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联情 《河南地质》1995,13(1):38-41
1882年李希霍芬在太原西山建立石炭系的太原系含煤建造以来,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意见,归纳起来有三:(1)以Pseudoschwagerina(s.1)带之底为界,下面为石炭系,上面为二系系;(2)以晋东南的灰白色“佳祥砂岩”与太原西山黄绿色“骆驼脖子砂岩”对比,山西组的地层时代定为晚石炭世;(3)以晋东南灰白色第三砂岩(陵川砂岩)与太原西山“北岔沟砂岩”对比,砂岩底面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线,下  相似文献   

2.
第一和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确定,太原西山月门沟石炭系和二叠系的界线为东大窑灰岩的顶面,或北岔沟砂岩的底面。   相似文献   

3.
晋东南沁水盆地是目前我国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地区之一,煤层气储层主要分布在石炭系和二叠系,其厚度明显受沉积古地理控制。本文通过对露头及钻井剖面的岩石学和沉积相研究,对该区主要含煤岩系-山西组和太原组进行了岩相古地理和煤储层聚集控制因素分析。太原组以石灰岩、铝土质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砂岩为主,厚度44.90~193.48 m,含多层可采煤层,总厚度0~16.89 m,平均7.19 m。在太原组沉积期,研究区北部发育下三角洲平原相,煤层相对较厚,中部和南部为泻湖相,煤层相对较薄,东南角主要为滨外碳酸盐陆棚相,在晋城一带障壁砂坝相分布区,煤层亦较厚;山西组以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石灰岩仅在局部地区见到,该组厚18.60~213.25 m,含可采煤层1~2层,总厚度0~10.0 m,平均4.20 m,在山西组沉积期,北部以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为主,中部和南部以分流间湾相为主,东南部则以河口砂坝相为主,厚煤带都位于中部和南部的三角洲分流间湾地区。总之,太原组富煤地带多与砂岩富集带相吻合,位于北部下三角洲平原和南部障壁砂坝地区,而山西组厚煤带大都位于南部三角洲分流间湾地区。  相似文献   

4.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及聚煤作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晋东南沁水盆地是目前我国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地区之一,煤层气储层主要是石炭系和二叠系的煤层,这些煤层气储层的厚度明显受沉积古地理控制。本文通过对露头及钻井剖面岩石学和沉积相研究,对该区主要含煤岩系-山西组和太原组进行了岩相古地理和煤储层聚集控制因素分析。太原组以石灰岩、铝土质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砂岩为主,厚44.90~193.48 m,含多层可采煤层,总厚0~16.89 m,平均7.19 m,在太原组沉积期,研究区北部发育下三角洲平原相,煤层相对较厚,中部和南部为泻湖相,煤层相对较薄,东南角主要为滨外碳酸盐陆棚相,在晋城一带障壁砂坝相分布区,煤层亦较厚;山西组以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石灰岩仅在局部地区见到,该组厚18.60~213.25 m,含可采煤层1-2层,总厚0~10.0 m,平均4.20 m,在山西组沉积期,北部以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为主,中部和南部以分流间湾相为主,东南部则以河口砂坝相为主,厚煤带都位于中部和南部三角洲分流间湾地区。总之,太原组富煤地带多与砂岩富集带相吻合,位于北部下三角洲平原和南部障壁砂坝地区,而山西组厚煤带大都位于南部三角洲分流间湾地区。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山西组与太原组的分界,以太原西山地区研究最详。自1922年以来,中外学者曾相继发表过许多论著。在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上,也曾依据充足的地层古生物资料,将上石炭统太原组顶界确立在东大窑灰岩之顶(即北岔沟砂岩之底)。1975年华北区二叠系专题会议期间,重新作了实地观察与讨论,仍将石炭系顶界定于东大窑灰岩(或海相层)之顶。   相似文献   

6.
位于河北北部的柳江盆地石门寨—瓦家山剖面的石炭系包括了本溪组和太原组,虽然区内岩层总厚度很有限,但是其岩石类型多样并发育了多个海进海退旋回。主要的岩石类型包括含砾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以及粘土岩。在实测剖面、岩性、沉积构造分析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利用XRD、扫描电镜分析手段对部分样品做更进一步分析,识别出本区的本溪组、太原组都是典型的有障壁海岸沉积。本溪组可以划分出三个海进海退旋回,属于障壁岛、潮道和泻湖沉积环境;太原组可以划分出两个完整的海进海退旋回,属于潮坪和泻湖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不同类型老空水水质特征及开发利用潜力,采用统计分析、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针对晋东煤炭基地晋城矿区二叠系山西组3号煤层、石炭系太原组9号和15号煤层开采所形成的老空水水质特征及演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二叠系山西组3号老空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型和HCO3·SO4型,石炭系太原组9号老空水为HCO3·SO4型和SO4·HCO3型水,石炭系太原组15号老空水为SO4型水。(2)二叠系山西组3号老空水Ⅱ、Ⅲ类水占比达75%,具有一定供水意义;而石炭系太原组9号老空水Ⅳ、Ⅴ类水占比为60%,超标组分较多,开发利用潜力不大;15号老空水均为劣Ⅴ类老空水,无开发利用意义,且需加以防治。(3)劣质老空水的形成与环境开放程度和煤系地层黄铁矿的含量密切相关,所处环境越开放,黄铁矿含量越大,老空水水质越差。所处环境封闭时,老空水水质仅与补给水源的水质有关,与黄铁矿含量大小基本无关。研究成果可为矿区老空水的开发利用及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文地质特征影响因素研究可以为开展矿井充水防治工作提供依据。通过对渭北煤田铜川矿区鸭口煤矿的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析认为:地表水与本区二水平涌水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老空积水则与之无明显的相关性;二叠系石千峰组、奥陶系峰峰组、石炭系太原组石英砂岩层和K2灰岩含水层均不是造成矿井充水的主要原因;上石盒子组中下部砂岩含水层造成5-2煤层充水的可能性较小,下石盒子组下部砂岩和山西组下部砂岩含水层可引起煤层顶板充水;中、小型断裂带可以成为矿井充水的良好通道;二水平冒裂带波及范围至山西组下部砂岩含水层,造成充水的可能性较小;封闭不良的钻孔可以导水,严重时可以造成矿井充水。研究结论可为合理有效的开展矿井水防治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河东煤田北段晋祠砂岩及其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东煤田北段晋祠砂岩及其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柴东浩,汤明章,周社育,贾真杰山西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山西省地质矿产局216地质队太原师范专科学校晋祠砂岩(K1)一名源于太原西山剖面,60年代至今,晋祠砂岩作为石炭系本溪组与太原组的分界砂岩而得到地质界的普遍...  相似文献   

10.
山西二叠系地层特征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山西省是北方型晚古生代地层的发育地区,自上石炭统起至上二叠统止各组的标准剖面都建立在太原地区,因此北方的许多省区的石炭系、二叠系都与山西(尤其是太原西山)进行对比,可见搞清山西石炭系、二叠系的地层特征及其变化情况,对促进生产和科研都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和学术意义。山西二叠系即指下石盒子组(P_1X)、上石盒子组(P_2X)和石千峰组(P_2sh)。分布非常普遍,北起七峰山,南至中条山南麓,西从黄河东岸,东至太行山西麓,几乎遍布全  相似文献   

11.
银额盆地石炭系—二叠系油源存在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进程。通过对居延海坳陷吉格达凹陷蒙额参3井原油物理性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以期明确原油的成因及来源,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蒙额参3井华力西期侵入岩和二叠系白云质砂岩中的原油物理性质基本一致,为低密度低硫中质正常原油,原油族组成具有高饱和烃、低非烃和沥青质以及高饱芳比的特征,且下部原油饱芳比远高于上部原油。吉格达凹陷华力西期侵入岩与二叠系砂岩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特征、C同位素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共性与差异同在,指示生烃母质均来源于盐度较高的海相还原环境,以浮游植物为主;二叠系原油陆生高等植物的贡献较大。油源对比表明,蒙额参3井华力西期侵入岩和二叠系砂岩原油均与白垩系巴音戈壁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差异明显,与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具有良好的亲缘关系。其中,二叠系原油与二叠系烃源岩具有较好亲缘关系,华力西期侵入岩原油与干泉组上段烃源岩关系更密切。石炭系—二叠系油源的发现拓展了银额盆地油气勘探新层系,对北方古生界油气勘探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查明淮南煤田煤系致密砂岩气赋存,通过测井解释成果分析,深入剖析了淮南煤田煤系砂岩气的含气性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淮南煤田砂岩气主要赋存于二叠系煤系地层的粉砂岩中,不同钻孔显示砂岩气储层层数不等,潘三矿没有砂岩气储层,丁集矿致密砂岩气储层从含气层-气水同层-低产气层-气层的层数从4层到至9层,含气层数及富气差异程度明显,石炭系没有明显含气储层,没有砂岩气赋存;研究区二叠系砂岩气与煤系其它类型成因气存在5种共生组合关系:顶部页岩气向下运移形成砂岩气、底部煤层气向上运移形成砂岩气、顶底部页岩气向中间砂体运移形成砂岩气、顶部煤层气和底部页岩气向中间砂体运移形成砂岩气、底部页岩气向上运移形成砂岩气。  相似文献   

13.
对河西走廊地区石炭系—二叠系沉积演化、生烃条件、储集条件、生储盖组合类型和保存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区内石炭系—二叠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是值得重视的油气勘探新层系。研究区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以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前黑山组—太原组发育多套暗色泥岩或炭质泥岩为主的烃源岩,有机质含量中等—较高,以Ⅱ~Ⅲ型干酪根为主,烃源岩演化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储集层以碎屑岩为主,成岩作用强烈,原始粒间孔隙不发育,但不乏溶蚀孔隙较发育的中等—较好的碎屑岩储集层,而且碳酸盐岩也是区内重要的储集层类;中生界为区域盖层,石炭系—二叠系内部的砂泥岩组合构成纵向上的储盖组合;可形成内生连续式、上生下储式、潜山式等多种生储盖组合类型。石炭系—二叠系广泛分布的油气苗或钻井油气显示,为存在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的过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松  李双应  杨栋栋  何刚  赵大千 《岩石学报》2012,28(8):2453-2465
本文通过对天山南缘石炭系-三叠系碎屑岩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揭示了研究区石炭系-三叠系碎屑岩的物质组分特征及其物源区的大地构造背景.碎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天山南缘石炭系、三叠系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不高,杂基含量较高,从石炭系至三叠系砂岩不稳定组分依次增加.石炭系、二叠系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含量特征,三叠系稀土元素含量明显低于石炭系和二叠系,石炭系-三叠系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依次减弱,La/Th、La/Y 比值依次增大,Th/U比值减小,来自再旋回的物质依次增多.综合碎屑组分、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特征的判别,天山南缘石炭系物源区构造背景为既有指示大陆岛孤、活动大陆边缘的证据,也有指示为被动大陆边缘,二叠系物源区示为大陆岛弧,三叠系物源区示为大陆岛弧和含有古老沉积岩的陆块.对比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物源区的大地构造属性,石炭系物源区示有多种属性,而二叠系、三叠系则相对较为单一,这可能与中天山-伊犁地块和塔里木陆块的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15.
六盘山盆地区域构造位置特殊,是一个多组多期构造带和地块交汇叠合部位。据野外调研,油气显示出露多,表明盆地具有一定的生油气潜力。为了探明六盘山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的地质背景、烃源岩、储层及成藏组合等,采用野外调研、实验分析、拟编、标准界定等方法,对石炭系—二叠系石油地质条件及成藏组合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六盘山盆地大地构造背景复杂,石炭系发育良好,属于滨海、潟湖、沼泽、海陆交互相等;厚层灰-黑色页岩、泥岩、碳质泥岩可以作为有利的生油气层。二叠系分布局限,属于河流、湖沼相沉积,发育了中-细粒岩屑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以剩余粒间孔、溶蚀粒间孔为主,物性相对较好,总体属于中低孔、低渗型储集层。石炭系形成了两套成藏组合——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成藏组合;二叠系在下生上储中发挥良好储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超  孙蓓蕾  曾凡桂 《地质学报》2014,88(8):1579-1587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是古生界向中生界过渡的重要地质历史转折时期,发生了地史时期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石千峰组作为华北地台二叠系—三叠系过渡阶段沉积,其时代归属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准确划分至关重要。本文应用LA-MC-ICPMS对华北中部太原西山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刘家沟组中4件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4件砂岩样品(SNF、XM、K8、LJG)分别给出了最年轻锆石峰值年龄270Ma、296Ma、250Ma、262Ma,表明太原西山上石盒子组师脑峰砂岩(SNF)的沉积时间不早于270Ma,石千峰组底部K8砂岩(K8)沉积时间不早于250Ma。因此,太原西山地区石千峰组应归属于早三叠世,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应位于石千峰组K8砂岩之下。  相似文献   

17.
广东三叠纪岩石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下三叠统与二叠系为连续沉积,下部为碳酸盐岩(大冶组)上部为钙泥质粉砂岩,钙质粉砂质泥岩,薄层泥灰岩,夹细砂岩或粉砂岩(四望嶂组)。中三叠统称为黄健组,由杂色泥质砂岩,砂质泥岩和紫红色泥质砂岩组成,上三叠统的分布有显受印支运动后的构造格局控制,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按岩性,岩相和古生物特征等划分为小云雾山组,小坪组,头木冲组,小水组,红卫坑组和艮口组。  相似文献   

18.
周磊  王永诗  孟涛 《地质论评》2023,69(S1):311-312
<正>“十二五”以来,渤海湾盆地深层系上古生界油气勘探相继取得重大成功,黄骅坳陷港古1507井、港古1505井于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下石盒子组获工业油流,东濮凹陷胡古2井于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获工业气流,济阳坳陷花古斜101井于二叠系上石盒子组获工业油流,显示出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巨大的勘探潜力。济阳坳陷目前已经发现了套尔河、大王庄、高青、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北部石炭系—二叠系残留地层为近年来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为明确古潜山储集层沉积相带与砂体展布规律,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依据测井曲线、沉积构造、岩性特征及沉积序列等资料,对济阳坳陷北部石炭系—二叠系古潜山区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 (1)古潜山区石炭系—二叠系残留地层厚度变化很大,石千峰组被剥蚀殆尽; (2)石炭纪—二叠纪研究区经历了海陆交互相→海陆过渡相→河流相的演化过程, 其中本溪组及太原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潟湖、潮坪及障壁岛相,山西组沉积时期发育三角洲相,以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可识别出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天然堤及泥炭沼泽等微相,而上、下石盒子组沉积时期以辫状河沉积为主,可进一步划分为心滩、河床滞留沉积及泛滥平原微相; (3)受沉积环境演化的控制,本溪组—太原组的砂体呈斑块状展布,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的砂体呈近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对济阳坳陷北部潜山区沉积相与砂体展布规律的研究,为该古潜山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关键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天津城区JNR-16孔石炭纪孢粉及其岩石地层研究,发现本孔揭露的石炭-二叠系本溪组、太原组发育完整,其中的孢粉带可与山西、唐山等地孢粉带对比;本溪组、太原组厚度分别为33.5 m、41.1 m。在太原组中发现6个海侵体系域的准层序,每个准层序中均发育有灰岩,灰岩层可与唐山地区太原组灰岩层相对比。这些资料对天津基岩深埋区地质工作有借鉴意义,建议以该孔为基础建立天津城区石炭系次层型参考剖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