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在以多种物理量诊断分析大尺度环境场有利于产生暴雨的基础上,采用本站地面湿有效能量A_(mk)及其饱和能差A_(mk)~3—A_(mk),进行点面结合预报本站降水(暴雨)。结果发现,饱和能差逐日演变给判别未来降水的有无与估计降水起讫时间提供了参考依据,饱和能差演变曲线峰谷点位相一般要超前于能量演变曲线,两者配合分析,对由晴转雨的转折性暴雨具有明显的预示性,经业务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吴宝俊  刘延英 《气象学报》1986,44(4):505-502
材料[1]指出,当ΔA_(mk)/Δθ_~* 较小时,没有较大的降水;当ΔA_(mk)/Δθ_~*较大时,有利于出现暴雨。其中A_(mk)与θ_~*分别表示湿—比有效能量与位相当温度,ΔA_(mk)/Δθ_~*表示A_(mk)对θ_~*变化的放大率。 上面结果表明,ΔA_(mk)/Δθ_~*可能与大范围降水异常也有一定关系。本文选1980年8月我国大范围降水异常为例讨论。  相似文献   

3.
1990 年京津冀三次暴雨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1990年京津冀地区三次暴雨过程,结果发现:(1)三次暴雨是属于相伴有冷锋的高空槽影响的暴雨;(2)暴雨开始前约10小时雨区的西南方存在湿有效能量高能舌,高能舌的西方和北方有能量和水汽的积聚;(3)对流层低层的锋生和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是触发暴雨开始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去年12月,全国湿有效位能应用会议在杭召开后,我省不少台站立即组织力量,边学习,边试验,定出初步预报方案,经过今年汛期的试用,初见成效。杭州市台用A_(mk)方案,成功的报出6月9日及6月13日两次全区性暴雨;绍兴市台用“湿能”配合其它物理量作诊断分  相似文献   

5.
着重分析1996年6月28-29日苏北和鲁东南地区出现的大范围暴雨环流和能量场特征。暴雨是西风槽与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的结果,低层的西南涡移出及涡前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而500hPa湿静力总能量Tt场高能舌和850hPaTt场能量锋区及700hPa低涡的移动路径与暴雨的落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利用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期间的时间加密观测资料,分析了1998年5月24日发生在广东省的一次暴雨过程。发现湿有效能量与此次暴雨降水的关系比较清楚。降水开始前,暴雨区的能量显著增加,强降水开始于能量显著减少时;强降水时,暴雨区的能量出现小幅反弹;当暴雨区能量再次显著减少后暴雨降水结束;这是一次能量锋暴雨,暴雨开始前有能量锋生现象发生,暴雨强降水时段与强能量锋同步,暴雨区位于高能舌北侧能量锋附近。  相似文献   

7.
赵国令 《气象》1984,10(4):14-15
一、暴雨前单站饱和能差及能量的演变特征 我们用单站14时的地面资料对我站1970—1982年7—8月份暴雨(规定24小时降水量≥40毫米为一个暴雨日)前期的饱和能差、能量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暴雨前期二者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发现这期间的13次暴雨过程(不包括连阴雨后期的暴雨过程)前都存在饱和能差和能量的高值时期(图1)。由图1还看出,能量的高点要比饱和能差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Tσ在暴雨前期及暴雨过程中的分布特征,分别对“96.7”致洪暴雨的连续性和落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前期高能舌十分深厚,且存在“暖盖”;暴雨发生后,中空能量系统继续维持,使暴雨得以继续;暴雨前期地面能量锋南侧存在中尺度高能舌,其舌尖前方为垂直速度大值中心,与暴雨中心对应。  相似文献   

9.
汛期日降水量预报,特别是暴雨预报,对闽东渔场的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至关重要。本文通过个例分析,在总结近年汛期雨量预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试用湿-比有效能量A_(mk)来预报闽东渔场汛期4—6月份的日降水量,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个例分析 1988年4月5—6日,闽东渔场出现了  相似文献   

10.
广东"5.24"暴雨的湿有效能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期间的时间加密观测资料,分析了1998年5月24日发生在广东省的一次暴雨过程。发现湿有效能量与此次暴雨降水的关系比较清楚。降水开始前,暴雨区的能量显著增加,强降水开始于能量显著减少时;强降水时,暴雨区的能量出现小幅反弹;当暴雨区能量再次显著减少后暴雨降水结束;这是一次能量锋暴雨,暴雨开始前有能量锋生现象发生,暴雨强降水时段与强能量锋同步,暴雨区位于高能舌北侧能量锋附近。  相似文献   

11.
运用常规高空资料和NCEP 1°×1°的6 h分析资料,选取2006-06-02—03陕北南部、关中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通过对此次大降水过程的高低空环流、物理量场特征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的高低空天气形势符合陕西暴雨特征,即此暴雨产生的前期干冷空气反映明显,基本物理量反应出低层有湿舌和水汽辐合,暴雨前有明显的能量聚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6年(7月15日至8月15日)的气象资料,结合影响山东的天气系统,分析了500、700和部分850百帕湿—比有效能量(简称Amk,单位为10~4J·hpa~(-1)·m~(-2),下同)场与非局地性大—暴雨之间的关系,归纳出三类六型大—暴雨预报模式,经过两年的试报验证,效果较好,预报时效为12—24小时。 一、暴雨日标准的确定 根据山东的天气气候特点,我们把全省分为5个天气区,即鲁西北、鲁西南、鲁中、鲁东南和半岛地区,大—暴雨日界为当日20时到次日20时。鉴于预报发布的范围不同,我们规定:1.分区分片预报,一个区或相邻两个区有5个站24小时内降水量≥50毫米;2.全省范围的预报,全省有8个站以上24小时内降水量≥  相似文献   

13.
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致洪暴雨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滇、黔、桂三省(区)交界致洪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致洪暴雨发生要达到一定的能量、水汽及抬升运动,暴雨的落区位于高能、高湿舌区的辐合中心,且湿舌、能舌主要存在于对流层中、低层,当其向上伸展得越高,暴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4.
刘国忠 《广西气象》2004,25(B12):16-18
对滇、黔、桂三省(区)交界致洪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致洪暴雨发生要达到一定的能量、水汽及抬升运动,暴雨的落区位于高能、高湿舌区的辐合中心,且湿舌、能舌主要存在于对流层中、低层,当其向上伸展得越高,暴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东北侧一次突发性大暴雨环境场综合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物理量场、地面能量比和湿位涡对2004年6月29日下午发生在西安市的一次突发性大暴雨的环境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东西两路冷空气的活动,使近地面能量在关中形成积聚,地面图上东路冷空气活动形成的能量比低值舌触发了突发性暴雨的产生。暴雨发生前青藏高原东侧对流层低层存在的弱西南气流使暴雨区形成高能和位势不稳定,12 h内边界层东南气流和南风气流的同时快速发展为突发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300 hPa西南高空急流和850 hPa以下边界层南风气流、东南气流的耦合,以及和阶梯槽后西北气流的耦合产生的双次级环流为大暴雨提供了持续强劲的上升运动。湿正压场上,对流层低层中β尺度强对流不稳定核心区的生成,湿正压场和湿斜压场的耦合、配合sθep随高度的变化、暴雨区对流层低层形成有利于中尺度气旋快速且显著发展的条件,也是突发性暴雨在短时间内获得强上升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突发性暴雨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西风带中低层云系和副热带云系相互作用,在交汇点附近快速生成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  相似文献   

16.
9608号台风低压暴雨形势和能量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晓平  伏建国 《气象》1997,23(8):46-49
1996年8月4-5日北京地区的暴雨是台风低压,副热带高压和切变线相互作用的结果。暴雨前存在从华中伸向华北的高能舌,北京能量激增,偏南低空急流不仅为暴雨鞠输送了水汽,能量,急流中的风速脉动还触发了湿有效能量的释放。  相似文献   

17.
0509号台风"麦莎"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移动路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方面就0509台风“麦莎”登陆后对山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509台风登陆后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南气流的引导下,沿120°E线向北偏西方向移动;暴雨主要产生在高能(湿)舌附近及高能轴线左侧和台风移向的右前方;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和梯度最大的区域重叠处与强降水落区对应较好;强降水云系位于台风中心的右前方。  相似文献   

18.
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郑仙照  寿绍文  沈新勇 《气象》2006,32(1):102-106
对2002年发生在闽东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螺旋度和对流有效位能对暴雨的预报有指示意义,暴雨产生在低层正螺旋度中心与高层负螺旋度中心相配合和中低层有不稳定能量储存的高能区。在暴雨强盛期,螺旋度呈中低层正值,高层负值的上下配置,最大值位于700hPa。对流有效位能大值区与暴雨中心相对应,对流有效位能的时空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暴雨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输出的结果对不稳定能量场进行分析表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暴雨产生发展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李桂红  张艳 《湖北气象》2004,23(4):12-14
根据暴雨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使用850hPa、700hPa、500hPa天气图及地面天气图资料,以及不同层次(1000hPa、850hPa、700hPa、500hPa、300hPa)总温度场及比湿场资料,分析了2003年6月23-25日发生在咸宁市的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能量经向剖面“鞍型场”配置,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比湿经向剖面湿度脊的存在,提供了良好水汽条件;地面存在江淮切变线,中低层存在暖式切变线,中低层至地面长时间维持强辐合天气系统,导致垂直上升运动;强降水落区主要发生在700hPa能量锋及湿度不连续线南侧、高能舌及湿舌北部、高能管北界壁附近、湿度脊下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场等资料,从大尺度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动力、热力条件等方面,对2009年7月8日山西省北中部区域性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西风槽前部西南暖湿气流与东北冷涡后部下滑的冷空气相互作用,700hPa低涡切变线是造成本次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低涡东移和切变线的生成,地面低压向山西发展,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低层850hPa的高能舌轴前的能量锋区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热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