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借鉴目前常用车辆导航系统中GPS实时信息在数字地图上的匹配算法和经验,分析了我国"北斗一号"导航系统现状,针对"北斗一号"导航系统定位特点以及道路复杂等因素而可能造成直接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北斗一号"实时定位信息进行地图匹配的可行性,并初步构想了地图匹配的算法,从而提高导航监控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时空系统统一的北斗与GPS融合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目前已经发射9颗“北斗”卫星,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已建设完成,正开展星地联调和测试评估工作,已经具备我国范围内的初步三维定位导航能力。本文研究了Beidou和GPS的时间系统/坐标系统的统一、卫星广播星历与卫星位置计算,以及二者的高精度定位算法,并实现了Beidou和GPS载波相位的数据融合和高精度联合定位,最后通过2011年9月29日的实测数据和处理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同时为北斗二号系统的调试提供相关试验与结果。  相似文献   

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集快速定位、精密授时和双向通信三大功能于一身,能够为大地测量一体化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首先分析当前大地测量一体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简要介绍北斗系统的功能特点,提出建立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体化生产新体系.然后针对数据通信这一关键技术进行讨论,给出通信质量控制手段.基于北斗系统的一体化生产,能够提高作业生产的效率,有效地保证数据质量和数据安全.  相似文献   

4.
陈阳 《中国测绘》2023,(1):14-18
<正>不久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指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经过多年发展,北斗系统己成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2020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北斗系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天上好用,地上用好。”  相似文献   

5.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技术特征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给出了双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立和组成;分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功能和定位原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GPS系统的对比,分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技术特征,特别指出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民用领域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后,展望了未来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北斗三号系统新频点B1C、B2a的双频动态差分定位性能,该文提出一种基于B1C、B2a原始观测值的站间单差模糊度参数的求解方法和实时动态定位获得卡尔曼滤波参数的方法,从而实现北斗三号系统联合全球定位系统(GPS)、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的动态差分定位.对在北京房山地区采集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相似文献   

7.
对GPS系统、北斗二号系统以及GPS/北斗组合系统伪距单点定位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3种导航系统的DOP值。单一系统随卫星高度角的增加,DOP值增大,定位精度下降。GPS伪距单点定位的精度达到2 m,北斗伪距单点定位的精度在5 m以内,GPS/北斗联合定位的精度和GPS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前,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完成5颗GEO,5颗IGSO和4颗MEO卫星组网,初步具备了向区域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短报文通信等服务的能力。为了科学分析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覆盖区域内民用B1I单频伪距的定位性能,本文仿真分析了当前星座条件下的DOP值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选取北京、乌鲁木齐、哈尔滨、三亚和成都5个试验地区,完成了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大范围定位性能实测试验评估。统计结果表明,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能够提供连续服务,性能稳定。在国内的大部分区域,按照95%进行统计,可见卫星数大于6颗,PDOP值小于4,单频水平定位精度优于8 m,高程定位精度优于10 m,三维定位精度优于15 m。在"水平定位精度≤20 m和高程定位精度≤20 m"的指标要求下,单频定位精度的可用性达到99%以上,连续性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9.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三号系统,BDS-3)的建设对拓展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 tionsatellitesystem,GNSS)的应用有重要作用,为多星座融合定位、导航和授时提供了重要支持.多系统融合定位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导航信息源,也为导航卫星系统完好性和用户自主完好性指标的实现提供了...  相似文献   

10.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建成区域导航星座,可在亚太范围提供无源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本文系统研究了北斗系统标准单点定位算法,采用实测数据对北斗系统和GPS标准单点定位算法进行了算法验证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北斗系统标准单点定位在X、Y和Z方向上的精度分别为7.1 m、9.2 m和13.2 m,GPS标准单点定位在X、Y和Z方向上的精度分别为6.2 m、5.8 m和11.2 m,北斗系统与GPS标准单点定位的三维定位精度基本一致,证明了北斗系统已经具有独立导航定位能力,可为标准导航定位应用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1.
地图制图出版系统的体系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明光  刘真 《测绘通报》2004,(7):42-44,50
从当前地图制图出版的现状出发,分析计算机环境下地图制图出版的3个核心问题:数据组织、工艺流程和输出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图出版系统的层次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卫星时钟作为电网的统一基准时间,早已经不再是认识问题,而是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在全电网日益实现计算机化的今天,面对目前厂站端的对时方式尚未采用时间同步系统的现状,应考虑设置同步对时设备,以满足将来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高等本科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角度,揭示了现行不同类型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课程理论的有关研究成果、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特征和本科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本科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的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仿真出GPS系统与BDS系统卫星星座的基础上,对两种定位系统下的哈尔滨、武汉、广州、拉萨单个站点以及全球范围的卫星可见性、DOP值、定位精度进行了覆盖分析,并比较了两个系统定位性能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当前BDS系统在亚太地区与GPS系统的定位性能基本一致,可见卫星数比GPS系统稍多,但BDS系统的DOP值的波动却比GPS系统的要大,尤其在GEO与IGSO卫星覆盖的边缘区域,BDS的导航定位性能较差,在某些地区仍不能提供导航定位服务。   相似文献   

15.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实践应用性很强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高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中与之相关的课程开设较繁杂,内容多有交叉重复,为了完善GIS技术类课程教学体系结构,提高GIS技术人才培养质量,针对GIS技术的知识结构特点,本文在分析GIS技术的知识结构层次基础上,对GIS技术类课程进行了分类和整合,在教学实践中给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6.
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给出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的定义后,简要介绍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系统评价指标研究现状,在研究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业务的基础上,借鉴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方法,建立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地方坐标系与国家坐标系转换方法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出地方坐标系与国家坐标系的两种转换方法,开发基于MapInfo的坐标转换软件,用实例验证和分析两种转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是我国新一代地心坐标系,启用至今有近7a的时间,推广使用已经全面展开。本文主要评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坐标框架体系建设中取得的进展,介绍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框架点的精化情况,并重点描述在框架维持关键技术中建立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板块运动模型和格网速度场模型,给出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坐标框架更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GPS现代化信号体制与系统裕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强全球定位系统(GPS)对美军现代化战争的支撑作用、保持其在全球民用导航领域中的领先地位,美国提出了GPS现代化计划。本文总结了GPS现代化信号体制下,新增民码L2C、L5、L1C以及军码M码的特点以及新导航电文的变化。通过理论分析GPS现代化体制下系统裕量的改善状况,说明GPS现代化以后,广播新导航电文,干扰容限将提高8~9dB,系统抗干扰性能将得到较大提升,特别是应用点波束增强技术,M码信号的抗干扰性能将得到很大提升。  相似文献   

20.
围绕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特点和发展脉络,从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功能,从图形数据管理、数据挖掘、空间分析到地理现象或实体空间分布格局、时间演化过程、系统界面间耦合模式及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再到地球系统模拟的发展历程,回顾分析了陈述彭先生发展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事业的学术理念、战略思想与科学体系,从中领悟地理信息系统的多维动态、区域综合、系统耦合、过程集成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