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西藏自治区农牧民收入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祥妹  刘键  钟祥浩 《地理研究》2004,23(4):561-569
依据入户调查资料 ,文章重点分析了现阶段西藏农牧民的收入结构 ,包括收入来源、收入性质、现金收入等内容 ,探索了不同地区 (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一江两河农业开发区、城郊区等 )及不同收入段农牧民收入结构和收入来源的差异。通过分析发现西藏农牧民收入有以下特征 :①收入以实物为主 ,现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少 ;②城郊区农牧民收入多样化指数高 ,农牧民收入高 ,收入多样化指数与农牧民收入正相关 ;③低收入农户收入来源单一 ,抗风险能力弱 ,收入增加困难 ;④从生活质量看农区优于牧区 ,半农半牧区农牧民生活质量最差 ;⑤影响农牧民人均收入的主要因子为人均生产性投入、区域通达度等。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在抽样调查和政府统计年鉴有关资料的分析,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立足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现状,分析制约西藏自治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①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不合理;②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③农畜产品市场流通与服务体系落后;④劳动力素质差,科技在农牧增收中的作用小;⑤非农牧产业发展缺乏有力的组织与引导;⑥农村组织化程度低和传统习俗对农牧民增收的制约。最后文章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对西藏自治区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的六大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李祥妹  刘键 《山地学报》2003,21(Z1):81-86
以西藏自治区为研究区,探索了自1978年以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收入结构的变化特征,通过研究发现:①西藏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具有周期性特征,收入增长的总体趋势在减缓;②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各地区增长周期具有内部差异性,其中那曲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速度的波动性最大;③从收入结构变化来看,90年代以来农牧民收入已经进入多元化阶段,非农产业比重不断增加;④从农林牧渔业比重来看,内部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特别是林业和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  相似文献   

4.
在西藏农牧民收入实地调查中,发现偏远的日土县人均纯收入却位居全自治区第一。文章详细分析了日土县的调查资料、探讨其主要收入来源与构成,发现畜牧业是该地区收入的主要来源。针对日土县畜牧业现状特点,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类似该地区的高原单一的农村经济发展对策:突出特色、资源互补,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强求经济结构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刘键  李祥妹  钟祥浩 《山地学报》2003,21(Z1):97-101
文章以实地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西藏自治区农牧民支出结构。分析发现:(1)高第三产业收入县与高第一产业收入县生产性投入高,牧区和资源性收入高的县生产性投入低;(2)全区生活消费比重偏高,居民生活整体较贫困,居民生活消费符合恩格尔规律;(3)低收入农户生产性投入低,产出低,陷于恶性循环中;(4)资源性收入高的县生产性投入最少,居民对虫草等中药材资源的依赖性强,经济发展不可持续;(5)居民收入越低,支出结构越简单。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2007,(1):46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农牧厅获悉:目前已有630户农牧民率先用上洁净的沼气,不再遭受牛粪饼的烟熏火燎,成为西藏开展农村沼气建设工作以来的首批受益者,再过几年,全区适宜农户将普及沼气。  相似文献   

7.
以农户为细胞单元,通过对典型乡镇农户收入的差异分析来探讨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选取陕西省神木县12个乡镇典型村域进行农户调查和定量评价,运用多元回归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各乡镇间人均纯收入差距显著,基尼系数均在0.20以上,67%的乡镇基尼系数大于0.30,其中解家堡、乔岔滩、花石崖的基尼系数更是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0;乡镇内部农户间的收入差距也十分明显。回归结果显示:耕地面积、第一产业支出是低收入家庭农户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户主受教育程度、非农就业等显著影响着中等收入家庭农户收入;而经济潜力、家庭教育负担、区位因素对高收入家庭农户收入影响显著。研究表明,要增加农户家庭的收入,除了发展个体经济、提升兼业比重外,还应重视农户自身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8.
陶和平  刘淑珍  曹宗杰 《山地学报》2003,21(Z1):118-122
省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信息化资源、经济、环境管理的基础,但省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巨型系统工程,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其建设和部署必须有统一的领导和安排。文章以西藏自治区为例,根据西藏自治区目前信息化发展现状,探讨了西藏自治区省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途径及意义,认为西藏省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步是提出项目建设的框架及规划,其次根据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投资力度,制订近期、中长期目标及建设内容,然后根据规划分阶段实施。最后文章讨论了西藏实施省级空间信息的重要意义,为实现西藏电子政府、指导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对促进草原生态恢复和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以祁连山国家公园(张掖段)实地走访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后影响农牧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及政策实施后凸显的其他问题。结果表明:农牧民的收入主要受草原补奖政策生态补贴收入、其他收入、畜牧业生产支出以及存栏数的影响;接近八成农牧民对草原补奖政策持满意态度;对草原生态的改善作用、是否支持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政府设定的核定载畜量是否合理显著影响政策实施的满意度;政策实施后研究区凸显的主要问题有保护区部分区域由于植被盖度增大,积累生物量提高导致草原防火压力增加;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扩大,草场破坏度增大;产业转型后对农牧民的社会关注度不够,期望提高补助标准或保底资金。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新疆经济增长和教育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疆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新疆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两者存在某种长期的均衡关系,新疆教育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就增加0.120 4个百分点。(2)新疆的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对教育投入有促进作用,但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作用。基于此,新疆要全面加大各级各类教育投入力度,即要覆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各个领域,才能彻底提高地区教育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苏芳  郑亚萍 《干旱区地理》2018,41(4):826-832
劳动力转移的行为和经历对贫困农(牧)户的生计产生了并继续产生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并构成了留守家庭成员进行新的生计选择的背景和前提条件。在资本变动和要素约束下,西部民族地区农(牧)户进行着不同的生产决策,并形成不同类型的生计策略。以甘南牧区为例,通过解析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变量,总结典型的劳动力转移农(牧)户家庭主要的生计策略模式,揭示了甘南牧区劳动力转移对留守农(牧)户生计策略选择的作用关系,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结果表明:转移劳动力文化水平、劳动力转移的外出时间、务工去向与转移劳动力工种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农(牧)户生计策略的选择。这可为西部民族地区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劳动力资源利用政策,促进当地农(牧)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is a multi‐sited ethnography of cross‐border rubber cultivation between China and Laos. Smallholder minority rubber farmers from Xishuangbanna (China) have forged successful informal share‐cropping arrangements to grow rubber trees on the land of relatives and friends in neighbouring Laos. By becoming rich and entrepreneurial rural citizens, Akha and Tai farmers have also, in their own eyes, raised their own ‘quality’ (suzhi) and see themselves as ‘modern’. By examining various meanings of ‘modern’ in China, and contrasting the rubber farmers' experience with Jacob Eyferth's notion of rural ‘deskilling’, this paper shows how through learning to plant, cultivate and tap rubber, these farmers have taken on the discipline and technical knowledge of ‘modern’ workers and become ‘skilled’. By rising in ‘quality’, minority farmers on China's periphery challenge the entrenched binaries of urban/rural, modern/backward, prosperous/poor and Han/minority nationality. Xishuangbanna minority farmers acknowledge that they are also ‘backward’ in the Chinese social hierarchy, but their extension of rubber cultivation to kin and others in Laos has confirmed their modernity as dispensers of development, technical know‐how and ‘superior’ Chinese culture to Lao farmers who are ‘backward and poor’. In contrast to large state rubber farms that have failed to establish rubber plantations in northern Laos, minority farmers have created regionalization.  相似文献   

13.
草原作为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对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畜牧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草原生态承载力有限,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压力的不断增加,对草原的过度利用导致草原生态破坏严重,草原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为了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2002年前后国家在草原破坏严重的地区实施禁牧政策。政策实施以来,草原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生态效果明显,但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探索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利用效率和存在的问题可为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对北方农牧交错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典型禁牧区的研究,从禁牧政策的效益、问题和农户支持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主要结论包括:(1)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承载力低,生态赤字严重。(2)禁牧政策虽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很大作用,但在一些禁牧区,当地政府不能因地制宜实施禁牧政策,再加上配套实施和基础设施滞后,草场界限模糊以及政策宣传和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了新的草原退化,草原生态恢复大打折扣。(3)禁牧政策实施对农户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部分农户无法顺利完成生计方式的转型,又因生态补偿标准低和补偿有失公平等问题无法弥补禁牧造成的经济损失,导致农户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加深了生态环境与农户生计之间的矛盾,部分农户对禁牧政策的支持度较低。  相似文献   

14.
李玉恒  宋传垚  阎佳玉  刘彦随 《地理研究》2019,38(11):2595-2605
农民增收是体现不同发展阶段农户生计适应性与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本文采用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分析了1995—2015年中国农民增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发现了农户生计对经济发展的响应呈现显著的时空差异性特征。2009年成为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开始降低的拐点。中、西部地区由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增收难问题早在2005年就已显现,东部地区在2012年开始出现农民增收难问题。城镇化发展、地区科技投入均有助于农民持续增收,而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制约了其提高生计水平和获取稳定收入的能力。应着力推进村镇化发展与乡村转型,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为农民自我发展创造机会与平台,提升其生计水平与应对外界发展环境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理论为理解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提供了新思路与分析框架。本文采用风险—适应能力指数评估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构建气候变化与政策实施双重驱动的农牧复合型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评价体系,对1952—2017年达茂旗建旗以来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循环演化的阶段、特征、主控因子及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 乡村人地系统经历了重组—快速发展阶段(1952—2002年),人口数量增长260%,耕地面积增长13%,牲畜数量增长134%,草场面积退化增加了16.33%;快速发展—稳定守恒阶段(2003—2010年),人口数量增长2.8%,耕地面积减少2.3%,牲畜数量减少13.6%,草场退化面积减少10.7%;稳定守恒—释放阶段(2011—2017年),人口数量减少2.6%,耕地数量减少0.2%,牲畜数量减少10.6%,草场退化面积减少3.8%。②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指数时间上呈现出缓慢上升(-0.016~0.031)、缓慢下降(0.031~0.003)、快速上升(0.003~0.088)的变化过程,空间上呈现“中部高度适应、北部中度适应、南部低度适应”格局。③ 1990—2000年系统适应性演化主控因子是人均有效灌溉面积(22.31%)、人均牲畜头数(23.47%),2005年是土地沙化程度(25.06%)、土地利用强度(21.27%),2010—2017年是农牧民人均收入(20.08%)、人均牲畜数量(18.52%)。④ 在气候暖干化与政策实施驱动下,农牧户与乡村社区两个尺度主体相互联系构成了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循环演化层级结构,尺度间的关联作用影响着不同尺度主体适应行为,从而影响系统适应性循环演化趋势,使系统结构与功能呈现“协调—不协调”的循环往复波动发展态势。同时,小尺度的农牧户生计适应行也深刻影响着乡村人地系统未来的演化方向。  相似文献   

16.
河南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需求意愿调查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和需求,一直是影响农村教育质量和农村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决策因素.而城市化决定着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基本走向,使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与农民需求出现严重偏差,如何均衡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成为关注的焦点,但"自上而下"的研究往往脱离农民的实际需求意愿."自下而上",即以农民的需求意愿为着眼点进行调查访谈,整理分析表明,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存在着"一元化"教育观和"知识至上"知识观的教育认知问题,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存在总量投入不足和存量结构失衡的问题.基于此,提出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应从农民的需求意愿出发,扩大各级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比重,从法律层面给予支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转变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强化农村可持续教育的基本对策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张家界农户乡村旅游脆弱性评价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张家界7个村庄334户农户为研究对象,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不同类型农户脆弱性指数以及脆弱性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 农户乡村旅游脆弱性类型可分为意识脆弱型、社交脆弱型、人力脆弱型、发展均衡型和全面脆弱型5种类型;② 总体脆弱性方面,不同类型农户的总体脆弱程度均为脆弱,各自脆弱性指数不一,且非旅游农户高于旅游农户;③ 因子脆弱性中除社交脆弱型农户的民俗文化因子脆弱性指数高于农户认知因子脆弱性外,其他类型农户的人力素质、社会网络、生计资本和农户认知等4个因子脆弱性指数均高于政策制度、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等3个因子脆弱性指数;④ 人力、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因子是影响农户乡村旅游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最后,从提升生计资本、传承民俗文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降低农户乡村旅游脆弱性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文龙  匡文慧 《地理科学》2019,39(1):131-139
草原牧区旅游发展是牧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以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地牧户为研究案例,分析草原牧区旅游发展对牧户生计的影响。研究结果:草原旅游使牧户生计模式分化为纯牧户、务工主导型、旅游主导型、旅游专营型,且呈现纯牧户向务工主导型牧户过度,务工主导型牧户向旅游主导型牧户过度,旅游主导型牧户向旅游专营型牧户过度的一般演替规律;草原旅游发展总体上提高了牧户的生计资本存量,但不同类型牧户生计资本存量具有显著差异,生计资本存量由高到低排序为:旅游专营型牧户、旅游主导型牧户、务工主导型牧户、纯牧户; 牧户参与草原旅游,准则层因子障碍度由大到小排序为: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障碍度指数前6位的指标层因子分别是:成人受教育程度、成人劳动力人数、借债情况、社团网络、生产生活设备、社会参与;不 同类型牧户参与草原旅游发展的首要障碍因素不同,纯牧户是受教育程度,务工主导型牧户是家庭人均收入,旅游主导型与旅游专营型牧户是借债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