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叙述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应用物理学教授斯特西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来验证“非牛顿引力”的存在,如果这一点被确认,将对地球物理学、理论物理学及天体物理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向总部设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全国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EER)又提供了为期5年的2100万美元的更新资金。这次更新资金是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国家科学局于1991年5月通过的。纽约州立大学的代理校长格雷纳(William R.Greiner)说:“这次更新资金证明了国家科学基金会非常信任全国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及其在过去5年所作出的宝贵贡献。”  相似文献   

3.
集体努力和国家重点1986年9月,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建立了一个耗资5000万美元的全国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这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建立的第一个这样的全国研究中心。经学术机构的联合集团提议,该中心的建设最  相似文献   

4.
美国多学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MCEER)是美国国家研究和应用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减轻地震损失的中心。它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 1 986年组建的 ,当时的名称为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NCEER) ,总部设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内。目前 ,这个多学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已发展成为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 3个地震中心之一。MCEER集中了一批当今美国各学科和研究机构中一流的研究人员和科学技术人员。他们在地震工程和地震灾害的社会经济研究中 ,将自己的知识、专业技术及各学科的认识与现代化的实验设备和计算机设备结合起来。MCEER主…  相似文献   

5.
20 0 1年 4月 ,在名古屋召开了“新闻界与地震科技人员减轻地震灾害座谈会”。这种座谈会最初由笔者等 3人自发召开的 ,后来得到了名古屋大学环境学研究科和地震火山观测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 ,由此逐渐确立了作为地震科技人员的社会贡献和举足轻重的会议的地位。到会的有东海地区 (爱知、岐阜、三重 )的新闻社和广播局的记者 ,自治体灾协 ,以及大学的地震研究人员 ,记者当中也有从东京和静冈远道而来的。这种会议已经召开过 8次 ,已成为名古屋地区地震口记者例行的学习交流会。尤其是2 0 0 1年 ,这一年由中央防灾会议提出重新评估设定的东海…  相似文献   

6.
1986年8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一笔2500万美元的经费拨给了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建立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组成的研究组未能竞争获取这笔基金。最近加州地震安全委员会通过决议,对 NSF 的决定表示不满,并支持加州选出的  相似文献   

7.
应国家地震局的邀请,以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地质和地球物理局副局长丹汉姆教授为团长的澳大利亚地震代表团一行5人于1990年4月23日至5月1日来华访问。代表团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震局和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局地震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签字仪式于5月26日晚在北京举行。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周锐和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局副局长、代表团团长丹汉姆分别代表各自机构在备忘录上签字。根据合作谅解备忘录,两国将互相交换地震资料,包括地震波形资料;在板内地震研  相似文献   

8.
为开展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间的地震科技合作,应澳大利亚基础工业和能源部的邀请,以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周锐为团长的中国地震专家代表团一行6人,于1989年4月29日至5月7日对澳大利亚进行了短期的访问。澳大利亚基础工业和能源部所属的矿产资源局及澳大利亚地震中心接待了代表团。5月1日,代表团访问了矿产资源局,并同罗兰特局长进行了会晤。矿产资源局地球物理部主任迪那姆博士介绍了该局的组织机构、澳大利亚的地震活动性及地震研究工作状况。澳大利亚地震中心主任米尔赫特博士介绍了澳大利亚开展地震核查研究工作的情况。中国地震专家代表团团长周锐向澳方科学家介绍了国家地震局的组织机构、职能和地震科研情况,  相似文献   

9.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Faculty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Sciences)院长和教授乔治·李博士(Dr.Ge-orge C.Lee)最近被任命为全国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代理主任。他将用20%的精力指导该中心的计划和活动,并领导寻找该中心固定主任的工作。李博士最近的研究活动主要在地震工程学方面。除了对钢结构的研究外,他正在致力于非比例阻尼问题、大坝-水库-土壤相互作用及其它土壤结构的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资金来源于全国科学基金会和全国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0.
设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内的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已更名为多学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Multidisciplinary Center fo r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它将办成一个擅长应用先进技术的国家中心.新名称已经布法罗分校校长格雷纳(R.Greiner)及为该中心提供资金的国家科学基金会批准.该中心的信息服务处也同时更名为多学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信息服务处.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地震情报公报》1979年第11卷5期刊登多伊尔(Hugh A.Doyle)撰写的题为《澳大利亚西部加杜克斯(Cadoux)附近1979年6月的地震》的文章,摘译如下:澳大利亚是南半球地震活动最为平静的一块陆地,因而,发生一次中等强度的地震也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1979年6月2日澳大利亚西部的小城镇加杜克斯因受到一次中等强度地震中的第2个地震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多学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 MCEER)是新近成立的一个独特的专业性合作组织 ,称之为亚太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会 ( the Asian-Pacific Network of Centers for EarthquakeEngineering Research,ANCER)的 7个中心之一。ANCER是为促进各中心的研究、教育和技术转让活动 ,于 2 0 0 1年 1 0月成立的 ,其目的是通过中心对中心的大范围的合作活动来扩大研究和发展的影响 ,促进减灾活动。中心联合会的概念是 2 0 0 0年在汉城召开的、由韩国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 KEERC)组织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 KEERC主任Sung-Pil Chang教授…  相似文献   

13.
据法新社堪培拉1979年12月21日电,据澳大利亚矿源局(Australian Bureau of MineralResources)的地球物理学家德纳姆(Denham)博士说,澳大利亚西部的地震活动在过去15年如此大量增加,以致可与加利福尼亚释放的地震能量相匹配。他说,这些地震正朝向6级震级的危险水平发展。据信这种增加的地震活动与施加在澳大利亚所移向的大陆板块上的较大压力有关。他说,由于澳大利亚处在该板块的  相似文献   

14.
应韩国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邀请,以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薄景山副所长为团长的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代表团一行7人,于2001年9月20日至2001年9月24日访问了韩国,并参加了第二届中韩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 韩国地震工程学会于 2001年 9月 21 日至 9月 22日在公州大学召开了《2001年秋季地震工程工作会议暨学术会》,同时,于 2001年 9月 22日召开了《第二届中韩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在此学术讨论会上,我方代表作6篇报告,韩方作了5篇报告。报告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地震工程4篇,岩土工程4…  相似文献   

15.
总部设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多学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 MCEER)创建了一个战略合作网络 ( Strategic PartnershipsNetwork) ,该网络将联合工商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参加人员来进行先进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以减轻全国范围的地震破坏和损失。多学科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这项计划将其成员分为以下三等 :首要合作者、主要合作者和合作者。每个合作者按其等级在网络中获取不同的益处。该合作网络包括专业组 ( SIGs)或以下列领域为中心的“专业团体”:场地补救、结构控制、先进的分析系统以及高性能材料、条件评估和决策支持系统。凡…  相似文献   

16.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2):1-1
正张培震,男,1955年生于河南省,1979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82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1987-1991年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新构造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回国工作至今,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培震院士长期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构造地质研究,在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青藏高原生长与动力学、活动断裂习性与强震复发规律、新构造与气候变化、利用GPS技术研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大陆的地震速度结构多以面波层析成像、地震折射、接收函数和噪声层析成像为主。澳大利亚大陆的三维速度结构已被总结成澳大利亚地震参考模型(AuSREM)。Pn波走时层析成像可提供整个该大陆更强约束的上地幔结构信息。本文调查了自1993年以来发生在澳大利亚大陆内部大的地震事件的波形和地震震相报告,这些地震事件被固定台站和流动台站所记录。为克服澳大利亚东西部大的横向速度对比和保证震源参数的一致性,所有的地震事件在三维澳大利亚参考速度模型中进行了地震重定位。地震重定位后发现,地震震相的走时残差特征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定义Pn波为震中距1.8~15°范围内的初至波。利用FMTOMO方法反演走时差以获得上地幔顶部的P波速度结构,其分辨率为3°×3°。反演结果表明,整个澳大利亚大陆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呈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P波的最大速度为8.36km/s,位于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的前寒武纪克拉通下方,其比全球ak135模型的P波速度快3.99%;最慢的P波速度为7.66km/s,其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缘显生宙造山带之下,较全球ak135模型慢4.74%,这可能与晚第三纪火山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2001年以来全球8级地震呈现新的活跃态势, 7.5级以上强震在空间上呈优势分布, 强震相对集中在西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汇聚边界带上尤为突出。 2009年全球发生20次7级以上强震, 其中有15次发生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近期仍具有延续全球强震活动优势空间分布。 本文在以往关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运动方式以及相关地震活动研究基础上, 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分为印度亚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依据强震应变释放资料分析中国大陆西部、 印度板块边界和澳大利亚板块边界之间强震活动可能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西部地区与印度板块边界的强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 印度板块边界与澳大利亚板块边界活动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1914—1993年时段的中国大陆西部地区5个完整强震释放时段与印度板块地震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 且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强震活动相对印度板块边界地区滞后0~5年, 这对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趋势跟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范军 《四川地震》2004,(3):44-45
2003年9月9~29日,中国地震局数字资料应用赴日培训团一行16人赴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和东北大学进行了为期21天的培训和考察.该项目由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数字化地震资料应用与地震活动图像实验室组织,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各省、自治区地震部门提供支持.培训团成员先后参观和考察了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地震预知研究中心、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和东北大学地震及火山喷火预知观测研究中心,并在此接受了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数字地震观测资料的应用.之后,培训团还参观了在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举办的"关东大震灾80年地震展"、东北大学远野地震观测所和GPS观测站等.期间分别经历了东京千叶5.8级地震和仙台北海道8.0级大震,对地震发生的实际过程和日本的地震速报体制有了切身感受.  相似文献   

20.
美国第4届全国地震工程大会将于1990年5月20—24日在加州棕榈泉召开。该大会由美国地震工程研究所主办,联合主办单位有:全国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全国科学基金会、美国地质调查局、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土木工程师学会、NIST 等。该大会的目的是交流在地震工程研究和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