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湖南沃溪W Sb Au矿床成因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研究了沃溪WSbAu矿床层状矿体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均一温度集中在120~180℃,盐度变化于2.9%~8.9% NaCl之间,由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盐度计算得出的流体密度介于0.94~0.96 g/cm3。流体包裹体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为一种进化的海水,即海水在海底下沉积柱循环过程中萃取矿质,形成120~180℃温度的低密度成矿流体。当其回返上升到海底后,形成悬浮热液柱,并与冷海水逐渐掺和,发生化学和机械-化学沉积,在海底形成层状矿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的变化范围与很多沉积喷流(SEDEX)矿床极为相似,暗示与这些矿床具有相似的成因机制。同一矿层、条带状矿石中同一条带的石英中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的规律性变化,支持沃溪WSbAu矿床的同生热水沉积成因观点。  相似文献   

2.
赣南茅坪钨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赣南茅坪钨矿是近年来探明的一个大型钨锡多金属矿床,矿床由石英脉型矿体和云英岩化花岗岩型矿体组成.本文在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基础上,对该矿床含矿石英脉石英和黄玉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和拉曼探针分析,并尝试用红外显微镜对黑钨矿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结果表明,石英和黄玉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富液相的两相( H2O-NaCI)型水溶液包裹体,其中石英中尚有极少量的含CO2三相水溶液包裹体.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范围较宽且均一温度分为较为明显的两个区间,石英中含CO2三相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与富液相两相水溶液包裹体的高温区间较为一致,盐度则明显低于后者,但均一方式不同.黑钨矿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及盐度最高,黄玉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及盐度较高且分布范围较窄.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特征表明了成矿作用的多阶段性和流体演化的复杂性.流体包裹体特征表明,流体的早期沸腾作用和晚期混合作用可能是茅坪钨矿床石英脉型黑钨矿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孙思  李永刚  张小允  刘洪举 《岩石学报》2010,26(11):3319-3326
山东七宝山隐爆角砾岩型金铜矿床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浅成低温、低盐度热液型矿床。本研究通过对该矿床含矿蚀变斑岩石英颗粒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发现存在大量多相包裹体与气体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共生。显微测温显示这些包裹体具有相似的均一温度(374~404℃),盐度高达48%NaCleqv。激光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显示,多相包裹体中的子矿物除了石盐外,还有赤铁矿、重晶石、黄铜矿与黄铁矿等。这些捕获有高温高盐度沸腾包裹体的石英颗粒可能是早期成矿流体在硅化交代蚀变的过程中重结晶形成的,而不是斑岩体的斑晶。这一结果表明该矿床深部存在高温、高盐度的沸腾包裹体。这种高温高盐度的沸腾流体包裹体及多相包裹体中黄铜矿、黄铁矿等子矿物是斑岩型矿床的典型特征,因此该发现表明山东七宝山隐爆角砾岩型金铜矿在深部可能转变为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中南段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通过在不同温度下对包裹体特征、相变行为的系统观察与测定,以及对包裹体气、液相成分的分析、获取了研究区内主要矿床成矿过程中成矿液体的温度、盐度、密度、流体成分、流体的沸腾现象、成矿压力以及PH,Eh,Fo2,还原参数等成矿的物理化学参数,从而为划分矿化蚀变阶段,矿床类型、成矿系列和深化对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的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尽管矿床属于不同的成矿系列,只要矿床类型相同,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地球  相似文献   

5.
流体包裹体研究是获得成矿流体性质如温度、压力和成分信息的主要手段,对于矿床成因类型和成矿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目前,流体包裹体研究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热液矿床的流体研究中,并且积累了大量研究数据。本文选择斑岩型矿床、矽卡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海底热液及块状硫化物矿床(VMS型)和造山型金矿5种典型热液矿床,通过总结其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温度、盐度及同位素数据,并结合围岩蚀变和矿化分带特征,对不同类型矿床中成矿流体的性质、来源及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赣南荡坪钨矿的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采用流体包裹体组合的研究方法,利用红外显微镜、冷热台和激光拉曼等测试手段,对黑钨矿和与其共生的石英中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及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与黑钨矿形成相关的流体为中高温、中低盐度的NaCl-H_2O流体体系,与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相比,黑钨矿中包裹体的总体均一温度及盐度较高,分布范围狭窄,表明黑钨矿与共生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形成的p-t-x条件不同。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的冷却作用是本矿床黑钨矿沉淀成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显微红外测温是利用红外显微镜研究不透明半透明矿物的流体包裹体丰度和分布特征,并与冷热台相结合进行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的一种有效的新技术。云南会泽超大型富锗银铅锌矿床是分布于川滇黔接壤区典型的会泽型(HZT)铅锌矿床。本文以该矿床的闪锌矿、方解石流体包裹体为例,应用显微红外测温技术发现闪锌矿中发育大量流体包裹体,按其相态可分为6类:纯气相(V)、富液相气液两相(L+V)、富气相气液两相(L+V)、纯液相(L)、含子矿物三相(L+V+S)、含CO2三相(LCO2+LH2O+VCO2)包裹体,而在热液方解石中仅发现富液相气液两相(L+V)、纯液相(L)包裹体。闪锌矿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个区间:150~221℃和320~364℃;而盐度变化范围较大,主要集中于3个区间:12.0%~18.0%、5.0%~11.0%、1.1%~5.0%。不同世代闪锌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大致反映成矿流体演化的全过程,而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反映成矿流体演化的中晚阶段,而且与脉石矿物(方解石)共生的闪锌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也高于方解石包裹体均一温度;反映了闪锌矿流体包裹体较方解石更能反映成矿流体的信息,进一步揭示从早成矿阶段到晚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大致经历了中高温-中盐度→中低温-中盐度→中低温-中低盐度的演化过程。通过压力校正后的流体包裹体捕获温度反映了早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呈中高温,进一步证实了该矿床并非低温矿床。通过矿床对比研究,不仅反映了该矿床明显不同于典型的MVT铅锌矿床,而且表明了显微红外测温技术为该类矿床成矿流体p-T-x条件及矿床成因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与途径,并将在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的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孙康  曹毅  张伟  赵洋 《现代地质》2021,35(5):1371-1379
安徽青阳铜矿里钼多金属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夕卡岩型钼多金属矿床。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了流体来源与演化过程。基于脉体穿插和矿物交代关系将铜矿里矿床的成矿过程划分为早期夕卡岩、晚期夕卡岩、石英辉钼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矿物5个阶段。显微观察表明铜矿里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和含子晶三相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早期成矿流体具有高温、中高盐度的特征,而晚期成矿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的特征。结合已有的氢、氧同位素数据,表明铜矿里矿床早期热液为岩浆热液,晚期有大气水加入。石英辉钼矿阶段石英中出现富液相、含子晶三相和富气相包裹体共存的现象,且这些包裹体均一温度相近,但均一方式截然不同,表明流体沸腾作用可能是导致铜矿里钼多金属矿床中钼元素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选取黔西北筲箕湾铅锌矿床作为研究对像,勘测其地质构造和矿体产出等特征,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矿石组构特征。利用红外显微镜对闪锌矿中的包裹体的类型、形态、盐度、均一温度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闪锌矿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主要是富液相包裹体,气液比小,测得的均一温度范围为115.4~169.9℃,平均温度为140℃;冰点-0.5~-13.7℃,盐度0.88%~17.52%(eq.NaCl wt%),密度为0.92~1.06 g/cm3,流体的压力为1×105~5×105Pa。筲箕湾铅锌矿床成矿流体为浅成低温流体,盐度主要有低盐度流体和中等盐度两个端元,成矿机制可能是低盐度大气降水与携带矿质的中高盐度流体混和使铅锌产生沉淀形成。  相似文献   

10.
李晓东  张艳  韩润生  王磊  吴建标  成功 《地质论评》2022,68(4):2022072003-2022072003
流体包裹体是近年来研究地质流体,尤其是成矿流体的关键途径,各种与之相关的测试技术与方法及理论成果日新月异。流体包裹体研究不仅可以获得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还可以示踪成矿物质来源与组成,为识别矿床类型、构建成矿模式提供直接证据。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与盐度、成分分析、pH测试与计算、P—V—T—x状态方程、热液金刚石压腔及其在矿床学上的应用等7个方面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与发展进行全面的梳理。首先,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流体包裹体各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分析了流体包裹体成分测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其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性;其次对各类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了归纳整理,对分析矿床的成因类型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流体包裹体在矿床学研究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 Anle Sn‐Cu and Huanggangliang Fe‐Sn deposits have been exploited in the Linxi district, which is located 165 km northwest of Chifeng City in northern China. In this stud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tin deposits in the Anle and Huanggangliang mining area were investigated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tin mineralization in northern China. The veins of the Anle deposit are divided into cassiterite–quartz–chlorite veins, chalcopyrite‐bearing quartz veins, cassi–terite–chalcopyrite–bearing quartz veins and sphalerite‐quartz veins. The sequence of mineralization is tin mineralization (stage I), copper mineralization (stage II), and lead‐zinc mineralization (stage III). The Huanggangliang tin deposit consists of magnetite skarn orebodies and many cassiterite‐bearing feldspar–fluorite veins and veinlets cutting the magnetite orebodies. The fluid inclusions in quartz and fluorite in ores from the Anle and Huanggangliang tin deposits are divided into two‐phase fluid inclusions, vapor‐rich fluid inclusions and poly‐phase fluid inclusions. The final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fluid inclusions of quartz in the ores of the Anle deposit and fluorite of tin‐bearing feldspar veins in the Huanggangliang tin deposit range from 195 to 425C and from 215 to 450C, respectively. The fluids responsible for the Anle and Huanggangliang tin deposits were of very high temperature and NaCl‐rich ones containing K, Ca, Al, Si, Ti, Fe and Cl in addition to ore metals such as Sn and Cu. The tempera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luid in fluid inclusions of igneous rocks in the mining area are very similar to those of fluid in fluid inclusions in the ores of these deposits. The fluid for these ore deposits had a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fluid coexisting with melt of Late Jurassic granitic rocks in this mining area. Salinities of fluid inclusions from these ore deposits and granitic rocks in the mining area were estimated to range from 35 to 50 wt % NaCl equivalent. Based on arsenopy‐rite geothermometry and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a fluid containing 40 wt% NaCl (eq.) could be formed by phase separation of fluid having 6 wt% NaCl (eq.) at a temperature of 420 to 500C and a pressure of 0.3 to 0.4 kb. The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presented above indicate an NaCl‐rich magmatic fluid derived from granitic melt that had intruded into a shallow level of crust caused the Sn–Fe–Cu mineralization of the mining area. The ge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ore deposits and granitic bodies around the ore deposits, and the similarity of fluids forming these ore deposits and coexisting with granitic melt, suggest that these ore deposits were formed by the activity of fluid derived from granitic melt in Late Jurassic age.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北山地区金窝子矿区石英脉型金矿和210矿区蚀变岩型金矿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研究,查明了不同金矿类型中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和成矿温度的变化特征.金窝子金矿床中流体包裹体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即含CO2三相包裹体和气液两相包裹体.金窝子矿区的均一温度介于100~480℃之间,峰值分布在200~320℃,均一温度平均值为257℃,峰形呈近似正态曲线分布,属中-低温成矿,且具一次性成矿和基本连续演变特点;210矿区均一温度分布主要介于160~400℃,峰值分布在280~360℃,平均值为280℃,呈右偏型曲线,可能存在着多期成矿,一期成矿流体温度较低(200~280℃),另一期成矿流体温度较高(280~360℃).结合本区成矿规律预测,金窝子矿区4号脉在P-1线北及四中段(1 590 m)深部仍可探矿,工程验证已探到工业矿体.  相似文献   

13.
川西呷村超大黑矿型矿床成矿流体烯土元素组成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别风雷  李胜荣 《岩石学报》2000,16(4):575-580
本文用ICP-MS首次测定了呷村银多金属黑矿型矿床矿石流体包裹体中的稀土元素含量,研究表明,主成矿期流体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为轻稀土富集,Eu具明显正异常,通过初步对比,本区主成矿期流体与东太平洋脊、大西洋脊等现代高温酸性地热系统热液具有相似的稀土模式,反映了它们物化条件的相似性;但前者∑PEE高于后者,且两者Eu/Eu^*值不同,经过分析,本区成矿流体Eu正异常主要为T、pH、fo2控制,另外,围  相似文献   

14.
青海锡铁山铅锌矿床喷流沉积系统(SEDEX)成矿流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镇,是我国著名的大型喷流沉积铅锌矿床。最新的研究认为锡铁山矿床发育有完整的巨大的喷流沉积系统。本文的成矿流体初步研究表明,代表喷流管道相的网脉状蚀变岩的温度、盐度范围非常宽,多期次的流体活动强烈,具有喷流系统管道相的明显特征。代表近喷口相的产于厚层状大理岩中的非层状铅锌矿体旁侧的碳酸盐中包裹体个体大,温度高,亦有明显的形成于未喷出海底的中-高温热液活动特征。碳酸盐(大理岩)与网脉状蚀变岩有相同的H2O-NaCl-CO2流体类型,温度稍低,流体从管道相流向非层状矿体,具有继承性。层状矿体流体的均一温度及冷冻温度范围与非层状矿体基本相同,但缺少大气液比包裹体,缺少含子矿物包裹体及流体中的CO2组分,均一温度略有降低。分析认为层状矿体的流体与非层状矿体有一定的继承性,可能来自喷流沉积系统的喷出海底的向东南方向延伸的喷流管道。  相似文献   

15.
塔源金银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含金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 矿床形成与岩浆热液关系密切,矿体大部分受断裂及构造蚀变带控制,其上下盘为斜长花岗岩,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矿石构造以浸染状脉状为主。从矿区不同期次石英脉、不同矿化阶段围岩中采取黄铁矿标本,18 件样品的δ34S 平均值为- 3. 37 × 10 - 3,变化范围为1. 40 × 10 - 3 ~ - 7. 80 × 10 - 3,极差为9. 20 × 10 - 3。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80℃ ~ 200℃。结合元素组合特征,认为该矿床成因属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通过对物化探资料多元地质信息的综合研究认为: 围岩蚀变、物化探组合异常可以作为一个重要找矿标志; Cu、Pb、Ag 是主要成矿指示元素,清楚地反映了矿化蚀变带和控矿构造范围; Au 异常能准确地指示矿体( 含矿石英脉) 所在位置; 高电阻率与高极化率可作为重要的地球物理找矿间接标志。近南北向或北西向断裂构造岩浆活动地带,在火山活动中心及两侧可作为重点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6.
李志刚  权恒 《地质与资源》1993,2(2):137-146
本文探讨了辽西-冀北地区区域性的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化条件和成矿物质来源。指出本区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具有如下特征:①流体成分中,阳离子以Na+、K+为主,阴离子以Cl-为主;流体盐度属中-低盐度流体,流体盐度的高低与成矿母液的来源、运移途径密切相关。②流体温度表明区内内生多金属矿床属中-高温成矿系列;成矿压力不仅与矿床产出深度密切相关,而且与赋矿构造的开放程度有关。③成矿流体的物化条件研究表明,区内大多数矿床形成于酸性条件,且其酸性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而不断降低,pH值在5.8-8.14间变化;成矿作用于还原条件下进行,R值平均为0.655。④成矿物质来源:区内流体具有明显的岩浆水与天水的混合特征,表明了矿液的岩浆来源和围岩中成矿组分的叠加。  相似文献   

17.
鱼卡金矿成矿流体的包裹体以富液相的气液两相(不同的CO2和H2O比)包裹体为主,属于中深层成矿环境的中低温造山型金矿。在综合分析鱼卡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从成矿流体包裹体的运移角度出发,通过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参数变化以及流体包裹体面分析认为矿体的形成和空间分布受流体输导系统的控制;鱼卡金矿成矿流体总体从南东向北西运移,局部发生侧向运移,流体中心具有高温多期的特征;钻探施工证实矿体具有向南东侧伏的情况,成矿流体中心位于矿区南东部,即表明基于成矿流体包裹体研究指导金矿床的勘探工作有效。  相似文献   

18.
显微红外测温技术及其在金红石矿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显微红外测温技术是红外显微镜通过红外成像系统研究不透明和半透明矿物的流体包裹体的丰度和分布特征,并与冷热台相结合,进行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的一种技术手段。本文以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海榴辉岩中金红石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为例,系统介绍了显微红外测温分析技术。结果表明,显微红外测温技术是研究半透明和不透明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新手段,可见光和红外光两种光源下流体包裹体的测定不存在系统误差。利用红外显微镜进行半透明-不透明矿石矿物的流体包裹体测定时,循环技术法是测定冰点和均一温度的有效方法。江苏东海地区超高压变质带所经历的早期退变质阶段是金红石矿床的主要形成阶段。显微红外测温技术对研究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以及矿床成因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将在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的研究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是青海省地质调查院于近几年在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地区新发现的一个矿床,目前规模已达中型。文章通过对矿区西北部受岩体断裂破碎蚀变带控制的铜矿体中石英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探针成分分析,表明铜矿化石英脉中发育气液两相、富气相、含子矿物三相、纯液相和纯气相5类包裹体;气液两相和含子矿物三相流体包裹体的盐度差异明显,但它们的均一温度比较一致(320~440℃),反映在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流体不混溶,对成矿起重要作用;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H2O和CO2,其次为CH4、N2、H2、H2S及烃类。综合流体包裹体研究和矿化、蚀变等地质特征,笔者认为矿区西北部矿化应为与高中温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的斑岩型铜矿化,它与区内强烈发育的铜铅锌多金属矽卡岩矿化均为同一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从流体包裹体研究探讨金属矿床成矿条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根据作者多年来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成果,参考了国内外的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个新的成矿流体分类方案,并评述了我国若干典型金属矿床的研究状况,由此探讨了金属矿床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