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绿泥石是沉积岩、变质岩和热液蚀变岩石中的常见矿物。绿泥石的化学成分记录了它在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条件。不同成因的绿泥石在成分上显示出一定的差异。由成岩作用形成的绿泥石的成分表现为:具有较高的Si含量、较低的(Fe+Mg)含量和较低的八面体位置离子占位数。这些特征可与变质作用、热液蚀变作用形成的绿泥石相区别。很多研究者对绿泥石的热力学性质进行了实验和理论研究,并将其成果应用于实验或自然体系中。人们发现绿泥石成分与绿泥石形成的温度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关系。例如自生绿泥石成分中AlⅣ与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成岩绿泥石在递增埋藏/加热的条件下,其成分中的Al/Si值趋于增加,Si含量趋于减少,(Fe+Mg)含量趋于增多,八面体位置离子占位数趋于增加,并且伴有AlⅣ含量的增加和AlⅥ含量的减少。由此,产生了众所周知的绿泥石成分温度计。人们利用绿泥石成分温度计来获取盆地的埋藏古温度及其热演化信息。但有的学者认为温度不是影响绿泥石成分变化的主要/唯一因素。有人指出绿泥石的成分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化学成分,而非温度。另有人提出p H、Fe/(Fe+Mg),以及岩石成分等参数都会对绿泥石的成分产生影响。由上述的研究现状来看,在埋藏成岩作用期间,绿泥石成分的演化机理依然存在着不完善性。外界的不同地质条件必将对沉积盆地的成岩作用带来影响,而揭示出影响盆地成岩作用的主要因素则是目前从事盆地研究工作的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本论文主要探讨了新疆塔北隆起泥岩中的绿泥石成分的特征,以及与盆地古盐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成岩绿泥石为Ⅱb型铁镁绿泥石,其成分特征主要表现为:1)配位八面体中阳离子的占位数为11.532(总平均值);2)AlⅥ含量明显大于AlⅣ含量;3)(Fe+Mg)为4.016(总平均值);4)Si/Al值1。由本区盐类矿物的分布范围,以及古盐度的数据,本论文讨论了古盐度对本区绿泥石成分的影响。指出古盐度是影响本区绿泥石成分变化的主要因素。揭示了在一定的深度范围(2 777.37~4 405.27 m),一定的古盐度条件下(Sr/Ba值≥0.4,并有盐类矿物出现),绿泥石成分受到古盐度的制约。并且古盐度越高,对绿泥石成分的影响越大。随着古盐度的增高,绿泥石成分中的Al、AlⅣ、Na、Na2O、Al/Si随之增高,而Si/Al则随之降低。由绿泥石成分温度计获得的温度值也伴随着古盐度的增高而增高。因此,由绿泥石成分温度计所计算的温度不能代表本区实际埋藏的古温度。本区绿泥石成分中的Si O2和Fe O与母岩的对应成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其Si O2绿泥石与Si O2岩石、FeO绿泥石与FeO岩石呈负相关的线性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在古盐度的干扰下也未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砂岩中绿泥石矿物的类型、赋存状态、形成时间、晶体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绿泥石以铁镁绿泥石和铁斜绿泥石为主,包括陆源碎屑绿泥石、自生绿泥石和蚀变绿泥石3种,自生绿泥石又包括颗粒包膜、孔隙衬里和孔隙充填绿泥石3种,以孔隙衬里绿泥石为主,形成时间依次为:颗粒包膜绿泥石→孔隙衬里绿泥石→孔隙充填绿泥石,蚀变绿泥石的形成可贯穿于整个成岩阶段.不同类型绿泥石的晶体化学特征、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各异.陆源碎屑绿泥石是与碎屑颗粒一起搬运沉积的产物,主要分布于水动力较弱的沉积环境中,其Fe、Mg、Mn和AlⅥ含量最高,Si、Ca和AlⅥ含量最低.蚀变绿泥石具较高含量的Fe、Mg和AlⅣ,较低含量的Si、Ca和AlⅥ,因主要由富铁镁碎屑蚀变而来,分布与其具空间上的耦合性.自生绿泥石的Fe、Mg和AlⅥ含量最低,Si、Ca和AlⅥ含量最高,孔隙衬里绿泥石较孔隙充填绿泥石含较高含量的Fe和K及较低含量的Ca和Mg,且从碎屑颗粒边缘到孔隙中心方向其Fe、Mg、AlⅥ和六次配位阳离子总数逐渐增加,K、Si、AlⅥ含量逐渐减少.颗粒包膜和孔隙衬里绿泥石主要见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河口砂坝中,其所需铁镁物质由同沉积絮凝含铁镁沉积物溶解提供;孔隙充填绿泥石的分布受控于砂岩结构,砂岩粒度越粗、孔喉结构越好越有利于其发育,所需铁镁物质由泥岩压释水提供.  相似文献   

3.
绿泥族矿物是一个成分复杂、种属繁多的大家族.其结构系由滑石和水镁石互层组成.一般的化学式为:[(Mg、Fe~(2 ))_(6-n)(Al、Fe~(3 ))_n][Al_nSi_(4-n)]O_(10)(OH)_8,其中n=0.6-2,八面体中常有Ni~(2 )、Mn~(2 )、Cr~(3 ),四面体中有Ti~(4 )、Cr~(3 )、Fe~(3 )等阳离子混入.在绿泥石族矿物中,类质同象置换是很普遍的.在六次配位中Mg(?)Al之间、四次配位中Si(?)Al之间的置换;另一种重要的置换即Fe对Mg的置换,而且Fe~(2 )对Mg~(2 )的置换是任意的,Fe~(2 )/  相似文献   

4.
柯绿泥石采自新疆彩参1井中石炭纪地层的玄武岩.柯绿泥石在肉眼下为深绿色,其集合体呈不规则杏仁状,集合体大小在0.5~3.0 mm,呈放射状分布,也见微细脉状分布.根据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计算的柯绿泥石矿物分子式为:(Ca0.24Na<0.02)(Mg3.93Fe23.57Al1.35Mn0.07)8.92(Si6.32Al1.68)8O20(OH)10,其中绿泥石晶层和蒙皂石晶层的表达式以该矿物具对称中心而计算得到,绿泥石晶层:(Mg,Fe)3(OH)6{[(Mg,Fe,Mn)2.28Al0.68]2.96[Si36Al0.844.0O10(OH)2};蒙皂石晶层:(Ca0.24Na0.02)[(Mg,Fe,Mn)2.29Al0.67]2.96[Si3.16Al0.84]4.0O10(OH)2.由柯绿泥石样及各种处理样定向片的 X 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计算d(001)的变差因子(ICV),除钾饱和处理样的ICV大于0.75以外,其他样品的ICV都小于0.75,符合规则间层矿物的特征.采用 X 射线衍射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发现,柯绿泥石的一维晶体结构中存在对称中心,对称中心位于绿泥石晶层的层问域中心及蒙皂石晶层的层间域中心,在2:1层的八面体中心不具对称中心,而且2:1层两侧的四面体厚度稍小于位于绿泥石晶层一侧的四面体厚度.  相似文献   

5.
王建  李建平 《矿物学报》2003,23(2):115-123
对西秦岭礼县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系中的基质相含钛透辉石进行了矿物化学研究,根据透辉石中Ti和Al的含量划分出低Ti—透辉石和高Ti—铝透辉石两种基本类型,它们作为同源岩浆演化结晶的产物,结晶顺序前者先于后者。火山岩系的透辉石[Ca(Mg,Fe)Si2O6]结晶过程中广泛存在着CaTiAl2O6(钛辉石)分子替代,晚期熔体富Ti、Al贫Si、Mg。百草山岩筒是演化岩浆结晶的产物,熔体向富Ti、Al、Fe^3 、Na,贫Mg、Si趋势演化;在透辉石成分上表现为CaTiAl2O6和NaFe^3 Si2O6(锥辉石)端元分子对Ca(Mg,Fe)Si2O6的替代。本地区基质相透辉石与世界上典型地区的钾霞橄黄长岩系的透辉石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比性,反映了这种特殊的岩浆熔体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透辉石的结晶过程和阳离子在矿物晶格中的占位。  相似文献   

6.
粘土矿物组合和绿泥石成分常被用来讨论盆地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和埋藏古温度。许多沉积盆地的研究结果显示,泥 岩和页岩中的粘土矿物组合和绿泥石的成分与埋藏深度/温度有关。但也见有例外的现象存在。文中主要探讨了新疆塔北隆 起泥岩中的粘土矿物组合和绿泥石成分的特征,以及与盆地古盐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塔北隆起泥岩中,埋藏 深度2777.37~4604.41m,地层单位为J1-N2的粘土矿物组合为I+Chl和I+Chl+Ka; 埋藏深度5071.52~5299.37m,地层单位为 T1的粘土矿物组合为R0I/S+I+Chl和R0I/S+Chl。(2)研究区的成岩绿泥石为Ⅱb型铁镁绿泥石,其成分特征主要表现为: ①配位八面体中阳离子的占位数为11.532(总平均值);②ⅥAl含量明显大于ⅣAl含量;③(Fe+Mg)为4.016(总平均值);④ Si/Al比值>1。(3)根据研究区盐类矿物的分布范围以及古盐度的数据,讨论了古盐度对该区粘土矿物组合和绿泥石成分的 影响,指出古盐度是影响本区粘土矿物组合和绿泥石成分变化的主要因素。用古盐度解释了<5000m深度的粘土矿物组合 中不含无序伊/蒙混层(R0I/S)矿物,而>5000m深度粘土矿物组合中含有无序伊/蒙混层(R0I/S)矿物的异常现象。揭示了 在一定的深度范围(2777.37~4405.27m),一定的古盐度条件下(Sr/Ba比值≥0.4,并有盐类矿物出现),绿泥石成分受到 古盐度的制约,并且随着古盐度的增高,绿泥石成分中的Al、ⅣAl、Na、Na2O、Al/Si随之增高,而Si/Al则随之降低。由 绿泥石成分温度计获得的温度值也伴随着古盐度的增高而增高。因此,由绿泥石成分温度计所计算的温度不能代表本区实 际埋藏的古温度。(4)研究区内绿泥石成分中的SiO2和FeO与母岩的对应成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其SiO2绿泥石与SiO2岩石、 FeO绿泥石与FeO岩石呈负相关的线性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在古盐度的干扰下也未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3号脉不同结构带及其蚀变围岩中电气石化学组成电子探针(EMPA)分析结果显示,蚀变围岩、外接触带和内接触带中电气石为是富钙-铁的镁电气石,电气石化伟晶岩中电气石为富镁-铁的锂电气石,伟晶岩早期结构带(Ⅰ-Ⅳ带)中电气石为黑电气石-锂电气石系列,而伟晶岩晚期结构带(Ⅴ-Ⅶ带)中电气石为锂电气石。蚀变围岩、外接触带和内接触带中电气石以Y位中低Al,高Mg、Ca以及显著低的Al/(Al+Fe)、Fe/(Fe+Mg)比值为特征,主要存在R3++O2-=R2++OH-的置换;伟晶岩内部结构带(Ⅰ-Ⅶ带)中电气石以Y位上极低Mg、Ca,高Fe、Al、Li以及显著高的Al/(Al+Fe)、Fe/(Fe+Mg)比值为特征,主要存在+Al3+=Na++Fe(Mg)2+和Li++Al3+=Fe(Mn)2++Mg2+的置换。蚀变围岩、外接触带和内接触带中电气石化学组成特征指示存在围岩-流体、围岩-熔体相之间的相互作用。伟晶岩早期结构带(Ⅰ-Ⅳ带)中电气石无明显组成分带,为岩浆成因;晚期结构带(Ⅴ-Ⅶ带)中电气石显示振荡环带,形成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体系。随着伟晶岩由外向里固结,温度逐渐降低,伟晶岩内部结构带中电气石显示Y位上Al、Li、Mn及Fe/(Fe+Mg)比值逐渐增大的演化趋势;内部结构带中电气石几乎不含Mg,指示3号伟晶岩脉岩浆-热液演化是在相对封闭体系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金鸡窝铜矿区花岗闪长斑岩进行详细的岩相学研究和黑云母成分的电子探针原位分析,厘定了黑云母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并探讨了其成岩成矿意义。电子探针研究显示:花岗闪长斑岩中黑云母的Ti为0.44~0.47apfu,Mg/(Mg+Fe)比值范围为0.58~0.62,结合其化学成分在10 TiO_2-Fe O*-Mg O图解和Mg-(Fe2++Mn)-(AlⅥ+Fe3++Ti)图解中的投影,认为该岩体中黑云母具有富镁贫铁特征,属于原生黑云母。黑云母氧化系数(fO)范围为0.31~0.67,MF值范围为0.38~0.41,Mg O含量为13.27%~14.28%,K2O为3.59%~8.93%,Na2O为0.26%~3.28%,Fe O为15.74%~17.30%,TiO_2为3.93%~4.19%,Al2O3为13.52%~14.19%,单位分子中阳离子数AlⅣ为2.00~2.24 apfu,AlⅥ为0.15~0.41 apfu,指示其岩体属于高钾质钙碱性系列的同熔型(或I型)花岗岩,具有壳幔混源成因的特征。黑云母结晶温度为734~748℃,结晶压力为71~89 MPa,相当于深度2.7~3.3 km,平均深度为3.0 km。黑云母化学成分投点主要落在Fe2O3-Fe3O4缓冲线之上,表明其形成于高氧逸度环境,且有利于铜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地讨论了西藏过铝花岗岩中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和电气石的矿物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岩石中的斜长石均以Ab为主,占78.73%。100%,An分子为0.13%~18.93%,而Or分子仅为0.19%-3.74%;在长石的成分分类图解中多分布于更长石区内,少量分布于钠长石区。钾长石的端元组分中Or含量最高,为81%-98.48%,Ab为1.52%~19.00%,基本不含An分子,在成分分类图解中集中分布在Ab-Or线的正长石区内。斜长石中Ab〉An〉Or,主要属更长石,极少量为中长石;钾长石具有高Or含量,显示Or〉〉Ab〉〉An,属钾透长石。白云母在以22爪氧原子计算的分子式中,Si与Al的阳离子数均较高,其中Si为6.0575-6.6412,属多硅白云母;黑云母中Si阳离子数绝大多数小于6,值介于5.3227-6.1265之间,平均为5.5718;Al离子数为1.8735-2.6464,四面体配位为Si、Al^Ⅳ所占据,八面体配位的阳离子中Al^Ⅵ为0.2101-1.7388,大离子位中以K为主。过铝花岗岩中黑云母的Mg/(Mg+Fe)比全岩的Mg/(Mg+Fe)比值略高,但二者具有正相关关系,说明了其成因仍以岩浆成因为主。在云母类矿物的成因图解显示,研究区内大多数黑云母均位于C区,属壳源。  相似文献   

10.
西秦岭礼县地区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系的单斜辉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西秦岭礼县地区钾霞橄橄黄长质火山岩系中单斜辉石进行了矿物化学研究,斑晶相单斜辉石类型复杂,成分变化范围大,具有多源属性,基质相单斜辉石可以分为高Ti铝透辉石和含Ti透辉石两种基本类型,它们是同源岩浆演化结晶的产物。结晶顺序前者晚于后者,岩系中透辉石Ca(Mg,Fe)Si2O6结晶过程中广泛存在于CaTiAl2O6分子替代,晚期熔体富Ti,Al贫Si,Mg,熔体有向富Ti,Al,Fe,Na贫Mg,Si演化的趋势,在透辉石成分上表现为CaTiAl2O6和NaFe^3 Si2O6端员分子对Ca(Mg,Fe)Si2O6的替代,本区基质相透辉石与世界上典型地区的钾霞橄黄长岩系的透辉石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1.
湖南黄沙坪铅锌矿床内带铁闪锌矿铁占位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黄沙坪铅锌矿床内带铁闪锌矿的研究表明,其形成温度为300℃±压力大致为10^7Pa,成矿溶液为中偏酸性,硫逸度较高,还原性较强,成矿溶液中Fe和Zn的主要配合物有:FeCl^+,FeOH^+,FeCl^0,Zn(HS)^02,ZnCl^+,ZnCl^02,Fe^2+等,Fe^2+主要是铁闪锌矿结晶过程中进入八面体位置的,这是ZnS与FeS之间构成有限固溶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张品萃 《矿物岩石》1999,19(1):81-84
针对了Fe2O3在粘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讨论了成都粘土游离Fe2O3质量分数与部分试验指标间的关系,分析了解游离Fe2O3对该种粘土工程性质的作用和影响程度。append  相似文献   

13.
滁州绢云母矿物中铁赋存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赵韧  尹琳  赵连泽  熊飞 《矿物学报》2004,24(3):309-314
绢云母中含铁量多少是影响产品品质,特别是白度的重要因素,对滁州产出的绢云母的显微结构、化学组成、谱学特征、Fc含量分配等一系列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矿物中大部分Fc存在于二八面体中,并且得出其含量分配系数。研究结果对绢云母的具体加工和生产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碳酸盐岩的Fe/Mn元素比值,作为一项新的地球化学指标,可以用于恢复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在氧化条件下,Fe3+和Mn4+均不可溶,因此氧化海水中的溶解Fe和Mn的含量均很低.Fe3+和Mn4+在还原条件下可以被细菌还原为可溶的Fe2+和Mn2+,而氧化还原电位的计算表明,Mn4+的还原要早于Fe3+的还原,因此细菌的Mn还原过程发生在沉积物的更浅层.可溶的Fe2+和Mn2+向上扩散到海水中,替代碳酸盐岩晶格里的Ca2+,因此碳酸盐岩晶格中的Fe2+和Mn2+的含量受控于来自沉积物孔隙水的扩散,而后者又与水岩界面的氧化还原状态相关.因此可以预测,随着海水变得逐渐缺氧,碳酸盐岩中的Fe/Mn比值会逐渐增高.为了验证这一假说,我们分析了中元古代高于庄组白云岩的Fe/Mn比值.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样品的Fe/Mn比值介于20~30之间,显著高于泥盆纪末期深水碳酸盐岩和浅水台地碳酸盐岩的Fe/Mn比值.高于庄组碳酸盐岩高的Fe/Mn比值一方面可能指示了中元古代低的大气氧气浓度和海洋的广泛缺氧,也可能反映了白云岩形成于缺氧的沉积物空隙水里.  相似文献   

15.
蓝宝石中存在着一定的Fe3+,已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结构和颜色贡献等方面对Fe3+在蓝宝石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指出Fe3+在蓝宝石中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存在方式不同,对颜色的贡献不同。  相似文献   

16.
低聚合羟基铁离子-蛭石复合体吸附铬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提纯的镁型蛭石与羟基铁离子溶液作用,制备低聚合羟基铁一蛭石复合体。用化学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粉晶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分析等手段对蛭石原样、低聚合羟基铁一蛭石复合体进行表征。在模拟实际土壤酸度(pH=4~7)和温度(20℃~40℃)条件下,进行低聚合羟基铁蛭石复合体吸附有害元素铬的实验,探讨复合体的铬吸附能力与pH值、温度、吸附时间、铬初始质量浓度、离子强度间的关系,并与蛭石的铬吸附行为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在实验条件下,低聚合羟基铁一蛭石复合体对铬具有明显的亲和力,低聚合羟基铁蛭石复合体吸附铬的过程有可能是地表岩石和土壤中重要的地球化学过程,是影响铬在地表,特别是土壤中迁移、富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陶鲜 《矿物岩石》1999,19(3):8-10
热容是矿物热力学性质的基础,通过热容测定,可以推导出矿物的其他热力学性质,本文在对3个含铁闪锌矿样品的热容进行实验测定的基础上,推导出它们的热力学性质,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系统地研究闪锌矿及其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对用Fe^3+/Fe^2+探讨庐山地区第四纪古温度的讨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朱诚 《地质论评》1994,40(3):216-220
本文认为用Fe^3+/Fe^2+值推算庐山地区第四纪古温度是可行的,但认为在推算方法上必须严谨合理,文中论证了用Fe2O3/FeO值代替Fe^3+/Fe^2+值推算古温度,且用少量样品的实验分析结果来划分庐山地区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地层是欠妥的,其计算结果误差达0.41-4.35。据笔者采用容量法对庐山大校场部面10个样品Fe^3+和Fe^2+含量的测试,发现这些样品反映的第四纪古温度值未有低达0℃  相似文献   

19.
贾立国 《地质与资源》2020,29(2):161-164,186
黑龙江抚远地区位于三江平原东部,地下水资源丰富,就水量而言可以满足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需求.但受地质环境影响,该区第四系孔隙浅水中Fe、Mn离子含量偏高,区内非集中供水均采取该水层.长期饮用Fe、Mn离子超标水,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本次寻找优质水源勘查工作,采用成熟的高密度电阻率法与激电测深组合的方法,针对高铁、锰的地质环境,对第四系下伏新近系含水层进行探究,查明富水层分布特征.通过探采结合验证,说明设计组合物探方法合适,有效在团结村寻找到优质的水层,新层位水质分析结果符合饮用水标准,为重碳酸钙钠型极软弱碱性淡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