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朱元林 《冰川冻土》1996,18(4):373-373
我国冰川冻土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第五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在兰州召开朱元林(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730000)由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及其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冰芯与寒区环境实...  相似文献   

2.
《冰川冻土》征稿简则一、《冰川冻土》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联合主办的冰川学、冻土学学术刊物。它的任务是:反映我国冰川学、冻土学领域中最新的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冰川冻土》以中文出版,附有英文论文题目、作者及...  相似文献   

3.
一片丹心照冰川──沉痛哀悼张祥松同志MourningforProfessorzhangXiangsong¥//谢自楚,黄茂桓,苏珍,刘潮海(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730000)著名冰川学家、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张祥松研究...  相似文献   

4.
横断山冰川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和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冰川冻土研究室组成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冰川组,围绕研究横断山区现代冰川之基本特征,先后有三十多名冰川工作者,自1981年6月至1983年8月,对横断山区的玉龙山、白芒雪山、梅丽雪山、雪宝顶、雀儿山等山脉的现代冰川进行了考察。考察项目有冰川、冻  相似文献   

5.
为了庆祝有专门组织的我国冰川冻土科学研究事业开创三十年,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联合,于1988年1O月5日至9日在兰州西北宾馆举行了第四届全国冰川冻土学术会议。我国冰川冻土科学事业的开拓者施雅风教授和当年参加祁连山冰川考察的老兵们,与后来陆续进入这一行列的中青年科学家共142人聚集一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交流最新成果,大家心情特别激动。  相似文献   

6.
马东涛  李爱弟 《冰川冻土》2014,36(6):1609-1614
正0引言2014年4月27日16:00,我国泥石流科学研究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李鸿琏先生在兰州辞世,享年82岁.李鸿琏先生自1958年大学毕业后,追随我国冰川冻土和泥石流科学创始人施雅风院士开始从事冰川和泥石流研究,对我国泥石流科学研究事业的开创、发展和  相似文献   

7.
评《天山积雪与雪崩》刘潮海(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730000)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谢自楚研究员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地理研究所И.B.谢维尔斯基院士等主编的《天山积雪与雪崩》一书,于1996年6月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  相似文献   

8.
张明义 《冰川冻土》2019,41(3):749-750
正2019年6月28-30日,第一届全国冻土工程与寒区环境学术会议暨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研讨会在兰州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会议开幕式由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青柏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赖远明院士和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主任马巍研究员分别致辞,对参会代表致以热烈欢迎。在报告环节,中山大学刘建  相似文献   

9.
天高云淡,金秋9月,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迎来了它不惑之年的庆典,更为欣喜的是恰逢施雅风院士八十寿辰,今天,我们冰川冻土学界的同仁在此讨论先生的学术思想.值此双庆双喜的时刻,我代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全体职工及学术界的朋友和同仁,怀着...  相似文献   

10.
在历时十年的灾害性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后,中国的科学技术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1978年是中国冰川冻土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科学院在原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的基础上分建了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派出了冰川学代表团访问瑞士、法国和英国,结束了以往的孤立状态;举行了第一次中国冰川冻土学术会议,会议上宣读和印发了178篇论文或摘要。1979年创办了《冰川冻土》学术期刊。1980年举行了冰川冻土测试技术会议,宣读论文62篇,并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学分会。下面简单叙述1978至1980年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若干工作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黄茂桓 《冰川冻土》2016,38(3):864-866
正我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雷玉钧处长私交不多,大多是公务.我是1961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冰川冻土室(冰川所前身);他比我晚一年进入冰川冻土室,负责业务处.不久就流传许多雷处长抠门的传闻.那是计划经济年代,研究、办公需用一切物品,哪怕是一个信封,都得填领料单,经他批准,然后到库房去领.未经允许,不得自行采购.他崇尚节约,先给批一半,说省着用,实在不够再领.  相似文献   

12.
施雅风 《冰川冻土》2003,25(4):479-481
1974年初,外经部、交通部和总后勤部联合给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下达任务,要求派冰川考察组对影响中(国)巴(基斯坦)公路建设的巴境内喀喇昆仑山区巴托拉冰川考察,以二年时间摸清该冰川的运动变化特征,提出中巴公路通过方案.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日本极地研究所和北海道大学应用物理系组成的西昆仑山联合考察队,共15人,于1985年7-8月,对我国西昆仑山南坡进行了现代冰川、第四纪冰川、地貌、冻土和气候等学科的科学考察。西昆仑山是我国现代冰川作用的中心之一,发育有大型的山谷冰川、宽尾冰川、平顶冰川。南坡共有冰川428条,冰川面积1628.3平方公里,冰川储量260.3497立方公里。北坡冰川更为发育,约有1300余条,  相似文献   

14.
《冰川冻土》1998,20(3):209-212
1998年5月5日至5月8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举办了以“冰芯研究与全球变化”为主题的国际高级讲习班参加这次高级讲习班学习的除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科技人员和研究生外,有许多来自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地学各所和兰州大学...  相似文献   

15.
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10年来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忠勤  叶佰生 《冰川冻土》1998,20(3):280-286
文章详尽地回顾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10年来在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方面民取得的成果,并对其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我国阿尔泰山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以哈拉斯冰川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阿尔泰山是我国纬度最高(45°47'—49°10'N)、又唯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冰川区。虽然一些国内外学者曾在中、低山进行过地质地貌调查,也涉及到第四纪冰川作用,但有关现代冰川的考察研究却是空白。 1980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组织了阿尔泰山冰川冻土考察队,首次对阿尔泰山最大的山谷冰川,即哈拉斯冰川(5 A255E21)进行了半定位研究,观测了该  相似文献   

17.
阿尔泰山是中、苏、蒙三国的界山,也是我国纬度最北的山脉之一。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独特,许多特殊的自然现象早为地学界和旅行家们所关注。1980年夏,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组成一支包括冰川、冻土、水文、气候等专业十  相似文献   

18.
利用数据库提供的文献详细信息,从文献计量分析的角度,基于对1979-2009年《冰川冻土》刊载论文的数量、学科分类、研究地域、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等指标的年际分布量化,分析了该刊所关注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变化,探讨了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组织机构分布与研究人员组成的区域变化.结果表明,31 a来《冰川冻土》的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波动性快速增长趋势,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这种增长尤为明显;相关研究机构具有明显的地域相关性,主要集中冰川冻土分布区周边,近来东部地区的部分综合性院校的加入表明国内对冰川、冻土及相关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强;冰川地貌、多年冻土、气候变化、青藏高原和青藏铁路为该刊出现频次最高的5个关键词,其中气候变化作为最高频年度关键词出现11次,反映了《冰川冻土》关注的研究热点.《冰川冻土》刊载的论文被CSCD和SCI引用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不断提高,说明了学界对冰川、冻土及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强.另外,由于新兴研究力量的兴起和研究者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需求,导致该刊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这对未来我国冰川冻土研究成果的国际推介和期刊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9.
今年3月21日是我国冰川冻土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冰川学家和地理学家施雅风先生七十岁寿辰。为了研究和学习施雅风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组织管理经验,回顾他为冰川冻土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4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联合举行了施雅风先生治学思想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50多人,大部分是副研以上的高级研究人员。他们通过自己亲身体会和感受,畅谈了施先生的治学思想,主要为:(1)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治学作风。施  相似文献   

20.
1986年,我个人进行了长江全程飘流。在长江源头地区,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唐邦兴教授、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蒲健晨同志一起到达姜古迪如冰川考察。在我的《长江源头地区的考察报告》中,明确叙述了关于“长江双源”的观点,即当曲、沱沱河同为长江之源。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