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准确的地震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之一.地电阻率是一种被证实了的、有效的地震前兆参量,在我国自1966年以来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发挥了且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地电阻率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关于电阻率变化特征和规律及其机理的实/试验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从未间断.在实/试验中,主要采用了单极距观测系统.它的测量值代表了其探测深度到地表的整个深度层的综合效应,无法确定地下各层的贡献.为此,一些研究者探索新的地电阻率观测系统,进行了地电阻率多极距和电阻率层析成像观测的实/试验研究.本文对单极距观测系统的实/试验结果进行了简述,详细介绍、总结了多极距和电阻率层析成像观测的实/试验研究状况,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2.
采用2018年6月—2020年6月间ZD8MI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系统在四0四台的观测数据,分析各测道的年变化特征,发现随着观测极距的不同各测道年变特征也不同;通过不同极距实验观测和年变化模拟分析表明,浅层电阻率的变化相对较大,而深层的变化相对较小,四0四台的年变化是由浅层介质电阻率随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不同测道的年变形态受浅层不同深度介质电阻率的变化出现相位差异。因此利用多极距观测系统进行不同深度范围的地电阻率观测,对定量识别表层非震干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利用山丹地震台2年多的多极距观测资料,并结合该台单一极距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种观测方法的结果。结果显示,多极距观测在干扰排除和异常落实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同一场地不同极距电阻率测值的相互佐证,可以为识别干扰和判定地震前兆异常的真实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地电阻率的数值模拟和多极距观测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高精度的多层水平层状介质视电阻率计算公式,模拟了不同结构剖面、不同装置极距、不同规律的真电阻率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在介质中所处不同部位条件下地表视电阻率变化的计算结果;讨论了发生于介质中的真电阻率随时间变化在上述各种不同条件下,与在地表观测到的地电阻率(即视电阻率)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为了解次异常变化与干扰变化的识别问题,应当将现行单一极距观测改造为多极距观测,并研究和发展相应的地电阻率随时间变化的反演技术和方法,以促进地电阻率法预报地震从看图识字的被动状态向物理预报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5.
初步分析乌鲁木齐地区1 990年后发生的9个地震前后地电阻率的变化特征,发现:地电阻率观测值曲线在地震前几个月开始下降.用月距平法分析消除地下水位、温度、气压和降雨对地电阻率的影响,对其前兆异常加以验证,可见震前短临异常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6.
2019年9月16日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发生MS5.0地震,震前山丹地电阻率和地电场观测资料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短临异常,震中距63 km。本文对该异常进行分析总结,排除周围观测环境,观测系统,自然环境,磁暴等因素外,认为该异常是较为可信的地震前兆异常。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异常形态NS测道表现为转折快速上升-缓慢下降,EW测道为转折缓慢上升,N45°W测道为缓慢下降-转折缓慢上升。地电场观测资料异常形态长极距NS道、长极距N45°E道、短极距NS道表现为转折同步缓慢上升,长极距EW道和短极距EW道转折同步缓慢下降,短极距N45°E道异常不明显。地震在异常持续过程中出现转折变化或上升(下降)速率发生改变时发生。  相似文献   

7.
地电阻率观测在地震前兆观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大量的观测资料表明,多数中强地震前地电阻率出现了异常变化,而快速地发现、甄别地电阻率的变化是地震前兆信息还是干扰,高效率地做好地电阻率资料日常处理工作是前提。由此,依据地电阻率理论和有关规定,基于V isualC++6.0平台,开发了一款关于ZDSB或ZD8B I地电仪产出的地电阻率资料日常处理软件,旨在介绍本软件算法的理论原理、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法,并结合陇南中心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给出了相应的应用实例。应用表明,研发的该软件可以将地电阻率资料日常处理工作系统化,将日常处理工作中大量繁杂的手工操作自动化,能及时地对资料的异常变化做出初步判定,快速地为地震预测部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全面整理我国大陆二十余年来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电阻率前兆异常特征及其与地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给出地震强度(震级)与异常时间和震中距乘积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的实用结果,研究了不同类型地震地电阻率短临前兆特征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探讨了地电阻率前兆变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国内外地震地电阻率多极距观测与研究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多极距观测在机理方面的优势,对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指出:随着地震预测,从经验预报向物理预报的发展,多极距观测系统的建立和反演技术的应用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地电阻率预报地震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薛顺章  温新民 《地震学报》1994,16(2):227-234
采用单一极距观测地电阻率预报地震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以地下浅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为基础, 建立多极距观测系统电阻率反演方法, 以探索提高地电阻率预报效能的新途径。多台的长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多极距观测反演方法获得的地下浅部勘探底层电阻率的变化预报地震, 比地电阻率变化预报地震具有明显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we propose a method of seismic prediction using the geo-electric resistivity shifting self-correlation (SSC),and a numerical test is carried out using random time series analysis 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method.The SSC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actual observation data of three geo-electric resistivity stations,and results are obtained as follows:(1) SSC coefficient changes in Ganzi and Shandan stations have good correspondence to earthquake,which is represented mainly by the phased increase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ppearing six months to a year before the earthquake.At the same time,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omalies of the two stations also exhibit strong anisotropy.(2) Although Chengdu geo-electric resistivity station had suffered serious disturbance,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omaly also has a good correspondence with earthquake.In addition to the validity of the SSC method,it may also be attributed to the magnitude of the earthquake event,the smaller distance of epicenter,and the time of the earthquake.Anisotropy also exists in the anomaly at Chengdu station.(3) By compa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agnitudes of earthquakes,the results are obtained that,when the magnitude of the selected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 is relatively small,the amplitude of the anomaly before earthquake is different,but when the magnitude is larger,for example MS ≥ 5.0,the impact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s very limited.In addition,we briefly discussed the anisotropy of seismic geoelectrical resistivity anomalies and the sele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2.
王兰炜  张兴国  张宇  胡哲 《地震学报》2021,43(3):350-358
当地电场和地电阻率同场地观测时,地电场观测会受到地电阻率观测的供电干扰,这类干扰时间短、干扰形态和出现时间固定,影响了地电场观测数据的正常变化形态,给数据分析和地震科学研究造成困难。为解决这一干扰问题,本文在比较分形插值方法与传统插值方法优劣的基础上,采用分形插值方法对受干扰的地电场观测数据进行重建,以提高信号重建的精度。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重建的数据是对原数据很好的近似,可有效地恢复观测数据信息,保持观测数据原有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断层构造对地震地电阻率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典型震例,研究了断层构造对地电阻率异常空间分布的影响;应用弹-塑性二维有限元方法,模拟汁算了含断层的地质体中介质应变的空间不均匀分布.换算为视电阻率变化,解释了震前地电阻率异常空间不均匀分布的现象.研究表明,震源区周围地电阻率中期,短临异常空间不均匀分布的根本原因足断层构造以及不同震源机制引起的地下介质变形的不均...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了平凉地电比测台站的场地环境,阐述了比测装置系统和观测室的建设过程,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建成的装置系统运行稳定,产出数据真实可靠;观测室的改建充分利用了现有基础设施,注重功能划分、防雷接地、综合布线等设计,可以满足地电比测的需求。最后,以ZD8M型地电阻率仪为例,对定型比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甘肃平凉地电比测台站的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5.
南京江宁台距地铁S1、S7、S9号线最近距离均小于3.2 km,地铁对地电阻率观测造成很大影响。本文结合部分地铁测试方案,分析了该台2016—2018年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初步探讨其正负脉冲型突跳、上升、下降变化的机理,并比较地表和井下地电观测的数据最大变化幅度。结果表明:井下短极距观测能够减轻地铁干扰,当地铁线路增加时,干扰也相应增加,地铁试运行对地电观测的干扰通常强于正式运营  相似文献   

16.
地电场观测中的工频干扰抑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电场观测中, 由电力系统产生的工频干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电磁环境干扰。 文章在简要概述地电场观测方法的基础上, 对影响地电场观测的工频干扰的产生原因、 干扰方式和影响机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对干扰抑制方法及其特殊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并结合实际观测, 对工频干扰的抑制效果进行了初步讨论。 研究认为,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电力环境日益复杂, 工频干扰对地电场观测的影响日趋严重, 进一步开展抗干扰方法和技术研究, 对促进地电场观测、 应用和发展, 具有比较大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地电场布极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南京地震台地电场无斜道测量的布极方式,从地电场的矢量特性着手,经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认为目前普遍采用地电场斜道观测的方式可以取消,增加NS测道和EW测道的测量,加大地震前兆数据的采集,为地震预报提供更多的前兆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8.
高速铁路(简称高铁)建设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建成遍布大江南北总进程达到16 000 km的高铁网络。地电场观测是地震前兆观测的重要手段,截止2010年,全国共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地电场观测台站已经达到110个。由于高铁的设计线路与地电场观测场地难免发生"冲突",因此,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赵斐  叶青  解滔  范晔  张远富 《中国地震》2018,34(1):104-111
根据地电阻率影响系数理论,以平凉台4层电性结构为例,分析了井下对称四极地电阻率观测影响系数随深度和极距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于固定的观测极距,影响系数与电极埋深之间的关系复杂;通过计算各层影响系数的大小,认为平凉台井下观测对地表及浅层干扰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分析结果可为在类似台址电性结构中实施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时选择电极埋深和供电极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应用四川芦山MS7.0和汶川MS8.0震中周围部分地电场观测台站的资料,主要利用地电场波形比较和极化方位变化两种方法,并结合观测台站的工作日志,对两次地震前地电场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得出:芦山MS7.0和汶川MS8.0地震前部分台站地电场波形出现变异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日变波形的畸变(如盐源台和泸沽湖台)和相应时段地电场频谱特性出现变化,这些变异基本上出现在震前1~2个月内;利用两次地震前地电场观测的日均值计算了部分观测台站的地电场极化方位,发现在震前地电场的极化方位出现了大幅变化,最大变化幅度达160°,最小变化幅度也有10°;初步研究还发现,两次地震前夕,震中周围部分台站极化方位的正向或反向延长线,相汇集的区域与地震的震中有一定联系;对于研究所得结果,从地震电信号的产生机制和震源特性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