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心理地图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地理事物空间表征,是提升学生空间认知能力的重要媒介。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运用GIS辅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的优势正逐渐显现。本文基于地理空间认知理论,从GIS角度深入分析了心理地图的建构机制,并提出了不同认知阶段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地理研究者的地图空间认知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研究者的地图空间认知过程,经历了地图的感知觉阶段、心象形成阶段、心象记忆对比分析阶段和认知思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阶段。其对地图的认知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已有的心象地图(地理空间概念)对地图空间认知有重要的影响。知觉过程经历了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的两个阶段,是两个阶段的有机结合;心象地图的形成过程是概括地物图形特点、抽取地物组成元素及其组织关系的过程;心象地图的记忆则是构成心象的元素和组织这些元素的关系分别编码储存的过程;认知思维是根据地理空间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是地理研究者认知地图空间的核心;心象地图(地理空间概念)则是认知思维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UCGIS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及对我国GIS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推进我国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借鉴UCGIS于2006年提出的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dy of Knowledge),分析其对我国GIS领域研究的若干启示,包括构建科学合理的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体系、加强地理空间认知与概念建模的研究、多学科交叉推进地理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推进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相关软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徐晨  李小妹 《地理教学》2019,(14):16-19
区域认知是重要地理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帮助初中生认识区域内一切地理现象和事物的思想和方法。然而在实际初中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生不能系统掌握科学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区域认知素养的发展。以地理学思想与方法为主线,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区域地理认知模型以及在教材中的渗透进行了探讨,以期让学生养成一种以地理学科思维本质去学习地理的意识,并从方法论的角度让学生能够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区域认知能力是中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前提和基本要求,是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突出体现。提高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对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地理学习效率、提升地理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结合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等方法的基础上,尝试将区域认知能力划分为区域定位能力、区域信息加工能力、区域比较能力、区域联系能力和区域规划能力五个方面,并初步探索构建了科学合理,突出地理学科特色,更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的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评价模式,为后期调查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水平的现状提供了基准性的标准体系,有助于发现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6.
地理空间认知综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地理空间认知研究是地理信息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地理事物在地理空间中位置的研究和地理事物本身性质的研究。地理空间认知作为认知科学与地理科学的交叉学科,需将认知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基于地理科学的特化研究。从认知过程的角度对地理空间认知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地理知觉、地理表象、地理概念化、地理知识的心理表征和地理空间推理。  相似文献   

7.
区域地理要素的空间属性是区域地理要素的本质表现,它与区域地理要素的其它属性相互影响,可以为区域地理要素的整体认知提供认知起点及空间视角的解释,为要素间关系的认知提供空间线索,有助于形成认知地图和区域综合认知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区域地理要素空间属性的认知意义,通过抽象化、简单化、形象化、生活化等手段,提升学生区域地理要素空间属性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8.
运用CiteSpace对地理教育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绘制文献数量、作者群体、关键词与发文机构等知识图谱。结果显示:地理教育研究主要领域有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分科教学法、地理素质教育等;作者和机构主要是师范大学中从事地理教学与研究的学者。除传统地理教育研究视角外,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差异等也是研究热点。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地理教育实证研究、地理教育可持续研究、"一带一路"战略对地理教育的新要求等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梳理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位置认知思路的基础上,对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进行分析,发现其对认知地理位置的三方面和相关思想方法均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少部分在教科书中进行了显化指导和说明,更多是以隐性的方式进行了渗透。由此,提出促进教师使用教科书中地理位置内容的建议:厘清地理位置的认知思路,渗透认知地理位置所蕴含的思想方法,补充认知地理位置的相关地图,绘制直观的地理位置略图。  相似文献   

10.
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在解读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了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模型框架,并运用SOLO分类理论对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进行了水平划分;以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水平划分为依据,对2021年北京市初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题及各区县模拟试题进行了分类,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由于多年来疏于捉笔,加之暮年转行,个中细节知之有限,为此,只能简略谈谈《山地学报》以及创办人、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对山地研究的作用,以贺《山地学报》创刊30年. 以"《山地研究》与山地研究"为题,期冀说明《山地研究》乃基于山地研究,而一旦《山地研究》诞生,则二者就是不可分割的.这里的《山地研究》指山地杂志,包括由它更名而来的《山地学报》及新创办的英文刊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而山地研究则指山地科研行为或活动.山地研究催生了《山地研究》,而《山地研究》又反过来为山地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传播、交流、借鉴平台和参考文献.无  相似文献   

12.
灌丛沙堆的研究进展与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灌丛沙堆是一种重要的风积地貌类型。在阐明灌丛沙堆分布规律、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沙源、植被、风况等三个主要因素在灌丛沙堆地貌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总结了灌丛沙堆形成演化各阶段的地貌特征。随着灌丛沙堆地貌研究的不断深入,灌丛沙堆在土地荒漠化监测与评价、区域环境演变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日益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  相似文献   

13.
韩增林  朱文超  李博 《热带地理》2021,41(1):206-215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1991—2019年收录主题为"regional resilience"的文献数据,利用CiteSpace5.0软件,采取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共被引文献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共现分析等方法对区域弹性研究现状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结果发现:1)区域弹性相关研究文献发表数量总体呈上升趋...  相似文献   

14.
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84,自引:10,他引:74  
可达性是指利用一种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给定区位到达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可达性反映了区域与其他有关地区相接触进行社会经济和技术交流的机会与潜力。本文综合了可达性的主要定量评价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总结了近期可达性评价方法的进展与动态。随后分别在区域和国家尺度与城市内部尺度上总结了可达性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社会服务设施提供、城市社会问题等各方面的应用。相对来讲,国内关于可达性的研究尚不丰富。最后,本文阐述了目前可达性研究中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研学旅行处于起步阶段,研学教育基地建设正在大力发展中。本文遴选了26个与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通过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采用重要表现性分析(IPA)方法进行研究,探讨提升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满意度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如下:①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中建筑景观、研学路线、道路景观、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园林小品、教育设施、景观资源总体规划、配套设施、质量监督体系、资质条件等方面起着有尤为重要的作用;②基地中的教育设施、景观资源总体规划、配套设施、质量监督体系、资质条件等方面满意度普遍较低;③从基地的自身条件、规划设计、教育性与体验性、设施服务、安全管理五个方面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提出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为应对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生计恢复力研究成为群体或个人应对外界干扰、减少贫困和提高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生计恢复力的概念、分析框架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揭示了其对推动生计恢复力创新研究的重要启示。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在生计恢复力的概念上已达成初步共识,但生计恢复力分析框架缺乏普适性,研究方法和技术缺乏深度融合,研究对象的范围有待拓展。今后应加强生计恢复力理论方法研究,构建国内生计恢复力研究的一般范式;开展空间技术应用与个体福祉研究,拓宽生计恢复力评价内容和方法;加强分析多重干扰下生计恢复力动态演化机制,深化生计恢复力适应性管理综合研究,非农个体生计恢复力(尤其是旅游生计恢复力)的研究是拓宽生计恢复力理论研究和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需求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陆林 《地理科学》2007,27(4):579-586
近年来,海岛旅游蓬勃发展,海岛旅游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重要领域之一。根据近十多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海岛旅游发展的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旅游地演化、规划管理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详细分析,认为国外海岛旅游研究已经逐渐成熟,形成较完备的体系。国内海岛旅游研究应在理论、方法和内容上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地震遗迹景观研究经历了地震事件识别、概念创新、分类体系重构、资源开发利用等多个过程.对地震遗迹景观的研究活动已不再局限于对其科学价值的讨论上,而是在交叉学科的指导下,将研究的视角延伸至基于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开发利用的层面.前期研究对地震遗迹景观分类体系存在较大争议.文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龙门山地震遗迹景观类型划分为案例,尝试构建地震遗迹景观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案,以期为地震遗迹景观的保护以及高烈度山区地震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锦育 《山地学报》2003,21(5):624-630
近年来,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口不断增加的双重压力下,台湾平地开发已达饱和;而对于崩塌地之关注与研究,亦至少有三十几年的历史。本文首先针对崩塌地形成之种类与原因加以分类并探讨;其次,再就崩塌地传统地面之现场研究调查项目和结果分析加以说明;最后,则列举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探测技术与航溯技术在崩塌地调查与研究上的应用。如何防止灾害的发生和避免生命财产的损失,以及防止自然灾害于未然,确立和应用此类调查研究方法,实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线形沙丘研究进展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继彦  董治宝 《中国沙漠》2018,38(6):1153-1165
线形沙丘不仅是地球上沙漠地区分布最广的沙丘类型之一,在火星、土卫六和金星等外星球也存在或可能存在。因此,线形沙丘可能是具有大气层的类地行星上分布广泛的一种风沙地貌。线形沙丘分布广泛、形态多样,某一理论不能合理解释其所有特征及其形态动力学机理,使其成为争议最大的一类沙丘。近年来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在风沙地貌研究中的应用,线形沙丘研究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以不同的研究主题为线索,对线形沙丘界定及分类、分布、物质组成、内部沉积构造、侧向移动、形成年代和形成假说等7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综述,并对线形沙丘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在未来研究中应注重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与外星球线形沙丘的类比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