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孢粉稳定碳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径不同,C3和C4植物的δ13C值有明显不同的分布范围,这可以用来研究环境的变化。花粉的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其δ13C值与植物的δ13C值变化规律一致,也能很好地反映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径,进而间接反映其所处的气候环境条件。相比于植物体,化石花粉颗粒组成成分较单一,而其生成时间短,因而其碳同位素或许能较好地反映植物开花期时的环境条件,如雨水、大气CO2等的性质,为更精确的环境重建提供可能。初步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花粉的δ13C值与开花期的温度存在线性关系。高精度结果的取得依赖于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改进,研究表明传统孢粉的醋酸酐处理过程中存在碳同位素污染,采用浓H2SO4浸泡可达到相同的去除纤维素的目的而避免污染。另外,通过对质谱仪的改进——装配旋转镍丝等进样系统(SWiM-IRMS),使实验所需的测试量大大减少,对单粒花粉进行测定也已经成为可能,但实验的精度还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晚期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珠江三角洲三个钻孔的样品作了孢粉分析。根据孢粉组合,初步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植被演替规律和气候变化趋势,从而为古环境的研究和地层的划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晚期孢粉组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4.
湖泊沉积物中孢粉组合因受花粉传播过程以及湖泊水动力条件影响,湖盆不同位置沉积物中孢粉组合存在差异。已有研究表明湖泊表层沉积物中孢粉组合存在差异,但是就古气候研究来讲,湖盆不同位置沉积地层中的孢粉组合对比更有益于古环境重建。猪野泽是近年来全新世研究的热点区域,该湖盆现有多个剖面分布于湖盆不同位置,为同一湖盆不同位置地层孢粉组合对比提供了条件,而其他湖泊因受钻孔或剖面数量及位置的限制很难展开上述研究。研究在原有SJC、QTH02和QTL03孢粉剖面的基础上,增加了SKJ、JTL剖面全新世孢粉组合结果,来探讨全新世千年尺度上湖盆内部孢粉传播动力学特性。SJC剖面全新世孢粉组合反映流域植被变化;QTL03、QTH02剖面沉积环境相对稳定,但孢粉组合仍不可避免地受到流域性花粉的影响;SKJ、JTL剖面远离入湖区,其孢粉组合反映全新世湖泊周围植被特征。因此,在解释千年尺度孢粉组合的古环境意义时,应充分考虑湖盆内部花粉的再分配和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5.
福州平原第四纪晚期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福州平原7个钻孔99块孢粉样的分析,初步探讨了晚更新世以来该区古气候的变化趋势和古植被的演替规律,为确定有关地层的地质时代和划分提供依据。一、地理位置及地层概况福州平原系福建省四大平原之一,位于闽江河口段(25°50′—26°12′,119°08′—119°26′E),面积约400km~2。本区处于我国东南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境内植被系以樟科(Lauraceae)和壳斗科(Fagaceae)为主的亚热带常绿照叶林,但大多已被开垦(图1)。  相似文献   

6.
第四纪气候事件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总结我国不同区域现有孢粉资料,发现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演化序列中明显地存在与演化趋势和周期不符的孢粉植物群事件。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延续时间约万年的孢粉植物群突变事件;延续时间数千年的孢粉植物群贫乏事件和延续时间几百年的孢粉植物群颤动事件。突变事件有4起:Betula-Artemisia事件(2.5MaB.P.);Artemisia-Gramineae事件(1.4MaB.P.);Ephedra-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兰州第四纪典型剖面孢子花粉组合特征和分布规律划分为八个孢粉带,详细地论述了第四纪不同时期的植被、气候及环境演变的进程.从而看出兰州第四纪以草原或疏树草原植被为主,干旱气候贯穿始终,并存在多次冷暖交替的多旋回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淮北平原第四纪孢粉序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木文根据淮北平原多年来积累的孢粉资料,通过区域地层对比,2.5Ma以来共划分10个孢粉组合,为重建本区古气候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该书对渤海湾盆地的下辽河坳陷、渤海海区、冀中坳陷、黄骅坳陷、东濮坳陷;江汉—洞庭湖盆地的江汉坳陷、洞庭湖坳陷;南襄盆地;苏北—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南海盆地等的第三系地层进行系统的孢粉相和孢粉颜色研究,获得各含油盆地第三系生油岩孢粉相与孢粉颜色的数据和特征,探讨其沉积环境、生油母质与油气成熟度,评价其生油潜力,为我国东部第三系含油盆地的石油勘探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孢粉学研究增添新内容.  相似文献   

10.
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开始对太平洋西部和中部进行了海底沉积物孢粉分析并取得了一些成果.1983年5月我国在中太平洋北部进行了锰结核调查,在水深4000-5500米处采集了海底沉积物样品,本文是这些样品的孢粉分析结果.共计做了十二个表层样和一个柱状岩芯的二十八个样品,柱状岩芯长3.91米,样品的分离与处理基本上采用格里丘克法进行.表层沉积物取干样100克,柱状沉积物取干样50克,镉重液比重为2.2-2.3,样品加酸处理后,又加入分散剂偏磷酸钠(NaH_2PO_4),然后开始重液浮选离心.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沉积物中含有孢粉,但含量不够丰富,不同类型沉积物中,孢粉含量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依据已发表的70多个地点的孢粉资料,讨论第四纪各主要时期孢粉植物群的分布,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及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第四纪环境的影响。发现第四纪期间存在三次草原扩张时期,它与自然环境恶劣的时间相接近,时间大约为2.5—2.6,1.1—0.8Ma B.P.及25—13Ka B.P.。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分布可划分为三个大区8个区,三大区为北方大区,南方大区及青藏大区。  相似文献   

12.
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苟淑名 《海洋科学》1982,6(6):14-18
1981年我所在冲绳海槽进行两次底质调查。本文就其中8条剖面3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孢粉分析结果,探讨其孢粉组分特征及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3.
东海沉积物中孢粉组合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因子分析作为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目的就是要从一定数量的变量中,找出数目较少的彼此独立的基本变量,称为因子,并且用它来表示原来的那些变量.从而通过这些因子来研究和分析变量的系统分类和成因分类.它在六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在孢粉研究中应用,Williams等(1967)最早应用R型因子分析,对委内瑞拉的奥里诺河三角洲沉积中的孢粉、藻类进行研究,而得出四种不同沉积环境的孢粉组合[1].  相似文献   

14.
河北平原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河北平原为新生代的沉降盆地,其中第四纪沉积物厚度大、发育完整、保存良好,是研究我国第四纪地层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5.
黄茅海晚第四纪孢粉组合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雷作淇  郑卓 《热带海洋》1990,9(4):24-28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沿海平原龙海组沉积物分布广泛,其位置多在河流二级阶地或埋藏在全新统之下。1979年福建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调查沿海第四纪地质时,曾在惠安县城关山兜村白太阳山东坡大沙河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一泥炭层。为进一步探讨龙海组沉积的地质时代、古植被和气候,笔者系统采集该泥炭剖面孢粉样21块,其中含孢粉的样品5块,共找到34科48属花粉和孢子。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该区一些钻孔的孢粉分析,并综合其他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初步探讨了本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规律以及古气候和古环境变迁趋势。  相似文献   

18.
渤海地区全新世孢粉序列及古环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取自黄河口外泥质区的BH-264孔的沉积孢粉进行分析,对渤海地区全新世古植被和古环境演化历史进行了恢复。在早全新世(距今9.5~7.6 ka)渤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在陆缘海滨地带出现大量沼泽湿地,上面生长着莎草和香蒲等植被,在周围的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区植被以松属和落叶栎属为主,并伴生着桦木属、榆科、桑科等树种;在中全新世(距今7.6~5.8 ka)温度的升高和海平面上升,使BH-264孔沉积孢粉中松属占主导地位,不利于远距离传播的草本植物花粉含量降为全新世最低值;在距今5.8 ka以后东亚夏季风减弱和降雨量减少导致渤海西部陆源海滨地带植被以旱生草本藜科、蒿属和菊属为主,黄河三角洲的形成缩短了研究区的离岸距离,使这些草本植物花粉易于传播到BH-264孔中沉积。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全球的气候与植被经历了显著变化。系统开展云南新生代植被与气候的研究将为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和印度季风起源与演化提供重要的信息。总结了近几十年来云南的新生代孢粉记录,重建了除始新世以外的云南新生代植被与气候的大致变化,并划分出9个孢粉组合带:古新世为榆粉属-麻黄粉属-希指蕨孢组合,植被是以落叶阔叶植物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偏干旱;早中渐新世时为栎粉属-桤木粉属-松科-水龙骨科组合,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温暖湿润;晚渐新世—早中新世针叶林增多,气候有所变凉,为松科-栎粉属-水龙骨科组合;中中新世为壳斗科-桤木属-水龙骨科-松科组合,壳斗科和喜湿热的蕨类植物含量高,反映了暖湿的中中新世气候环境;晚中新世—早上新世为壳斗科-松科-桤木属-草本植物组合,早期气候温暖湿润,晚期针叶林和草本植物增多,气候有冷干化趋势;中上新世为栎属-松科-水龙骨科组合,热带亚热带的科属增加,气候暖湿;晚上新世为松科-栎属-草本植物组合,针叶林和草本植物扩张,气候有冷干化的趋势;更新世为松科-草本植物-栎属组合,针叶林和草本植物增多,气候进一步冷干化;全新世为松科-栎属组合,气候总体回暖,以中期最为暖湿。上述云南孢粉植物群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全球温度是控制云南植被长期变化的主要因素,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的变冷与青藏高原隆升有关,而晚中新世以来的冷干化是全球变冷和高原隆升叠加的结果。已有的研究显示云南古近纪的孢粉研究明显不足,部分地层仍存在时代争议,因此,认为今后在解决地层年代学的基础上,应重点加强云南古近纪孢粉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华南海滩沉积的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广东海难沉积中孢粉组合与其植被关系进行了探讨,从而根据孢粉化石尤其是红树林植物花粉的种类和含量可推测当时的沉积环境,同时对于分析海岸线变迁、海平面变化和海陆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