层强辐合的维持。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2年汛期(6—8月)呼伦贝尔市3次局地暴雨的成因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局地暴雨过程的环流均为径向型,整个欧亚大陆槽脊分布较明显,乌拉尔山以东的阻塞高压、西来槽以及贝加尔湖冷涡为主要的影响系统;高空急流或最大风速带与低空急流或最大风速带形成耦合,对局地暴雨过程中水汽和热量的输送以及持续强烈的上升运动的维持起重要作用。3次过程中,在雨区上空都有充沛的水汽(比湿≥10g/kg)且有强的水汽辐合,但3次过程中,水汽源地和输送路径却不同;3次过程中,大气均处于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状态中,但在不稳定指数及不稳定能量上却存在较大差别;3次过程中,雨区上空存在持续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雨天气的产生和持续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对于3次降雨过程,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均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福州市空气高污染与气象条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  冯宏芳  隋平 《气象科技》2009,37(6):676-681
利用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地面气象要素资料,统计分析了2003-2007年福州市41个空气高污染过程与天气系统以及地面气象要素间的关系,得出冬季、春季和夏秋季福州市空气高污染发生时主要的天气形势,并对地面气象要素与高污染过程的关系进行了半定量分析,得出福州市空气高污染过程的一些天气概念模型和气象要素指标。  相似文献   

18.
针对辽宁2009年2月中旬旬初雨转暴雪过程和旬末大雪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0×10 逐6 h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水汽和动力条件及热力结构等方面入手,对这两次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过程在许多方面显著不同。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乌山阻高稳定的形势下,均受中纬度东移的中尺度低值系统影响,但雨转暴雪过程中高纬度为两脊一槽型,中纬度短槽与南支低槽结合携强冷空气东移,与低空急流在辽宁上空交汇。大雪过程为东低西高型,中纬度气旋性波动东移,切变线北抬过程中与西南暖湿气流作用影响辽宁。两次过程均发生在600 hPa以下相对湿度为80%以上的大气中,均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特征和深厚的上升运动,但雨转暴雪过程水汽含量更高,辐合层更深厚、强度更强,垂直速度较大雪过程大一个量级;两次过程都有明显的风垂直切变特征,但雨转暴雪过程发生在风垂直切变迅速增大的条件下,大雪过程风垂直切变相对稳定;雨转暴雪过程降水随湿位涡的发展而增强,两者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大雪过程湿位涡表现微弱;雨转暴雪过程槽前0 ℃层达到850 hPa,槽后各层温度迅速下降至0 ℃以下,而大雪过程整层温度始终在0 ℃以下。  相似文献   

19.
2009年深冬辽宁雨转暴雪和大雪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辽宁2009年2月中旬旬初雨转暴雪过程和旬末大雪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0×10 逐6 h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水汽和动力条件及热力结构等方面入手,对这两次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过程在许多方面显著不同。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乌山阻高稳定的形势下,均受中纬度东移的中尺度低值系统影响,但雨转暴雪过程中高纬度为两脊一槽型,中纬度短槽与南支低槽结合携强冷空气东移,与低空急流在辽宁上空交汇。大雪过程为东低西高型,中纬度气旋性波动东移,切变线北抬过程中与西南暖湿气流作用影响辽宁。两次过程均发生在600 hPa以下相对湿度为80%以上的大气中,均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特征和深厚的上升运动,但雨转暴雪过程水汽含量更高,辐合层更深厚、强度更强,垂直速度较大雪过程大一个量级;两次过程都有明显的风垂直切变特征,但雨转暴雪过程发生在风垂直切变迅速增大的条件下,大雪过程风垂直切变相对稳定;雨转暴雪过程降水随湿位涡的发展而增强,两者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大雪过程湿位涡表现微弱;雨转暴雪过程槽前0 ℃层达到850 hPa,槽后各层温度迅速下降至0 ℃以下,而大雪过程整层温度始终在0 ℃以下。  相似文献   

20.
基于WebGIS的沁河流域气象站雨量资料共享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沁河流域气象站雨量资料共享系统为实例,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格式转换、区域站点地理信息数据文件建立、地图文档和服务的实现、Web应用开发、雨量资料处理等方面,介绍了在ArcGIS Server框架下WebGIS的快速构建过程,并介绍了沁河流域区域气象站雨量资料处理方法、WebGIS环境下的雨量监控、GIS测量工具应用及该系统在市、县气象局汛期业务、服务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