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5 毫秒
1.
中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与实践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艳灵  刘春腊  周长青  陈明星 《地理研究》2015,34(12):2222-2237
回溯中国生态城市研究的缘起,利用历史分析、文献检索等方法,分析中国生态城市研究的主要领域、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探讨城市生态理论研究、城市化率、国家宏观环境政策等对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影响效果,在系统梳理1989年以来国家宏观环境政策的基础上总结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基本特征,并指出了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① 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省份是中国生态城市研究力量分布的核心地区,研究者以高级职称者居多;② 从论文成果看,中国生态城市研究获得资助的类型以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为主,研究成果以工程技术(自科)、行业指导(社科)为主;实践中,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其他项目也对生态城市给予了很大关注;③ 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与生态环境等是研究热点领域中的重点;④ 对中国生态城市研究具有极大引导与促进作用的主要有城市化率、生态城市发展、国家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宏观管理政策导向等因素;⑤ 认识水平的深化、注重环境要素建设、住居与生产功能的综合、城市与区域协调、从定性到定量评估等是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五大基本特征;⑥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发展定位、区域环境影响、主体功能区划、规划与管理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生态城市是科学内涵十分丰富,具有和谐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架构包括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等,四者分别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环境基础、安全保障、经济命脉和发展的灵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佛山市以建设生态城市基本架构为途径,构筑生态友好的城市空间体系,建立生态化产业园区,整合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促进城市的生态转型,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深圳市统计年鉴、人口分布、城市建筑以及环境保护等资料为数据源,应用系统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基于经济、社会、环境三大子系统构建生态城市评估模型,对深圳2004―2007年城市生态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并与广州、上海作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城市生态化水平较高且逐年递增,并略高于广州、上海;经济、社会、环境子系统对深圳生态城市建设的贡献度基本保持在25﹕35﹕40的稳定比例,表明环境子系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对各子系统的具体分析表明,深圳的环境子系统欠缺稳定性,社会子系统指数有待完善,经济子系统则与发达国家、地区尚存差距。此外,资源利用、污染防治、产业结构与基础设施,则是当前深圳市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与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进行阶段性分析,按建城 过程的生态思想分析生态自发阶段(前工业社会)、生态失落阶段(工业社会)和生态觉醒 阶段(后工业社会)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认为在人与自然经历“依赖-对抗-调节” 的过程中,城市的人工空间与自然空间也由相融、脱离到再次协调;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由弱单中心结构转变为同心圆模式,再发展为主副多中心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论,结合黄水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现状,分析了黄水河湿地公园的景观构成、植物配置、生态规划设计等内容,阐述了黄水河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新郑市生态保护、优化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结合我国现阶段城市湿地公园发展现状,加强对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认识,以期达到对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设计的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资源型城市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关注点,旅游是资源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探究二者协调发展关系具有重要现实价值。从双向视角探究了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与旅游发展协调互动关系。选择典型资源型城市——六盘水市为研究案例,实证研究发现:1)2000—2017年六盘水市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都呈现出阶段性增长态势,但旅游发展相对滞后,二者差异呈现出趋于同步——迅速扩大——缩小的发展态势;2)2000—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耦合度除2000年(0.614)外,其他年份均在0.85以上,表明六盘水市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相互作用强度较高。3)从协调度上看,2000—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协调性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协调程度从重度失调(0.1707)发展到优质协调(0.9891)。以2005、2011和2015年为临界点划分为失调、逐步改善、优化提升和协调发展四个阶段;4)六盘水市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演化呈正相关关系且显著性极高,但旅游因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作用(95.60%)高于生态文明建设对旅游发展的支撑力(90.37%),二者存在互馈耦合的一般特征且表现出明显的旅游产业发展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支撑效应。建议从统筹生态文明与旅游发展步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部门协同合作等两方面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出发,总结了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生态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必要性和存在的优势条件及不利因素;指出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并提出了发展和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杭州生态城市建设途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论述了城市建设首先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必然结果的生态城市,就是要在城市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通过调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及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杭州市区为例,剖析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经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方法,城市经营模式的选择也就成为城市经营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玉溪市城市化发展已进入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通过对玉溪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和经济实力、区位优势等条件进行分析,认为玉溪应选择城市经营的环境经济模式,建设生态城市,并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洛阳城市-区域生态系统分析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阳市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城市中具有鲜明特色和典型意义.在科学分析洛阳市域城市-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研究并解决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对洛阳市的城镇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这些关键问题包括:建设洛南新区,增加生态容量;发挥开放空间的生态功能,调整生态城市空间格局;以生态理念经营城市,优化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可拓学的生态市建设评价——以哈尔滨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辉玲  吴次芳 《地理科学》2009,29(5):651-657
生态市建设的评价是衡量生态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在诠释生态市概念的基础上,基于EES模式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态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拓学的物元分析方法构建生态市建设评价的综合评判模型,并以哈尔滨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从2005年到2008年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整体上呈现出由较差向合格跃升的趋势;②噪声环境质量、人口自然增长率成为制约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水平的因素;③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比较吻合,表明物元分析方法在生态市建设评价中具有较强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成为研究的热点,也逐步为社会各界所共识。构建生态枢纽、恢复和提升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服务功能,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环节。本文提出了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枢纽的概念,阐述了其内涵和分类,总结了它所拥有的自然景观轴心、气候调节、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和集约发展等五大功能效应。最后以南京为例,对城市生态枢纽规划的条件、方案选择以及相应措施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Carbon emission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land utilization, function vitality and traffic systems are thre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emission levels. For clarifying the space structure of a low-carbon eco-city, and combining the concept of “Combining Assessment with Construction” to track and contras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w-carbon eco-city, this research selects quantifiable low-carbon eco-city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s indicators, and evaluates and analyzes the potential carbon emissions. Taking the Jinan Western New District as an example, diversity of construction land, travel carbon emission potential, and density and accessibility of adjacent road networks in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were measured.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new urban area, the evaluation mainly reflected certain factors, such as the mixed degree of urban functions, the density of urban functions, the walking distance to bus stops and the density and number of bus stops. Dividing the levels and adding equal weights after index normalization, the carbon emission potential is evaluated at the two levels of the overall and fragmented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low-carbon emission potential areas in the planning scheme basically reached the planned goals. (2) There is inconsistency between districts and indicators in the planning scheme. The diversity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adjacent road network are relatively small; however, there is a larg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avel carbon emission potential and the road network accessibility. (3) Carbon emission potential after completion did not reach the planned expectation, and the low-carbon emission potential plot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Changqing Old City Area and Central Area of Dangjia Town Area. (4) The carbon emission indicators varied greatly in different areas, and there were serious imbalances in the density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lines and the mixed degree of urban functions.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白云区的发展与空间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中权 《地理科学》2005,25(2):155-160
广州市提出取消北部发展大组团,实施“东进西连、南拓北优”的规划发展战略具有“生态城市”和景观生态控制的科学内涵,其科学价值集中体现在白云区的功能定位上,即构筑大都市区及大尺度背景中经济发展的生态支撑系统,体现“生态经济”的实践意义和广州建设山水型生态城市的发展理念。然而,白云区经济相对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与其作为经济发达的广州市的一个区的地位不相符。广州发展重心的转移,又削弱了白云区原有的优势,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将向东南部流动,使白云区面临着发展与控制的双重挑战。根据白云区的地域特征、面临的困境和所担负的功能,通过构筑三个片区、形成高效的工业组团、建设生态住宅区和廊道,解决控制与发展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5.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阐述了生态城市内涵认识的变迁过程,对国内外城市生态学与生态城市理论及建设实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总结。作者认为生态城市是当代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的热点领域,是人类最先进的城市发展模式之一:指出了目前国内外这一领域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生态城市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构建长江干流地区沿江城市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沿江城市带是为了顺应现代城市的发展潮流,加速沿江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建立沿江区域协调发展体系、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巩固长江发展轴的核心地位、统筹沿江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带发展的总体构想。由于沿江各地区发展条件迥异,城市带的建设采取了分区发展的模式,在沿江地区总的发展框架内,设想在城市带内构建7个城市群、城市组团等,根据各集团的特征,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世界城市研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城市迅速崛起,世界城市网络逐渐形成,对世界城市的研究日益引起国内外城市学界的重视。文章首先回顾了世界城市研究的历程,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研究阶段、世界城市理论形成阶段和世界城市理论发展阶段。概括了当前世界城市研究的主要流派和动向,并对国外学者关于世界城市概念、功能、分类、形成机制以及世界城市网络等研究的主要观点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综述。最后,简单地分析了国内学者在世界城市研究领域的历程和现状以及对我国建设世界城市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吴箐  傅辰昊  李宇  郝丽丽 《热带地理》2013,33(4):429-438
以1980年以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高影响因子期刊所刊载的生态城市相关论文共2 077篇作为数据源,依托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运用计量统计方法,从研究时序、研究方法、研究类型、研究尺度、研究区域、作者及其单位、主要期刊的影响力等方面对中国生态城市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利用普莱斯定律估算了核心作者群及其论文情况。研究发现,自生态城市理论引入我国以来,中国生态城市论文数量快速增长;研究方法和研究类型日益多样化,计量方法的应用明显增多,基于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逐渐成为主流;研究尺度从侧重于中观转变为宏、中、微观并重;研究区域从沿海发达地区逐渐向内陆其他地区扩散;核心作者人数及其论文篇数增加但比重下降,规划学界、地理学界和生态学界是我国生态城市研究的中坚力量。最后展望了我国生态城市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