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郭其蕴  王日昇 《海洋学报》1990,12(6):714-722
本文根据南北半球(60°N-50°S)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图,研究了赤道东太平洋(0°-10°S,180°-90°W)海表温度与前期12个月各月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发现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均是冬季大气环流对以后的海温变化影响大.又对比了埃尔尼诺年及反埃尔尼诺年前期大气环流的差异,如以接近埃尔尼诺峰值的11月为例,则在此之前的12个月内,大气环流的影响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自上一年11月至当年1月,与海温相关最大的地区在北半球的大陆上;第二个阶段自2月至5月,为过渡阶段,相关区不稳定,但大部分显著相关区在南半球;第三个阶段自6月到10月,为加强影响阶段,相关区稳定在南半球,反映出南方涛动的特征.最后对环流异常影响埃尔尼诺的物理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ECMWF) 5°× 5°格点场南北半球位势高度场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南半球海平面平均地转西风及其随纬度的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特点 ,计算了南半球位势高度对纬向平均的偏差 ,分析了超长波的分布特征。以上结果均与北半球同期计算结果作了比较 ,指出了南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3.
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维政  黄菲  冯伟  金华  费杰 《海洋通报》2000,19(6):17-23
利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CMWF)5°×5°格点场南北半球6层位势高度场资料计算分析了南半球平流层100hPa平均地转西风随纬度的分布特点、平均地转西风季节变化特点、厄尔尼诺年前后西风廓线形态差异计算分析了南半球位势高度对纬向平均的偏差,分析了超长波的分布特征.以上结果均与北半球同期计算结果作了对比比较,指出了南北半球大气环流在这几方面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4.
钱平  王景毅 《海洋学报》1988,10(2):253-257
众所周知,某一半球大型天气系统的明显变化,往往会导致另一半球环流的重大变化.早在20世纪初,李宪之就指出了南半球冷空气爆发对北半球台风发展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黄土松等1)、2),[1]进一步研究了南半球越赤道气流对北半球季风、信风变化的影响.本文利用1984年12月-1985年2月的850hPa、200hPa格点风资料,以及同时期的卫星云图、天气图等,分析了北半球越赤道气流活动特征及其对南半球低纬扰动的激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2021年秋季(9—11月)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为:极涡整体呈单极型,中高纬环流呈5波型分布,欧亚地区西风带环流形势季节内调整大,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偏强,西伸明显.秋季我国近海大风过程主要由冷空气、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影响造成.在12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中,冷空气影响8次,温带气旋影响6次,台风影响4次.西北太平...  相似文献   

6.
关于东亚季风的形成机制,一般认为主要是海陆分布的热力差异造成的[1],而海陆热力差异要通过大气本身的热力差异来影响环流。因此,大气热源如何影响季风环流过程,季风环流又是如何响应大气热源振荡的,是季风研究中很重要的问题[2,3]。为了研究大气热源对季风环流的影响,我们设计了一个两维五层原始方程模式[4],用以试验在各种不同大气热源分布和作周期振荡时季风环流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2020年秋季(9-11月)大气环流特征表现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中高纬环流呈4波型.9-11月,欧亚大陆中高纬环流经向度不断加大,冷空气势力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历史平均偏强,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我国近海出现了19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6次,台风大风过程4次,入海气旋大风过程1次,冷空气与热带...  相似文献   

8.
周学群 《海洋科学》1991,15(3):35-38
本文用东亚低纬地区常规观测资料研究了1988年南沙海区夏季风期间西南大风成因及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南沙海区西南大风产生的原因有:1)东亚季风环流的准双周振荡;2)南半球澳大利亚冷高压加强造成赤道105~110°E地区的过赤道气流加强,结果启动东亚季风环流并使其加强;3)北半球ITCZ上热带气旋移近南海时,也可启动季风环流并使其加强。预报着眼点主要是准双周振荡的时间、澳大利亚冷高压的强度和位置、北半球ITCZ上热带气旋的强度和路径、对流层高层北支高空东风急流的厚度变化等。  相似文献   

9.
基于CORA再分析资料对南海环流的季节特征和其受ElNino事件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整个南海海区表现为一个大的气旋式环流,夏季南海北部是气旋式环流,南部是一个反气旋式环流。通过对南海海区异常流场进行MV-EOF分解,分析其前两个模态,其空间型主要体现了南海环流冬季和夏季的特征,对应的时间系数与ElNino3.4_4NDJ指数有很好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南海环流在1986--2008年间ElNino年份的异常流场和异常流函数场,证明了MV-EOF分解后得到的联合时间系数所反映各阶段南海环流的季节特征与ElNino事件有相关性,即在8月[0],南海南部异常流函数场表现为反气旋式环流,北部为气旋式环流,南海夏季环流被增强,且ElNino事件时间尺度越长,北部的气旋式异常流场的影响范围就越大;在12月[0],南海除了东南部外,其余整个海区异常流函数场主要表现为反气旋式环流,冬季环流被减弱;在8月[+1],南海夏季流场强度都被削弱了。  相似文献   

10.
基于CORA再分析资料对南海环流的季节特征和其受ElNio事件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整个南海海区表现为一个大的气旋式环流,夏季南海北部是气旋式环流,南部是一个反气旋式环流。通过对南海海区异常流场进行MV-EOF分解,分析其前两个模态,其空间型主要体现了南海环流冬季和夏季的特征,对应的时间系数与Nio3.4_NDJ指数有很好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南海环流在1986—2008年间ElNio年份的异常流场和异常流函数场,证明了MV-EOF分解后得到的联合时间系数所反映各阶段南海环流的季节特征与ElNio事件有相关性,即在8月[0],南海南部异常流函数场表现为反气旋式环流,北部为气旋式环流,南海夏季环流被增强,且ElNio事件时间尺度越长,北部的气旋式异常流场的影响范围就越大;在12月[0],南海除了东南部外,其余整个海区异常流函数场主要表现为反气旋式环流,冬季环流被减弱;在8月[+1],南海夏季流场强度都被削弱了。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51—2010年台北、台中、福州和厦门4站2—3月降水资料和北太平洋海温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南东部过渡季节(2—3月)降水变化的一致性和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台北、台中、福州和厦门4站过渡季节(2—3月)降水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和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华南东部过渡季节(2—3月)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存在着很好的相关关系;不同类型的降水异常年份,有着不同的海温距平分布特征,降水偏多年,表现为厄尔尼诺分布型,降水偏少年,则表现为拉尼娜分布型,且这种距平分布型在其前期9月开始出现端倪,12月发展成熟。前期12—1月赤道东太平洋关键区和西风漂流区关键区海温变化,对华南东部过渡季节(2—3月)降水具有较好的预测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CTD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data at five stations across the Izu-Ogasawara Trench at 34°N were examined. Geostrophic velocity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rectly measured currents. Above the trench floor, potential temperature increased at a rate of 0.6 m°C/1000 db from 8000 db to 9417 db, and salinity increased from 8300 db to the bottom. Potential density was almost constant at 7100–8700 db, and it increased to the bottom. Above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flanks, inversion of potential density was indicated in the bottom layers with an increase of potential temperature and a decrease of salinity, suggesting geothermal heating and outflow of ground water.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1997 年7 月份琉球群岛邻近海域的溶解有机碳(DOC) ,发现DOC的最高浓度存在于表层水中,为163μmol/L,底层水DOC的平均浓度为50μmol/L左右,最低为39μmol/L,且浓度相对保持恒定。黑潮北端DOC的浓度要高于南端,研究认为东海是DOC的一个源。  相似文献   

14.
P矢量方法在南海夏季环流诊断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基于1998年6~7月南海调查航次的CTD资料,对南海环流采用最近发展的P矢量方法进行诊断计算.计算结果:黑潮向西入侵南海,然后做反气旋弯曲向东北方向流动,最终有通过巴士海峡流出南海的趋势.在南海北部存在一个气旋性环流,这个环流的强度和范围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该环流的冷中心位置随深度增加稍向南移.南海中部、越南以东海域存在一个明显的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尤其在200m及其以上水层均相当稳定,反气旋涡位于越南以东,其中心位置在11°53'N,111°50'E,气旋涡的中心位置在13°17'N,112°55'E,两者的尺度皆约为250km.吕宋岛西侧存在一个反气旋涡.在计算海区南部、巴拉望岛西南海域,100m以上层存在一个反气旋式涡.从各层流场分布均可以显示海流在西部强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东海北部黑潮区的浮游桡足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7年夏季、冬季和1989年春季、秋季采自东海北部黑潮区的浮游生物样品,鉴定出浮游桡足类227种,其中1种为我国海区新记录,21种为东海区新记录.文中还描述了浮游桡足类的总个体密度和主要优势种的分布,并对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浙江近海潮汐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浙江近海多年的水文调查和各种相关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浙江近海的潮汐特征。由实测数据得到了调和分析的结果,并根据所得的调和常数绘制了M2、S2、K1、O1等各主要分潮的等振幅线和同潮时图;计算了反映潮汐性质的各类参数并绘制了其分布图。通过对这些直观性较强的分布图的分析和比较,可对浙江近海整个区域的潮汐特性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内波场中水平桩柱波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水平阻力与内波波要素的关系,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水平桩柱与内波的相互作用,焦点是研究内波波要素与波阻之间的关系。实验中的密度分层采用典型跃层型剖面,而内波是由自行研制的造波机生成。实验结果表明,当内波的频率不变时,水平桩柱所受到的阻力随着内波的振幅增加而增加,它的量值与分层有关。对于强跃层的密度分布,当桩柱处在跃层中时,受到的水平波阻较小,而在跃层之外则受到较大的水平波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该海域约70个测站的温、盐资料,获得以下结果:(1)夏季在对马暖流的源区,于10~75m水层内,其流路成一明显的分界线,左(西)侧温、盐度较低,右(东)侧温、盐度较高。(2)夏季对马暖流源区存在着三种海水:高温、高盐水,高温、低盐水和高温、次高盐水。(3)夏季朝鲜海峡地区,东水道的温、盐度高于西水道温、盐度。(4)1987年,东海黑潮区、长江口、杭州湾外及东海酉南部海域,夏季的表层盖度,皆比1989年同季、同一海域的盐度偏高;而对马暖流“东海段”却出现相反的低盐现象。其原因之一,1987年冲淡水势力极强,几乎盘踞了对马暖流源区的大部分海域,使源区盐度下降,并随对马暖流北上输送的缘故。其中:(1)和(4)两点认识系首次提出。  相似文献   

19.
张翔  邓冰  张铭 《海洋通报》2008,27(1):22-28
对垂直切变基本流中刚盖海洋的大、中尺度波动作了波谱分析.发现随着基本流切变的增大和扰动波长的减小,涡旋波和重力惯性波的连续谱区会互相靠拢,最后发生重叠,这时已不能区分为快波、慢波;而能否重叠的关键在于临界波长与扰动波长的相对大小;基本流切变越大,扰动波长越短,重叠现象就越严重.这可用作尺度划分的客观标准.当波动尺度大于临界波长时,属大尺度,这时涡旋波和重力惯性波连续谱区互相不重叠,涡旋波是准地转的;当波动尺度小于临界波长而大于临界波长一半时,出现了涡旋波与重力惯性波连续谱区重叠的现象,并出现了涡旋-重力惯性混合波,而涡旋波是非地转的,此时运动属α中尺度.当波动尺度小于临界波长一半时,则已无纯粹的涡旋波,只有涡旋-重力惯性混合波和纯粹的重力惯性波,此时所有的运动均是非平衡的,该运动属β中尺度.采用这一方法划分的尺度标准与通常的标准在量级上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Deep CTD Casts in the Challenger Deep,Mariana Trenc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n 1 December 1992, CTD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profiler) casts were made at three stations in a north-south section of the Challenger Deep to examin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profiles. The station in the Challenger Deep was located at 11°22.78′ N and 142°34.95′ E, and the CTD cast was made down to 11197 db or 10877 m, 7 m above the bottom by reeling out titanium cable of 10980 m length. The southern station was located at 11° 14.19′ N and 142°34.79′ E, 16.1 km from the central station, where water depth is 9012 m. CTD was lowered to 7014 db or 6872 m. The northern station was located at 11°31.47′ N and 142° 35.30′ E, 15.9 km from the central station, and CTD was lowered to 8536 db or 8336 m, 10 m above the bottom. Below the thermocline, potential temperature decreased monotonously down to 7300–7500 db beyond a sill depth between 5500 m and 6000 m, or between 5597 db and 6112 db, of the trench. Potential temperature increased from 7500 db to the bottom at a constant rate of 0.9 m°C/1000 db. Salinity increased down to 6020–6320 db, and then stayed almost constant down to around 9000 db. From 9500 db to the bottom, salinity increased up to 34.703 psu at 11197 db. Potential density referred to 8000 db increased monotonously down to about 6200 db, and it was almost constant from 6500 db to 9500 db. Potential density increased from 9500 db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alinity increase. Geostrophic flows were calculated from the CTD data at three stations. Below an adopted reference level of 3000 db, the flow was westward in the north of Challenger Deep and eastward in the south, which suggests a cyclonic circulation over the Challenger Deep. Sound speed in Challenger Deep was estimated from the CTD data, and a relation among readout depth of the sonic depth recorder, true depth, and pressure was exam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