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石耀霖  刘杰 《地震学报》1998,20(4):363-372
基于断层网络的弹簧-滑块-阻尼器力学模型而提出的细胞自动机模型,产生了具有确定性混沌的人工合成地震目录.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仅利用地震目录反演原系统的某些特性,直至在一定时限内预报合成地震.我们运用一种改进了的应力释放统计模型,从合成地震目录中较成功地反演了系统应力的时间变化,但根据应力变化对地震发生进行有效的概率预报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地震资料精度和完整性对地震危险性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邵辉成  谢家树 《地震学报》1996,18(4):494-501
针对现有地震目录中存在的不完备性问题,提出了考虑不同精度和完整性估计地震危险性参数的极大似然法.作为一个例子,计算了汾渭地震带和陕南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参数.并在此基础上用单参数和多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对参数的敏感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震震源深度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段星北 《地震学报》1997,19(6):590-599
利用宏观地震震源深度公式和完整宏观地震震源深度公式,计算了中国地震目录等书刊上的宏观地震场(等震线图)资料,得出震级为8.6~3.0的200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研究了它们的地理分布,可见中国地震以浅源地震为多.震源深度<9 km者在200次中有162次(81.0%).其中深度<5 km者有111次(55.5%),此种浅震多分布在南北地震带邻近各省,少数散布在除浙江省以外的各省.深度在10~20 km的中深地震较少,仅32次(15%),多半分布在南北地震带及新疆西部、陕西、山西和山东(沿郯庐断裂带并过海至东北).深度超过20 km的深源地震很少,散见于云南南部及内蒙东端.   相似文献   

4.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1996,18(2):156-169
1990年4月26日,在青海省共和县发生了一次震级MS=6.9地震.这次地震之后,于1990年5月7日、1994年1月3日和1994年2月16日在原震区又发生了MS分别为5.5,6.0和5.7的余震.我们分别以这几次余震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长周期记录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对该地震的长周期记录进行反褶积,提取了该地震的远场震源时间函数.无论以哪次余震的记录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反褶积的结果都相当一致.结果表明,发生于1990年4月26日的MS=6.9地震至少由两次规模相当的事件构成,两次事件的发震时刻相差约30 s.第一次事件的持续时间较短,约12 s,震源时间函数的上升时间约5 s;第二次事件的持续时间较长,约17 s,上升时间约8 s.分析分别从P波和SH波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我们注意到,从SH波中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比从P波中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复杂,表明这次地震的震源过程除了上述两次规模相当的事件外,还存在规模较小的事件.这一结果与我们由矩张量反演得到的结果以及用宽频带波形资料借助于经验格林函数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我们以较小余震对较大余震做反褶积得到较大余震的震源时间函数.结果表明,发生在1994年1月3日的MS=6.0和1994年2月16日的MS=5.7地震的震源过程相当简单,其震源时间函数为一简单脉冲.对于1990年4月26日MS=6.9地震,我们从不同台站的资料中得到的震源时间函数具有方位依赖性.然而,这种方位依赖性在3个余震的震源时间函数中几乎没有显示.从不同台站或同一台站的不同震相求得的震源时间函数的幅度存在差异,但震源时间函数在其持续时间上的积分却相当稳定,亦即从任何一个台站测得的标量地震矩相当一致. 以3个余震的记录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得到的1990年4月26日地震的相对标量地震矩分别为22(以1994年1月3日MS=6.0地震的记录为经验格林函数)、26(以1994年2月16日MS=5.7地震的记录为经验格林函数)和66(以1990年5月7日MS=5.5地震的记录为经验格林函数).据此推算,MS=6.0地震与MS=5.7地震的相对标量地震矩为1.18;MS=6.0地震与MS=5.5地震的相对标量地震矩为3.00;MS=5.7地震与MS=5.5地震的相对标量地震矩为2.54.这些结果与我们从资料中直接得到的相对标量地震矩(分别为1.15,3.43和3.05)一致,表明了作为提取震源时间函数的经验格林函数方法副产品的相对标量地震矩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很稳定的度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震活动性分区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时振梁  王健 《地震学报》1995,17(1):20-24
本文以强震为目标,考虑到各地区历史地震记载和仪器记录的完整性,以M6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强震震级频度分布和历史时期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作为衡量各地区地震活动性强弱的指标,统计了全国27个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分布状况,按其地震活动性强弱分为五类区.其中,最强为台东地震带,其M6年平均发生率M6>1;Ⅱ类区包括从帕米尔、天山、川滇以及台西等9个地震带,M6=0.12-0.34;Ⅲ类区包括华北、青藏东北缘、戈壁阿尔泰、东南沿海外带等10个地震带,其M6=0.032-0.08;Ⅲ类区除个别地震带历史上只记到7.3-7.5级地震外,其余各带都记录了M8的地震;Ⅳ类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华南和东北等6个地震带,其M6=0.01-0.03,这些带有史记载以来记录的最大地震均小于7;Ⅴ类区为我国地震活动性最低的过渡地震带,Mmax仅为5.75.强震活动的差异和周围板块构造运动和板内各块体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上的应力分布图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磊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97,19(2):129-138
在陈培善(1981)提出的由体波震级mb和地震矩M0估算环境剪应力值0的关系式的基础上,利用EDR提供的地震报告中的矩张量和震源机制解资料,得到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包含剪应力量值和T轴及P轴方向在内的应力分布图象.其中,环境剪应力的量值在全球的分布为:板块内部最高,俯冲带其次,洋脊最小.本文得出的最大主应力的水平分向与Zoback等(1989)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汤加地区的应力状态的具体分析表明:俯冲板块在浅部受压而向下弯曲,在深部受到来自下面的阻力而向上弯曲,在中深部处于较均匀的状态中.汤加板块沿海沟方向存在不均匀性,在俯冲时北部向上折起.分析了全球的应力分布后我们认为:板块是由其基底的拖曳力所驱动的;板块的运动导致了洋脊处于张应力状态,俯冲带处于压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7.
地震序列的后续显著地震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我国大陆37次6级以上地震序列的后续显著地震的时间分布特点及其跟踪预测方法.结果表明:跟踪地震序列应变释放随时间的变化是预测后续显著地震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对于超晚期强余震的预测,则需要从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着手.   相似文献   

8.
张军  庆梅 《地震学报》1996,18(1):125-127
地震前兆异常证据可信度的应用郑兆,张军,庆梅(中国合肥230031安徽省地震局)主题词专家系统,地震前兆,可信度我们曾就确定地震前兆异常证据可信度(以下简写为CF(E))的原则、思路和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郑兆,1994).根据各学科地震分析预报方法指...  相似文献   

9.
选用吉林地震台网正式运行以来记录的18次东北地区mb (mB)≥4.0深源地震资料,以中国地震台网地震目录给出的震级为标准震级,进行震级偏差统计分析,得出震级校正值.分析震级差异形成的原因,为吉林地震台网测定东北深源地震震级偏差校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概率一致的期望地震和概率一致的保守地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建文  蔡长青 《地震学报》1998,20(6):607-613
笔者分析指出,Kameda等概率一致的假想地震、期望地震或设定地震的概念,由于对概率法设防标准的理解不确切并非概率一致;罗奇峰的相应概念符合概率一致,但由于保留平均意义,结果仍然不理想.在分析指出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笔者建议采用概率一致保守地震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在概率法基础上选择有物理意义的抗震设防目标地震的新方法.在对某控制物理量,如峰值加速度作危险性分析,并按某概率水平确定其设防标准后,由有关衰减规律和潜源状况确定对应于该标准的地震或震级 距离组合. 此种震级 距离组合对应的地震对该物理量是概率一致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兼顾其它物理量(本文考虑反应谱)的破坏作用,选择保守地震取代平均地震,以更好地满足设防标准的本意.   相似文献   

11.
宁波地区的地震与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家庚  陈存国 《地震学报》1998,20(3):285-294
在分析论述了宁波地区的历史地震、地震活动性、新构造运动和断裂活动性等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地震构造环境作出了综合评价.以此评定了宁波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并作为对我国东部弱地震活动地区开展工程地震研究工作的实例.   相似文献   

12.
王泽皋  乔子云 《地震学报》1998,20(5):552-554
1资料1979年以前采用顾功叙教授主编的两本《中国地震目录》;1980年采用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制,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四级以上地震目录》;1981~1988年采用冯浩同志发表在《地震》(1981~1988年各期)上的资料;1989年以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发展了一种利用波形资料反演地震矩张量的全局方法.这种方法不依赖于初始解的选择,也不受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具体形式限制.当以记录图与理论地震图的误差函数作为目标函数时,用该方法得到的是震源最佳模型;当分别以矩张量分量某种组合的最小或最大为目标,约束误差函数在允许的界限内,能够得到震源的极端模型.由于许多震源性质可以用矩张量分量的组合表示,因此极端模型能够估计出最佳模型的不确定性范围.我们利用一真实地震的波形资料反演结果,证明了这个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康来迅  王建荣 《地震学报》1995,17(3):396-399
昌马断裂带地震滑坡的期次与年代康来迅,王建荣(中国兰州730000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主题词古地震;滑坡;地震崩塌;断裂带众所周知,当前对古地震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对断裂带上崩积楔的规模和期次的分析来实现的.本文则以昌马断裂带为例,由分析地震滑坡...  相似文献   

15.
测震仪器过去已经在泰国-老挝-缅甸交界地区记录到大量地震。然而大部分这些地震的震中位置与地表形态特征显示出孕震断层的位置不相吻合。因此本地震危险性研究集中在对地震记录的统计评估。根据完整的地震目录研究了频度-震级分布关系中a值和b值的空间分布。对从a值和b值推导可能最大震级地震的分析表明,缅甸孟板北部和老挝北宾-琅勃拉邦地区具有年发生mb为4.0~5.0地震和50年内发生mb为7.0地震的可能。此外,对于mb在4.0~7.0之间的地震,计算表明孟板北部地区的复发周期短(即1~500年),而在泰国清迈东部地区显示长达5000年的较长复发周期。对于地震预测,三个测试子数据集表明低b值地区与该地区随后大地震的发生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基于这个有效条件和现有数据,未来地震可能发生在孟板北部和北宾-琅勃拉邦水坝地区。  相似文献   

16.
根据环境应力场寻找中国大陆地区的潜在震源区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善  白彤霞 《地震学报》1995,17(3):294-304
地壳介质是一种里面存在着许多裂纹的非完整介质.断裂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介质的强度远低于完整介质的强度.笔者认为,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中裂纹在合适的条件下由稳态扩展逐渐发展到失稳扩展的结果,地震破裂即为断裂力学所阐明的低应力快速破裂现象. 快速破裂的出现必需要有局部应力和应变的高度集中.根据Knott(1973)对裂纹尖端进行的弹塑性应力分析表明,裂纹尖端的应力状态对裂纹的扩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应力集中,在裂纹尖端必然形成一个塑性区.塑性区中的位移已不是弹性位移,而是塑性位移.=a20/2y,这里,0是作用剪应力,它相当于地震发生时的初始应力或构造应力,a是裂纹半长,是刚性模量,y是介质剪切屈服强度.而地震位错恰恰是发生在形成塑性区的裂纹末端.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假定,设位错D(1,t)为文中的公式(5),地震最大位移为Dmax=L20/4g,式中,L是断层长度.若刚性模量取上地壳的数值,=33 GPa,介质剪切屈服强度y取实验室给出的平均值y=30 MPa,那么,根据Dmax和L的观测值,利用此公式就可以估计大震的构造剪应力值.计算结果表明,全球的大震构造剪应力值大多数在5——20 MPa 之间,有地区差异,平均为10 MPa. 笔者在进一步研究了震源谱的性质后,又导出了体波震级mb对0和地震矩M0的依赖关系(即文中的公式(11)),此公式提供了直接利用地震观测资料大量计算构造剪应力值的可能性.我们认为,构造剪应力场是控制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出现高应力值地震的地区是容易发生强震(MS6.0)的地区,即地震危险区.我们对1987年以来全国所有mb3.8的地震计算了它们的剪应力值,据此,划出了我国大陆地区强震危险区并给出了震级范围. 1992年4月——1994年1月31日,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9次MS6.0的地震,其中8次均落在我们事先划定的危险区内,只有1次在危险区外.实践证明,这种新方法作为中期强震预报,是一种有效的预报手段,有着良好的物理基础和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 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地震目录使用的走时表为 J-B表①,发震时刻为国际时,地名为按 Flinn、Engdahl 和 Hill②③划出的地震分区给出的大致的地理位置(仅作位置参考,不含任何政治意义)。其中:MS 是由数字地震记录仿真成中周期宽频带地震仪(SK 和 DK-1仪)测定的震级,MS7是由数字地震记录仿真成763长周期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级,mB 是用宽频带中周期仪(SK 仪或 DK-1仪)或763长周期仪测定,mb 是用短周期地震仪测定。为便于使用和对比,报告中还给出了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短周期体波震级 mb 和面波震级 MSZ 。为避免混乱,各种震级之间概不换算。  相似文献   

18.
1976年唐山地震近、远场加速度的半经验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奇峰  胡聿贤 《地震学报》1997,19(3):275-282
本文建立一非均匀唐山地震断层模型,它由北东30的南段和北东50的北段两个大的走滑断层组成,总长114 km、总地震矩为1.41020 Nm;而每一走滑断层又分别由长为37 km和20 km的两个子断层组成.震中定在南段和靠近南、北两段走滑断层的交汇处.用ML5.7、MS6.9的余震记录作经验格林函数,用考虑大小地震不相似的改进的经验格林函数法分别合成唐山地震主震(MS7.8)的近、远场加速度时程.远场合成加速度时程的峰值、持时、反应谱与真实记录符合较好;近场合成结果与唐山地震烈度分布符合较好.合成的唐山地震的近场最大加速度峰值达1.1 g,这与近年发生的一些大震中记录到的近场最大加速度峰值接近.   相似文献   

19.
邵辉成  陈党民 《中国地震》1992,8(4):108-111
地震目录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基本资料。地震目录不仅反映了地震活动的真实变化,也混杂了一些人为和历史的因素。现有的历史地震目录只记录了较大地震,而中小地震往往被遗失,仪器记录的资料极为丰富,但由于时间较短,大地震相对较少。仪器记录的地震与历史地震震级误差差别很大,如果简单地把这两部分目录结合起来,就会出现地震目录在其研究的整个时间段内不等精度和不同完整性的问题。同时人们越来越注意地震目录的不完整性和震级的不确定性对地震危险性分析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跃  王光远 《地震学报》1995,17(2):223-229
抗震结构设计的地震荷载主要取决于预测地震烈度和场地土类别.地震干扰不仅具有明显随机性,而且还具有强烈的模糊性.产生模糊性的原因是由于地震烈度和场地土等级不可能有精确的定义和评定标准所引起的.在对受这种模糊随机地震干扰的结构系统作现实的分析和设计时,必须协调地和合理地处理这种由随机性与模糊性同时引起的不确定性.本文首先建立了地震地面运动的平稳与非平稳过滤白噪声模糊随机过程模型,然后应用我们建立的模糊随机动力系统理论(张跃,1991;张跃、王光远,1993),提出了单自由度体系和多自由度体系的模糊随机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