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肖尔茨(C.H.Scholz)曾于1976年6月作为美国“海城地震考察组”成员访问过中国,在英国《自然》杂志1977年5月12日第267卷5607期120~124页上发表了题为《海城地震预报的一种物理解释》的文章,认为海城地震可能是由一个形变锋(deformation front)引起的。我们曾根据作者寄来的该文预印稿译载在《国外地震》1977年第3期上,并加了编者按语。美国《科学新闻》(ScienceNews)1977年第3卷22期342页刊登了扼要介绍肖尔茨这一观点的题为《中国(海城)地震是一个运动着的涟波引起的吗?》的报道,全文译载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77年第9卷3期刊登了美国地质调查局斯派尔(Henry Spall)对美国地震学家、加州大学地震台台长博尔特(Bruce A.Bolt,曾于1973年访问过中国)的访问记全文,现将其中有关地震予报的部分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3.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77年第9卷3期刊登了美国地质调查局斯派尔(Henry spall)对美国地震学家、加州大学地震台台长博尔特(Bruce A.Bolt,曾于1973年访问过中国)的访问记全文,现将其中有关地震预报的部分译载如下:斯问:你对地震预报的观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美国地震学会通报》1979年1月第69卷1期299页刊载克洛德(W.K.Cloud)写的《地震危险的评定与减缓》的书评,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5.
法国《研究》(La Recherche)杂志1976年3月出版的第65期258~261页刊载了韦伯(Christian Weber)的题为《中国予报地震的最新成就》的文章,介绍了我地震予报的一般概况,其中特别称赞了海城地震予报成功的事例。文章并附有“公元前780年以来中国6级以上的地震分布图”、“海城地震前兆的主要现象”和“中国最古老的地震仪——汉末时期发明的”三个插图(略),摘要如下(文内小标题是原有的):  相似文献   

6.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79年11卷6期登载了莱蒙特地质观象台辛普森(David.W.Simpson)撰写的题为《苏联一次主震的预报》的文章,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7.
日本《测地学会志》1977年9月第23卷2期123~124页刊载了藤田尚美的《海城地震伴随的磁场变化》的文章,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8.
美《地质时代》杂志1977年12月第22卷12期登载题为《地震光》的报道,译载如下:美国地质调查局丹佛区域中心的德尔(John 5.Derr)认为,地震光-在某些地震时刻所观测到的发光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由于这些光的大部份报告来自非专业观察者,有少数科学家已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经过数年的观察  相似文献   

9.
苏联《文摘杂志(地球物理学部份)》1979年第2期13页转载《亚美尼亚科学院报告集》1978年66卷4期235~242页塔姆拉江写的题为《1975~1976年世界强震在昼夜内分布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文的摘要,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10.
《美国地震学会通报》1979年第69卷1期303页刊登一则《国际地震中心通告》,译载如下:国际地震中心设在英格兰的纽伯里,是一个国际性科学组织。该组织的责任是精确测定世界地震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77年第9卷第3期刊登《地光》一文,论述了地光机制,现将该文的“理论”及“结论”部份译载如下:理论 1968年麦克唐纳(J.E.Me Donald)对产生地下电位梯度的几种机制进行了研究。他曾研究过的问题之一是流动电位,它是由水通过孔隙岩石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苏联《文摘》杂志1979年第3期17页地球物理类中登载一篇题为《二十世纪全球地震构造发展最主要的时空规律》的摘要,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13.
《美国地震学会通报》1980年10月第70卷5期刊登了美地震学会于1980年4月23日在西雅图举行年会期间会议主席安艺敬一题为《八十年代地震学展望》的发言,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14.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汇刊》1976年12月57卷4期853页刊登了一篇题为《作出地震危险区划图》的报道,全文译载如下:美国地质调查局已作出毗邻几个州评价由地震产生的潜在地面震动的一项新报告和图。该图首次尝试在国家基础上表明所能预期的地震震动危险水平。  相似文献   

15.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华莱士(R.E.Wallace)继《圣安德烈斯断层上地震发生的重复率如何?》一文之后,又从他1970年所写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上地震的重复间隔》一文节录成一篇题为《圣安德烈斯断层上各个地段的活动情况》的文章,刊登在《地震情报通报》1978年1卷4期上,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16.
《美国地震学会通报》(B.S.S.A.)1976年12月第66卷6期1965至2016页依次刊登了三篇有关研究中国地震活动的论文,其中卡德韦尔(R.K.Cardwell)和伊萨克斯(B.L.Isacks)写的《用“联合震中测定法”考察1966年中国北部的地震序列》及约克(J.E.York)、卡德韦尔和倪(J.Ni)写的《中国的地震活动性及第四纪断层》两文,我们已将全文初步译出,拟编印在1978年度的《国外地震》上,现先将这两篇文章以及另一篇由李(W.H.K.Lee)、吴(F.T.Wu)和雅各布森(CarlJacobsen)写的《根据最近的中国出版物编制的一部中国历史地震目录》文章的原“摘要”,译载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笔者参加了云南省地震局年初召开的通海1970年7.7级地震学术讨论会后,感到关于该地震发震地点的确定值得商榷。《中国地震简目》(地震出版社,1977年出版)根据当年宏观调查确定的震中位置是北纬24°、东经102.7°,地点在北西向曲江断裂的东南段、通海县高大公社西北的五街附近,该处原先在构造上被解释为通海山字型前弧西翼与曲江断裂斜接之处。但是阚荣举在1977年(《地球物理学报》20卷2期96—109页)和刘祖荫在1979年(《地震研究》2卷3期39—49页)根据国际地震中心和《中国地震目录》确定的新震中位置是北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法国《研究》(La Recherche)杂志1976年3月出版的第65期258~261页刊载了韦伯(Christian Weber)的题为《中国预报地震的最新成就》的文章,介绍了我地震预报的一般概况,其中特别称赞了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事例。文章并附有“公元前780年以来中国6级以上的地震分布图”、“海城地震前兆的主要现象”和“中国最古老的地震仪——汉末时期发明的”三个插图(略),摘要如下(文内小标题是原有的):  相似文献   

19.
英国《自然》杂志1980年7月第286卷5772期刊登了哥伦比亚大学莱蒙特地质观象台的辛普森(David W.Simpson)撰写的题为《地震预报》的文章。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20.
《日本科学与技术》杂志1978年7月第19卷通卷192号23页刊载了一篇题为《及时地做出临震预报》的短讯,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