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以2009年8月~2010年6月在北黄海獐子岛海域4个季度航次调查的大型底栖动物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采集了211种底栖动物,调查海域主要优势种为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斑角吻沙蚕(Goniada maculate)、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博氏双眼钩虾(Ampelisca bocki)和短角双眼钩虾(A.brevicornis),各季节的优势种组成有明显变化;运用聚类分析和MDS研究了其群落结构,将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分为3个群落,即群落Ⅰ——位于调查区北部的美原双眼钩虾(A.miharaensis)-短角双眼钩虾-斑角吻沙蚕群落;群落Ⅱ——位于獐子岛邻近的紫蛇尾-日本倍棘蛇尾(A.japonicus)群落,群落Ⅲ——位于南部区域的薄索足蛤(T.tokunagai)-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 vadicola)群落,各群落有一定的季节变化;运用ABC曲线分析了4个季节群落受扰动情况,表明该海域环境良好,受扰动较小,夏季受扰动略大于其他季节。  相似文献   

2.
十年间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00年10月、2001年3月、2003年6月、2004年1月、2011年4月和8月黄海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十年间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十年间共出现优势种9种(优势度0.02),包括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掌鳃索沙蚕Nin?e palmata,角海蛹Ophelina acuminata和蜈蚣欧努菲虫Onuphis geophiliformis等5种多毛纲动物,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和橄榄胡桃蛤Nucula tenuis等2种软体动物,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 vadicola和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等2种棘皮动物。其中,薄索足蛤为2000年10月、2003年6月、2004年1月和2011年4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浅水萨氏真蛇尾和掌鳃索沙蚕为2011年4月和8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角海蛹为2004年1月和2011年4月航次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背蚓虫则是2011年8月航次的优势种,优势度为0.0859。对2011年2个航次调查区域深度进行划分,结合底层水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子进行指示种分析,结果表明,黄海0—30m水深区域指示种为日本角吻沙蚕Goniada japonica、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 gurjanovae、美人虾Callianassa sp.和双眼钩虾Ampelisca sp.。30m水深以上区域的指示种主要是背蚓虫、奇异指纹蛤Acila mirabilis、掌鳃索沙蚕和浅水萨氏真蛇尾。指示种组成与优势种的组成较一致,表明水深、底层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十年间上黄海近岸水域底栖动物优势种发生了变化,小型的多毛类如背蚓虫和掌鳃索沙蚕等成为近岸海域主要的优势种。冷水团水域优势种较稳定,主要为浅水萨氏真蛇尾和薄索足蛤。  相似文献   

3.
2009-12对辽东湾西部海域进行5条断面15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9种,其中纽形动物1种,多毛类31种,软体动物11种,甲壳类25种,棘皮动物1种。优势种有长尾亮钩虾(Photis longicaudata)、日本浪漂水虱(Cirolana japonensis)和长吻沙蚕(Glycera chirori)等。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955个/m~2,平均生物量为14.0g/m~2。丰度和生物量分布整体呈现离河口越远越高的趋势。在25%相似度尺度上,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4个群落,各群落受到不同程度扰动。检验得出,底层水环境因子不足以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在山东宁津附近海域进行4个季度月航次调查所得大型底栖动物采泥资料,运用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Cluster聚类和MDS排序等方法,分析了该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在底泥样品中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11门159种,其中,多毛类动物73种,是主要的优势类群,甲壳动物39种,软体动物25种,棘皮动物9种,其他类群共13种。主要优势种有拟特须虫、丝异蚓虫、索沙蚕、轮双眼钩虾等。宁津邻近海域年平均生物量和丰度分别为9.144g/m~2和233.90ind./m~2,均较低且存在季节性差异。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的年平均值分别为2.436、0.800和2.924,次级生产力较低,平均值仅为1.903g(AFDW)/(m~2·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秋、春航次群落分布格局均包含近岸群落和远岸群落,但各群落间界线不明显,群落结构受扰动情况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杭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及环境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杭州湾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夏(2006年7-8月)、冬(2006年12月-2007年1月)、春(2007年4月)、秋(2007年10-11月)季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季节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海域四季共鉴定出113种大型底栖动物,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是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主要优势种为双鳃内卷齿蚕、西方似蛰虫和多鳃卷吻沙蚕等多毛类。方差分析表明,除甲壳类丰度外,杭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无显著季节差异,群落分析表明,杭州湾群落特点比较单一,未分辨出显著差异的群落;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分析表明,秋季杭州湾海域受到了污染的扰动;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多毛类主要受物理因子(如温度、盐度、水深等)影响,而软体动物、甲壳类和其他类动物主要受生物化学因子(如叶绿素、总有机碳、浮游生物等)影响。从典范对应分析的结果,可以推断出杭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受自然环境特征的影响较人类活动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6.
福建兴化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福建兴化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以及受扰动情况,于2013年7月、9月以及2014年2月、4月共四个航次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用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s丰富度指数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等方法,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分布。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32种,包括多毛类58种,甲壳类27种,软体动物33种,其他门类14种。四个季节的共同优势种均为多毛类,包括多鳃齿吻沙蚕(Nephtys polybranchia),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中蚓虫(Mediomastus californiensis)和异足索沙蚕(Lumbrineris heteropoda)。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39.42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11.67个/m~2;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2014年4月最高(398个/m2,63.23g/m~2),2013年7月航次最低(252个/m2,7.77g/m~2)。不同站位,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不同。栖息密度最大值出现在1号站位(738个/m~2),最低值为12号站位(90个/m~2)。而生物量平均最大值出现在15号站位(108.17g/m~2),最低值出现在22号站位(8.72g/m~2)。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81、0.87和2.73,这三个指数,9月份均为最大,分别为3.20、0.93、3.12,4月份最小,分别为2.09、0.78、2.05。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表明福建兴化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一定的扰动。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2015年春季航次(5月)和夏季航次(8月)的大型底栖动物采泥调查资料,对岱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多样性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春季航次共采得大型底栖动物15种,夏季共采得大型底栖动物22种。类群涉及纽形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多毛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等。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在两个航次中种数均为最高。岱山海域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不倒翁虫、圆锯齿吻沙蚕、双鳃内卷齿蚕和金氏真蛇尾。夏季岱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类有:不倒翁虫、西方拟蛰虫和异足索沙蚕,其中不倒翁虫是两个调查季度月的共同优势种。岱山海域春季各站位平均丰度22ind./m~2,丰度范围为0~90ind./m~2。夏季各站位丰度范围0~165ind./m~2,平均38ind./m~2。春季各站位湿重生物量范围0~2.65g/m~2,平均0.81g/m~2。岱山海域夏季各站位湿重生物量范围0~16.25g/m~2,平均2.29g/m~2。岱山海域春季生物多样性指数(H′)在0~1.75,平均0.70;夏季生物多样性指数(H′)在0~1.75,平均0.67,季节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乐清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和掌握乐清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于2015年1月、3月、5月、8月和10月开展了5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的调查。结果表明,1月、3月和5月3个月份的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均较为接近,优势群落的主要特征种为薄云母蛤和不倒翁虫;8月和10月的优势群落不明显,主要群落特征种有不倒翁虫、双形拟单指虫、寡鳃齿吻沙蚕、小头虫、中蚓虫属一种等。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分析表明5月的群落结构较稳定,1月、3月、8月和10月均处于不同程度的扰动状态,其中8月的受扰动程度最大。BVSTEP分析表明亚硝酸盐是乐清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各月份差异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盐度和氨氮分别是影响乐清湾3月和5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水温对乐清湾大型底栖群落特征种时空分布影响最大,其次是盐度、溶解氧、含氮营养盐和pH等。通过CCA排序图发现大部分群落特征种分布在含氮营养盐较低的水域,表明高浓度的含氮营养盐已经对乐清湾的大型底栖动物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夏季软体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2011—2013年夏季南黄海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揭示其与黄海冷水团之间的关系。使用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指数(J')、Margalef指数(D)和ABC(Abundance Biomass Comparison)曲线法分析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使用PRIMER6.0对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群落进行Cluster和MDS相似性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各指数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三个航次共获得大型底栖软体动物36种,日本梯形蛤(Portlandia japonica)与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在三年中均为优势种。大型底栖软体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27.250±22.15、31.765±27.948和30.476±30.818 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164±9.145、6.942±7.139和5.071±10.015 g/m2。研究结果显示3年来黄海冷水团内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多样性高于冷水团外大型底栖软体动物多样性,丰度分布由北到南逐渐增加且冷水团内的丰度大于冷水团外的丰度。南黄海海域大型底栖软体生物群落结构稳定,与2006年相比没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胶州湾西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2003年9月~2004年9月在胶州湾西北部养殖区内外隔月取样,共获得7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用PRIMER软件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区内站位的丰度值、生物量及群落结构与外面站位差别较大,经相关检验站位之间差异显著,说明养殖区内因为养殖活动已经引起大型底栖生物的剧烈扰动;还发现胶州湾养西北部海域群落种类组成季节变化明显,与历史资料相比,棘皮动物数量明显减少,软体动物特别是菲律宾蛤仔是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主要贡献种。根据LUSTER聚类和MDS标序的结果,把底栖生物群落划分为四大生物组。比较发现,胶州湾西北部及附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已经发生了变化,通过对底栖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分析认为,造成变动的原因可能是渔业活动的加剧和湾内水体污染的压力。  相似文献   

11.
山东长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2月(冬季)、2016年6月(春季)、2016年9月(夏季)大潮期间对山东长岛列岛中南长山岛和北长山岛的3个不同底质类型的潮间带采样点进行了系统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了其数量特征和季节变化,包括群落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等,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隶属7个门,共81种。其中环节动物门多毛类动物25种,软体动物门25种,节肢动物门22种,棘皮动物门6种,其他类群共3种(包括纽虫、腔肠动物和鱼类各1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18.97 ind./m~2,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密度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比为39.58%和36.68%。各采样点平均密度为北长山岛(BCS)(141.17 ind./m~2)避险角(NCS1)(122.33ind./m~2)明珠广场东(NCS2)(93.42ind./m~2);各采样点平均生物量为128.03g/m~2,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生物量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比为58.56%和35.32%。平均生物量北长山岛(BCS)(234.95g/m~2)避险角(NCS1)(99.99g/m~2)明珠广场东(NCS2)(49.13g/m~2)。从季节来看,各站点的物种数、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的规律性不明显,总体为秋、春季较多,夏、冬季较少。3个站点物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2.30、1.99和0.79,各潮区中,均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各季节变化不明显。优势种受底质类型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明显,没有在各站点和季节均为优势种的种类,主要的优势种有平背蜞(Gaetice depressus)、绒螯近方蟹(Hemigrapsus penicillatus)、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等。与以往历史资料相比,长岛潮间带生物出现了一定变化,种类和数量减少,与烟台近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2.
Macrobenthic infauna and associat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benthic community in the eastern coastal region of Shandong Peninsula were analyzed in four seasonal surveys from January 2007 to October 2007 (30 stations in winter, 20 stations in other three season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the factors unfluencing the benthic distribution. PRIMER 6.0 and SPSS 15.0 software packages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environmental and macrobenthic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260 macrobenthic species in total collected from the research region. The composition of species is:Polychaeta (94 species), Crustacea (75), Mollusca (56) and Echinoderm (12), among which, only 23 species were common species in the cruises of every season. The dominant species varied from season to season; however, the polychaete species Paralacydonia paradoxa Fauvel and Echinoderm species Amphioplus japonicus (Matsumoto) were always present year-round. The abundance and biomass of the macrobenthos in the research region were variable from season to season. The results of CLUSTER and MDS analysis show that the similarities of macrobenthic structures between the stations were low; most of the similarities were at about 30% of similarity value, only two stations were up to 70%.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milarity values of the macrobenthic structures, we divided the 20 stations into five groups by arbitrary similarity level of 30%. The ABC curve indicates that the marcofauna communities in the research region had not been disturbed massively, except two stations, SB1 and SB3. Ecologically, benthos were controlled by a combination of factors such as salinity, phytoplankton, zooplankton, SiO3-Si and temperature, and no single factor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ecological master factor.  相似文献   

13.
山东荣成临洛北湾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0年7月在山东荣成临洛北湾所获得大型底栖动物定量分析资料,研究了夏季该海域海带养殖区和邻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在物种组成、生物量、丰度、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特征和空间差异,并采用MDS和CLUSTER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以期为该地区以后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本次调查通过采泥和拖网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88种,其中采泥得到大型底栖动物51种,拖网采得大型底栖动物45种,各站位的物种多样性差异明显,物种数量从2种到21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各站的物种数和丰度与DO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在所有大型底栖动物中,甲壳动物26种,多毛类环节动物24种,软体动物23种,棘皮动物8种,其他类群动物6种(鱼类5种,尾索动物1种).该海域的优势种为多丝独毛虫和短叶索沙蚕.将CLUSTER结果以43%的群落结构相似性来划分,组内的相似性为50%~60%.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854个/m2,平均生物量为134.73 g/m2,与研究海域附近的历史研究结果相比较,该海域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仍处于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山东半岛镆铘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2007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冬、春、夏、秋4个季度月,对位于山东荣成的镆铘岛潮间带的高潮带、中潮带和低潮带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根据所获得的样品,对该潮间带不同潮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平均密度、平均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92种,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11科22种,软体动物17科28种,甲壳动物18科33种,棘皮动物2科2种,扁形动物1种,腔肠动物2种,鱼类3种;平均栖息密度为329.67个/m2,软体动物贡献最大,其次为甲壳动物;平均生物量为81.74 g/m2,软体动物贡献最大,其次为多毛类环节动物.镆铘岛潮间带多样性指数H'垂直变化规律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季节变化规律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4个季度月(夏、秋、冬、春季),对位于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所设的13个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的组成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并研究了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北黄海獐子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全年总种数、年平均栖息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11种、699.415个/m2和98.927 g/m2。各季度的种数(S)、平均密度D (个/m2)和平均生物量B (g/m2)的季节变化分别为: S春季(121)>S秋季(118)>S冬季(89)>S夏季(87),D春季(794.58)>D秋季(766.92)>D夏季(674.62)>D冬季(561.54),B春季(180.271)>B夏季(107.121)>B秋季(70.824)>B冬季(37.493)。全年物种多样性指数H’值、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值分别为2.976、4.135和0.707,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夏季、秋季和春节平均密度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冬季明显较少。而平均生物量和种数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春季较高,冬季较低。该海域的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5.335g(AFDW)/(m2.a),相对较高。P/B值的平均值为1.239。  相似文献   

16.
石岛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8月~2009年5月分4个航次对石岛海域进行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164种,整个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生物的优势种明显;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79个/m2和11.00 g/m2;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初步分为近岸的粗砂底质群落和离岸较远的泥沙底质群落。本调查结果与其他海域调查资料做了对比,并初步分析了与其他调查海域结果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0年5月和2013年6月采集的黄、渤海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间和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利用AMBI和m-AMBI生物指数对各站位的生态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年5月和2013年6月所采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131种,其中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较大比例的物种数量,分别为51种和42种;其次为鱼类、多毛类和棘皮动物。该海域的优势物种为日本鼓虾 Alpheus japonicus、日本褐虾 Crangon hakodatei、司氏盖蛇尾Stegophiura sladeni和奇异指纹蛤Acila mirabilis,其中司氏盖蛇尾具有最大的丰度和优势度。生物指数(AMBI和m-AMBI)的结果显示黄、渤海区域底栖生态环境仍相对稳定,但与历史资料比较得知,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存环境整体趋于恶化。  相似文献   

18.
The Naf River estuary is one of the most productive ecological ecosystems in Bangladesh providing an important feeding area for fishes and other aquatic animals.However,detailed information on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is rarely available in this area.Our study focused on the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macrobenthic community structure with their biomass and functional guilds.In total,fortyseven taxa were identified under nine major groups and seven functional feeding guilds.Among macrobenthic taxa,Polychaeta was dominant in both seasons and all over the estuary contributing 60%of total benthos.The mean abundance of macrobenthos was higher during the pre-monsoon(2 972±1 994 inds./m^2)than the monsoon(1 572±361 inds./m^2)being maximum at mid-estuary region and minimum at upper and lower estuary regions.Of the diversity indices,density(P=0.01,P=0.003),the number of taxa(P=0.000 3,P=0.000 9)and Margalef′s Index(P=0.000 4,P=0.001)of macrobentho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stations and seasons.Shannon-Weiner index(P=0.009,P=0.12)and Pielou’s evenness index(P=0.03,P=0.14)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ations but not among seasons.Cluster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distribution of macrofauna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seasonality.Among the feeding types,carnivorous were found to be dominant at the upper and mid-estuarine regions,and herbivorous were at lower estuarine regions.Carnivorous species were dominant in both seasons.Omnivores have shown to be the most abundant feeding type in terms of biomass though herbivores were highest during monsoon.  相似文献   

19.
獐子岛海域浮游甲藻及有毒微藻的年际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7年,每月一次,通过对獐子岛海域29个站位浮游甲藻的调查,探究浮游甲藻种群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了浮游甲藻19属47种,其中原多甲藻属(Protoperidinium)种类最多为17种,鳍藻属(Dinophysis)和角藻属(Ceratium)各4种,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原甲藻属(Prorocentrum)各3种,膝沟藻属(Gonyaulax)和环沟藻属(Gyrodinium)各2种,原角藻属(Protoceratium)、夜光藻属(Noctiluca)和凯伦藻属(Karenia)等均为1种。浮游甲藻种类数呈逐年递增,季节上呈现夏季和秋季较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浮游甲藻密度变化区间为(2.376—339.323)×10~4/m~3,平均密度为65.479×10~4/m~3,亦呈现夏季和秋季较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但密度呈逐年递减,且不同站位间差异较大。调查期间,不同季节优势种类有相同性,如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梭角藻(Ceratiumfusus)和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sp.)为四季优势种,但亦有差异,如鳍藻(Dinophysisspp.)和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为夏季和秋季优势种,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为冬季和春季优势种。优势种中有毒微藻呈逐年增多趋势,有毒的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catenatum)、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motoi)和具尾鳍藻(Dinophysiscaudata)等非优势种在獐子岛海域首次发现。浮游甲藻群落的香农-威纳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呈逐年递增趋势。近年来,獐子岛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甲藻化和有毒化趋势明显,可能与海水营养盐比例失衡、海水酸化、北黄海冷水团、双壳贝类大规模养殖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