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利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对虾头胸部附肢上各种体表感觉毛的外部形态以及它们的分布模式。根据感觉毛的外部形态可将其分为嗅毛(aesthetasc hair)、锥状刚毛(cuspidate seta)、简单光滑刚毛(simple seta)、鳞状刚毛(squamous seta)、锯状刚毛(serrate seta)、细齿状刚毛(serrulate seta)、羽状刚毛(plumose seta)、轮生羽状刚毛(pappose seta)、CAP 器官(CAP organs)、齿状刚毛(tooth-shaped seta)、栓状毛(peg sensilla)等11种类型。本文还分析了体表感觉毛的形态和分布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水产动物摄食化学感觉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动物的化学感觉分嗅觉 (也称距离化学感觉 )和味觉 (也称接触化学感觉 ) ,两者在生理机能方面有些类似 ,它们都是特殊分化了的外部感受器。这两种感觉联系密切而又相互影响 ,它们在功能上也相互配合。水产动物大多具有敏锐的化学感觉 ,以感受其生存环境中的许多信息。水环境中的化学信息几乎控制着水产动物行为的各个方面 ,诸如摄食、觅偶、交配、洄游、避敌、集群、共栖和附着生物幼体的附着变态等。研究水产动物的化学感觉及其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它们的各种行为过程 ,从而进一步探索动物行为的人工调控模式 ,为水产养殖服务。1嗅觉鱼…  相似文献   

3.
甲壳动物化学感觉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甲壳动物化学受体的形态、动物个体的行为反应以及化学感觉神经元的电生理三方面综述了甲壳动物化学感觉研究近20年的进展。水生动物,如甲壳动物特别是底栖甲壳动物,主要依赖化学感受器获得其生存环境的信息,从而表现出摄食、逃避捕食者、觅偶、交配、洄游等各种不同的行为反应。早期的研究主要是直观的行为观察和化学感受器的形态描述,内容偏重于动物的摄食习性和化学感受器的结构及其分布。随后电生理方法和电镜技术的引入,使化学感觉生理学的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发现了受体细胞的一些特性,如低自发放电频率、低阈值、调制、适应和去适应、范围分级等。另外,还提出了甲壳动物化学受体对化学信号的两种基本编码方式,即单线编码模式和交叉神经元模式。  相似文献   

4.
陈楠生 《海洋科学》1992,16(4):22-22
甲壳动物化学感觉生理学的研究,在中国刚刚起步,因此一些名词的使用有些混乱。作者根据国外文献,试对一些概念进行澄清。  相似文献   

5.
邹朝中 《台湾海峡》2001,20(1):48-53
本文地发现于厦门大学海滩潮间带泥基质区两种联体线虫科(Comesomatidae Filipjev,1918)的虫种进行了描述,异毛联体线虫新种(Paracomesoma xiamenense sp.nov.)由于其第二圈感觉毛的长度相同,并且比第三圈头感觉毛短;交合刺两根不等长并有两列、每列28-30个肛前乳突以及肛后的柄状乳突等特征使得该种成为一个新种。变异毛咽线虫(Dorylaimopsis variabilis Vincx,1997)的侧边分化的纵列刻痕;弓形的交合剂、突出的背尾侧骨突和14个肛前乳突等特征同Vincx(1997)的描述相近,但某些测量的数值有差别。本文并给出了异毛联体线虫属新的双歧式检索表。  相似文献   

6.
陈楠生 《海洋科学》1996,6(1):35-38
中国对虾成体的进食行为受接触化学感觉的调控,接触化学感觉的主要作用是对食物进行选择。引起中国对虾进食行为的化学物质主要是一些小分子量的可溶化合物,如氨基酸、有机酸等,天然食物的匀浆也有较强的效果。在浓度为10^-4mol/L时,引起中国对虾进食行为较强的化学物质包括天冬氨酸、谷氨酰胺,精氨酸和赖氨酸等。接触化学感觉器主要位于组成前口腔的感觉刚毛里。还研究了pH对中国对虾进食敏感性的影响,发现酸性刺  相似文献   

7.
化学感觉研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水生生物的化学感觉生物学是研究动物对外界水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各种反应。 Ⅰ. 化学感觉对水生生物行为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王艺磊  郑微云 《热带海洋》1995,14(1):77-81,T001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显示:牙鲆Pardlichthys olivaceus嗅上 皮的边缘为非感觉区,内侧为连续的感觉区,属嗅觉鱼类。非感觉区由表皮细胞、粘液细胞及基底细胞等组成,表皮细胞在游离面相互连接形成似指纹状的的结构,感觉区由纤毛毛感觉细胞、毛感觉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及基底细胞等组成。  相似文献   

9.
争斗残食已成为制约甲壳动物集约化养殖提质增效的瓶颈之一。甲壳动物的争斗行为受诸多外部因素影响,同时受机体生理代谢和基因调控。本文介绍了甲壳动物争斗行为的研究方法,概述了争斗行为的影响因素、生理代谢特征及基因调控等研究成果,提出了系统开展甲壳动物争斗行为量化的必要性及机制研究方向,以期为深入研究甲壳动物争斗行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陈楠生 《海洋科学》1996,20(1):35-39
中国对虾成体的进食行为受接触化学感觉的调控,接触化学感觉的主要 作用是对食物进行选择。引起中国对虾进食行为的化学物质主要是一些小分子量 的可溶化合物,如氨基酸、有机酸等,天然食物的匀浆也有较强的效果。在浓度为 10-4mol/L时.引起中国对虾进食行为较强的化学物质包括天冬氨酸、谷氨酰胺, 精氨酸和赖氨酸等。接触化学感受器主要位于组成前口腔的感觉刚毛里。还研究 了pH对中国对虾进食敏感性的影响,发现酸性刺激物(低PH的自然海水)能有效 地引起对虾的进食行为.而碱性刺激物不能引起对虾的进食行为。  相似文献   

11.
X器官-窦腺(XO-SG)复合体是甲壳动物重要神经内分泌器官,类似哺乳动物的下丘脑-垂体系统,它能分泌多种神经肽类激素,调控甲壳动物的生殖、发育和蜕皮等重要生理功能(Cooke et al.,1982; Keller,1992)。对XO-SG复合体的研究一直是甲壳动物内分泌学的重点内容。XO由视神经节内一群相互无连接的单轴突分泌肽神经细胞组成,它们的轴突末梢在血窦附近膨大形成窦腺,XO内胞体形成的神经肽类激素经轴突运输到窦腺储存和释放。近20年来,一些学者对10余种甲壳动物眼柄内X器官-窦腺复合体进了形态及超微结构研究,发现X器官神经内分泌细胞胞体的分布位置和结构特征各不相同,区分出2至7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内分泌末梢,并观察到多种神经内分泌物质释放方式(Fingerman,1992; Dircksen,1992; Castany,1997; Weatherby,1981)。我国对甲壳动物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研究刚刚开始(蔡生力,1998),仅对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罗氏沼虹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XO-SG复合体进行了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上官步敏等,1994,1995;姚泊,1995;孙金生等,2000)。中国对虾(Penaeus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经济甲壳动物,在育苗过程中往往采用切断或灼烧眼柄的方法来加速亲虾性腺发育和产卵,而对XO-SG复合体却了解甚少,仅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康现江等,1998)。为此作者对中国对虾眼柄XO-SG复合体显微和超微结构及其分泌物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对虾神经分泌细胞的离体培养和神经分泌调控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鞘藻属和毛鞘藻属营养细胞分裂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 1 999年 7月在湖北省仙桃市湿润土壤中采得一种鞘藻 ,经培养和电镜观察 ,发现该株鞘藻营养生长主要依赖位于丝状体最上面的细胞分裂 ,分生出的子细胞在该细胞亚顶端的胞壁破裂点掀开一个帽子 ,此帽子便附着于细胞侧壁上 ,这在鞘藻属中为首次报道 ,与 2 0 0 0年 1 2月在武汉纸坊青龙山水库采得的一种毛鞘藻的基细胞也附着相同的帽子结构。观察结果表明 ,该属基细胞亦具有明显的居间分裂能力。在观察这两属营养细胞居间分裂的同时 ,详细报道了这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顶端分裂 ,详细比较了这两属的营养细胞分裂方式 ,并对其分裂方式的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这两属细胞在细胞分裂方式上有极为亲密的亲缘关系 ,但毛鞘藻属更复杂、独特的营养细胞分裂显示它的进化地位比鞘藻属高。  相似文献   

13.
利用解剖和石蜡切片技术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嗅囊及嗅板细胞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驼背鲈具有2对鼻孔,前后鼻孔紧相邻,前鼻孔小,圆形,具瓣膜;后鼻孔大,为垂直长裂孔。驼背鲈嗅囊椭圆形,其长径与眼径之比为0.16,长径与短径之比为1.29。嗅囊由20~22个初级嗅板构成,嗅板辐射状,呈菊花瓣图案。嗅板游离端边缘为非感觉区,顶部上皮为单层扁平上皮。感觉区嗅上皮含有4种细胞,可大致分为感觉细胞层、支持细胞层和基细胞层,其中感觉细胞层由感受细胞和纤毛非感觉细胞构成,感受细胞在嗅板上不连续分布,嗅板感觉细胞层表面具较发达的纤毛。驼背鲈应属于以视觉为主进行活动的鱼类。  相似文献   

14.
钱树本 《海洋与湖沼》1979,10(3):252-256
迄今已记载的角毛硅藻属种类中,只有Ch.dadayi和Ch.tetrastichon这两种角毛硅藻的细胞链通常是与沙壳纤毛虫(Tintinnus sp.)互相依附的。我们在整理由广东省水产研究所赠送的浮游植物标本(1974年12月至1925年1月在我国广东省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海域采获)时,不仅同时发现有上述两种角毛硅藻,又发现一种细胞链与沙壳纤毛虫相互依附的角毛硅藻属新种——飞燕角毛硅藻(图版Ⅰ,图1:a-b)。  相似文献   

15.
根据南沙群岛海区1997年11月(秋季)、1999年4月(春季)和7月(夏季)3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上层水域毛颚类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毛颚类18种。秋、春、夏3个季节毛颚类平均丰度分别为(6.86±3.08)、(9.95±3.50)和(7.11±3.34)个/m3。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enflata)、龙翼箭虫(Pterosagitta draco)和太平洋齿箭虫(Serratosagitta pacifica)是3个航次调查共有的优势种,肥胖软箭虫占绝对优势。调查海区毛颚类按其生态特征可分为暖水广布种、大洋性暖水种和暖水近岸种三个类群,前两者对毛颚类丰度分布起决定性作用。毛颚类丰度分布受东亚季风驱动的南海环流影响显著,在秋季东北季风期,毛颚类分布趋势为西高东低,高值区位于西南部,与海洋锋对应;在夏季西南季风期,毛颚类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与该区域存在的海洋锋和上升流密切相关。作为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桡足类丰度是影响南沙群岛海区毛颚类丰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毛颚动物是浮游动物中的重要类群,是典型的海洋浮游动物(仅Spadella属的种类生活于浅海岩石或海藻之间)。它的分布遍及世界海洋。在数量上也相当可观,根据1976年我们在东海两次采集的资料,夏、秋季它在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中的比例可达40%。 毛颚类是肉食性浮游动物中的饕餮者,不仅大量消耗桡足类,有时也能吞噬个体较小的燐虾、端足类和仔稚鱼等。它的数量高峰往往出现在其他草食性浮游动物的数量高峰之后。然而,它本身又是一些鱼类和肉食性浮游动物的食料。可见它在海洋食物网中所处地位的重要。在水域生产カ研究中,毛颚类的研究是了解某一海区生态转换效率的一项重要内容。 许多毛颚类是水团或海流的良好标志,例如,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可以作为黄海水团和日本内海低盐水的指标种,秀箭虫(Sagitta elegans)可以作为亲潮和里门寒流的指标种,锯齿箭虫(Sagitta serratodentata)在大西洋可以作为湾流的指标种,而多变箭虫(Sagitta decipiens)在印度西岸可以作为上升流的指标。又如人们所熟知的,Russell曾根据毛箭虫(Sagitta setosa)和秀箭虫的分布来推断北海低盐水团和天西洋高盐水团在英吉利海峡的相互推移和消长的情况。这类例子很多,兹不赘述。总之,毛颚类作为海流或水团的指标已日益受到各国海洋学工作者的重视。 本文根据东海陆架区综合考查1976年6-7月及8-9月,在127°E以西,北起32°N,南至26°30′N(6-7月在黄海南部增加一斜断面),用大型浮游生物网自底到表垂直拖网样品85份加以分析,对调查期间此海域内毛颚动物的分布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褐毛鲿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褐毛鲿(Megalonibea fusca)繁殖生物学特性并突破全人工繁殖技术,作者介绍了1998~2002年项目实施期间,对褐毛鲿的性成熟年龄、生殖季节、产卵水温、性腺发育与性周期、产卵类型与产卵量、室内产卵池催产、海上网箱催产、亲鱼产卵率、受精率、催产激素与剂量、全人工繁殖技术等所做的研究,讨论和总结了褐毛鲿亲鱼的强化培育,人工催产的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裙带菜养殖生产中,影响最大的病害是毛害。裙带菜长毛直接影响产品出口,致使产量和产值下降。 1985~1988年,结合生产实践,我们对裙带菜毛害发生进行了研究,对裙带菜毛害对策进行了探索。毛害影响条件养殖裙带菜毛害影响程度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毛害影响程度与水体肥瘦有关。在不同海区,毛害影响程度不同。一般来说,在水质偏瘦海区,毛害影响较重。在大连黄海沿岸海区,黑石礁湾水质较肥,毛害影响较轻,而在黑石礁湾内,  相似文献   

19.
根据南沙群岛海区1997年11月(秋季)、1999年4月(春季)和7月(夏季)3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上层水域毛颚类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毛颚类18种。秋、春、夏3个季节毛颚类平均丰度分别为(6.86±3.08)、(9.95±3.50)和(7.11±3.34)个/m3。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龙翼箭虫(Pterosagitta draco)和太平洋齿箭虫(Serratosagitta pacifica)是3个航次调查共有的优势种,肥胖软箭虫占绝对优势。调查海区毛颚类按其生态特征可分为暖水广布种、大洋性暖水种和暖水近岸种三个类群,前两者对毛颚类丰度分布起决定性作用。毛颚类丰度分布受东亚季风驱动的南海环流影响显著,在秋季东北季风期,毛颚类分布趋势为西高东低,高值区位于西南部,与海洋锋对应;在夏季西南季风期,毛颚类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与该区域存在的海洋锋和上升流密切相关。作为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桡足类丰度是影响南沙群岛海区毛颚类丰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先天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病原的传播和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甲壳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仅具有先天免疫,而不具备适应性免疫,其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来实现免疫防御功能,抑制病原体增殖。JAK/STAT途径是调节无脊椎动物免疫反应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从细胞因子受体(Dome)、JAK酪氨酸激酶(JA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调节因子的结构、在宿主体内的表达及发挥的功能等来综述在养殖甲壳动物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研究现状。目前已在对虾、螯虾和蟹等近十种甲壳动物中报道了此通路的元件,而且各元件均具有保守的典型结构域,同类元件在不同种类甲壳生物中的结构有所差异,但是功能基本相似。这些元件均被证实通过调节JAK/STAT通路的信号转导来影响抗病能力。目前仅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中鉴定出JAK/STAT信号通路的所有元件,对其他甲壳动物中剩余元件的鉴定仍有必要,并且甲壳动物JAK/STAT信号通路对其他信号通路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通过本文希望能为该通路在甲壳动物中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