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地震动态》2009,(5):48-48
作为与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最密切的学科之一,经过“十五”数字地震网络工程项目的实施,地下流体台网在数字化技术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遇到技术上的极大挑战。为了使本学科能够全面科学地不断发展,在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和科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要就当前学科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为此,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拟召开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欢迎各界同仁积极参加,探讨学术思想,交流科研成果,共商流体学科发展大计。  相似文献   

2.
正众所周知,地球科学是强烈依赖于观测的科学,毫无疑问,地球科学领域里的新发现强烈地依赖于观测技术的进步。尽管世界一直在争论着地震是否有前兆,但在中国,为寻求"地震前兆"的监测与地震预报研究的探索却已经持续了40多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地震监测体系。流体地震前兆监测是地震前兆监测体系中的4大学科技术之一。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始地震监测预报探索的50年以来,地下流体监测技术经历了从人工手测(点测采样频率1次/日)、机械模拟观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科学40年探索历程回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刘耀炜 《中国地震》2006,22(3):222-235
通过回顾40年来中国大陆地震地下流体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早期在该领域具启迪性的研究工作和主要成果。纵观历史,无论是观测技术和理论方法的创新,还是对各种参量的观测分析以及预测方法的研究,地震地下流体科学都与地震监测预报这一关键需求紧密相关。地下流体观测网建设的历史沿革表明,对强地震的监测与预测需求推进了观测网的建设和发展;观测技术的发展过程体现出基于多手段、综合性和数字化的趋势;地下流体理论与前兆机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前兆模型(或模式)、数值模拟、室内和野外实验研究等是推进学科创新工作的主要技术途径;地震预测方法的研究成果体现出探索基于具有物理基础的预报技术,以及重视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思想;预测实践证明,地下流体学科在我国大陆地震预测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最后介绍了本学科主要的论著及技术规范,简要回顾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关学术团体和专家对地下流体学科主要科学问题的认识以及该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宁立然 《地震》1993,(4):76-78
我国的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网(水位、水化、水温、断层气等)是近二十多年来在地震监测预报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现已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前兆监测系统,在我国的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短临预报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其各种测项本身均具有可靠的理论依据,明确的物理含义,多次的震例验证,因此可以预期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将发挥愈来愈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震研究》创刊于1985年,是由辽宁省地震局、吉林省地震局和黑龙江省地震局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地震科学学术刊物,国内外发行。《东北地震研究》旨在反映东北地区及全国地震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主要刊登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地质、工程地震、深震、火山、仪器研制、计算机应用、防震减灾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是从事地震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稿件观点明确,论据翔实,数据准确,语言通顺,层次清楚。2.文稿应包…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震研究》2006,22(2):80-80
《东北地震研究》创刊于1985年,是由辽宁省地震局、吉林省地震局和黑龙江省地震局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地震科学学术刊物,国内外发行。《东北地震研究》旨在反映东北地区及全国地震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主要刊登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地质、工程地震、深震、火山、仪器研制、计算机应用、防震减灾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是从事地震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稿件观点明确,论据翔实,数据准确,语言通顺,层次清楚。2·文稿应…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震研究》2006,22(3):80-80
《东北地震研究》创刊于1985年,是由辽宁省地震局、吉林省地震局和黑龙江省地震局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地震科学学术刊物,国内外发行。《东北地震研究》旨在反映东北地区及全国地震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主要刊登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地质、工程地震、深震、火山、仪器研制、计算机应用、防震减灾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是从事地震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稿件观点明确,论据翔实,数据准确,语言通顺,层次清楚。2·文稿应…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自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分析预报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从业务体系构建、新技术新方法探索、基础理论研究和震例回顾总结等几个方面梳理了相关成果与认识,并分析探讨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最后基于当前地震地下流体的科学技术积累和环境条件,提出了今后地下流体分析预报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在"大应急体系"新要求和"防灾减灾救灾"改革新形势下谋求学科自身的着力点和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九五"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研究的主要科学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耀炜 《地震》2002,22(4):1-8
总结了“九五”以来我国在地震地下流体研究方面的主要科学进展,从流体前兆成因、异常识别与预报技术,流体的作用与前兆机理和观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论述。还阐述了地震地下流体研究的科学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关于“九五”期间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发展前景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在利用地下水(水位、水化)监测预报地震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随着地震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对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当前国际上地震预报受到冲击,我国地震事业研究经费严重短缺却又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的形势下,如何在“九五”期间使地震观测与研究更上一层楼,针对这一重大课题,.国家地震局地下流体学科技术协调组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本学科“九五”期间地震工作重点的研讨,本专辑分别介绍了专家们从该学科不同角度针对地下流体监测预报地震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新形势下的认识和打算以及下一步规划提出的意见,供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铁城  鄂秀满 《中国地震》1994,10(3):277-286
本文对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的观测台网、观测项目、观测仪器、观测效能等的现状作了较详尽的论述,明确指出地下流体所观测的前兆信息十分丰富,映震灵敏,预报效能好,在地震预报和为国民经济服务中有很大潜力,同时也探讨了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文中提出建立多层次的地下流体监测体系,加强地下流体综合观测,强化地下流体观测网的科学性,优化观测项目,逐步实现观测技术现代化,特别强调要大力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与国际合作,不断提高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预报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1月8日,山西省地震学会特邀预报中心范雪芳高级工程师做了题为"中条山断裂断层氢的初步实验"学术报告.预报中心、监测信息中心等单位的科技人员20余人听取了报告.报告会由监测预报处薛振岳处长主持. "中条山断裂断层氢的初步实验"是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报告介绍了中条山断裂断层氢观测实验的测点布设、测点装置建设、实验结果等情况,分析探讨了氢观测技术在预报中的应用.与会人员还就报告中观测实验等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汶川MS8.0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宏观前兆异常的现场调查基础上,认真分析目前地震预测的困难与能力之后,认为汶川MS8.0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认为汶川MS8.0地震前前兆异常的数量偏少,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地下流体异常与明显的宏观临震异常;还认为震前作出预测可能困难,但震前有所觉察应是可能的。为提高中国地震预测能力,提出了要改革目前的"监测、预测、研究三分离"的管理机制和"专业与地方两条线"的管理体制,要改变地震日常分析预报中"电脑代替人脑"的工作现状和过早地"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工作模式,要提倡创新性的科学探索,要重视前兆异常的震前调查与落实,要重视宏观异常的监测与研究等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地震前的电磁异常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震电磁异常成因、地震电磁监测两个方面来概括近年来在地震电磁学科的研究进展,通过对现有研究结果的分析总结,认为确立震前电磁异常与地震区域与震级的关系是做好预报地震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完善地震电磁立体监测体系,发展与重力、红外、遥感等卫星多手段分区域协同研究是未来地震电磁学科的发展方向,多学科的融合和相互验证是实现地震准确预报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5.
面向21世纪的地震地下流体科学问题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地下流体科学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基于先进观测技术的可靠观测资料是提高地震地下流体理论研究水平的关键。最后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今后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的发展方向:建设新一代地震地下流体科学观测台网;发展地震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台阵和深井观测;开展野外观测实验研究、室内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和高精度大型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6.
2005年8月19-20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主要领导和专家有:监测预报司监测处王飞副处长、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主任杨玉荣研究员、副主任刘耀炜研究员和王云基研究员、内蒙古地震局曹刚副局长、以及全国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有关专家40余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1992-1994年间发表的125篇有关论文和“八五”短临预报攻关三级课题研究报告,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在观测技术、震例与预报方法、映震理论与数据处理、干扰因素与映震灵敏条件等方面取得的科学进展,为“九五”立项提供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18.
金秋 8月 ,由中国地震局地下流体学科技术协调组提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共同组织的地震地下流体学科短期预测理论与方法研讨会在乌鲁木齐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 5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2 2位代表作了会议发言。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 ,主要涉及的内容为 :1 )中亚五国和俄罗斯地震地下流体监测、预测与研究历史和现状 ;2 )震例与地下流体短期预测方法研究 ;3)地下流体异常机理研究 ;4)地下流体观测技术与数字化改造中的问题 ;5)地热流体分布与地震构造活动之间的关系 ;6 )短期预测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通过交流和研讨代表们认为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对以下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1 )地下流体观测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2 )干扰识别、排除与数据处理技术 ;3)台网布局的科学性、测项的优化配套与建设专用观测井 ;4)地下流体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分析的科学性 ;5)地下流体异常机理研究 ;6 )在前兆监测中 ,既要注意监测应力增强的信息 ,更要注重监测强度弱化的信息 (如地壳放气、放热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副局长张云峰到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中国地震局地下流体学科技术协调组组  相似文献   

19.
为对当前正在开展的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改革设计研究——地震预测预报20年发展设计"工作提供借鉴,本文对国际上正在开展的"可操作的地震预测(Operational Earthquake Forecasting,OEF)"研究的若干方面进行了整理,并初步讨论了其对我国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借鉴意义。其中,OEF的概念本身、相关研究关注的重要科学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实现和在实际减灾中的应用途径等,均对设计未来20年的中国地震预测预报的工作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国际地震动态》2012,(7):46-48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和河北省地震局于2012年5月15-20日在河北石家庄市联合举办了"中国地震监测预报论坛暨地震观测与预报新技术新方法"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