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FY-2C红外卫星云图图像和TBB资料,结合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和高空天气图及物理量资料等,运用天气分析诊断方法,对2008年6月28日—7月3日发生在西藏中东部地区的一次强降水雷暴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环流特征、卫星云图特征和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分析,并试图建立预报标准,形成预报思路和预报概念模型。结果表明:本次过程在FY-2C卫星云图、大尺度环流形势场和物理量场上都有明显的特征。TBB低值区、水汽条件、垂直散度场配置、高温高湿、层结不稳定是预报强雷暴天气的着眼点。TBB低值带与强降水雷暴的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暴雨的发生区往往是TBB的相对低值中心,雨带摆动及强度与TBB低值带的摆动和强度相一致。TBB≤-33℃,应注意强降水的预报。TBB≤-50℃,可能有暴雨出现。TBB≤-60℃,可能出现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天气。TBB≤-33℃的范围越大、强度越强,降水持续的时间越长、降水强度越强。  相似文献   

2.
孙月环  成坤 《吉林气象》2015,(1):14-17,48
应用FY2E卫星云图和配合云顶亮度温度,结合天气图、地面实况资料,对2012年5月13-16日一次东北冷涡形成、发展及消亡的过程进行分析。通过6.7μm水汽云图和红外云图分析冷涡能量释放过程中,降水和雷暴分布特征,并且试图建立降水和雷暴落区预报依据。结果表明:本次过程在FY-2C卫星云图、大尺度环流形势场对冷涡反映都很敏感,冷涡降水主要发生在三四象限,强雷电主要发生在"逗点"云系形成过程中即成熟阶段,冷涡消亡过程中,瓦解的碎散云系由于有冷空气的作用,也会带来阵性不均匀雷阵雨天气。TBB低值带与强降水雷暴的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降水的发生区往往是TBB的相对低值中心,雨带摆动及强度与TBB低值带的摆动和强度相一致。TBB≤-30℃,应注意降水的预报,TBB≤-60℃,可能出现雷暴天气。雷暴的发生发展经常出现在水汽图上高空急流左侧的暗区和亮区的过渡带,暗区对应着水汽图上的干区,能量在这一区域可以得到有效的储存,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不稳定能量释放,强对流天气出现。  相似文献   

3.
利用卫星和雷达估计大暴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闵爱荣  杨洪平  石燕 《气象科技》2007,35(2):209-212
利用合肥、武汉和长沙雷达、云顶亮温TBB等观测资料,对2003年7月8日发生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联合估计。结果表明:联合估算降水很好地再现了这次降水过程;卫星估算降水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雷达估算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不足,但对特大暴雨在强度上估计不足,对中等强度的降水估计偏大;引入雷达对卫星估算降水进行联合估算,能很好地反映暴雨云团的中尺度结构特征,反演的降水场能很好揭示强降水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2005年6月华南致洪暴雨过程中FY-2C卫星TBB场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廖胜石  罗建英  蔡芗宁 《气象》2007,33(1):81-86
利用水平分辨率1°×1°经纬度的FY-2C卫星相当黑体亮度温度(TBB)网格资料,探讨了2005年6月18—22日华南致洪暴雨过程中TBB的平均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特点,以求得华南地区对流云带(团)生消与暴雨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TBB场能较直观地反映暴雨过程中积云对流活动、降水的分布和强度特征,TBB低值带与华南地区强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盛的西南季风对华南地区强对流云系的生成、发展和维持起了主导作用;对流云带(团)以缓慢东移为主,随着云带(团)TBB值降低,降水强度逐渐加大;TBB有明显的日变化,同时伴随着雨强的日变化。  相似文献   

5.
广西一次强降雨TBB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FY-2E卫星的相当黑体亮温(Black-Body Temperature,TBB)等经纬度投影数据(水平分辨率0.1°×0.1°)和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对应分析2010年5月31日至6月2日TBB平均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特点.结果表明:TBB比较好的展示了强降雨落区及强度的变化特点,TBB的梯度变化与强降雨的演变有明显的对应关系,TBB梯度突降时,降水随之增强,突升时,降水随之减弱.丰富的水汽从南海源源不断沿副高西侧向华南上空输送,与高空槽引导下的冷空气在华南上空交汇,对广西上空的强降雨云系的发生、发展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同时,TBB低值区在广西中部暖式切变附近稳定少动,给该地区造成长时间的强降雨天气.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TBB图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Y-2C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反演的逐时TBB资料、地面逐时降水资料、欧洲中心和北京T213物理量诊断分析资料,利用天气学分析方法研究了2005年8月12~14日吉林省一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TBB图像特征,揭示了副高后部切变线上中-α尺度雨团在TBB场上发生发展移动消亡的规律,对降水过程中的卫星TBB图像特征及其与各种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和降水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点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于偏北的副高后部,副高区与TBB>0℃区域相对应。TBB低值强云团随云带沿低空急流方向移动,且与水汽及能量输送带密切关联,强降水是呈椭圆型的中尺度对流云团中的准圆形中-α尺度云团造成。TBB低值云团面积越大、数值越低时,1h降水量≥10mm站数出现的越多,TBB≤-50℃所覆盖范围与大到暴雨落区基本一致,最大1 h降水量的雨强落后于云团TBB最低值1~3h。  相似文献   

7.
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连续性大暴雨TBB场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水平分辨率0.1°×0.1°经纬度FY-2C卫星TBB网格资料、连续性强降水过程和最强降水时段的加强加密降水资料(其中,安徽临泉县迎仙站日降水破安徽省日最大降水纪录),对应分析TBB平均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特点,揭示强降水云团生消史与暴雨发展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TBB低值区与淮河流域强暴雨落区有明显的对应关系,TBB值减小过程与雨强增强过程比较一致,TBB梯度大值区在某地长时间维持将产生长时间强降水.源源不断的来自南海经广西沿着副高西北侧向东北方向伸展的水汽输送,与西风槽不断带来的新鲜冷空气在淮河流域相汇,对淮河流域强降水云系的生成、发展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此阶段TBB 低值区在淮河流域一带稳定少动,南北摆动幅度小,时生时伏的变化,造成淮河流域天气53 年以来全线致洪暴雨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8.
2014年长江流域三次暴雨过程卫星云图释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实况探空资料和风云2C、2D卫星探测资料,对2014年7月西太平洋副高与西风带低槽共同作用下长江流域出现的三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将三次过程卫星云图以及各种物理要素场配置进行对比,得到以下结论。云系表现为典型的梅雨锋云系特征,云系位于高空槽前580线与副高外围588线之间。降水云带由对流云团、稳定性降水云团及混合性降水云带三部分组成。梅雨锋中的MCC云团十分活跃。随着云团最强对流的逐渐减弱,云团面积迅速膨胀,并持续数小时后很快减小,强降水主要发生在云团发展和成熟期中。强降水还与对流有关,降水强度总体上跟TBB强度呈反相关,TBB越低降水越强。梅雨锋云系的分布与各层的垂直速度场、涡度场、散度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与中高层的涡度平流场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云带总体位置与上升运动区、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区、正涡度平流区位置近乎重叠。比湿通量、比湿通量散度和假相当位温等温湿参量的分布特征能很好锋面云带的移动、发展和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用带能滤波分析方法及GMS静止卫星红外云图的云顶黑体温度(TBB)等值线分析方法,并用地面逐时降水资料、T106分析资料、静止卫星云图逐时TBB场资料,分析了1998年8月上旬松花江及嫩江流动的中尺度扰动场和中尺度雨团(≥5.0mm/h)对应的TBB场,揭示不同类型的中尺度雨团在TBB场上发生、发展、移动及消亡的规律。其规律对短期及短时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0103号台风"榴莲"强度变化特征及暴雨成因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姚才 《热带气象学报》2003,19(Z1):180-188
应用天气图、探空资料、台风年鉴,逐小时降水和TBB资料,对0103号台风登陆后强度的变化和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0103号台风暴雨过程是由两次中尺度暴雨过程构成的,分别发生于迅速减弱和持续阶段.通过对200 hPa西风槽的发展,低空急流和热带对流云图以及台风登陆前后台风和暴雨区热力、动力场特征的分析,取得一些初步的结果,这些结果将对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预报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广西热带气旋 6 h 降水天气概略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 2001, 2002 年和 2003 年登陆华南西部的 9 个热带气旋(TC), 运用广西 89 站每 6 h 雨量资料、NCEP/NCAR 格点资料以及卫星云图, 分析 TC 登陆华南西部前后广西 6 h 强降水的物理量场特征。 经普查分析将 TC 造成的降水区划分为纬向型、经向型、NE—SW 向型和 NW—SE 向型 4 种; 在对各型高、中、低层主要因子详细分析的基础上, 概括归纳出了这些降水型各自前 6 h 的物理量场特征概略模型图及各降水型的主要转化趋势, 对其强降水形成机理尽可能地给出了解释, 并给出降水区及降水强度的确定方法, 可以为 TC 登陆华南西部前后广西区降水临近预报提供某种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两次西行热带气旋影响云南降水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和FY-2C卫星云图观测资料,以0608台风派比安和0809强热带风暴北冕两个西行热带气旋影响云南降水为例,通过其路径、降水量、移动速度、环境场和物理量场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台风源地、移动路径及登陆地点、影响时段、最大降水落区相同,但影响时间长度、影响范围和造成的灾害程度后者强于前者;西南季风与热带辐合带(ITCZ)较活跃,副热带高压西伸增强,并有低空急流、辐合区配合台风低压环流共同作用是热带气旋导致云南强降水的重要天气背景;云图中尺度分析发现,多种系统的共同作用,导致台风环流持久不消,进而易激发多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MαCS)和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云团生成并持久维持,是台风低压强降水发生的直接原因;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表明,活跃的季风系统,使孟加拉湾和南海构成强大的水汽通道,伴随低空急流的建立和增强,致使大量不稳定能量和水汽向云南输送,在云南形成条件性对称不稳定(CSI)和深厚斜压性的正反馈机制,是导致云南强降水的重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辽宁长历时强降水的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 1°×1°格点再分析、FY-2E相当黑体亮温TBB和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分析了辽宁3次典型长历时强降水TBB值与降水强度的关系、中尺度环境场特征及维持机制,并初步建立了辽宁长历时强降水概念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在副热带高压的形态、位置和强度有利于辽宁产生强降水的大尺度形势下,副热带高压西侧低空急流持续输送的充沛暖湿空气与高空干冷空气在同一地点长时间相互作用,为强降水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背景条件。强降水持续时间与其上空的强垂直速度持续时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持续时高空一般为弱的不稳定或中性层结。强降水不仅可出现在对流云团发展旺盛的冷云区内部或边缘,也可发生在TBB值较小的暖云区内。TBB值的大小与降水强度没有必然的关系,但TBB值的快速减小都预示强降水即将发生。这些结论有利于深化认识辽宁地区长历时强降水的成因并为预报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4.
吕爱民  文永仁  李英 《大气科学》2013,37(1):160-170
孟加拉湾地区是全球热带气旋频繁活动的海域之一,孟加拉湾风暴常对我国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造成严重影响.孟加拉湾风暴Akash (0701) 于2007年5月15~17日引发了云南、广西等地一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本文利用地面降水资料、NCEP(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Atmospheric Prediction)/NCAR(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再分析资料和JMA(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卫星TBB(Black Body Temperature)资料,研究Akash对我国西南地区这次强降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在Akash与青藏高原低槽密切配合的形势下.Akash登陆减弱期间其对流云团移上青藏高原,加强槽前云系引发强降水.受孟加拉湾风暴高层辐散影响,南亚高压加强并北上控制我国西南地区,这增强了降水区的高空辐散,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同时孟加拉湾风暴为降水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输送.降水区的水汽净流入、湿斜压性增长以及强烈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是这次强降水产生的有利条件.研究还发现,低纬高原地形对孟加拉湾风暴偏南风的强迫抬升加剧了降水区的上升运动,有助于强降水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FY-2E逐小时相当黑体温度(TBB)、自动站实时观测资料等对2016年初夏溪洛渡水电站首场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由于西南涡生成并且移出源地引发的;700h Pa以下的水汽输送是溪洛渡坝区暴雨的水汽来源;800~600h Pa的正涡度区和垂直上升运动区对应较好,是重要的动力条件;CAPE值和Δθse(500~850)明显减小可以看成是对流性降水向稳定性降水转变的指标;当溪洛渡坝区位于TBB值≤-62℃的云罩内时降雨强度最强;近地面层弱冷空气的侵入使降雨强度更加剧烈。   相似文献   

16.
从天气系统背景、FY-2C卫星产品、水汽通量分布特征和大气稳定度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受台风低压倒槽与东移锋面云系的共同影响,于2005年7月21日夜间到23日邯郸市出现的大范围的暴雨天气,结果发现:500hPa槽前中尺度切变线是直接影响产生暴雨的重要系统;地形作用使迎风坡降水增强;中尺度对流云团和雨团关系密切,暴雨中心位于OLR和TBB低值区下面;西部山区的暴雨区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东海,东部平原大暴雨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暴雨区上空低层为对流不稳定,高层为对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常规气象观测等资料,从雷达气象学和中小尺度天气学出发,对引发湘东南特大暴雨的两次强热带风暴"碧利斯"与超强台风"圣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为东风带系统影响,地形增幅作用显著.螺旋带状、弥合加波阶段是造成强降水的主要时段.均有低质心暖性降水虽波特征,降水效率高."列车效应"是造成特大暴雨的关键,但形成方式不同:"碧利斯"主要由带状回波形成,而"圣帕"主要由回波在同一区域加强形成."碧利斯"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均大于"圣帕"过程,对流更旺盛,范围小而雨强大,与西风带冷式切变线暴雨回波相似."圣帕"回波均匀,持续时间长,与西风带暖式切变线暴雨回波特征相似,回波移动缓慢,降水总量大.两次过程都有暖平流上叠加辐合风场的特征,形成了有利于强降水的环境背景.中γ尺度"大风核"造成有组织的次级环流,可能是"列车效应"形成和维持的主要原因.谱宽表明,受地面的摩擦作用,低层有强烈的湍流和乱流,有利于低压中心从低层减弱.中层为强而稳定的气流,有利于气旋强度的维持,形成长时间强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