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基于波能平衡方程,通过考虑波浪传播项,即[Cg(f,θ)E(f,θ)] ≠0 ,理论上导出了非匀质波场波向对变风向的响应模式;研究了波场非匀质性对波向响应的影响;导出了有限风区波浪产生的非匀质情形下平均波向与无因次风区的关系;同时还进行了某些讨论。  相似文献   

2.
波场非匀质性对波向对变风向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基于波能平衡方程,通过考虑波的传播项,即△↓[(Cg(f,0)E(f,0)]≠0,研究波场非匀质性对波向对变风向的响应的影响。导出的结果表明,响应的时间尺度可由3部分表示:1.匀质情形响应的贡献;2.波能分布非匀质性的影响;3.平均波向分布非匀质性的影响。在理论上,它暗示波场的非匀质性在波向响应中起着实质性的作用;在实际情况下,对匀匀和平稳风场,波场的非匀质性总是使响应时间尺度减少这一事实进行  相似文献   

3.
理论导出的非匀质波场波向对变风向响应的模式表明,单点波浪观测资料不足以提供非匀质情况下波向对变风向响应的信息。基于理论模式,提出了采用仪器阵列进行波浪观测研究波向响应的观测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
理论导出的非匀质波场波向对变风向响应的模式表明,单点波浪观测资料不足以提供非匀质情况下波向对变风向响应的信息。基于理论模式,提出了采用仪器阵列进行波浪观测研究波向响应的观测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波能平衡方程,通过考虑波的传播项,即,研究波场非匀质性对波向对变风向的响应的影响。导出的结果表明,响应的时间尺度可由3部分表示:1.匀质情形响应的贡献;2.波能分布非匀质性的影响;3.平均波向分布非匀质性的影响。在理论上,它暗示波场的非匀质性在波向响应中起着实质性的作用;在实际情况下,对匀质和平稳风场,波场的非匀质性总是使响应时间尺度减少这一事实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在海洋环境中,海床土体由于地质成因通常是非均质的。由于非均质海床在波浪荷载下的海床响应与均质海床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大批学者通过数值法和解析法对波浪荷载下非均质海床响应问题做了全面研究,但相关室内试验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一维圆筒实验对不同类型非均质海床在波浪荷载下的响应情况做了详细的实验研究,不仅探明了非均质海床在波浪荷载下的响应及液化规律,也为相关理论及数值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对实验结果的参数分析和液化分析可知,非均质海床的渗透系数对实验结果影响明显,渗透系数较大的非均质海床将产生更大的孔隙水压力响应及更小的海床液化。  相似文献   

7.
在这研究中,两个DP型模式(VENICE,MRI)的主要特征被列入表4.1中。在第Ⅱ部分给出的模式种类中,可以找到更详细的介绍。对于两个模式,波浪成长到饱和状态一直是严格的非耦合。 严格的非耦合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该特征也首先适用于 Barnett(1968)和 Ewing (1971)的弱耦合第一代波浪模式〕是微分的时间尺度dt和空间尺度ds通过ds=vdt相联系,表示了沿它的路线任何给定的谱分量的演变,式中群速度v对于一个给定的波群是一个常数。因此,其结论是在均匀、稳定风条件下,有限风区波浪成长的规律能够直接地转变为对应的有限风时成长的规律,此变换可通过对每个波分量由vt(类型Ⅱ)替换风区变量x。  相似文献   

8.
近岸海域波浪场中污染物运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实验模拟,研究了缓坡海岸带(坡度为1:100和1:40)波浪场中污染物的运动.给出了污染物在波浪破碎区和非破碎区运动范围的变化,讨论了在规则波和非规则波作用下波浪破碎区和非破碎区污染物运动的宏观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表面波浪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可由基本输送方程或能量平衡方程确定:式中F(f,θ,x,t)是依赖于频率f和传潘方向θ的二维波谱(表面变量);V=V(f,θ)是深水群速度;源函数S可表示为风输入s_(1n)、波─波间共振相互作用的非线性转换S_(n1)和消衰项S_(ds)的总和。与缓慢变化水流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折射一般是很小的,没有包括在传播算子之中。 在这研究中,所有模式的二维波谱均采用式(1.1)的数值积分或它的近似数值积分计算。这些模式的主要差异在于源函数S的采用形式。然而,S的结构能影响对F表达式的选择,因此,也间接地影响积分传输方程的数值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定常波的风浪波高随风距成长的预报公式出发 ,在一定条件下 ,导出各波向上风浪波高分量与该波向上的风距之间的关系 ,以便在不规则风区上推算风浪波高和平均波向 ;同时 ,对风区宽度作了定量化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针对远区台风对河口波浪动力场的影响问题,利用第三代波浪模式SWAN计算了远区台风"三巴"期间长江口波浪动力场分布,分析了陆架至河口区的波浪能量耗散和波致泥沙侵蚀的时空分布,发现波浪由外海向近岸传播过程中,波-波相互作用导致能量由高频向低频转换,周期和波长逐渐增大,近底层轨道流速增大,能量密度增高;阐明白帽破碎是维持深水区波浪能量平衡和限制波高成长的主要机制,底摩擦耗能和水深诱导的破碎耗能是长江口横沙东滩和崇明东滩邻近海域波高衰减的主要原因;提出波浪产生的底部切应力与相对水深有关,当波浪传播到浅水区时,波长和周期越大,波浪切应力越大。研究揭示了与河口相距数百公里的远区台风能够对长江口波浪动力场产生明显影响,河口水下三角洲前缘是最容易受到波浪侵蚀的区域,研究成果弥补了目前关于陆架远区台风对河口波浪动力场影响研究的不足,对深化认识远区台风对长江口动力环境、地貌演变、航运安全和滩涂保护等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推广了Kirby的有环境水流影响的缓坡方程,得到了综合考虑环境水流(水流因子)、非线性弥散影响(非线性因子)、底摩擦波能损失(底摩擦因子)、非缓坡地形影响(地形因子)、折射、绕射、波浪破碎多种变形因素的波浪传播控制方程,并给出了非线性因子、地形因子、底摩擦因子、水流因子的确定方法。基于导出的方程做进一步推导,得到了波高和波向为变量的综合考虑多种变形因素的波浪传播基本方程,该方程有许多优点:1)其绕开了求解波势函数的困难,将椭圆型方程的边值问题化为初值问题;2)直接求解波高和波向;3)可采用有限差分法离散求解,对空间步长没有限制,适合大面积海区波场计算;4)综合考虑了多种波浪变形因素,方程更为合理,5)容易处理波浪破碎问题。  相似文献   

13.
波向对变风向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能量平衡方程导出匀质波场局地风生浪平均波向对变风向的响应。结果表明,响应的时间尺度不但取决于波能的成长速率,还取决于方向分布函数和风向与平均波向之夹角。按文圣常提出的在局地风作用下的标准风浪成长曲线,对其响应时间尺度的定量估计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无因次响应时间尺度与无因次能量和无固次峰频率的关系,与现已提出的模式比较与实测更符合。  相似文献   

14.
半潜平台的波浪爬升与气隙响应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为探究随机波浪场中畸形波对半潜平台波浪爬升及气隙响应的影响,将含畸形波的随机波浪试验与一般随机波浪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对模型试验测得的运动以及监测点处的波浪爬升及气隙进行频谱分析以及极值统计分析。研究发现,纵荡和纵摇的极大值主要受畸形波的影响而显著增大,纵荡、垂荡以及纵摇响应谱几乎不受单个畸形波影响;波浪爬升与气隙的极大值受到畸形波的影响而增大,同时,畸形波对气隙响应谱造成极大影响,增强了波浪爬升与气隙响应的非线性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NCEP CFSV2再分析风场驱动SWAN模型,对南海至北部湾为期1年的海浪逐时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Jason-2卫星和近岸浮标整年观测数据检验了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评估了模型空间网格尺度对北部湾内波浪模拟的影响,分析了波浪的季节变化特征,辨析了局地风和南海传入浪对海湾波浪的驱动贡献。研究显示:(1)较Jason-2卫星观测值,有效波高模拟值的均方根误差和分散系数分别约为0.4 m和0.2;较北部湾湾顶近岸浮标逐时观测值,有效波高的均方根误差和分散系数分别约为0.2 m和0.4,平均波周期的均方根误差和分散系数分别约为0.6 s和0.2,平均波向的均方根误差约为30°;(2)空间网格分辨率为12'×12'的模型对北部湾20 m以深开敞海域波浪的模拟效果良好,模拟值较2'×2'模型的平均相对偏差在10%以下;(3)北部湾冬季盛行东北向波,夏季盛行偏南向浪,季风转换期盛行东南向浪,全年波浪在季风期强于季风转换期,冬季最强、冬夏转换期最弱;(4)局地风对北部湾波浪的驱动贡献自湾口向湾内增强,季风期强于季风转换期;南海传入浪的驱动贡献自湾口向湾内减弱,季风转换期强于季风期;海湾中部和北部的波浪以局地风为主控因素,海南岛南部和东部水域以传入浪的影响为主,海南岛西南水域受局地风和传入浪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位于大万山岛南部的波能测试区新增发电机组对该水域波浪场产生的水动力作用,将自主建立的二维Boussinesq波浪模型应用于该测试区,模拟了不同波浪要素下装置布设前线性波的运动传播,装置布设后无锚固时其在波浪中的自由运动、有锚固时其对波浪场的影响。结果表明,装置布设前的波浪传播,低潮位时波峰线相较高潮位时更为明显,且受陆域影响更大;装置无锚固时的自由运动,低潮位时其运动速度、旋转角速度均小于高潮位时;装置有锚固时,其对波浪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背波面,会形成一道顺波向的"扇形"衰减区,其影响程度随波高、波周期的增大而减小。因此,根据研究结果所得到的相对波高衰减范围,可对后期2,3号发电装置的规划与布设提供科学依据,即尽量避开由1号装置引起的波高衰减区,以免造成波能利用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港口工程技术规范的波浪成长理论基础上,考虑到台风波浪的基本特点、等效水深的概念、浅水区波浪的折射、不规则波的能量分布特性、受陆岸和岛屿影响角度范围内的有效能量风区长度等因素,提出了受陆岸、岛屿影响浅水区(包括海湾区)台风风浪的计算方案。本方案只需台风中心位置、中心气压和计算点于各方位的风区长度(受陆岸影响部分)等资料,便可快速地得到计算点的波浪要素。经实测资料验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港口工程技术规范的波浪成长理论基础上,考虑到台风流浪的基本特点,等效水深的概念,浅水区波浪的折射,不规则波的能量分布特性,受陆岸和岛屿影响角度范围内的有效能量风区长度等因素,提出了受陆岸,岛屿影响浅水区(包括海湾区)台风风浪的计算方案,本方案只需台风中心位置、中心气压和计算点于各方位的风区长度(受陆岸影响部分)等资料,便可快速地得到计算点的波浪要素。经实测资料验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依据在作者的前文(1998)中对于考虑旋转向量水平分量(f~)的大洋内波方程求出的渐近解,文中对S场(考虑f~条件下的总的内波场),SI场(不计f~影响的内波场)和SF场(S场中与f~相关联的部分)导出了能量谱和相干谱。此理论谱与Muler等(1978)的IWEX实验的观测结果相比较表明,SF场的水平动能谱和铅直位移谱基本上与水平流细结构和铅直位移细结构的观测谱一致。作者推测SF场对应于中纬度大洋可逆细结构。但是对于相干谱的观测结果,在不考虑内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和破碎过程的条件下,仅考虑SF场的影响还不能给予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于定勇  李龙 《海洋工程》2017,35(1):105-111
为研究人工岛尺度变化和波浪方向分布对人工岛绕射波浪的影响,基于MIKE21-BW模型应用数值方法模拟人工岛波浪绕射过程。数值结果与Briggs等的物理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两者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在规则波条件时,圆形人工岛绕射波浪的数值结果与线性波浪绕射理论解基本一致;采用该模型分别模拟了6种尺度的圆形人工岛、单向不规则波和9种方向分布θ_(max)、4种谱峰周期条件时绕射波浪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圆形人工岛绕射系数随着尺度的增加,掩护区绕射系数随之减小;θ_(max)在10°~45°范围内,随着θmax的增大,绕射系数随之增大,θ_(max)在45°~75°内绕射系数变化较小;随着谱峰周期的增加,绕射系数随之增大。研究成果既为相关规范的完善提供了基础,也为相关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