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茶园生态系统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年作者及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一般茶园(非F污染区,非高F地质背景区)生态系统F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估算茶园生态系统各子系统F的库容和库之间的F流量,分析茶园生态系统F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茶园生态系统F的惰性库:调节库:活动库为239:4:1,活动库占总库容的比例高达0.41%,其比例是非常高的;2...  相似文献   

2.
根据近年作者及国内相关研究数据,分析茶园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Al的库容、循环流量和速率,提出茶园生态系统Al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生态系统Al的惰性库、调节库和活动库之比为10 000∶200∶1;Al的内外循环量都很大,分别达51.89 kg.hm-2.a-1和33.48kg.hm-2.a-1;调节库和活动库Al的周转速率非常快,年更新率分别达0.34%和55.48%,体现了其他生态系统所没有的特别高的Al循环特征;茶园Al循环导致了土壤的加速酸化、无机态Al向有机结合态Al的转化和生态系统中有机结合态  相似文献   

3.
根据近年作者及国内相关研究数据,分析茶园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Al的库容、循环流量和速率,提出茶园生态系统Al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生态系统Al的惰性库、调节库和活动库之比为10 000∶200∶1;Al的内外循环量都很大,分别达51.89 kg.hm-2.a-1和33.48kg.hm-2.a-1;调节库和活动库Al的周转速率非常快,年更新率分别达0.34%和55.48%,体现了其他生态系统所没有的特别高的Al循环特征;茶园Al循环导致了土壤的加速酸化、无机态Al向有机结合态Al的转化和生态系统中有机结合态Al的不断积聚.  相似文献   

4.
福建建瓯万木林柑橘与锥栗凋落物数量、组成及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1-12月,对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保护区内的柑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和锥栗(Castaneahenryi)凋落物的组成及动态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柑橘和锥栗的年凋落物量分别为2315.47±149.02kg·hm^-2·a^-1和2414.62±211.05kg·hm^-2·a^-...  相似文献   

5.
2010年1-12月,对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保护区内的柑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和锥栗(Castaneahenryi)凋落物的组成及动态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柑橘和锥栗的年凋落物量分别为2315.47±149.02kg·hm^-2·a^-1和2414.62±211.05kg·hm^-2·a^-1,凋落物均以落叶为主,分别占到年总凋落物量的57.6%和50.7%,落花和落果在凋落物中所占比例较大;经方差分析检验,柑橘和锥栗的落枝、落花和杂物差异显著(P〈0.05),其他组分差异不显著;柑橘与锥栗凋落物量季节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柑橘凋落物量在3月和7月出现2次较大峰值,而锥栗凋落物量峰值则出现在6月和11月.  相似文献   

6.
以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于2009--2012年原位模拟氮沉降(对照,CK,0kg·hm^-2·a^-1、低氮LN,30kg·hm^-2·a^-1和高氮HN,100kg·hm^-2·a^-1),分析亚热带阔叶林(罗浮栲、浙江桂)和针叶林(杉木)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变化,以探究土壤不同层次、不同植被类型和凋落物是否去除条件下土壤可溶性碳对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针叶林土壤不同层次可溶性有机碳的差异较大,表层0~15cm在HN水平下最高;而15~30cm和30~40cm在LN水平下最高,HN水平下15—30cm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而阔叶林(罗浮栲、浙江桂)15—30cm和30—40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随施氮水平有小幅度的升高.通过模拟氮沉降前后表层土壤(0~15cm)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比较,发现针叶林和阔叶林对氮沉降的响应存在差异,氮沉降后瞬时效应显示,杉木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氮水平而降低,但阔叶林并没有降低,甚至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在罗浮栲林.土壤自身碳含量的差异也是影响其响应氮沉降的重要因素;且模拟氮沉降后瞬时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长期结果,而凋落物去除处理的效果短时间还无法观察到.  相似文献   

7.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贮存库.采用平均标准木法与收获法估算福州市南江滨公园内的3种(南洋杉、番石榴、黄花槐)片林及其毗邻草坪的生物量与碳贮量,结果表明:南洋杉平均单株生物量为27.52kg,番石榴为48.60k,黄花槐为15.08kg;其中树干是主体,占整株生物量的58.0%~69.4%;3种林木的根系生物量也较高,占整株生物量比例达25%以上,其中黄花槐最高,达到33%;3块草坪生物量分别为31.11t·hm^-2(南洋杉毗邻草坪)、21.00t·hm^-2(番石榴毗邻草坪)、33.07t·hm以(黄花槐毗邻草坪);片林各器官的碳含量比较接近(除叶在41%左右外),波动范围为45.8%-47.2%,草坪各器官碳含量较低,波动范围为36.5%~41.3%;3种片林的植被碳贮量分别为24.69t·hm^-2(南洋杉)、38.19t·hm^-2(番石榴)、17.71t·hm^-2(黄花槐);3块草坪的植被碳贮量分别为12.47t·hm^-2(南洋杉毗邻草坪)、8.48t·hm^2(番石榴毗邻草坪)、13.21t·hm^-2(黄花槐毗邻草坪).  相似文献   

8.
百喜草治理对退化红壤生态系统碳库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蚀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后生态系统碳库变化的研究对全面认识生态恢复的作用以及碳汇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地位于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本文以采用种植百喜草治理侵蚀退化地上典型“小老头”马尾松林(百喜草治理地)为对象,以相邻的未治理地为对照,研究生态系统及其各个分室碳库的变化.结果表明:侵蚀地种植百喜草治理后生态系统、乔木层及土壤层碳库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地,分别是对照的2.32倍、5.23倍和1.81倍.乔木层各器官碳贮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地(P〈0.05),其中树干碳贮量增量最大.与对照地土壤相比,表层0—20em土壤碳贮量增量高达5.84t·hm^-2,同时土壤深层(20~100cm)碳库增量(6.04t·hm^-2)与其相当.对照地的土壤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库的比例为70.88%,而百喜草治理地的土壤碳库所占比例下降至55.28%,表明侵蚀地种植百喜草治理后生态系统碳库分配趋于合理.因此,从森林碳汇与可持续经营角度出发,种植百喜革治理侵蚀退化红壤是一项可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根据定位观测的数据,探讨了2代杉木人工林幼林造林后6—9年凋落物数量及其养分特征,结果表明,在4a中,杉木幼林向林地输入凋落物共为1408.67kg·hm^-2,年均凋落量352.17k·hm^-2,6~9年的各年凋落量占总凋落量的比例为:19.84%、21.93%、28.51%、30.99%;在年凋落量中枝叶占多数,6~9年枝叶凋落总量分别为:233.43kg·hm^-2、264.80kg·hm^-2、334.09kg·hm^-2、354.11kg.hm^-2,年总凋落量、年枝叶凋落量均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加.在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夏季和秋季杉木幼林内凋落物的总量较多,冬季和春季较少,而2005年春季凋落总量最多,冬季最少.在凋落物各组分养分归还量中,杉木叶和其他叶N、P、K和C归还量较多,且年变化较大,杉木枝、其他枝、虫粪和碎屑N、P、K和C归还量较少,年变化亦较小.  相似文献   

10.
福州城市森林凋落物动态及其归还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11月q011年10月,通过对福建省福州市区江滨公园内番石榴、南洋杉和黄花槐3种人工林的凋落物动态及其归还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石榴、南洋杉凋落物量在4月和9月出现凋落高峰,而黄花槐凋落物量在4月和8月出现凋落高峰;亚热带城市森林凋落高峰主要受降水量、气温和人为因子共同影响;黄花槐、番石榴和南洋杉年凋落物量分别为6030.11±422.17、9701.21±657.30和8662.58±291.12kg·hm^-2·a^-1,黄花槐、番石榴和南洋杉凋落物碳含量在40.9—41.5%,凋落物c归还量分别为2466.31±175.20、4026.00±270.81和3568.98±119.07kg·hm^-2;树种和林分密度是各林分凋落物年归还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单株凋落物年归还量主要受林分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江苏宜兴茶园若干元素的生物循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补拙  陈复振 《地理科学》1995,15(3):259-265
  相似文献   

12.
33年生福建柏人工林碳库与碳吸存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通过对福建三明33 a生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和碳吸存的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人工林碳库总量为 236.317 t/hm~2,低于杉木林(244.008 t/hm~2),其中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碳贮量分别占碳库总量 55.92%和44.08%。杉木人工林的林下植被和枯枝落叶层碳贮量分别是福建柏人工林的1.19倍和1.20倍。福建柏人工林乔木层有机碳年均积累量 11~20 a阶段达最大值,为 5.576t/hm~2·a~(-1),而杉木人工林最大值(5.817t/hm~2·a~(-1)较早出现于6~10 a阶段。福建柏人工林乔木层32至33 a碳净固定量为9.907 t/hm~2·a~(-1),折算成 CO2为36.326 t/hm~2·a~(-1),是杉木人工林的1.54倍,其中凋落物和死细根碳当年归还量分别为3.769 t/hm~2·a~(-1)和1.647 t/hm~2·a~(-1),分别是杉木人工林的1.75倍和1.31倍。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热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ndsat TM/ETM+数据的热红外波段,通过单通道算法,反演了中国热带西双版纳地区的地表温度,并对西双版纳地表温度演变的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研究期间,西双版纳土地利用/覆盖发生了剧烈变化,有林地面积不断减少,旱地、灌木林、茶园与橡胶园面积不断增加;(2)旱地、荒草地、茶园、建设用地的地表真实温度的平均值较高,水体和有林地的平均温度较低;(3)旱地、灌木林、有林地、荒草地和橡胶园对区域的热效应贡献较大,水体、水浇地、建设用地、滩涂和水体的热效应贡献较小;有林地的热单元权重有不断减少的趋势,灌木林与旱地的热单元权重有不断增加的趋势;(4)西双版纳土地利用/覆盖的剧烈变化改变了区域地表温度的分布格局,最终可能会导致地方气候变化。需要进一步开展西双版纳地区LUCC—气候—生态系统耦合研究,深入研究区域LUCC特别是橡胶园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气候/生态效应、气候变化与LUCC过程的互馈机制,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选取武夷山甜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枝落叶层、土壤层进行了碳贮量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不同器官的含碳率表现为:C皮〉C叶〉C干〉C枝〉根,灌木层不同器官的含碳率表现为:C干〉C枝〉C根〉C叶,草本层是地上部分含碳率大于地下部分,枯枝落叶层的含碳率表现为:C叶〉C枝〉C果,土壤层的含碳率随着土壤...  相似文献   

15.
贡嘎山垂直带林分凋落物及其理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罗辑  程根伟  陈斌如  李伟 《山地学报》2003,21(3):287-292
本文研究了贡嘎山东坡垂直带森林凋落物量、凋落物特征及其N、P、K、有机碳的归还量,并探讨了它们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分布于海拔2200m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3050m峨眉冷杉和林线峨眉冷杉的凋落物量依次为:3811.017、2809.925、2908.501 kg·hm~(-2)·a~(-1);N、P、K的归还量依次为:66.577、34.850、40.758 kg·hm~(-2)·a~(-1)。贡嘎山东坡海拔2200m至3580m天然林乔木层的年凋落物量随水热条件的变化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乔木层的年凋落物中阔叶成分逐步消失,针叶成分从无到有,地衣、苔藓所占比例逐渐减小,碎屑所占比例也趋于减小。  相似文献   

16.
利用GIS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在分析千岛湖镇1993~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其变化的驱动力,揭示了千岛湖镇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以城镇及工矿用地的输入和林地的输出为主要特点;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和其它未利用地的转出面积超过转入面积,而园地、其它农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城镇及工矿用地则相反;自然因素、城镇化、农业结构调整、比较经济利益、交通条件和政策因素是引起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距一级干道的距离是最重要的自然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7.
草地是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优势的生态系统,在时间尺度上对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判断区域生态系统处于改善或退化的主要途径。基于野外调查和遥感分类解译划分的河西走廊荒漠化草地基础数据,首次建立了河西走廊不同类型、不同程度荒漠化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和修正方案,评估了第三次(2004年)、第四次(2009年)和第五次(2014年)荒漠化监测期河西走廊荒漠化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及服务价值结构。结果表明:(1)2004—2014年间河西走廊草地荒漠化呈现轻微逆转趋势,荒漠化草地面积由519.7万 hm2减少至357.7万 hm2;(2)10年间河西走廊荒漠化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以损失为主,损失量达209亿元;(3)河西走廊荒漠化草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在时空分布、荒漠化类型和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4)河西走廊荒漠化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倾向于气候调节、净化环境和水文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