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四种地图投影法微分公式(平展法)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这四种公式郎黑尔默特公式、赫里斯托夫公式、博德米累尔公式和奥凯夫公式(奥凯夫的等参数法),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然后指出了所有这些公式是最一般的公式,即赫里斯托夫公式的特殊形式.在推导博德米累尔方法中的方向改化和距离改化,以及赫里斯托夫方法中的长度畸变和角度畸变时,本文利用了奥凯夫的等参数法.奥凯夫应用了张量和流形推导出他的由于等参数法所引起的长度畸变公式.木文利用非常简单但却严格的方法来研究等参数法的理论根据和它的精度.最后本文还对这四种微分公式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在国防和沿地球表面导航工作中时常需要长距离(大于1000公里)的大地线长度,但不需要计祘到毫米或厘米的(米专)度,计祘的误差不大于10米即可,例如在航空或航海所用的无线电导航(劳兰导航或奥米加导航)工作中就是这样。这时通常使用的公式有两种,皆只考虑地球椭球扁率的一次方项,忽略二次方项。第一种使用改化纬度,第二种使用大地纬度。实际计祘结果表明,第一种的(米专)度较好一些。作者用第一种公式计祘了三条长大地线,其结  相似文献   

3.
§6 格罗斯芒公式(注四)我们利用格罗斯芒的公式来扩充布特凯维奇的公式,所以首先介绍格氏的公式。格罗斯芒根据下面的基本思想导出他的公式。他先导出从3°带变到6°带的公式见下面式(61),该式也可用在从地方性的高斯坐标系统变为统一的投影带。他利用等量坐标系统先把3°带的高斯坐标系统还原到椭圆体上,然后再把椭圆体的表面正形描写到6°带的高斯坐标系统内。用级数回求法求出从  相似文献   

4.
自适应距离和模糊拓扑优化的模糊聚类SAR影像变化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建明  史文中  邵攀 《测绘学报》2018,47(5):611-619
针对模糊聚类算法的不足,结合差分影像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距离(adaptive distance)和模糊拓扑(fuzzy topology)理论的SAR影像变化检测技术框架(FATCD)。FATCD首先基于自适应距离公式提出一种自适应的样本到聚类中心的距离计算方法,优化了聚类过程中像元隶属度的计算公式,提高了模糊隶属度函数的准确程度;而后利用模糊拓扑理论改进传统去模糊化方式最大隶属度原则,从而增强了去模糊化过程。借助这两点,FATCD提高了模糊聚类变化检测的性能。两组真实SAR影像数据的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5.
基于日本的获原子幸男大地水准面高截断系数Qn(t)和垂线偏差Cook截断系数qn(t)的递推公式,本文推导了惯用大地水准面高截断系数Qn(ψ0)和垂线偏差截断系数Rn(ψ0)的递推公式,并列出了利用最小平方逼近方法改化Stokes积分核以加速级数收敛的公式和改化后的截断系数。  相似文献   

6.
丁佳波 《地图》1998,(3):10-11
等角航线又名恒向线,在椭球面上它是与经线方向保持定角α的航向线。如图1所示,设Sl为等角投影面上等角航线的表象,该等角航线的航向角为α,坐标方位角为Φ。P点的子午线收敛角为γ,根据微分几何学[1]关于曲率的定义,可以写出等角投影面上的经、纬线和斜航线的曲率公式,令P点图1等角投影面上的等角航线的子午圈曲率半径为M和卵西圈曲率半径为N,投影长度比为m,则有:或者下面分析常用等角投影面上的等角航线的曲率情况:(1)墨卡托投影面上(基准纬度中0)代人(1)、(2)、(3)式得到:凡一K,=KI—0说明等角航线被表象为…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用光电测距仪测定控制网起始边,按规定四等三角网,当起始边的高差在100S米(S为边长以公里为单位)以内时,改化平距(改平)用的高差可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求得,否则就必须用水准测量方法求得。这里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8.
常系数高斯正形投影公式有二种:即赫里斯托夫公式和雷托伐尔采夫公式,本文的主要目的为扩充这二种常系数投影公式,使其适用于我国的最南部,并将公式的形式略加改变,使其计算简单。赫里斯托夫公式是在半年以前扩充的,现在将赫里斯托夫公式化为雷氏公式。其内容为:一、总述;二、将赫里斯托夫的常系数公式扩充到八次项(原来的公式仅到五次项),并研究公式的精度;三、化为雷托伐尔采夫公式的形式;四、算例(包括正算和反算);五、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测地主题正反解解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由测地坐标系中大地线的微分方程式推导出其微分关系式,得出在地球椭球面上基于测地坐标进行正反解的算法和公式,它与大地主题解算公式相比,更为简捷明了。由实际计算数据表明,对于100km以下的距离解算,它亦能达到相当高的精度。因此测地坐标的点位表述不仅可用于DEM和GIS三维可视化,也可用于三维GIS建模以及空间度量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电磁波测距仪测得距离值是对一特定大气条件而言的,它可能和野外条件不同,因此,测得的距离必须施加观测时大气条件与参考条件不一致的改正。根据从紫外线到近红外辐射的色散理论公式表示的科学研究结果,推导了折射率差改的原始公式。本文按年代先后阐述了适合测量员和工程师使用折射改正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远中距离大地主题正算的直接解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扩充和改进了贝塞耳和文献[2]的公式。利用三角级数回求法消除了这两种公式在正算中的逐渐趋近过程;同时还分别导出了这两种公式在高精度(0″.0001)和低精度(0″.01)时的实用公式,并编制了相应的数字表,这些数字表篇幅很小,且适用于任意椭圆体.最后本文导出了一组适用于中距离的严密公式(达s~7项),当这个公式用于中距离或低精度的主题正算时,很多高次项均可略去,因而计算工作比较方便。  相似文献   

12.
电子测距仪(EDMs)在某一气象条件下所显示的距离值可能与野外条件并不对应。由于测量时的大气条件与参考条件存在着差异,因此所测距离必须经过改正。原始的改正公式经研究发展为包括从紫外幅射到近红外辐射的色散理论。本文按时间顺序论述被测量员和工程师采用的公式的发展与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地理空间的度量不宜再采用借助地图投影转换到欧氏空间内的近似解决途径,在定义了大地线尺度作地理空间度量的基础上,采用地图代数完成了全形态(点、线、面)图形在地球尺度空间的精密距离变换,并生成了相应的Voronoi图,为地球上相应于距离的各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严密、合理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如何推求基线(大地线)的平行线是基于椭球面划界技术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在研究了大地线平行线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通过对大地线进行加密来构造大地线平行线的算法,该算法在国家间海域划界中得到了很大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改化观测方程,将有色噪声观测值转化为白噪声的虚拟观测值,用白噪声逐步拟合推估公式进行计算。递推公式的第一步是拟合推估,第二步以后实际上是滤波。  相似文献   

16.
以足够的精度推导出工程测量中适合任意高程面的电磁波测距边高程归化的通用公式,该公式有助于对边长归算问题的理解和便于工程应用。并对工程测量中高程归化、距离改化公式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了有益的结论,可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大地线极点归化纬度求解问题,通过利用两个白塞尔微分方程,结合克莱劳定理正弦形式和球面直角 三角形Napier通用规则,推演得到白塞尔球面弧长σ和球面经差ω 的归化纬度表达式,结合表达式得到椭球面经差 和白塞尔球面弧长的微分关系式。通过已经推得关系式,引入三角函数,最终得到椭球面和白塞尔球面之间经度缩 量的具体表达式和经度缩量之差的严密关系式。巧妙地分离了大地线流动点和最高点的归化纬度,得出大地线极 点的归化纬度迭代计算式,最终求解大地线极点归化纬度。最后将此方法进行实际应用,与传统方法得出结果对 比,证明此方法计算大地线极点归化纬度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将象片改化为水平象片,从而应用前方交会公式解算高差,就必须已知象片的倾角α_x~0、α_(y_0)~0而α_x~0、α_y~0应该是象片的绝对倾角在该象片所在的象对内的基线系统(即以垂核面作为XOZ平面)的两个分量。根据现有中测法的计算方法,最后算得α_x~0、α_y~0实际上是经过了两次改化:先将近似值α_x、α_y改化为整个航线的统一座标系统,然后再改化到各象对的基线系统中去。这样就绕了一个弯子,理论上被复杂化了,特别是在改化的计算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符号δ_1α_(x_л)、δ_1α_(x_д)、δ△τ、δα_x象对等等。而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希望经过一次改化,直接求得基线系统内的象片倾角α_x~0、α_y~0。这样不仅在理论上将问题简单化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简化假定倾角的改化计算。  相似文献   

19.
一.两种椭圆体大地测量工作是在起伏很大的地球自然表面上进行的,这些测量结果首先是依相应的公式投影到大地水准面上。由於大地水准面的形状非常复杂,而且在整体上不可确知,因此就不可能依据这样的表面来作进一步的计算和决定各大地点的坐标,而不得不采用在形状上充分  相似文献   

20.
前言众所周知,角度观测的三角测量分组平差法,通常是把不重迭的图形条件作为第一组,其他条件作为第二组。单独解算第一组条件,极易求得第一次改正数和概略平差角。这时,第二组条件方程式,或者按乌尔马耶夫规则改化其系数,或者不进行改化系数的计算,而按类似史赖伯第一法则的方法,把第二组条件的系数,以三角形为单位求和(称为和方程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