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过去,在测定海水和河水中各种元素和营养盐等基本要素时,往往没有将水相与悬浮相分开,或者只测水体中其可溶性的部分;或者统测其在两相中的总和。近来,随着海洋物理化学、环境化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的发展,迫切需要了解一些元素在各相之间的存在形态及平衡问题。因此,对海水中悬浮体的成分及形态分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珠江中氮的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河流中氮的变化与迁移,主要意义是:(1)从环境化学的角度了解其分布规律和地球化学过程;(2)探讨河水中溶解状态的无机氮输入海洋后,作为重要营养盐的作用。另外,也为研究海洋中氮的变化及循环提供依据。 珠江是中国唯一的热带亚热带大河,其河水中氮的变化,过去没有进行测定,也未见文章报道。我们首次进行了氮的分析工作,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规律及其向海洋的输送量。同时还对珠江与世界河流中氮的平均含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LFERs讨论了海洋化学中盐度对海水中弱酸解离常数的影响,金属离子在海洋悬浮颗粒上的表面离子交换反应以及各种金属离子与海水中主要无机配位体的络合反应。根据E-C方程和文献数据证明了海水介质中主要无机配位体与各种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表观稳定常数之间存在着LFERs。发现海洋中悬浮颗粒与Cu,Zn,Cd形成的表面配位络合物表观稳定常数之间也存在着LFERs。根据化学热力学简单讨论了海水中H_2O,H_2CO_3,H_3BO_3,等弱酸的表观解离常数,并且发现其相互间亦存在着LFERs。这表明在各种盐度下的弱酸表观解离常数可根据LFERs确定。  相似文献   

4.
黄河及其河口区铬的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河下游及河口区铬的测定结果表明,丰水期不同形态铬的含量均比枯水期高,铬含量的分布与河流径流量、排污量有关。形态研究表明,河水中以颗粒铬[Cr(P)]为主,三价铬[Cr(Ⅲ)]次之,六价铬[Cr(Ⅵ)]最次。近河口区域与河水相似,但在远离河口区域,丰水期Cr(Ⅲ)成为主要形态,Cr(Ⅵ)仍为最次要形态。Cr(Ⅲ)与COD,Cr(P)与COD,及Cr(P)与悬浮体(TSM)均有较好的相关性。Cr(Ⅵ)在河口条件下,可被有机物还原,并被悬浮物吸附而转入沉积物。  相似文献   

5.
珠江河流、河口水浊度及其与悬浮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河流及港湾含有机及无机的悬浮物质,水的混浊程度比较高,因此,浊度与悬浮体的关系最为密切。浊度值直接反映了悬浮体的含量。由于浊度的变化引起物理化学因素、水质环境和生物对元素的吸收与光合作用等一系列的变化是相当复杂的过程,所以,在研究河口和海洋的地球化学、环境化学过程时,对于浊度的探讨就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在对颗粒态悬浮体和底质中重金属的研究方面,较多的工作是测定其总量。但仅用总浓度来评价底质的污染情况是不够确切的,因为不同结合形式的金属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对生物体的毒性也不同,当水介质环境发生变化时,将使某些结合形态的重金属从颗粒态中释放出来。采用合适的试剂将重金属的不同结合部分进行选择性地提取,再分别测定,对于了解微量金属的来源、变化的形式、迁移的规律和对生物的毒害作用,能提供更可靠、更真实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悬浮体中痕量金属(铜、铅、镉、钴、铁、锰)的化学形态的连续顺序萃取的分析方法。共有五个部分: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残渣态。用石墨炉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别测定了上述各态中的痕量金属,从六份平行样的测定结果表明,悬浮体顺序萃取各相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五个态的总和与痕量金属总浓度相比较,其精密度和正确度都令人满意。此法简便、快速、实用。  相似文献   

8.
河口滨海区的水体是由组成和性质显著不同的河水和海水混合而成的。在河口区河水和海水的混合作用是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伴随着其他化学过程、物理化学过程和地质过程。诸如由于水质条件的剧变所引起的难溶物的沉淀作用,胶体和悬浮物的聚沉作用,各种固相与溶解成份之间的交换吸附与沉积作用以及气体交换作用等。因此,河口区混合水体所含物质的组成不仅与河水和海水的化学组成以及江河流量、涌入河口的海水量、河口的地形地貌、沿岸的地质、潮汐过程和气象等外界环境条件有关,也与伴随着混合过程而产生的许多复杂的化学、物理化学过程密切相关。这些过程尤其对混合水体中的微量元素的迁移及溶解气体的分布变化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河是世界河流中携带泥沙颗粒最多的河流。泥沙的沉积不仅受物理因素,也受化学因素的控制,例如受表面电荷的控制。研究黄河口水中悬浮体颗粒的表面电荷,有助于探求河口区域的悬浮物沉积规律。 本文测定了不同盐度下黄河口水体中悬浮粒子的电泳行为,得到如下结果:(1)所有悬浮粒子均带负电荷。(2)粒子Zeta电位的负值随盐度增大而减小。这个结果与文献报道(欧洲一些河流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0,他引:34  
本文通过对海水中悬浮体样品的过滤、分析及结合海水透光度测量,得出了1983年11月和1984年7月海水中悬浮体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模式,即:水平分布有三个高含量区和两个低含量区,黄河及长江的现代输入物质对中部深水区基本上没有影响;垂直分布出现明显的层化现象,11月份,在密度跃层下缘出现悬浮体跃层。本区悬浮体含量和成分,具有陆间海的过渡性特征。悬浮体的主要来源是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其次是河流输入物和浮游生物。海浪是影响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潮流加强了海浪的作用,并与海流一起,将掀起的物质搬运他处。海底地形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了海浪作用的临界深度。黄海中部冷水团影响了悬浮体的水平扩散和垂直扩散。  相似文献   

11.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夏季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7年夏季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悬浮体的测定,探讨了该区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悬浮体的平面分布特征为近岸远高于远岸,闽江、瓯江等河流的河口位置浓度最大,等值线基本上平行于海岸线;垂向上悬浮体质量浓度随着水深的加大而增加.高值区大多出现在海底地势凸起的位置.研究区悬浮体的分布主要受陆源入海沉积物和东海...  相似文献   

12.
黄河口泥沙颗粒表面电荷的微电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是世界河流中携带泥沙颗粒最多的河流。泥沙的沉积不仅受物理因素,也受化学因素的控制,例如受表面电荷的控制。研究黄河口水中悬浮体颗粒的表面电荷,有助于探求河口区域的悬浮物沉积规律。本文测定了不同盐度下黄河口水体中悬浮粒子的电泳行为,得到如下结果:(1)所有悬浮粒子均带负电荷。(2)粒子Zeta电位的负值随盐度增大而减小。这个结果与文献报道(欧洲一些河流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3.
辽河口海区悬浮体运移扩散动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着辽河口海区悬浮体运移的主要动力是河流迳流、潮流和余流.它们对最大浑浊带中河水与海水的混合,密度流循环以及悬浮物的沉降和运移共同起作用.悬浮物向海运移与河口区最大浑浊带有关,即与河流迳流、潮流和余流作用所控制的悬浮物数量有关。悬浮物向海运移似乎遵循两个周期:1.小潮—大湖周期;2.河流迳流丰枯周期.最大运移发生在大潮期和河流迳流丰水期。  相似文献   

14.
1986年1月我国“向阳红09”、“海监42”海洋调查船,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进行了以海洋污染物质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为主的联合调查。这是继中美联合研究后海洋二所又二次大型的国际联合研究项目。这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测定水体、悬浮体及沉积物中污染物的理化形态,研究进入东海污染物的环境容量和基本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半微分电化学溶出与预平衡络合滴定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海水的表观铜络合容量(CuACC),同时得到天然螯合剂与铜络合的条件生成常数K’。长江口区CuACC值的变化规律主要受控于河水和海水的物理混合过程,河水的CuACC值明显高于海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参照Tessier推荐的方法,采用顺序提取法测定了长江口内外悬浮体中Pb、Mn、Cd、Fe元素五种化学形态的含量,并研究了盐度从接近零到33之间各重金属元素形态的分布和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金属离子对悬浮颗粒物电泳淌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海水中的常量碱土金属离子Ca~(2+)和Mg~(2+)使高岭石及伊利石的电泳淌度的绝对值明显变小,很可能是粘土类悬浮物电泳淌度的控制因素.金属离子Cu~(2+)和Cd~(2+)对γ-AlOOH的电泳淌度影响很小,而对高岭石的电泳淌度影响较大,但考虑到海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远比本实验中浓度小得多,因此可以认为天然水体中重金属离子对悬浮颗粒物的电泳淌度的影响可以忽略,当有机物与金属离子共存时,有机物与自由金属离子络合,从而减小了自由金属离子浓度,因而减小了金属离子对悬浮颗粒物电泳淌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体系悬浮颗粒物质来源的锶同位素研究G.B.Douglas等阐明河流体系中悬浮颗粒物质(SPM)的来源、演变和地球化学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粒度、搬运通量、化学状态的自然地球化学示踪剂的互解研究.相应地,在从事河流体系输入到海洋的悬浮颗...  相似文献   

19.
九龙江口厦门港沉积物中镉、铜、铅的分布和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河口区是江河所携带的泥砂、悬浮物和各种化学物质的主要沉积场所。河流悬浮物是重金属元素很好的清除剂。在河口水质条件急剧变化和复杂的化学、生物等过程中,它们能从水体中吸附大部分的重金属元素一起进入沉积物。Hely指出:Back河口海水中有些痕量金属的浓度要比排入该河废水中低10—100倍,这种减少既有海水的稀释作用,也有流出物中所含有颗粒的沉积作用,而更重要的是悬浮物的吸附和聚沉作用。因此测定河口沉积物中痕量重金属含量(总含量和各种可能迁移相),通常能预示该地区的污染情况。如果再指出它们与沉积物的某些重要组份及所处环境条件,就有可能进一步了解河流物质进入海洋的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20.
九龙江口诸营养要素的化学特性及其入海通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流把陆源物质带入海洋,是补充海水化学成分的主要来源之一。河口滨海区是海洋中成分变化最剧烈的区域,河水与海水的混合过程,伴随着水体的水文及物理化学条件的急剧变化,发生了一系列化学的和生物化学的变化,氧化还原反应,溶解-沉淀作用以及吸附-脱附作用,这些作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同时,河口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对水体的化学成分影响甚大。因此,河口滨海区诸化学成分的化学特性是异常复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