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质公园是以保护地质遗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地质公园科普旅游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全新旅游方式。文中分析了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野牛沟景区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和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特征及旅游开发现状,并从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和科普旅游措施等方面探讨了野牛沟景区的科普旅游开发和规划问题,设置了研学、自然观光、探险、朝圣等旅游产品并规划了相应的旅游线路,为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科普旅游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渭河断陷盆地带的形成演化及断块运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渭河盆地和灵宝盆地的形成始于始新世 ,中新世运城盆地开始形成 ,到上新世时期渭河断陷带统一。早更新世断陷带内形成广阔的“三门湖” ,中更新世时期“三门湖”逐渐萎缩消亡。晚更新世以来断陷带继承性的发展。由于受秦岭、华山山前断裂带等相关阶状正断层的正倾滑运动的控制 ,断陷带演化过程主要表现为大幅度的沉陷、扩张并接受巨厚的堆积 ,在其内部产生了一系列向南掀斜的断块差异运动。断陷带新地质时期垂直差异运动十分强烈 ,是一强地震活动区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0,(4):60-60
红石沟景区距泰宁城关16公里,由沁洋谷、沁阳斜谷、碧渊谷(红石湖)等峡谷首尾相接。景区内地貌景观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地球科学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地学科考、科普和生态旅游价值。它是福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开展丹霞峡谷地学旅游、生态旅游、自然遗产探秘游的精品路线之一 。  相似文献   

4.
韩恒悦  张逸等 《地震研究》2002,25(4):362-368
渭河盆地和灵宝盆地的形成始于始新世,中新世运城盆地开始形成,到上新世时期渭河断陷带统一。早更新世断陷带内形成广阔的“三门湖”,中更新世时期“三门湖”逐渐萎缩消亡。晚更新世以来断陷带继承性的发展。由于受秦岭、华山山前断裂带等相关阶状正断层的正倾滑运动的控制,断陷带演化过程主要表现为大幅度的沉陷、扩张并接受巨厚的堆积,在其内部产生了一系列向南掀斜的断块差异运动。断陷带新地质时期垂直差异运动十分强烈,是一强地震活动区。  相似文献   

5.
刘慧丽  戴国飞  张伟  廖兵 《湖泊科学》2015,27(2):266-274
鄱阳湖流域内湖库资源众多,柘林湖作为鄱阳湖最大的入湖湖库,是鄱阳湖流域内最大的调节湖库,对鄱阳湖入湖径流有一定的影响,在鄱阳湖的入湖流量中占重要地位.本文以鄱阳湖流域内纳入水质良好湖泊的柘林湖为例,通过对柘林湖的形成及湖泊水系生态环境演变进行探讨,分析近30年来该湖水生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关键驱动力因子.综合研究表明:柘林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有下降趋势,水质有先变差后改善的趋势,其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流域内人口数量增加、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入湖污染负荷逐年增长、滨湖区生态安全屏障受人为破坏以及资源开发不合理等.只有处理好"人湖"和谐、"三次飞跃"和"四大转变",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集成研究和综合治理,才能行之有效地改善柘林湖水生生态环境,并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效应,从而保障鄱阳湖入湖"一湖清水".  相似文献   

6.
网湖鲫鱼的生长与资源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84—1986年在湖北省网湖进行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应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该湖鲫鱼的生长模式,同时按照Joneo体长股分析模型和Thompson-Bell体长预测模型分别推算鲫鱼资源量和不同捕捞强度下资源量和渔获量的理论值,并求得最大持续渔获量。据此,对该湖鲫鱼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渔业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震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我国地震旅游资源的概况,论述了我国现存的主要地形地貌震迹、古建筑、现代建筑震迹遗址及地震碑刻、地震纪念馆的旅游功能。最后,对重要的地震旅游景点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并提出开发利用这些旅游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7,(11)
正地处承德、张家口两地的坝上地区,因集合草原、湖泊、湿地、森林等优美的自然景观,一直是游客们向往的地方。尽管每年游客如云,但由于各个景区融合度较低,坝上地区的旅游发展还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自从去年河北省提出整合张承两地旅游资源,打造"国家1号风景大道",将"草原天路"和"京承皇家御道"进行对接,使张承携手共建河北坝上"千里景观大道"成为现实。这条旅游公路与周围草原生态美景融于一体,打通承张地区旅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湖洲资源演变与综合开发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森尧  胡圣国 《湖泊科学》1993,5(4):367-372
本文论述了洞庭湖区湖洲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综合开发途径及其措施。研究表明,洞庭湖湖洲湿地生态系统在各种外界因子特别是泥沙在湖盆的强烈沉积作用下,其洲滩面积、洲土质量、生物资源以及人类活动都呈现明显的演变过程。对已经形成的湖洲,要在不影响洞庭湖泄洪、航运和控制血吸虫病的前提下,以湖洲高程为主要参照物依次实施湖草安全开发、获苇深度开发、荻林生态开发和产品加工开发,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综合开发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大通湖是湖南省最大的养殖湖泊.随着河蚬经济价值的提升,大通湖河蚬Corbicula fluminea(Müller,1774)的开发强度逐年增加.为实现河蚬资源的合理开发,本研究在对大通湖河蚬形态特征、现存量及其时空分布调查分析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养殖和软体动物捕捞对其资源的影响.结果显示,壳长大于6 mm河蚬的平均湿重(BW)、壳长(SL)、壳高(SH)和壳宽(SW)分别为1.41±0.03 g、14.82±0.09 mm、13.73±0.09 mm和9.72±0.06 mm,平均相对高度、圆度和凸度分别为0.930±0.001、0.660±0.001和0.710±0.001.河蚬壳长、壳高、壳宽与湿重的关系分别为:lg BW=-3.45+3.00 lg SL、lg BW=-3.23+2.89 lg SH、lg BW=-2.87+2.97 lg SW,表明河蚬为等速生长.2010 2011年,大通湖河蚬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较2009年显著增加.2009年,河蚬主要分布于中北部的蜜蜂夹湖区域,2010年开始,几乎遍布整个大通湖,但整体上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的趋势,密度和生物量高值均出现在大通湖中部,蜜蜂夹湖、大西湖与尼古湖交界区域.推测养殖过程中物化产品投入的增加是导致大通湖河蚬现存量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软体动物捕捞加速了河蚬分布区域的扩展.据此提出了大通湖河蚬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及湖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根据湖泊的具体情况加强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管理.建立在生态适宜性分析基础上的湖泊生态功能分区,可为科学合理地开发湖泊资源、协调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提供依据.以湖北省斧头湖为对象,在对斧头湖生态环境调查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水质、生物及人为干扰因子;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确定水质评价等级,采用专家论证法确定生物及人为干扰因子评价等级,建立起湖泊生态养殖适宜性评价等级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因子叠加法,对斧头湖生态养殖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各区域生态养殖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同时考虑到湖泊生态环境和综合资源保护要求、斧头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可将斧头湖划分为极适宜区、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轻度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各适宜区面积分别占斧头湖总面积的12.04%、24.81%、49.65%、9.58%和3.92%.从湖泊生态系统保护及渔业的可持续利用角度看,极适宜区、高度适宜区适合开展生态养殖;中度适宜区和轻度适宜区要以生态恢复为主,可进行一定规模的放养养殖;较不适宜区应进行生态修复,不适宜进行各种开发活动.  相似文献   

12.
江西独特的地质构造环境和多样的地貌类型,铸就了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景观。尤其是在主要城市及其周边。既有花岗岩地貌景观、地质构造地貌景观,还有红层丹霞地貌景观、碳酸盐岩岩溶地貌景观、古冰川地貌景观及古采矿遗迹。这些地质旅游景观资源。大多具有极高的科学品位和研究价值。以及观赏游览、科普、休闲等多项功能。文章选取了16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景观地,对全省各主要城市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和介绍,为展示江西的地质旅游资源,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些珍贵的资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3.
通过滆湖磷的来源途径(入湖河道、湖区径流、湖面沉降、养殖技饵、底泥释放)和湖体各要素(水体、浮游植物、大型水生植物、鱼类等)中磷迁移过程调查资料的分析,建立了描述磷在上述各要素中迁移过程的数学模型.经实测资料验证,模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在9.9%-18.6%.基本反映了磷的迁移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对该湖磷浓度预测及磷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元谋断裂有强烈、复杂和多阶段的新活动,表现西盘先断陷成湖,后回升成阶地,并在东盘水平挤压下时而顺扭、时而反扭,使阶地变形、错位、掀斜,并在湖积中形成轴向或走向与主干断裂成向南或向北锐角相交的新褶皱与断层,构成新“人”字形构造。 此带地处滇西南北带中段,灾害性地震危情不如南、北两端严重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区湖洲生态建设初探─以沅江市湖洲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1992年以来的调查研究,以沅江市湖洲为例,将洞庭湖区湖洲生态建设的模式归结为4种;以芦为主的芦,林(鱼)模式,以林为主的林,草禽,鱼模式,以草为主的草,禽畜牧模式和湖草资源开发利用的其它模式。同时,分析了湖洲生态建设中尚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分析4种茭伯基础上提出了湖洲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同时建议建立湖洲开发利用领导小组。文章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湖洲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琛  孙顺才 《湖泊科学》1991,3(1):16-24
通过地质调查, 钻孔样品分析及历史资料对比, 得出:1.巢湖位于在中新生代形成的巢湖断陷盆地南部, 形成于更新世发育的河谷平原上, 由于全新世受气候及相应海平面变化和长江河道演变等三者共同影响而积水成湖。成湖历史大约2000年左右, 属河成型浅水湖。2.湖底沉积物平均中值粒径5-6ф, 并形成有三角洲沉积, 开阔湖沉积等五种沉积类型, 东、西、中三湖区的沉积物中分別为0.21, 0.37, 0.14cm/a, 全湖年淤积总量为93×l04t/a。3.湖泊污染加重起始于70年代, 磷除来自外源外, 内负荷引起的释放量达220.56t/a, 这对巢湖富营养化亦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运城地区部分地震遗迹和资料为依据,对地震遗迹旅游资源和地震记载旅游资源利用的地学机理进行了分析.地震遗迹景观分复原型、遗址型、残迹型、无损型.地震记载旅游资源有地震碑刻、方志记载等.震迹旅游资源的可观性为奇特性、索知性、文物性.最后提出了开发区域地震遗迹旅游资源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黄文钰  舒金华 《湖泊科学》1997,9(2):141-146
通过Ge湖磷的来源途径和湖体各要素中磷迁移过程调查资料的分析,建立了描述磷在上述各要素中迁移过程的数学模型。经实测资料验证,模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在9.9%-18.6%,基本反映了磷的我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对 该湖磷浓度度预测及磷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  相似文献   

19.
漳州断陷盆地及发震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漳断陷盆地地震性质、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解特征分析,研究了漳州断陷盆地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研究结果认为,漳州盆地北西向九江下游西溪断裂是该地区的主要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20.
固城湖冬季生物资源现状及环境质量与资源利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1999年冬季对固城湖生物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固城湖冬季生物资源的群落组成和结构特征,探讨了固城湖水质的演变趋势和湖泊供养殖能力.结果表明,固城湖水质虽达到国家Ⅲ类饮用水标准,但固城湖水质已呈现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当前固城湖可自然提供的渔产潜力约为81.4×104kg.为保障固城湖渔业生产和水资源质量,应做好水生植物资源改良和保护,调整湖泊渔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