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东天山6个相邻地点的云杉年轮序列求得该区域平均树木年轮年表(1665~1988年)。通过响应面函数的计算,发现树木生长对温度和降水有明显的非线性响应,表明用该年表序列重建单个温度要素存在一定片面性,利用森林干旱模式计算的树木生长期干旱数,含有温度、降水、土壤性质等诸因子,且与年轮生长明显相关。进而利用树木年轮资料重建了该地区过去300年来干旱日数,与实际旱涝情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基于昌吉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20年降水量资料,计算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标准化降水指数(SPI-7)。运用趋势分析法、M-K突变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探究了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SPI-7指数的年际和年代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作物生长季干旱的站次比和干旱强度的年际变化,并结合该区实际发生的旱灾对SPI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961—2020年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标准化降水指数以0.08/10 a的速率呈微弱的正趋势(变湿),在年代变化趋势中呈现出变干-变湿-变干的变化波动, 1981年标准化降水指数由低到高突变;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干旱发生的区域面积有轻微减少的趋势;干旱强度在全区范围内主要为轻旱和中旱等级,并表现为全域性干旱和区域性干旱;空间分布上看干旱率最高区域在东部地区,轻旱主要集中在东部,中旱、重旱和特旱集中在西部地区,干旱强度大的区域大致分布在西部地区;在周期性变化方面,SPI指数存在着6年、9年、16年周期震荡;历史旱灾与SPI指数干旱评价结果吻合率较高,SPI指数在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的干旱监测与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不仅能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的响应提供关键参数,也是树轮气候学研究的基础。本文利用位于新疆西北部萨吾尔山南坡的西伯利亚落叶松树木年轮宽度资料,建立了不同海拔高度的4个树轮宽度年表,采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法分析了树轮年表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树轮宽度年表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一致性,可能包含较为丰富的气候信息。树轮年表参数有较一致的规律性:平均敏感度、标准差和信噪比随海拔高度降低逐渐增大;反映树轮对环境要素响应滞后效应的一阶自相关系数随海拔高度降低而减小。(2)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树轮宽度年表与生长季温度(5—9月)的正相关逐渐减弱,直至变为负相关;与反映水分状况的气象要素(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水汽压)由不显著相关变为显著正相关(P<0.01)。萨吾尔山南坡海拔2000~2100m是西伯利亚落叶松树轮宽度对气候响应关系发生转折的关键高度。(3)位于下树线区域西伯利亚落叶松树轮宽度受年降水量(上年7月至当年6月)和当年生长季(5—7月)最高气温共同影响,具备开展区域干旱指数重建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尼勒克地区3个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有关参数的对比分析,证明萨克巴依顿年表和唐布拉年表比霍仕布拉克年表包含更多的气候信息。将这3个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附近的尼勒克气象站1960--2008年月平均降水组合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尼勒克3个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的年轮指数与尼勒克地区上年7—8月的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唐布拉年表(TBL)的年轮指数与上年7—8月降水相关最佳,相关系数为0.575,达0.00002的极显著性水平,且二者的正相关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研究还发现,尼勒克3个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的低频信息含量均多于高频信息的含量,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普遍存在2~3a的变化准周期,且平均年表存在7个高指数阶段和7个低指数阶段。  相似文献   

5.
利用采自阿尔泰山南坡额尔齐斯河上游森林6个采样点的低海拔西伯利亚云杉(Picea obovata Ledeb)树轮样本,建立6个树轮宽度指数年表。分析标准化树轮宽度年表的特征参数及对气候的响应发现:(1)可可托海北(KKT)年表包含的气候信息最多,其次是塔里德萨依(TLD)年表。(2)6个标准化年表及区域年表(HEC)与临近的富蕴气象站与生长季及生长季前期的降水呈正相关,与上年7月到当年6月降水量相关最高达0.755,该研究结果与新疆天山山区云杉对气候的响应完全一致。降水是森林下限西伯利亚云杉树轮宽度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3)海拔相对较高的协特克阔依汗(XTK)和KKT年表除与其它年表具有对降水相同的响应特点外,还与当年8月的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4)区域年表树轮宽度指数经历了9个偏高时段和8个偏低时段,揭示了该地区降水的长期变化。  相似文献   

6.
华山松树木年轮对气候响应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树木年轮生长模型,从细胞尺度对华山松在不同时期的树木生长状况,包括早材和晚材的细胞大小等年轮结构变化进行了模拟。所建立的细胞大小年表对气候的响应函数结果,揭示出华山松的生长主要受生长季中4~7月份以及滞后一年降水的影响,而温度只是在生长季节开始的4月份起限制作用。利用气候资料对华山松的细胞大小及变化趋势的模拟结果表明,它与实测值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7.
利用西天山伊犁河谷新源林场卡勒克玛林区5个采样点(KL1~KL5)的雪岭云杉树轮样芯,建立宽度年表,并分析树木年轮标准化年表与气候的相关性,以及这种相关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都很好,KL3的各项指标在5个标准化年表中最高,包含的气候信息最多、受到气候的影响最明显;(2)除KL5与新源站当年4月的降水正相关不显著外,其余标准化年表均与新源上年及当年4月降水显著正相关,且较高海拔的KL1~KL3与当年4月降水的相关性较上年4月更密切,较低海拔的KL4~KL5则相反;(3)各标准化年表与新源站上年4月~上年10月以及当年9月的平均温度和平均最高温度为负相关,而与上年12月的温度要素均为正相关;(4)各采样点树木径向生长受气候的“滞后性”影响明显,林缘上部的采样点(KL1、KL2)树木径向生长受到温度的制约作用较降水更明显,林缘中下部(KL3~KL5)则相反。  相似文献   

8.
青海杂多圆柏年轮指示的近700年旱涝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采自青海南部高原杂多地区树木年轮样本, 建立了该地717年树木年轮年表序列。依据响应函数、 相关与偏相关方法, 分析了该年表与树木生长时温度和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年表对杂多5~6月的气温、 蒸发、 降水量、 相对湿度和干燥度指数反映敏感, 由其重建了高原春末夏初的干燥度指数序列, 并应用交叉检验方法对校准方程进行了检验, 证明重建方程稳定, 所重建的旱涝变化比较可靠, 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通过对重建序列的进一步分析得出, 重建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海南部高原春末夏初干燥度指数大小的历史变化。1360年以来在年代际尺度上, 持续时间较长的干旱时段有4个, 即1441-1450年、 1691-1700年、 1741-1750年和1871-1880年; 持续时间较长的湿润时段有5个, 即1361-1370年、 1561-1570年、 1761-1770年、 1831-1850年和1891-1910年。  相似文献   

9.
利用树轮宽度重建准噶尔盆地西南缘降水日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南缘阿拉套山南坡4个采样点的雪岭云杉树木年轮宽度资料,建立了树轮宽度年表。树轮宽度指数与气候要素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树轮径向生长主要受水分条件限制,与当年生长季及其前期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其中小青稞与哈拉吐鲁克苏河两个点组成的树轮宽度年表(HXC)与阿拉山口气象站2-8月降水日数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724。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树轮宽度指数与降水日数之间的回归方程,方差解释量为52.4%,交叉检验表明转换方程稳定可信。由于采样点坡度大、土层薄、土壤蓄水能力弱,树轮宽度与降水日数的相关系数高于降水。1685-2008年重建降水日数序列与区域干旱灾害文献记录的14次旱灾对比发现,树轮资料重建降水日数序列较好地捕捉了区域极端干旱事件。本文的序列与天山北坡山区和天山南坡阿克苏河流域降水序列的干湿阶段是对应的,特别是与天山山区降水序列的干湿阶段(特别是干旱阶段)更为一致。  相似文献   

10.
依据新疆吉木萨尔县天山云杉树木年轮宽度、最大密度和最小密度标准化年表,讨论了晚材宽度、最大密度和最小密度,与月平均最高温度和降水的响应函数基本特征,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确定了利用晚材宽度指数、最大密度指数和最小密度指数重建该地6~9月份降水,以及利用最大密度指数和最小密度指数重建该地4~9月份平均最高温度。重建结果可靠且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分析发现,该地区在过去150年中,月平均最高温度和降水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4年采自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的胡杨样本,建立了该地区胡杨树轮年表,选用相关函数法结合高台气象站历年逐月降水和温度(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平均地温)等主要气候因子,分析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胡杨树轮对气候的响应;研究表明,黑泉乡胡杨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生长季平均气温相关较好,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生长季3-9月的平均气温与胡杨树轮宽度年表的相关高达0.629(P<0.0001),3-9月的平均气温可能是该地区胡杨树木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子且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用夏季的月、季平均1 000 hPa位势高度场定义了一组描述印度低压的环流指数,包括:印度低压指数P、面积指数S、中心位置指数( , )。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48—2008年逐年5—8月(用 月代表)、夏季(6—8月,用 月代表)印度低压的上述环流指数,用来分析夏季各月印度低压的气候和异常特征,并研究了P和 指数与印度、中国同期降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 印度低压5月形成后逐月西移、发展,7月达到最强(大)。(2) 印度低压指数P和中心位置指数 、 均存在显著年代际变化。 和 均在1960年代末发生年代际转变,它们的标准化距平 ( )由负转正(由正转负),印度低压由强转弱(中心位置由偏北转偏南); 在1980年代以前为负,以偏西为主,之后转为偏东。(3) 印度低压环流指数P、 与印度同期降水显著相关,与中国同期降水也有一定相关。P与两国同期降水以负相关为主,即印度低压强年,两国某些地区降水异常增多;而 与两国同期降水以正相关为主,即印度低压中心偏东,两国某些地区同期降水偏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4年采自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的胡杨样本,建立了该地区胡杨树轮宽度年表,选用相关函数法结合高台气象站历年逐月降水和温度(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等主要气候因子,分析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胡杨树轮对气候的响应;研究表明,黑泉乡胡杨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生长季平均气温相关较好,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生长季3—9月的平均气温与胡杨树轮宽度年表的相关高达0.629(P0.0001),3—9月的平均气温可能是该地区胡杨树木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子且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在原有遥感生态指数(RSEI)基础上,选用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代替原绿度指标中的NDVI,构建并计算2001—2020年长白山地区植被生长季RSEI,采用回归分析、波动分析、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长白山地区RSEI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气候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1—2020年长白山地区RSEI波动缓慢上升,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RSEI多年均值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异性,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通化市、白山市大部较差。(2)近20年长白山地区RSEI稳定性较差,生态环境质量较脆弱。未来生态环境趋势总体向好,但局部地区仍存在持续恶化态势。(3)长白山地区RSEI主要受降水影响较大,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与气温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5.
1982~1999年中国地区叶面积指数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2~1999年AVHRR Pathfinder卫星遥感观测的植被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资料和中国730个气象台站的温度、降水观测资料,研究了中国不同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LAI的季节、生长季和年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温度、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年平均LAI和生长季平均LAI均是增加的。由于区域和季节气候的差异,LAI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和季节非均一性。从区域平均的角度来看,不同地区年和生长季平均LAI都有增加趋势,并且在华南地区增加最快。因而,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华南地区可能是潜在的碳汇。在季节尺度上,各地区区域平均LAI基本上都是增加的,并且都在春季增加最快。温度变化是LAI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是人类活动如农业活动、城市化等对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LAI变化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利用树木年轮重建川西松潘高原5月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四川省松潘县西部牟尼沟二道海采集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该地区173年树木年轮年表序列,并依据响应函数、相关与偏相关方法,分析了该年表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现该年表对5月降水较敏感,并由此重建了1837-2009年松潘高原地区5月降水序列.结果表明,1837年以来松潘高原地区先后经历了5个偏湿阶段和3个偏干阶段;以重建的1971-2000年30年气候平均值为基准,在重建的16个气候时段中1961-1990年是降水最少的气候时段,而1837-1860年则是降水最多的气候时段;降水发生了多次正负突变,比较可靠的突变点出现在1863年前后、1874年前后、1890年前后、1904年前后、1958年前后和1994年前后;重建序列周期变化明显,存在2~4年、16年和32~50年为主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青海两个树木年轮年表重建局地过去降水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依据青海乌兰、班玛两个经过精确定年的树木年轮年表,通过响应函数计算,求得逐月的气候因素对轮宽生长的贡献。在贡献显著的时区内,经由相关计算确立最佳重建时段,选取预报因子,再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方程来重建过去气候。分析表明在重建时段内的两地降水变化,均有明显的多雨期和少雨期,同时存在显著的周期现象。  相似文献   

18.
根据伊犁南部山区10个采样点的树轮宽度年表与气象资料的相关普查,研究发现,伊犁南部山区树木径向生长整体与气温响应不显著,生长季之前的降水对雪岭云杉径向生长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冬季积雪.树木径向生长与主要积雪参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伊犁地区西段QST、ZMC树轮年表与当年1、2月的最大积雪深度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分别达...  相似文献   

19.
:昆仑山北坡西部山区是树木年轮气候研究的薄弱区域。本文在位于公格尔山北坡的喀山河流域山区采集了雪岭云杉的树芯标本,分析了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对塔里木盆地西缘气候要素的响应关系,发现了该区域的树木径向生长主要受水分条件限制,标准年表与塔里木盆地西缘6站上年7月至当年6月平均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692。利用树轮宽度年表和年降水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重建了塔里木盆地西缘1715—2014年降水量序列,转换方程的方差解释量为48.0%,且稳定可信。重建的降水序列记录了21个极端干旱年和21个极端湿润年。重建降水量的31年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滑动序列分析发现塔里木盆地过去300年降水序列存在5个偏干阶段1725—1750、1777—1806、1821—1843、1854—1887和1911—1990年)和6个偏湿阶段(1715—1724、1751—1776、1807—1820、1844—1853、1888—1910和1991—2014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增湿趋势明显,且还在持续。塔里木盆地西缘干湿变化的韵律与相邻区域的树木年轮水分记录是一致的,几个显著的干湿阶段均能较好地对应,只是其变化幅度和持续的时间存在差异。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公格尔山;雪岭云杉;树木年轮;降水量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0—2020年MOD13Q1和气象观测数据, 结合Sen趋势分析、M-K显著性检验、变异系数、Hurst指数、相关系数等对呼伦贝尔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变化及气候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呼伦贝尔地区多年生长季平均NDVI为0.63, 平均年变化倾向率为0.028/10 a, 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 其中大兴安岭森林大部及岭西耕地增加显著。呼伦贝尔地区生长季NDVI的平均变异系数为0.08, 其中呼伦贝尔草原西部的波动较大。Hurst指数表明, 呼伦贝尔地区生长季NDVI整体变化呈反持续性趋势, 结合现有NDVI变化趋势, 未来将呈下降趋势,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较为不利。大兴安岭森林生长季NDVI与气温呈正相关, 耕地与草原区呈负相关, 而呼伦贝尔大部分地区的生长季NDVI与降水普遍呈正相关, 其中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两麓耕地的生长季NDVI与降水相关显著, 说明气温是制约北部大兴安岭森林生长的主要因素, 而降水是制约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平衡和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