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通过对芒市的光照、气温、降水、湿度、风速等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得出芒市具有较好的气候资源和气候优势。全年没有月平均气温低于10℃的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都在12℃以上;夏天虽然长,但并不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24.1℃,比杭州、桂林等著名旅游城市低4℃以上;干湿季节分明,冬半年降雨仅占全年降雨的11%,冬季少雨,阳光明媚,气候温暖,夏季多雨,正好使气温不会特别高;雨量充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 654.6 mm,使农作物生长旺盛,郁郁葱葱;全年平均风速0.9 m/s,静风时间多,让人感觉舒爽;相对湿度适中,利于皮肤保养。  相似文献   

2.
清代华北地区冬半年温度变化重建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清代地方志中的异常初、终霜记载,根据器测时期华北初、终霜的早、晚与温度变化的关系,重建了1646-1910 年华北地区时间分辨率为5 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序列,分析了期间的冷暖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清代华北地区气候以寒冷为主要特征,冬半年温度平均较现代(1951-1980 年)约低0.55℃,最冷5 年(1656-1660 年)较现代约低1.42℃;清代华北地区冬半年气候存在“冷-暖-冷”的世纪波动,两个寒冷时段起讫时间分别为1646-1700 年(平均较现代约低0.77℃)和1781-1910 年(平均较现代约低0.58℃),1701-1780 年虽然相对较暖,但冬半年温度仍较现代略低(平均较现代约低0.36℃);从更高时间分辨率看,清代冷暖时段内同样存在较小的波动,清后期寒冷时段出现了两个“冷谷”.  相似文献   

3.
北极苔原Ny-?lesund地区短期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北极黄河站所在地,德国Koldwey站1994-2003年的逐时常规气象资料,对北极苔原Ny lesund地区短期气候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该地是北极同纬度温度最高的地区。岛上气候温暖湿润,即使在隆冬季节,日平均气温都可以升至0℃以上。全年平均风力较小,以东南(SE)风居多。该地区平均增温速度为0. 68℃/10a,是北极增温较快的地区之一。与同期我国北冰洋浮冰区考察数据相比较,Ny lesund气候更温暖湿润,风速要小得多。在Ny lesund地区,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近地面气温的再分析结果,与Koldwey站实测常规地面资料相比,在冬季基本一致,而在夏季则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一万年以来凉山地区气候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层沉积物孢粉分析成果和相关文献记载复原一万年以来凉山地区的气候状况,并分析了历史时期凉山地区气候变迁的规律:凉山地区一万年以来气候变化大致可分为8个时期,其间气候有冷暖干湿的变化.气温的变化幅度在1℃~2℃,垂直气候带有上升和下降的变化,升降幅度在200~400 m之间.一万年以来凉山地区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与内地大体一致,但在具体时段上有一定差异,气温虽有冷暖的变化,但总体上气温比内地略为温暖.  相似文献   

5.
利用我国北极黄河站所在地,德国Koldwey站1994—2003年的逐时常规气象资料,对北极苔原Ny lesund地区短期气候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该地是北极同纬度温度最高的地区。岛上气候温暖湿润,即使在隆冬季节,日平均气温都可以升至0℃以上。全年平均风力较小,以东南(SE)风居多。该地区平均增温速度为0. 68℃/10a,是北极增温较快的地区之一。与同期我国北冰洋浮冰区考察数据相比较,Ny lesund气候更温暖湿润,风速要小得多。在Ny lesund地区,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近地面气温的再分析结果,与Koldwey站实测常规地面资料相比,在冬季基本一致,而在夏季则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地区20个气象观测站47年(1960-2006年)逐日的平均气温记录为基础,利用线性倾向估计、突变分析、小波分析等分析方法对北京地区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热岛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近47年来北京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7年滑动平均曲线表明这种上升趋势近年来稍有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四季热岛效应的时间和空间均有差异.冬季热岛效应比夏季强,但夏季热岛效应呈现出多中心的现象.小波分析表明热岛强度存在3个周期变化.在25a左右的尺度上,进入21世纪春季和冬季相对较弱,夏季和秋季较强.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3年5月—2014年4月期间一整年各层温度及风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该地区近地面层气温梯度及风廊线规律的适用性,并通过散点图的形式寻找风速比随稳定度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该地区观测期间100 m高度的多年平均气温为17. 6℃,70 m高度为17. 7℃,30 m高度为17. 9℃,10 m高度为18. 1℃;最冷月为2月,平均气温5. 3~5. 8℃,最热月为8月,平均气温30. 4~31. 1℃。(2)该地区四季气温有较大差异,秋季温差最大,冬季最小,四季中春、秋、冬季出现逆温次数较多,夏季较少;逆温强度冬季最强,夏季最弱。(3)非中性层结条件下风速比值随稳定度的增强而离散增大。综上表明,观测期间系统的性能基本上是稳定的,可为该地区今后开展的大气环境研究提供气象背景资料和理论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
华南气候特征是雨量牢沛、气候温暖,这是大家知道的。根据张宝堃以候平均气温在10℃以上定为冬季,南岭以南的东南沿海及华南广大地区基本上没有冬季。农作物四季都能够生长,热带作物也可以栽培。在这水热资源得天独厚的南方,可惜冬半年常出现短  相似文献   

9.
华南气候特征是雨量牢沛、气候温暖,这是大家知道的。根据张宝堃以候平均气温在10℃以上定为冬季,南岭以南的东南沿海及华南广大地区基本上没有冬季。农作物四季都能够生长,热带作物也可以栽培。在这水热资源得天独厚的南方,可惜冬半年常出现短  相似文献   

10.
历史时期的气候是现在气候的基础.故欲详知现在的气候.必须对历史时期的气候进行研究.又以八十年代以来世界气候异常广泛出现,北美大陆一再冬寒夏暖,亚洲大陆连续北暖南冷,北旱南涝,欧洲大陆先冷后暖,而非洲大陆则持续干旱,去年初的寒潮袭击,亦甚惊人.欧洲出现了本世纪最冷的冬天,亚洲印度北部和东部以及我国华北均受其危害.这些异变在河南过去究竟出现过没有?程度如何!有无规律可寻?急应加以研究以便早日采取措施,免受其危害.河南历史气候之特点:一、整体性,二、波动性,三、大陆性,四、规律性.极端气候:一、极大旱年,为明崇祯十三年(即1640年),其表现为延续时间长,分布地域广,水文反映强,灾情极严重.二、极大雨涝年.为清乾隆四年(1739年)其特点为雨区广,雨期长,雨势强及水文反映显著.三、特暖期为商代,据研究当时一月平均温比现在高3℃—5℃.四、特寒年,为明弘治六年(1493年)降雪大部为二至三个月.积雪很多地方深达丈余,天寒人多冻死.五、特大风年为明万历十八年,风级可达十级以上,风区遍各区,红沙蔽目,拔木毁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以《有泰拉萨天气日志》为主的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入挖掘 ,作者分析了 1 90 4年 2月 9日~ 1 90 7年 4月 1 7日拉萨的气候特征 :气候温暖 ,暖冬现象显著 ,而且 1 90 5年气温高于 1 90 4年 ;干旱气候占主导地位 ,间有多雨期 ;天气多变 ,多风 ,有雾 ;水灾、雪灾、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拉萨与全球同时段的气候变化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2.
合肥地区1736-1991年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的重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宫廷档案资料“雨雪分寸”中合肥地区的降雪日数的记载,通过寻找其与年冬季平均温度的相关关系,重建了合肥地区从1736-1991年共256年的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分析表明,合肥地区的年冬季平均气温18世纪较高,19世纪下降,20世纪又开始上升,至20世纪40年代达近250多年来气温最高值。另外,还发现了在19世纪中叶(1851-1871年)有一个明显的温暖期。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南极长城站气象和海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长城站越冬期间获取的常规气象和海冰观测资料,结合统计的1985—2010年气候值,对比分析了长城站2012年的气象及海冰特征。气象分析表明,该年平均气压和气温偏低,N—W风向频率显著偏低,E—SE风向频率显著偏高;雾日偏少,降雪量、吹雪及雪暴显著偏多;针对观测期间某些月份比较明显的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异常,从大气环流角度进行了分析解释。海冰观测表明,长城湾冰情变化受大气动力作用影响大,冰情稳定性差,外围海域海冰极不稳定,2012年4月至2012年11月冰情几经进退,先后交替出现3个完全冰冻和3个部分冰冻期。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气候的主成分分析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个气候要素、n个站点的气候要素场,由主成分分析,可用前m个主成分反映气候要素场的主要气候特征,由各主成分的空间分布,可以分析各地的气候特征。据此,将陕西省划分为5个气候亚带11个气候区。  相似文献   

15.
谢焕强 《地理研究》1984,3(4):104-110
本文对十六世纪以来广东省气候和未来气候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1736年以来西安气候变化与农业收成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基于清代雨雪与农业收成等档案记载及现代气象观测记录,根据西安冬季降雪与平均气温之间的统计关系、降水入渗与水量平衡模型,分别重建了西安1736~2000年冬季平均气温与4季降水序列,并分析了该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1736~2000年农业收成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 西安的冷暖变化存在明显的百年际波动:其中18世纪相对温暖,19世纪寒冷,20世纪又转为温暖,且增暖趋势极为明显。(2) 西安的降水变化存在明显的年代际波动。自1736年以来,共经历了6个多雨期与7个少雨期,其中多雨期的平均雨量比少雨期多16%。(3) 气候变化对农业收成的影响极为明显。其中夏季降水量与秋收关系显著,而夏收又与前一年秋~当年春季的降水明显相关,且大多数严重歉收年均由降水明显偏少而致。虽然温度的年际变化与收成没有显著的联系,但温度年代际变化,即气候的冷暖阶段变化却与收成的阶段性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历史时期冷暖年代的干旱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郑斯中 《地理研究》1983,2(4):32-40
中国历史时期的旱涝变化与冷暖变化是有联系的。冷的年代,我国的气候是西干东湿,而暖的年代则是西湿东干。  相似文献   

18.
汪耀奉 《地理研究》1985,4(4):71-77
1788年夏季,长江流域持久性洪水暴雨范围广,特大洪水暴雨时空分布趋势呈现绳套形.这种持久性洪水暴雨前期冬春两季,前冬系流域性范围降雪,嗣后,流域主要为持时长和范围广的多雨水气候异常现象,中下游流域入梅期早.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work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local weather and snow conditions on the reproduction and survival of semi-domesticated reindeer ( Rangifer t. tarandus ) from 1962 to 1987 in four separate study areas in northern Finland. Reindeer density had no negative effect on calf percentage in slaughter (October-January) in any area. The higher the number of very warm days or mean temperatures in summer, the lower was the calf percentage in all forested areas (Sodankylä, Muonio and Ivalo). In the Muonio area, calf percentage was also reduced by winters with abundant snow accumulation. In the open, mountainous Kevo area, calf percentage was reduced with a high number of warm days (mean T>0°C) during the previous December. However, if the previous May was warm in that area, it had an opposite effect. High reindeer densities seemed to increase mortality only in the Sodankylä area. Abundant snow accumulation during winter reduced the survival index of reindeer both in the Sodankylä and Ivalo areas. In the Muonio area, mortality of reindeer was increased with a high number of warm days in December. In the Kevo area, reindeer density or any climatic parameters could not explain yearly differences in mortality.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permanent changes in climatic conditions could have different impacts in woodland as opposed to open, mountainous regions. In general, if global climatic change means weather instability in early winter and more snow, it also brings more difficulties for reindeer. However, if climate change means that snow melts earlier in the spring, some conditions could become more favourable for reindeer.  相似文献   

20.
纳尔逊冰帽雪—粒雪的演化依赖于融水渗浸冻结作用下的暖变质过程。积雪的密实化过程的快慢,取决于温度条件和融水的参与程度,以及自身的物理状况。粒雪的密实化过程表现为均匀且变幅小。纳尔逊冰帽成冰深度在23~25m,成冰历时17~19年。成冰带分为暖渗浸—重结晶带,渗浸—冻结带,消融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