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宁夏平原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的问题与调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平原是我国绿洲主要分布地区之一。由于受传统开发模式的限制,其生态经济系统已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压力过大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进行调控。为此,本文提出了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调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干旱区绿洲生态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随着干旱区绿洲生态研究的进展,对绿洲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也不断得以深入和完善.在归纳总结了众多学者对干旱区域绿洲生态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从绿洲的定义、生态系统结构以及绿洲生态研究的主要方向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灰色计量模型原理与方法,对2010年河西走廓绿洲生态前景和承载能力做了系统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此区域绿洲生态的保护和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黑河下游干旱地区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孙文新 《中国沙漠》1997,17(2):149-153
额济纳旗绿洲是典型的干旱荒漠天然绿洲,是河西走廊及内陆地区的一道绿色屏障。通过对额济纳旗绿洲土地利用情况的遥感调查,证实了额济纳旗绿洲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性。对处于干旱区的额济纳旗绿洲环境变化的研究,分析了干旱地区环境变化的因素,表明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绿洲是干旱内陆区的精华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地区,加强绿洲生态治理研究对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绿洲生态治理研究强调通过技术手段、经济措施促进绿洲生态系统恢复,对行动主体在生态治理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影响了绿洲生态治理成效和可持续性。以额济纳绿洲为案例,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援引空间生产理论和区域治理理论,通过政策工具组合分析,探究纵向嵌入治理下绿洲生态空间生产过程。结果表明:(1)中央政府的机构嵌入打破了传统"以粮为纲"的水资源配置导向,流域用水制度从"粮食生产偏好"向"生态保护偏好"转变,绿洲被建构为国家生态保育空间,成为中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中央政府的行政嵌入重塑了流域用水关系和水权秩序,促成了黑河干流水量调度,实现了绿洲来水增多化,干涸多年的东居延海出现稳定水面被开辟为生态旅游景区,由戈壁沙漠湖泊湿地转变为生态观光旅游胜地,重构了黑河尾闾生态空间。(3)中央政府的规则嵌入解决了绿洲工程建设中资金短缺问题,通过对绿洲灌溉的人工化控制和绿洲生态保护区化治理,实现了绿洲河网渠系化与绿洲空间功能化,绿洲由边境牧业生产生活空间转变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空间。  相似文献   

6.
以黑河中游平川绿洲和六坝绿洲为例,对绿洲及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无灌溉条件下绿洲及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的土壤含水量水平分异明显,绿洲土壤含水量高于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和荒漠地区土壤含水量,并出现从绿洲到绿洲-荒漠过渡带和荒漠依次递减的趋势,主要受土壤性状、土壤水分水平运动和绿洲-荒漠局地大气环流影响;绿洲活动层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异上表现为从表层向下逐渐增加,而过渡带和荒漠区活动层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异则是表层和底层比20~30cm处低,可能与荒漠土壤凝结水的形成与运动有关。受绿洲地下水过度开采和绿洲边缘人类活动影响,在绿洲-荒漠过渡带形成了生态裂谷,对绿洲生态系统的安全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7.
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生态安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7,自引:12,他引:37  
以生态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的干旱区民勤绿洲为例,应用GIS、RS技术,从绿洲耕地风蚀潜在危险性、水资源利用与空间分布、作物安全生长格局与绿洲防护体系变化四个方面,对该绿洲近14a间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绿洲土壤风蚀潜在危险性逐年增大。地下水埋深持续下降,5~20m的地下水埋深区域面积比例由1987年的39.6%上升到2001年的62.1%。地下水矿化度在绿洲的北部表现为上升的发展趋势。作物安全生长格局变化显示春小麦与棉花的安全生长面积由1987年占绿洲总面积的63.8%和91.5%下降到2001年的56.2%和71.3%。由林地与荒草地组成的绿洲防护体系逐年被破坏。地表水资源的逐年减少是绿洲生态安全状况不断下降的主导因素,而人类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及毁林、毁草开荒等行为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绿洲生态安全水平逐年减低。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荒漠区人工绿洲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和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8,自引:14,他引:28  
绿洲是干旱区特有的生态系统,尤其是通过灌溉发展起来的人工绿洲,成为干旱区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地,它是由山地、绿洲和荒漠构成的干旱区三大生态系统的核心,发展绿洲是遏制土地沙漠化的重要措施。我国西北干旱区的绿洲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受到人类轻微干扰的自然水系时期,很多古代绿洲多分布在河流下游;受到人类较强干扰的半人工水系时期,在山前地带形成旧绿洲,下游古代绿洲衰亡;受到人类强烈干扰的人工水系时期,新扩大的绿洲多在旧绿洲边缘和外围。由于绿洲发展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配和消耗方式,使得人工绿洲与沙漠同时扩大,而处于两者之间的自然水域、林地、草地面积和野生动物数量减少,形成沙漠危逼绿洲的态势。所带来的有利影响是水资源利用效益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得到发挥,人工绿洲小气候条件改善,人口承载能力增加;不利方面是水土、水盐平衡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与绿洲间过渡带缩小。为了适应西北地区人口和经济增长,预测未来绿洲发展,将以提高现有绿洲生产潜力为主,重点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通过节水及水资源合理调配,适度扩大新绿洲。以保护自然生态来维护人工绿洲生态的稳定性,以发展人工绿洲生态来减轻自然生态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干旱区生态用水的概念和分类─—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活动的主体区域,亦是干旱区的精华所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干旱区生态用水的概念,认为:凡是对绿洲景观的生态与发展及环境质量维持与改善起支撑作用的系统所消耗的水份即为生态用水。同时以新疆为例,从绿洲与其内、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出发,把绿洲生态用水分为:人工绿洲生态用水、荒漠河岸林生态用水、河谷材生态用水、低平地草甸生态用水、城市生态用水、河湖生态用水、荒漠植被生态用水等七大类,每类之下又划分了若干小类。  相似文献   

10.
《绿洲经济论》由新疆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甲金研究员等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为该书作序.《绿洲经济论》是中国社会科学‘六五”重点基金项目——《论绿洲经济二千旱区的生态经济》的最终研究成果.是一部以新疆为重点干旱区生态经济学专著.绿洲经济是在干旱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特殊经济类型.研究绿洲经济问题的核心在于揭示绿洲生态与经济系统内部以及系统间的作用机理和客观联系.进而探索生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对策.《绿洲经济论》紧紧围绕这一核心问民运用辩证唯物论、系统论和耗…  相似文献   

11.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oasis and environment in arid ar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oasisBoth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activities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oasis. Natural oasis is a kind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formed mainly by water without human intervention. Its prosperity and adversity primarily depends on the flow direction and discharge of a river. With the increment of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ies, however,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oasis in arid area. The evolution of oasis has been transformed from the contr…  相似文献   

12.
FU Xiao-feng  LI Zhe 《地理学报》2001,11(1):117-121
Based up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oasis and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oasis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a goal of the development in coordination. It suggests that the sustainabl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oasis could be ensured only if the oasis-desert and water source ecology are managed in a combined way to form a macro system. In light with the above mentioned, the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of oasis in arid area should depend up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oasi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which suits the arid environment and promotes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configuration, stabilizes economic increment and benefits ecologic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3.
干旱区绿洲发展与环境协调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1,他引:14  
傅小锋 《中国沙漠》2000,20(2):197-206
在分析绿洲形成演变规律和制约绿洲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因素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将绿洲与荒漠生态及水源区生态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形成大系统观,才能确保绿洲的持续生存与发展。在形成绿洲在系统观的基础上建立一咱与绿洲所处的干旱区环境特征相适应、以不断提高资源组合利用效益、促进绿洲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促使生态良性化发展为目标的高效、和谐的绿洲生态经济体系是干旱区绿洲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从住宅小区的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与环境景观园林化的角度,把综合型人工景观湿地引入住宅小区,将生活污水生态处理与园林景观建设高度融合。在营造人文景观时,以园林的造园手法,体现园林景观特征,具有审美、文化娱乐、休憩等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5.
绿洲-荒漠生态脆弱带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在分析了绿洲-荒漠生态脆弱带的性质、特点等以后,按照其毗邻绿洲的不同,探讨性地将它分为三类:(1)河岸林绿洲-荒漠脆弱带;(2)冲洪积扇绿洲-荒漠脆弱带;(3)湖沼和湖滨三角洲绿洲-荒漠脆弱带。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性,加上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该区出现了以土地荒漠化为主的多种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若干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能值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对2011年民勤绿洲18个乡镇农田生态系统的环境资源条件、投入产出结构和可持续性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反映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综合水平的能值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强的是夹河乡,其他乡镇农田生态系统为消费型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弱;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能值综合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呈现东北片高于西南片、绿洲边缘带高于中心带的地理分布特征;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总体上不具有可持续性,不协调发展型区域和极不协调发展型区域农田面积占民勤绿洲农田总面积的73.68%,强、中、弱协调发展型区域只占26.32%。因此,目前民勤绿洲农田生态系统面临的不可持续性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生态用水的概念界定及其在西北干旱区实施的策略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通过对生态用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结合西北干旱区的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点实施生态用水的策略:(1)把生态用水放在西北干旱区经济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优先考虑;(2)对天然植被,特别是在干草原和干旱的荒漠草原区域,通过人工降水补充其用水;(3)对人工植被,以引水灌溉为主;(4)对于绿洲,结合生产用水进行合理再分配;(5)充分发挥西北干旱区的廓道效应优势;(6)改变传统的灌溉方式,大力开展节水灌溉;(7)协调好生态用水和生产用水、生活用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疆于田景观特征变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4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两期土地利用图及历年实地考察资料,分析了1977—2002年间新疆于田的景观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于田平原与荒漠区环境退化严重,荒漠增加而交错带减少,高生态级别的高覆盖度草地锐减;绿洲在稳定增长,以绿洲为中心的核心区生态环境质量却明显退化,但天然绿洲整体变化不明显,波动小且变化恢复较快;生态的主要退化期为20世纪70—80年代,此后趋于好转,1999年以后好转明显;人工绿洲的开发只是明显影响了绿洲近缘景观,对远缘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9.
矿区生态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矿区是由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从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方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利用规划、生态恢复技术、土壤生态环境与生物生态、矿区地球化学、矿区生态系统、矿区景观生态、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等11个方面总结了矿区生态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矿区生态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从不同生态功能区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助于认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异质性。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甘州区和民勤县为例,分别计算了河西走廊南部山地、中部绿洲、北部荒漠区2002年和2009年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功能区人类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基本服务价值和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都呈北部荒漠>中部绿洲>南部山地的空间梯度分异;在研究期内,不同生态功能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都呈增长趋势,其中北部荒漠区增加了1.83×108元、中部绿洲增加了0.70×108元、南部山地增加了0.13×108元;农田生态系统基本服务价值,北部荒漠区年均增加0.16×108元、中部绿洲年均增加0.11×108元、南部山地年均增加0.02×108元;使用化肥等导致农田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大趋势;农业耗水损失价值方面,下游荒漠区年均减少0.11×108元,而中部绿洲年均增加0.03×108元,南部山地变化较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河西走廊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主要是由种植业结构调整引起的,不同生态功能区所受影响程度具有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