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研究背景及内容 地下流体是地壳中的活跃介质.地下流体中水温的微小变化,可能反映了地震孕育过程中地壳构造活动引起的热状态变化.在地震监测预测多年实践中,水温成为一项重要的短临异常指标. 自1975年观测以来,理塘毛垭温泉测项积累了大量震例,且针对水温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已有部分研究,但对理塘水温在7级地震发生前异常变化规律性总结的研究较少,且对理塘水温观测数据的预报效能缺乏系统检验.  相似文献   

2.
莫栋波 《华南地震》1993,13(3):45-49,29
地下流体能较好地反映地壳应力的变化,对地震前兆的监测预报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地下热矿水中逸出气的组分、总量及其与溶解气量比的观测和试验,表明地下水中的逸出气体有良好的震兆作用,其中逸气总量以及逸出氦等组分可望成为映震的灵敏测项,有必要深入开展观测研究。本文还介绍了自行设计的集气装置及效果较好的现场简易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3.
印尼苏门答腊8.7级大震对中国陆区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苏门答腊8.7级地震,是全球有地震台网以来100多年中记录到的少数几次特大地震之一。初步汇集了在中国陆区观测到的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等多学科震时和震后效应的异常变化,包括地震活动性(特别是云南地区)的显著增强;地壳形变观测,尤其是钻孔应变观测记录到地壳应力-应变的震时和震后显著变化,以及地下水温度、化学成分、特别是水位的突出变化。同时,还从库仑破裂应力触发、动态应力触发以及下地壳和上地幔流动变形机制等方面,对这些大震效应作了一些成因机理讨论。  相似文献   

4.
基于强震前主破裂潜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地壳形变异常及伴随地壳形变而产生的地下水化学前兆现象随时间变化显示出的动态异常,依据河北怀来地震台形变、地下流体观测资料,研究了1998年河北张北M6.2地震前地形变、地下流体异常特性及同步性,认为其有由短期向临震演化的不同阶段的群体演化特征。形变异常早于流体异常出现,临震异常集中,反映明显。断层气CO2、水汞体应变异常同时在震前2个月出现,显示出异常的集中性、同步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强震前主破裂潜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地壳形变异常及伴随地壳形变而产生的地下水化学前兆现象随时间变化显示出的动态异常,依据怀来地震台地形变、流体观测资料,研究了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前地形变、地下流体异常特性及同步性,有由短期向临震演化的不同阶段异常特征。形变异常早于流体异常出现,临震异常集中出现,反映明显。断层气CO2、水汞、体应变同时在震前的二个月出现,显示出异常的集中性、同步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针对鲁甸6.5级地震、唐山4.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结合异常时段地下流体观测数据,对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及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鲁甸地震前及唐山地震前地下流体长期与中期异常特征均主要出现在距离震中心500 km范围内。地下流体震前异常特征现象观测的目的是判断地震危险区高密度观测特征,对地震高发区的中短期异常指标仅进行中短期分析。地震区域应力叠加导致地震前兆现象的开启,引起断裂带裂隙,地下水温度和地下深部气体异常变化,水岩变化使得地下流体混合前兆增强。在地震前兆观测范围内,获取地下流体异常指标变化可以为震前预测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地震预测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陆明勇  房宗绯  赵丽葵 《地震》2010,30(1):61-72
通过对汶川MS8.0地震震中周围地区震前地下流体长期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 震前地下流体出现了长趋势变化, 其特征是时间早、 范围广, 具有协调性以及向未来震中迁移等特征, 形态主要为趋势转折、 破年变、 加速等, 其中大多数为趋势转折变化。 进一步对比研究地壳形变、 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发现, 地壳形变和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迁移特征一致, 地壳形变长趋势时间较早于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时间, 形变出现张压变化与水位变化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即形变大部分出现缓慢压性变化或张性减缓变化, 水位大部分出现缓慢上升或下降减缓变化。 最后讨论了地下流体长趋势变化机理。  相似文献   

8.
地下流体是地壳中非常活跃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流动性和不可压缩性.岩石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地震孕育和发生时,会在孕震区局部产生应力集中和大量微裂隙,随着应力的重新分布,发生明显的裂隙开闭等可观测的变化.流体可以把地下深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岩体物理状态变化等信息带到地表,如承压水井的井水位可以用来观测含水层中的体应变,同位素浓度等物理量可以反映流体渗流途径中岩体连通性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地表产生可观测的地震前兆异常现象.关于地下流体发展了一些重要的地震预测方法,本文主要总结了前人关于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实践,讨论了如何建立地下水短期及临震预兆与地震三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了地下流体反映地震孕育过程需要满足的条件,并对与地下流体有关的地震预测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渭南双王井已经积累了大量准确可靠的流体观测资料,但并未对该资料进行过系统的清理和分析。本文对双王井自数字化观测之日起至2021年底(2007年6月1日—2021年12月31日)的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以双王井水位及水温观测的干扰及震前异常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数字化观测资料的变化情况,通过其干扰和震前异常下曲线的形态,从水位、水温的趋势变化特征、固体潮特征、同震变化、地震前兆异常与典型干扰异常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双王井地下流体资料的变化特征,对观测数据反映的信息进行总结和应用,为今后渭南及周边地区水温、水位异常落实和地震预测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地下水可以客观地反映地壳应力应变的变化情况,因此,地下水观测被广泛应用于地震预测预报,引起地下水变化的因素不仅包括地壳应力环境改变,还受其他许多因素影响,因而在应用地下水开展地震预测预报工作中,确定引起其变化是否由构造活动引起尤为重要。天水013地下流体观测井于1981年7月钻成,井深402.29 m,内径110 mm,水温14℃。井深333 m以下为糜棱岩夹杂着流纹屑凝灰岩碎块,基底为沙质泥灰岩,地处"祁吕系"西翼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