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本文根据1992年12月~1993年3月南极长城湾潮间带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进行了潮间带叶绿素a含量日变化、昼夜变化,退、涨潮时的差异以及不同现场和桶内样品昼夜变化的比较。结果表明:潮间带叶绿素a含量的日变化差异较大,其变化幅度不同,没有规律性。昼夜变化中白天比晚上的叶绿素a含量高,且变化幅度大。不同地点现场取样比桶内取样测得叶绿素a含量明显较高,波动大,变化趋势亦不同,说明影响浮游植物现存量的主要因素中,除温度和光外,营养盐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台湾浅滩南部叶绿素a多周日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钒  阮五崎  黄邦钦 《台湾海峡》2000,19(3):322-328
1997年8月,在台湾浅滩南部的9701和9704测站对叶绿素a的多周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绿素a的垂直分布结构可分为三部分:上均匀层,下均匀层,高含量层,一均匀层和下均匀层的叶绿素a含量低,且无明显的周日变化,在高含量层中,叶绿素a含量最高,其平均值具有明显周日变化,峰值均出现在每天的12:00或15:00,而夜间则最低,叶绿素a的这一周日 变化与潮汐现象不密切,认为与浮游动物的摄食有关,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浮游植物细胞内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而高含量层中各层叶绿素a的周日变化与叶绿素a最大值的垂直移动有关,叶绿素a高含量层存在的周期性上下移动现象,是潮汐作用的结果,叶绿素a高含量层厚度与温跃层强度呈密切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 2 0 0 0年秋季黄、东海几个典型海区的叶绿素 a调查资料 ,结果表明 :在没有温跃层存在的海区 ,叶绿素 a的垂直分布是均匀的 ,昼夜 (2 4 h)变化的幅度也很小 ,且上、下层不同粒径的浮游植物所含叶绿素 a的比例变化也不大。但在明显存在温跃层的海区中 ,叶绿素 a的垂直变化明显 ,昼夜变化的幅度较大 ,且在温跃层的上、下方显示相反的变化规律 ;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 a的比例组成在温跃层上、下方明显不同 ,在温跃层的下方 ,较大粒径 (2~ 2 0μm,>2 0μm)的叶绿素 a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于其在表层水中所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盐度日节律性连续变化对孔石莼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探讨盐度日节律性连续变化对孔石莼(Ulva pertusa)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旨在查明潮间带大型海藻对盐度日节律性连续变化的适应性.实验共设5个盐度日节律变化处理(30±3,30±6,30±9,30±12和30±15)和1个恒盐(30±0)对照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孔石莼能够耐受较大范围的盐度日节律性连续变化,这种变化虽然对孔石莼的生长不利,但是仍然能够使孔石莼的相对生长率保持在12%以上;盐度变化幅度±3~±15与恒盐对照相比明显不利于孔石莼的生长,盐度变化幅度越大,孔石莼生长越缓慢.同恒盐处理相比,盐度日节律连续变化对孔石莼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都有随着盐度变化幅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的趋势.盐度日节律性连续变化使孔石莼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P<0.05),随着盐度变化幅度的增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增加的趋势越明显,并且在盐度日节律性连续变化下,蛋白质增加的速度比可溶性糖增加的速度要快.同时,游离脯氨酸的相对含量随着盐度变化幅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在缓和的盐度日节律性连续变化下(30±3)孔石莼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却显著小于恒盐对照组(P<0.05).盐度日节律性连续变化同恒定盐度相比,虽不利于孔石莼的生长,却促进了孔石莼生化产物的合成,是海藻干露时品质得以提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胶州湾大沽河口潮间带沉积物中底栖微藻和有机质含量的季节变化,于2010年4月至2011年2月,分4次(春、夏、秋、冬)测定分析了沉积物中的叶绿素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并分析了沉积物的粒度组成及现场温度。结果表明,表层(0~2cm)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为0.42~6.06mg/kg,有机质含量为0.48%~3.71%;次表层(2~5cm)叶绿素a含量为0.13~3.53mg/kg,有机碳质量为0.31%~3.78%;深层(5~8cm)叶绿素a含量为0.14~1.95mg/kg,有机质含量为0.47%~3.72%。经统计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胶州湾大沽河口沉积物中的叶绿素a含量春冬两季最高,夏季和秋季最低;叶绿素a含量与深度和温度呈负相关;与所处潮带、有机质含量、粉砂黏土含量在本实验中均无显著的相关性;有机质含量与季节关系不大,高潮带最高,其含量与粉砂黏土含量呈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深度和温度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1990年11月到199年8月间,该水域内叶绿素-a含量的时间空分布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与变化。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同温和营养盐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于2004年9月,在胶州湾潮间带河套和红石崖两个区域(分别代表近河和近海区域)分别采集沉积物柱状样品,并分析了样品中有机碳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1)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有机碳和总氮质量比分别为1.0~3.0g/kg和0.1~0.3g/kg,随沉积物埋藏深度表现为波动变化,但无明显规律性;(2)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从表层到底层叶绿素a质量比的总体趋势是逐渐降低最后趋于稳定,叶绿素a质量比变化为0.3~5.2g/kg;(3)胶州湾潮间带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应属于混源有机质。本实验结果对探讨胶州湾潮间带近河和近海区域沉积物中有机碳和叶绿素的埋藏和降解规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1990年3-5月在大鹏湾盐田海域观测的资料分析结果,春季大鹏湾盐田海域叶绿素含量的日变化呈多峰曲线型,其测值范围为0.08-5.18mg/m^3,平均为1.21mg/m^3,其中4月份叶绿素a含量变化较小,只有个别测值小于1.00mg/m^3,5月份波动相对较大,变动范围在0.08-2.51mg/m^3之间。  相似文献   

9.
台湾海峡真光层有机碳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年8月和1995年2月在台湾地DOC作定点连续观测,发现DOC日变化很大(2-4mg/dm^3),且变化的幅度有季节差异和空间差异;DOC昼夜变化的 规律是白天比晚上高,夜晚始终和于低值;依据DOC的昼夜变化可将DOC分为DOCnew和DOCold两部分;DOCnew在真光层中快速地产生、消耗、再循环;DOCold则相对稳定,可从真光层底部输出;DOC的快速变化表明DOC的产生和被细菌消耗  相似文献   

10.
虾病暴发前虾池中一些环境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研究1994年5~8月即墨金口养殖场虾病发生前,养虾池中叶绿素a总量、去镁叶绿素含量、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以及营养盐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调查期间两个养虾池中叶绿素a含量逐月减小,分别从49.98mg/m3和25.54mg/m3降至1.50mg/m3和3.30mg/m3,去镁叶绿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微型(2~20μm)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最大,分别为74.3%和68.4%,超微型(2~0.45μm)分别为20.4%和27.5%,小型(>20μm)的叶绿素a含量最小,分别为5.5%和4.2%。所调查虾池中无机磷含量均超过富营养化阈限,无机氮含量接近富营养化阈限。  相似文献   

11.
黄骅虾池中叶绿素a浓度及其与赤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1990-1992年对黄骅沿海虾池中叶绿素a含量的监测及其变化的研究,反映了3a来虾池中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及其特下,揭示了叶绿素a含量与赤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分别于2014年春、秋和2015年夏3个季节对南海东北部A站位(118°E,21.5°N)分粒级叶绿素a浓度和超微型光合生物(原绿球藻、聚球藻和超微型真核藻类)细胞丰度的昼夜变化进行了24 h时间序列连续观测和分析。通过萃取荧光法分析叶绿素a浓度,发现叶绿素a浓度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春季正午最高,秋季和夏季基本变化趋势为白天升高,夜晚降低;而因夏季中午的光抑制作用,叶绿素a的浓度相对较低。超微型光合生物(0.2~3μm)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最高(71.49%),小型浮游植物(20μm)贡献率最低(10.41%)。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到3个超微型光合生物类群;其中,原绿球藻为优势类群,最大细胞丰度达1.05×10~5cells/m L,其次是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的细胞丰度最低,但由于其单位细胞内的叶绿素a含量高,所以可能对叶绿素a的贡献最大。聚球藻丰度基本上白天下降,傍晚到午夜上升;秋季和夏季,超微型真核藻类的丰度白天高,夜晚低,而春季则相反;原绿球藻在秋季和春季的昼夜变化规律和超微型真核藻类相似。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光照是调控叶绿素a浓度和超微型光合生物丰度昼夜变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季节变化上,原绿球藻的细胞丰度季节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聚球藻的季节变化为秋夏春,超微型真核藻类的季节变化规律和聚球藻相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1990~1992年对黄骅沿海虾池中叶绿素a含量的监测及其变化的研究,反映了3a来虾池中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及其特征,揭示了叶绿素a含量与赤潮的关系。本文提出了虾池中使用叶绿素a富营养化阈值含量对研究我国沿海虾池赤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5~2006年每年5、8、11月份和2007年5、8、10月份厦门周边海域27个测站共9个航次现场跟踪监测资料,研究了该海域水体叶绿素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厦门岛周边海域表层水叶绿素a含量在0.28~28.55μg/dm^3之间,平均值为3.47μg/dm^3,平均占总叶绿素含量的70.4%;底层海水的相应值分别为0.29~18.69、3.36μg/dm^3和71.8%.表层海水叶绿素b含量在0.00~6.95μg/dm^3之间,平均值为0.78μg/dm^3;底层水的相应值分别为0.00~4.15、0.72μg/dm^3.表层水叶绿素c含量在0.00~8.13μg/dm^3之间,平均值为0.93μg/dm^3;底层水的相应值分别为0.00~5.51、0.83μg/dm^3.表、底层水叶绿素a含量的年际变化趋势相似,高峰值都出现在2006年,低谷值都出现在2005年,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年中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变化与某季节是否出现赤潮有明显的关系.在正常年份中,表、底层水叶绿素a含量季节变化曲线的峰、谷值较多出现在8月和11月;但出现赤潮时,则发生赤潮的当月(如2006年5月)一般都成为当年叶绿素a含量的峰值所在月.监测期间调查海域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平面分布较复杂,在正常情况下,尽管其各季的平面变化梯度差异明显,但仍大致呈西北沿岸水体的较高,向东南逐渐递减的分布态势,其高值区常出现在宝珠屿以西和九龙江口附近海域.但在发生赤潮时,其叶绿素a含量的平面变化增大,赤潮区水体的叶绿素a含量为高值中心.如2006年5月调查海域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平面变化大,出现赤潮的东南部海域的最高,九龙江口海域的次之,未观测到赤潮的同安湾和厦门西港大部海域水体的叶绿素a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5.
南极冰退与深圳湾北岸海平面变化的地质记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南极冰层的冰量为24.5×10^6km^3,占地球总冰量的90%以上,南极冰川进退控制着全球海现面变化和气候波动。西部南极乔治王岛第四纪冰碛与湖积剖面记录了近12000a来南极曾于距今11000a,9000a和6100a出现过3次快速的冰消过程,近6000a来是一幅度冷暖交替的气候波动过程。深圳湾北岸潮间带堆积是在近6000a以来发育的,堆积物的环境记录表明,海平面呈周期性升降变化,波动周期平均这  相似文献   

16.
春季东海表层水叶绿素a含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北伟  王荣 《海洋与湖沼》1996,27(5):487-492
依据“科学一号”调查船1994年4月在东海10个断面上所进行的表层水连续走航观测资料,研究东海表层水叶绿素α含量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叶绿素α含量在陆架区高,在外海低;测区南部海域的含量一般高于北部海域。叶绿素α含量的分布形态变化很大,在某些外海深水区,叶绿素α含量连续百科公里没有显著变化,变化幅度小于0.2mg‘m^3;而在某些近海浅水区,叶绿素α含量在不到1公里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87年3月至1988年12月笔者在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的调查研究资料,着重讨论颗粒态磷(PP)、溶解态无机磷(DIP)、溶解态有机磷(DOP)、总磷(TP)等各种形态磷的含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叶绿素(Chl.a)、总悬浮物量(TSM)等其他要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06 年 6 月 16 日和 20 日对长江口进行了叶绿素 a 浓度的现场周日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叶绿素 a 浓度表层周日波动比中、底层明显,呈现出半日周期(~ 11 h)的变化,高潮时浓度达到峰值,低潮时浓度出现谷值.叶绿素 a 浓度的周日变化主要与海域特定的水动力条件(如潮汐、再悬浮作用和温盐跃层)密切相关,与各环境因子(温度、盐度、浊度、总无机氮、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周日波动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南极冰层的冰量为24.5×106km3,占地球总冰量的90%以上,南极冰川进退控制着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波动。酉部南极乔治王岛第四纪冰碛与湖积剖面记录了近12000a来南极曾于距今11000a,9000a和6100a出现过3次快速的冰消过程,近6000a来是一小幅度冷暖交替的气候波动过程。深圳湾北岸潮间带堆积是在近6000a以来发育的,堆积物的环境记录表明,海平面呈周期性升降变化,波动周期平均为670a,低海面时期发生于距今5500—4900a,3900—3600a,2400—2200a和1300—1200a。相邻低海面间则是海面上升时期,每一升降周期的海平面变化幅度为80cm左右,近100a的现代增温,海平面处于上升阶段,上升速率为2—3mm·a(-1)。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连续培养方法,在光暗周期下研究了一种海洋硅藻——伪矮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 3H)的荧光特性和生化组成与营养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营养盐缺乏程度的加剧,藻类荧光增强比、细胞叶绿素a、蛋白质含量均降低,而荧光产额、DCMU增强荧光产额、细胞碳水化合物含量、碳水化合物/叶绿素a、蛋白质 叶绿素a、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比值均升高。但是,取样时间和生长光强不同时,各参数随营养状态变化而改变的幅度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