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洋是当代地球上最大的构造单元,关于它的成因已提出了许多殊不相同的假说,本文试图引用近年来天体地质研究的成果,对太平汗的成因作一探讨。现有假说的评述: 现有的太平洋成因假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新疆阿希晚古生代冰长石-绢云母型金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新疆阿希晚古生代冰长石-绢云母型金矿的地质特征,它与环太平洋火山带上的中、新生代冰长石-绢云母型金矿具有许多相似之处.揭示了该区成矿构造环境、成矿条件,论证了阿希金矿的矿床成因和金矿类型.  相似文献   

3.
新疆阿希晚古生代冰长石—绢云母型金矿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贾斌  毋瑞身 《贵金属地质》1999,8(4):199-208
论述了新疆阿希晚古生代冰长石-绢云母型金矿的地质特征,它与环太平洋火山带上的中,新生代冰长石-绢云母型金矿具有许多相似之我成矿构造环境,成矿条件,论证了阿希金矿的矿床成因和金矿类型。  相似文献   

4.
一、以往关于太平洋的成因假说关于太平洋的成因,曾有过多种假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下几种:1.大洋永存说.认为包括太平洋在内的所有大洋盆地,是地球表面上一直永存的形态.自从它贮水以来,其总轮廓虽稍有变动,而其位置或分布  相似文献   

5.
一、以往关于太平洋的成因假说 关于太平洋的成因,曾有过多种假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下几种: 1.大洋永存说.认为包括太平洋在内的所有大洋盆地,是地球表面上一直永存的形态.自从它贮水以来,其总轮廓虽稍有变动,而其位置或分布格局却是固定不变的.  相似文献   

6.
多金属结核类型成因分类是海底矿产资源关注的重要地质问题,诸多学者一直探索利用多金属结核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多金属结核成因判别。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为探索利用机器学习技术进行多金属结核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成因分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基于多年调查研究获取的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地球化学数据,利用高斯混合模型聚类分析技术,实现了太平洋深海盆地多金属结核成因分类,并对水成型结核进行了进一步判别分析,共划分出成岩型、混合型、水成Ⅰ型和水成Ⅱ型四类成因多金属结核,为太平洋深海找矿突破和资源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不同成因类型结核空间预测结果显示,西北太平洋海域是水成Ⅰ型富钴多金属结核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主要分布在马尔库斯—威克海山群、麦哲伦海山群北部、马绍尔海山群和中太平洋海山群西南部的山间盆地,以及附近的皮嘉费他海盆和中太平洋海盆西北部,是未来西太平洋富钴多金属结核资源找矿突破需要关注的关键海域。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撞击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一个假说,解释了太平洋构造域的成因,并为二叠纪末全球性板块的破裂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机制。作者认为,全球性的大规模的板块运动是由于P—T间大规模的岩石圈破裂活动而开始的。而岩石圈的大规模破裂则起因子这一时期发生在太平洋地区的一起巨大规模的撞击事件。这一撞击事件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四大洋的形成。大量的证据表明,P—T之间地球上确实发生了一起巨大规模的外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事件,星伤就是经后期改造过的太平洋。太平洋作为一个经后期板块运动破坏的古老的撞击坑的特征是明显的。广泛分布于环太平洋带边缘和西南太平洋板块之上的古太平洋大陆的残块,暗示了太平洋撞击构造的一段漫长的破坏过程。显然这一破坏、改造过程至今仍在进行之中。在太平洋撞击构造形成的同时,陨星撞破岩石圈进入了地幔之中。这就导致了位于太平洋对面位置的大西洋的初始分裂,从而开始洋壳增生,形成大西洋,与大西洋相似,印度洋和北冰洋的成因也是与古太平洋大陆的破碎和全球规模的破裂系统分不开的。它们都与地幔软流圈物质充填太平洋窟窿的运动密切相关。它们虽具有相同的成因,但在强烈活动的时间和规模上、则因为与太平洋撞击构造的相对位置不同而不同。关于西太平洋海台和火山岛链的成因、至今尚无定论。作者认为它们都是古太平洋大陆的残块。在它们的底下几乎都可能存在花岗质地壳。它们的分布是与太平洋撞击构造的破坏过程(尤其是与这一过程的最初阶段)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中太平洋CP区中新世CP30孔的沉积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前人对中太平洋中新世的沉积特征及成因研究较少,笔者根据在中太平洋CP区采集的CP30孔柱状样品的测试分析结果,系统阐述了中新世的沉积物特征及元素含量在垂向的演变规律,利用grapher、spss软件及投点方式对所有样品的常、微量元素进行了R型因子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元素的组合特征及其成因专属性,并对其沉积物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北美西部与中国东南部盆岭构造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北美西部与中国东南部盆地与山岭构造是太平洋东西两岸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它们的形成与演化有着其特定的时间、空间、物质条件和深刻的构造背景。分别阐述了这两个地区盆岭构造的地质背景、构造单元划分及其构造岩浆组合、基底与深部构造特征、不同类型盆地与花岗岩山岭的时空演化、成因机制、耦合样式、演化历史,对这两个盆岭地区变质核杂岩的几何学、岩石学、年代学、成因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基本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太平洋东西两岸盆岭构造存在许多相似处,包括:(1)中、新生代均属太平洋构造域,均受太平洋构造体制制约;(2)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的开始时间相同,均为中侏罗世,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宽度相近;(3)板块俯冲角度均在早、晚白垩世之交发生变化,从低角度转为高角度,导致弧后进一步伸展垮塌、岩石圈减薄;(4)均程度不等地发育了科迪勒拉型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5)伸展盆地与花岗岩山岭的形成背景相似,盆岭空间相伴,成因相关,时间相近。正是这些相似性,使中国东南部盆岭构造和北美西部盆岭构造的对比成为可能。同时,两岸盆岭构造也存在若干差异,如:(1)岩石组合差异;(2)形成时代差异;(3)地幔柱活动差异;(4)俯冲带位置迁移差异;(5)基底固结程度与变质核杂岩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了太平洋东西两岸盆岭构造的不同地域特色和地质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10.
石碌铁矿成因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石碌铁矿是一个受变质的富铁矿床。多年来不少地质工作者对它进行过研究,但在矿床成因、成矿时代、地层层序等问题上还有许多争论。本文试图通过成因矿物学的研究,在变质作用和矿床成因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锡霍特成矿带是指与我国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毗邻的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南部,以锡霍特-阿林山脉为主体。这里是太平洋钨、锡成矿带的一部分,发育许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钨、锡矿床。1构造背景兴凯地块、老爷岭-格罗杰科晚古生代岛弧和东锡霍特—阿林西北太平洋造山带是研究区的3个主要构造单元。兴凯地块是志留纪末期拼贴到一起的稳定陆块。它  相似文献   

12.
周瑶琪  赵士宝 《地球科学》2004,29(5):575-582
回顾了太平洋撞击成因假说的主要内容, 重点围绕太平洋古陆消亡的内外动力学机制进行讨论, 认为P/ T之交发生在太平洋地区的撞击事件撞裂了岩石圈板块, 导致岩石圈下的地幔对流方式发生重大转折.在这种全新的对流方式驱动下, 太平洋古陆板块伴随新生洋壳板块的俯冲和碰撞而逐渐消亡并拼接到环太平洋大陆边缘, 与此同时, 环太平洋构造域开始形成.这种以太平洋构造域为中心的深部构造热体制深刻地影响了环太平洋大陆板块在中新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3.
埃达克岩是一种新型的火成岩(Sr/Y值≥20),形成于环太平洋带的大洋岛弧、大陆边缘造山带和陆缘火山弧环境,依据REE配分模式可将其划分为两种成因类型:大洋型(O-型)埃达克岩和大陆型(C-型)埃达克岩。西南太平洋带是世界上新生代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广泛分布的地区之一。这些中酸性岩浆岩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的菲律宾群岛、苏拉威西和加里曼丹中部、印度尼西亚几内亚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至所罗门群岛一带,零星见于班达岛弧、苏门答腊和西爪哇等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成因类型的埃达克岩具有不同的含矿性,反映各自来源于不同的岩浆岩源区。无论在西南太平洋带还是东太平洋带(智利),C-型埃达克岩(La/Yb值≥12)是俯冲板块的部分熔融作用叠加岩浆上侵过程中MASH(熔融-混染-储存-均一化)和AFC(混染-分异-结晶)作用的产物,与世界级斑岩铜-金矿床共生;而O-型埃达克岩(La/Yb比值≤12)则与俯冲的海洋平缓板块部分熔融作用有关,在西南太平洋带主要与浅成热泉金矿带和喷气型矿床有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4.
关于南海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研究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2  
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 -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处 ,演化历史复杂。由于研究思路、方法、手段和研究程度的局限 ,在南海扩张期次、扩张脊结构、动力来源等方面仍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其形成演化动力学机制上 ,主要有三种观点 :(1)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出成因说 ;(2 )地幔上涌成因说 ;(3)太平洋板块俯冲成因说。本文对前人有关南海动力学演化的主要模式进行了分析 ,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年来在南海地区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建议对南海地区海 -陆岩石圈相互作用、深源岩浆活动和构造动力学演化的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引言现代矿物学的迅速发展,使矿物学在实际资料、成因理论、技术手段、实验数据等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从而促使传统矿物学分化产生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本世纪二十年代起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以研究矿物形成和变化条件为立足点的成因矿物学即是其中之一。由于它在解决社会生产力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上和许多地质科学问题中具有重要的理  相似文献   

16.
南海成因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作为西太平洋边缘海中最大的海盆,其成因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密切相关,而且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产区,成为国内外地质学家长期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南海成因模式进行概括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南海成因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幔流底辟构造——环西太平洋盆地热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宋立珩 《地球科学》1996,21(4):383-394
环西太平洋弧-盆构造带有许多高热异常,大致与其相对应的浅幔带和强地震带,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冲绳海槽高热浅幔区,这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弧后盆地和幔流底辟构造带,冲绳式底辟扩张可以认为是南海和其他边缘海盆地的一种成因模式,它不同于海底扩张,在大陆板块内部的深幔区(深度大于100km)构造稳定,而中幔区则构造相对活动;其表现为较高的热异常,地震活跃,新生代多期岩浆喷发,伸展变形强烈,发育有韧性剪切构造等  相似文献   

18.
铬铁矿的成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国内外许多地质工作者对铬铁矿的成因作了很多研究工作,提出各种不同的成因假说,在研究方法上多从矿床(体)的地质特征、矿石的结构、构造、矿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等方面着手。铬铁矿是铬尖晶石组成的,因此它的形成与铬尖晶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年研究表明,大洋中溶解的 Pb和 Nd 以陆源来源占主导。但对 Pb和Nd 进入大洋的途径存在很大争议。笔者研究了3块中北太平洋铁锰结壳(CJ01,CLD01,CB12)的元素含量和 Pb、Nd 同位素组成。根据 Co 含量经验公式法定年,结合几块结壳的剖面 Pb 同位素演化曲线与 Os 同位素演化曲线,确定所研究的中北太平洋铁锰结壳的底部年龄约为 75Ma。3块结壳不论磷酸盐化与否,其 Pi、Nd 同位素随时间的演变曲线均十分相似,且 Pb 同位素演化趋势与北太平洋岩心(LL44-GPC3)中的风沙的 Pb 同位素演化趋势相似。这些结壳的 Nd 同位素演化趋势也相似,但与岩心 LL44-GPC3 中风沙的 Nd 同位素的演化曲线完全不同。由此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研究2块结壳,首次提出太平洋铁锰结壳的年龄超过70Ma,得到了白垩纪末及整个新生代中北太平洋深水 Pb、Nd 同位素的演化。并且揭示磷酸盐化不会明显改变结壳中的 Pb、Nd 同位素组成。(2)风沙是中太平洋深水溶解 Pb 的主要来源。太平洋中的 Pb 由来自大陆风沙富放射成因 Pb 和来自火山弧非放射性成因 Pb 之混合,二者的量随时间变化。60Ma 之前,北美大陆粉尘是太平洋 Pb 的主要来源,而从40 Ma 开始,亚洲大陆粉尘对 Pb 总量的贡献日益重要。在约55 Ma 期间是大陆粉尘对海水 Pb 贡献最小的时期,与温暖气候相吻合。(3)风成粉尘对中北太平洋深水中的 Nd 的贡献可以忽略。新生代太平洋边缘火山岩风化侵蚀作用加强,是中北太平洋ENd值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作为铜的主要来源,斑岩型铜矿床的储量和产量占了世界铜资源量的一半以上;金作为副产品,有着巨大的回收价值,一些富金的斑岩铜矿床,金的回收价值甚至超过了铜,因而被称为斑岩型铜、金矿床或斑岩型金矿床。近年来,环太平洋成矿域浅成低温热液金、铜矿床的找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许多大型-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金、铜矿床常常与斑岩型铜、金矿床有着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