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延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型的尺度转换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延河流域和安塞县2000和2006年的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研获取的2000-2006年该区域生态建设尤其是退耕还林还草数据,分别在流域尺度和县域尺度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延河流域及位于延河流域上中游的安塞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模型.研究表明,在这两个尺度上,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关键因素都是总人口和农作物播种面积.以此为基础,基于不同尺度上共同驱动力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不同尺度上耕地变化模型的尺度转换方法.对于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型,无论其模型形式的复杂程度如何,只要不同尺度上的关键驱动因子相同或存在明确的定量关系,就可以基于关键驱动力因子的定量关系进行不同尺度上土地利用/覆被模型的尺度转换.研究成果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尺度转换方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新疆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覆盖研究的一个主要核心内容。利用1990年、1999年和2005年和田河流域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和田河流域1990—200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定量的分析研究,同时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在15 a尺度上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总特征是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0.56%,流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优势度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未利用地一直最高。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富裕程度、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和水文因素等,各驱动因素以合力形式作用于土地利用/覆被使其变化,其中,人口因素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远程耦合视角下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充分考虑远距离相互作用的影响,对全球化世界中由远距离相互作用驱动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日益缺乏解释力。鉴于此,本文旨在将远程耦合(Telecoupling)理论框架引入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中来。在概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研究的基础上,从驱动力背景的变化出发,切入远程耦合框架的介绍,并基于此给出远距离相互作用驱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经验证据;认为远程连接、全球化和城市化是远距离相互作用驱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3种主要形式;进而提出建立“时—空—事”三位一体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解析路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近远程驱动力分解和基于网络的跨系统综合研究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研究中应用远程耦合框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三角洲地区受人类活动作用时间相对较短,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条件.以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为例,通过对1987-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幅度、变化构成以及流向图的分析,得到了该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点,并应用遥感及GIS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黄河、渤海对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格局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占土地总面积80%的旱地、林草地、盐荒地和滩涂存在状态不稳定,盐荒地是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核心类型;(2)黄河淡水和海洋咸水所控制的水文条件变化是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基本控制了分布的格局,并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可能性及变化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64,自引:16,他引:164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原因 ,因而是全球变化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在评述了中国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取得的进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应把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研究的理论体系、不同空间尺度的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的动态模型、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重点加以研究 ,以提高中国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6.
利用遥感的方法获取岷江上游1972-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及其动态变化数据,从图形表达与分析的角度人手,运用地理图形信息理论,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岷江上游近30a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图形特征及其描述方法。研究认为: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的图形信息是全面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一个有机组成成分,可以从图形的角度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进行挖掘;由于岷江上游人类活动对土地的扰动增加和土地的破碎度增加,该区重要的覆被类型——林地持续遭到破坏,林地的边缘趋于复杂化,反映了人文驱动力(包括人口压力、社会经济活动、政策调控等)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30a时间尺度内的重要影响。要恢复和重建岷江上游生态屏障功能,必须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恢复森林、草地生态系统,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天然林保护以及大面积有规划的植树造林,控制畜牧数量,改良天然草地,治理退化草地,控制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7.
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数据是开展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安全等各项研究的重要基础。然而,早期的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数据,特别是卫星遥感数据出现之前 的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信息通常很难获取。利用TM、MSS 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图、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环境背景图件以及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多源数 据,选择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作为典型案例区,在GIS 技术支持下建立了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数字重建模型,再现了典型研究区20 世纪30 年代和50 年代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空间分布状况。通过野外调查和历史文献资料对土地利用数字重建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并初步得到以下结论:① 采用逐个图斑跟踪记录的方法对研究区各个时期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的敏感 性进行分析,有利于揭示区域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的规律;② 在定量、定位分析环境背景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分布及其变化的影响基础上,综合判断各种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分布概率,其结果可为土地利用数字重建提供依据;③ 对1:10 万地形图提取土地利用信息的可行性与可信度分析表明,地形图中土地利用信息完全能够达到一级土地利用分类精度,同时疏林地、灌木林、沼泽地、盐碱地、沙地等二级分类信息也能获取。  相似文献   

8.
流域LUCC水文效应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水文效应研究日益成为热点问题。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论文就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水文效应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子流域和水文响应单元是分布式水文模型对流域基本空间单元的理想划分;对国内外现有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归并,建立了基于水文响应研究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将土地利用分为9个Ⅰ级类和21个II级类;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景分析的常用方法有参照对比法、历史反演法、模型预测法、极端土地利用法、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法等。  相似文献   

9.
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过渡区,城乡结合部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最激烈地区之一,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情况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以无锡市为例,利用3S技术提取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状况信息,提出了确定无锡市城乡结合部范围边界的半自动提取模型和结合部土地利用类型半自动提取模型,并对无锡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进行分析,揭示了无锡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特征,据此提出城乡结合部土地合理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黑河分水后中游地区LUCC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娜  杨太保 《中国沙漠》2008,28(2):223-226
以2000年Landsat ETM和2005年的Landsat TM数据为信息源,通过人机交互方式提取了两期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近5 a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age,LUCC)的时空变化格局和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趋势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5 a间耕地和居民用地面积分别扩大了6.95%和9.78%,草地和林地都有相应的减少。尤其是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分别减少了1.70%和0.88%,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有总体变差的趋势。驱动力分析表明,环境变化是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在此情况下,本区生态环境存在着继续恶化的潜在危机。  相似文献   

11.
Understanding the manifestations and underlying drivers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both domestic and global food security.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holistic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change across China,espe-ci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nsity since the evidence has been gathered mainly through case studies at local levels.This study conducts a systemic review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underlying drivers in China by aggregating 169 relevant case studies from 123 publications.The cases related to intensification and disintensification,which are the two types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change,are generally equal,accounting for 50%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Intensification and disintensification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e same three categories:expansion/contrac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changes in agricultural land use activities and changes in land management intensity.Demographic,economic,technological,and institutional drivers,together with location factors,are frequently noted as significant underlying drivers,while sociocultural drivers and farm(er) characteristics are less frequently recognized.Finally,three major land use change trajectories are summarized mainly con-ceming rising labor costs and the concomitant increase in off-farm employment,the ecologi-cal improvement policy,and advances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2.
Driving forces facilitate or inhibit land‐use / land‐cover change. Human driving forces includ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ttributes that often change across time and space.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provides regional land‐change data for the Northern Piedmont, an ecor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that continued to urbanize after 1970 through convers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land covers to developed uses. Eight major driving forces facilitated most of the land conversion; other drivers inhibited or slowed change. A synergistic web of drivers may be more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land change than individual drivers by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13.
邵景安  张仕超  魏朝富 《地理研究》2013,32(12):2189-2203
使用5 期TM/ETM数据,借助动态度、综合指数和程度变化指标,旨在对比理解不同建设阶段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与轨迹。结果表明:① 耕地与林草地间的转换、耕地和林地被建设占用、林草地互换和耕地、林地与草地被水体淹没是三峡工程整个建设20 年来土地利用转换的主要方式;② 不同建设阶段因驱动者出现的时序不同和作用程度的差异,土地利用及其驱动者在总体格局框架下体现出显著的细部轨迹;③ 整个工程建设的20 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相对平稳,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而利用程度的变化总体呈降低趋势,带有正“W”型的动态格局;④ 主要土地利用转换方式在空间上的分布广度和集聚度具有较大差异,主体性工程对主要土地利用转换方式的影响呈现强异质性。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对水利工程胁迫下土地利用的理解,为未来适应性土地利用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响应综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 IntroductionLand use change,as one ofthe m ain driving forces ofglobalenvironm entalchange,is centraltothe sustainable developm ent debate (Figure 1).The types of land use are distinguished as landcover conversion,i.e.,the com plete replacem ent of one …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corresponding ecological responses. Patterns of land use changes in spatio-temporal level are produc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bio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processes. Nowadays, the studie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scales show that at short-term scale, human activities, rather than natural forces, have become a major force in shaping the environment, while biophysical factors control the trends and processes of land use change under the macro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Providing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f land use change,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land use decisions, and the ways that decisions are affected by a changing environment and increasing ecological variability are the priority areas for research: (1) explanation of scale dependency of drivers of land use change; (2) quantification of driving factors of land use change; (3) incorporation of biophysical feedbacks in land use change models; and (4) underlying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of ecological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  相似文献   

16.
邱炳文  陈崇成 《地理学报》2008,63(2):165-174
结合宏观用地总体需求与微观土地利用适宜性, 集成灰色预测模型、多目标决策模型、 元胞自动机模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 建立了GCMG 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模型。GCMG 模型包括非空间和空间2 个模块, 非空间模块侧重依据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区未 来的总体用地需求变化, 而空间模块集成多目标决策模型、元胞自动机、地理信息系统等技 术方法实现了基于土地适宜性的土地利用空间配置。运用该模型对龙海市2000-2010 年土地 利用变化进行了情景模拟, 结果表明园地和建设用地是该区域内变化最为显著的用地类型, 基本农田保护政策严格实施与否将对龙海市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GCMG 模型 在龙海市的应用实例表明, 该模型将土地利用系统作为一个整体, 兼顾到区域宏观水平上的 土地利用需求与局部尺度上的土地利用适宜性, 能够较好地同时模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及 不同人类决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转换概率, 因而可为理解土地利用多尺度复杂系统提供一定 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Sprawling urban development is a major driving force of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and loss of agricultural land. Despite this understanding, science has yet to realize a coherent suite of methods to analyze all circumstances of sprawl. Consequently,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is realization by combining three methods to address sprawl in a small US metropolitan area – Centre County, Pennsylvania: cross-tabulation to identify systematic non-random land use transitions; logistic regression to determine explanatory variables of urban land use location resulting from these transitions; and the CLUE-S regional modeling framework to project future urban land use patterns in the county.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versatility of the methodology because of its ability to detect land use change despite the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landscape that remained uncharged during the two periods under consideration, and because of its ability to distinguish systematic non-random land use transitions from random ones. The strength of the methodology is further demonstrated by its capability to allocate land use change according to change in land use location as well as to net change in land use quantity. The methodology identified soil and topography as the primary explanatory drivers of urban land use location in Centre County. Although the model is able to simulate urban land use location at the county level, it is less able to simulate these locations at the sub-county level, thereby suggesting that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s for urban land location are not fully captured at this scale. Overall, the methodology for sprawl analyses presented in the study is robust and adds to the tools available to decision makers for assessing sprawl dynamics.  相似文献   

18.
论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框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宋小青 《地理学报》2017,72(3):471-487
当前,土地变化研究尚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探索土地利用转型理论对构建土地变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梳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缘起、拓展及启示,辨析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内涵差异,构建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框架。结果表明:① 耕地及城乡建设用地利用转型研究对构建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框架具有重要价值;② 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在基本类型、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价值主体、驱动因素、轨迹特征和结果/影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③ 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框架涵盖转型诊断、机制研究和效应研究。其中,转型诊断的关键在于,从数量变化视角、景观格局变化视角和经营格局变化视角,以及外部性视角和政策发展视角,构建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及功能形态的分析指标和转型的诊断准则;转型机制表现为人口、经济、技术、制度、文化和区位因素等土地利用变化深层驱动因素的级联驱动效应。转型机制研究应当着重探讨土地利用空间转型与功能转型的互动机制环;土地利用转型效应包括社会、经济、环境3个方面;④ 1961-2011年法国耕地利用转型能够支撑本文提出的研究框架及中国耕地保护创新。  相似文献   

19.
Information on the rates,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ers of land‐use change are vital for addressing the impacts and feedbacks of change on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s Land Cover Trends project is conducting a consistent, national analysis of the rate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land‐use change. In this article we assess change in the Atlantic Coastal Pine Barrens ecoregion from 1973 to 2000. Urban lands expanded by more than 900 square kilometer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Land‐use change in the ecoregion followed the tenets of “Forest Transition Theory” (ftt ) prior to the study period, but forest lands experienced consistent declines from 1973 to 2000. Increasing government regulation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consistent with concept of the “Quiet Revolution” (qr ), mitigated forest loss during the latter half of the study period. Generalized theories, including ftt and the qr , are valuable, but local and regional determinants of comparative land rents ultimately drive land‐use change at this scale.  相似文献   

20.
张靖  牛建明  同丽嘎  张雪峰 《中国沙漠》2013,33(6):1643-1653
沙漠化是土地退化形式之一,它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以内蒙古乌审旗为研究区,在多种空间数据基础上,基于等级理论,使用多水平统计模型构建了从局地到区域的模型,揭示不同尺度的影响因素与该地区沙漠化的关系。对遥感影像的分析表明该地区1977—2007年沙漠化扩展的趋势减缓并逆转;多水平统计模型分析表明,多尺度的驱动因素可以解释该地区近30年的沙漠化变化,特别是政策因素对该地区沙漠化逆转影响较大。本研究可为乌审旗及类似地区沙漠化变化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