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古地貌是控制古水系、沉积体系的关键因素之一.以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东部的辽东东地区中新世馆陶组为例,对馆陶组的沉积区和剥蚀区分别开展了基于残余地层厚度法和印模法的古地貌恢复,以增进对研究区古水系、源-汇系统的整体认识,为其物源体系、沉积环境、砂体分布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两种方法的古地貌及古水系恢复结果对比研究表明,基于残余地层厚度法的沉积区古地貌恢复结果适用于目的层沉积区古水系的恢复;而基于印模法的沉积区-剥蚀区一体化的古地貌恢复结果实现了剥蚀区、沉积区古水系的统一解释.沉积区-剥蚀区一体化的古地貌恢复弥补了基于沉积区古地貌的古水系恢复中难以判断"源-汇体系"中源区古水系分布及从源到汇古水系派生关系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震、测录井、分析化验资料,在后期构造影响去除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去压实校正、古水深校正等因素,对珠江口盆地番禺地区珠江组沉积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并通过沉积正演模拟,分析了古地貌对珠江组沉积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钻井井深校正后的目标层顶底构造面求取地层真厚度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操作更简便,井震结合后恢复的结果更准确;分不同岩性恢复压实能够更准确地恢复目标层的原始地层厚度。研究区珠江组沉积古地貌表现为东北及东部高,西南及南部低,整体上起伏平缓,古地貌的微型起伏特征控制着珠江组浪控辫状河三角洲的微相分布。当古地貌参数与实际恢复结果一致时,沉积过程模拟的岩性类型平面展布能够较好地与沉积地层相匹配。  相似文献   

3.
常用的古地貌恢复方法侧重于利用地层厚度反映古地貌形态,而忽略沉积前由于盆地差异沉降导致地层厚度反映古地貌的不准确性。笔者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为例,提出一种沉积趋势校正的新方法。百口泉组沉积前为一种陆缘剥蚀区—过渡区—沉积区背景下的冲积扇—扇三角洲陆—湖相逐渐过渡的沉积体系,以地层厚度反映的古地貌形态能较好地刻画湖盆水下部分,较难合理地刻画陆上的古地貌特征。结合研究区资料情况,优选残余厚度法和地震层拉平法开展古地貌恢复工作。首先获取三叠系百口泉组地层真厚度,经过压实、古水深校正之后,对陆上部分的古地貌进行沉积趋势校正。校正后的古地貌较前人研究结果更加合理,对准噶尔陆相坳陷盆地的复杂源-汇沉积体系分析的指导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4.
渤海西部海域沙东南构造带处于沙垒田凸起向沙南凹陷的过渡部位,受继承性凸起、 不同时期同沉积断裂和古沟谷多种因素影响,沉积相的发育较为复杂,制约了下步油气勘探.为此,通过分析由地层厚度法恢复的沙东南构造带东营组各三级层序沉积时期的古地貌,明确了研究区发育凸起区、斜坡区、古沟谷、断槽、浅洼和深洼陷区等多种地貌单元.同时,以...  相似文献   

5.
沉积盆地分析中的沉积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对能源和沉积矿产的大量需求,沉积盆地的分析在我国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近十余年来结合煤、石油、天然气和其它沉积矿产的找寻对我国主要沉积盆地做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研究,并在盆地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方面逐步形成特色。盆地分析是从一系列基本参数入手进行的,通过能源盆地分析的多年实践可将主要参数概括为四类:(1)沉积参数包括盆地充填的岩性特征、充填序列、沉积体系的配置等;(2)构造参数包括盆地构造架、地层厚度和分布、古构造运动面、低级别同生构造的类型和配置、充填期后形变特征等;(3)热过程参数包括同期和准同期岩浆活动,反映热历史的各项指标,如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的变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坳陷湖盆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认识沉积体系展布规律,优选下一步勘探领域,以准噶尔盆地中部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为例,采用地层厚度法恢复了古地貌,细化了古地貌单元,并通过岩芯观察,识别了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通过古地貌单元与沉积微相叠合分析,提出了坳陷湖盆沉积期古地貌对沉积体系、沉积微相和岩性圈闭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中部三工河期为隆凹相间的古地貌格局,具有水下古低凸、水下古沟槽、古坡折和水下古平台等4类古地貌单元,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可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席状砂和砂质碎屑流微相。水下古沟槽充填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水下古低凸主体部位发育分流间湾相泥岩,古坡折之下的水下古平台发育砂质碎屑流砂体。水下古低凸翼部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向低凸方向超覆尖灭,水下古平台发育的砂质碎屑流砂体呈“泥包砂”结构,储层性质较优,岩性圈闭条件好,成藏条件优越,为下一步最有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7.
在对地质资料、地震资料及地球化学资料详细解剖的基础上,以东营凹陷西部红层沉积期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及古地貌的恢复为切入点,通过对物源、沉积体系的系统研究,明确了东营凹陷西部红层沉积期物源方向及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认为:东营凹陷西部红层沉积期可以划分为孔一段时期和沙四下亚段时期两个构造演化阶段;红层沉积前盆地整体呈现四面环凸、西高东低、西部地形整体较为平缓的古地貌格局,古地貌的时空差异影响并控制了东营凹陷西部红层层系的沉积。东营凹陷西部红层沉积期存在西北无棣-滨县凸起和南部鲁西隆起两大远物源体系和平南断层上升盘近物源体系,红层沉积后期,平南断层上升盘近物源体系消失。东营凹陷西部红层沉积期主要发育了冲积扇、辫状河、湖泊及滩坝等沉积体系,盆地北部还发育了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古地貌、古物源及古气候的变迁使得沉积体系的时空展布表现出继承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白云岩储层的发育主要受原始沉积岩性和后期溶蚀作用影响, 原始沉积岩性受沉积时古地貌控制, 后期溶蚀作用受溶蚀古地貌控制.滨里海盆地M区块石炭世KT-Ⅰ层有利储集岩为溶蚀白云岩, 分布在KT-Ⅰ层顶部, 孔隙类型为晶间(溶)孔、粒内溶孔和生物体腔孔.M区块石炭系沉积时为"西高东低"古地貌背景, 在二叠世早期地层回返呈"东高西低"特征, KT-Ⅰ层顶部遭受剥蚀.通过残余地层厚度法和沉积补偿厚度印模法对KT-Ⅰ层原始沉积古地貌和后期溶蚀古地貌进行了恢复, 指出了M区块原始沉积古地貌高地与溶蚀斜坡带叠合区为有效白云岩储层分布区, 提出了M区块勘探方向为"向南扩大勘探场面, 向东拓展勘探新区", 在中-南部和南部建议了3口井位, 取得了很好的钻探实效.表明古地貌恢复技术是M区块预测白云岩储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古地形地貌是控制一个盆地后期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后期油藏的储盖组合,同现在地貌一样,古地貌形态受到了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气候、基准面变化及构造运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发育在由印支运动主幕所造成的一三叠纪顶部不整合接触面上,早侏罗世沉积特点主要受控于沉积前古地形地貌,因此开展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恢复工作及探讨古地貌对后期油气藏关系对于录找侏罗系油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主要是从沉积学角度出发,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形地貌的恢复研究,进一步对古地貌恢复从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沉积前古地貌对后期油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古地貌的形态和物源区的分布,控制着盆地的充填方式和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进而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起着主导控制作用.近年来,我国古地貌与油气藏的关系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顶部油藏、渤中凹陷西斜坡区和沾化凹陷孤北洼陷古潜山等.然而,对古地貌恢复的研究还不很成熟,往往限于以某一地区为例的古地貌特征描述.因此,古地貌恢复和探讨古地貌与后期油气藏的关系,对于油田勘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友渔 《沉积学报》1990,8(1):133-142
地层模型中的半马尔可夫过程分析同时考察岩性状态的转移和状态的延续时间--层厚分布,更全面地反映沉积过程,但在求解半马尔可夫过程转移概率时需要进行拉普拉斯逆变换,造成实际应用的困难.本文从另一思路导出了直接计算半马尔可夫过程转移概率的方法,并以某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体系的详细沉积断面为例介绍半马尔可夫过程分析在定量地研究沉积作用过程及聚煤规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以往的物探方法探测、划分深部地层多以电阻率为主要物性参数.本次工作采用半衰时(TH)、衰减度(DD)、偏离度(RR)、综合参数(ZP)及含水指示参数,通过含水多寡来区分岩层的含砂量,并以此作为地层划分的依据.通过实际工作还证明,很多激电方法得不到很好的测量效果,或者异常不明显,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因素是供电功率过低和供电周期过短.尝试加大供电功率和加长供电周期是十分必要的.这次尝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并取得了敬信盆地的性质为断陷盆地的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厚度和品位是矿体的主要参数,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解决某些地质问题时,把两者统一起来进行研究,能使问题更合理、有效地得到解决.通过提出MC参数概念,分析MC参数的特征,讨论了该参数在矿体矿化富集规律的研究、矿体资源/储量估算或资源/储量检验、估计资源/储量误差及确定合理勘探网度等方面的应用,说明了MC参数对矿床勘探应用的意义,并指出该参数的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14.
第四纪钻孔岩芯时间标尺的建立是分析平原覆盖区第四纪环境演变过程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江苏扬州市施桥镇运河大桥东侧YBK1孔岩芯中总厚度95.50 m的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颜色、物质组成、沉积结构和接触界面形态等特征,并对地层进行详细分层基础上,综合采用AMS14C、光释光、宇生核素埋藏和古地磁等年代测试,建立了YBK1孔的第四纪地层年代标尺。结合地层的结构、构造、标志层等的标志,确定YBK1孔第四纪沉积物下覆地层为白垩系浦口组红色粉砂岩,第四纪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4套地层,从老到新分别为:中更新世晚期的启东组上段,发育时代为0.1~0.3 Ma,厚度30.20 m,以河床相砂砾层为主,成分较杂;晚更新世早期的昆山组下段,发育时代为0.1~0.045 Ma,厚度仅1.80 m,以残留的河床相砂砾为主;晚更新世晚期的滆湖组中段,发育时代为0.045~0.01 Ma,厚度仅3.40 m,以海滨形成的灰色粉细砂和灰黄色砂砾层为特征,晚更新世晚期的上段及下段均未见残留;全新世如东组沉积厚度较大,达55.10 m,可进一步分为上、中、下三段,分界年龄约为2.5 Ka和7.5 Ka。该区的全新世以滨海、河口、河漫滩沉积物为主,其厚度突然增大与全新世时期的河床改道密切相关。从YBK1孔的岩性特征分析,研究区域缺失早更新世及中更新世早期沉积物,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时期受河流侵蚀作用影响,以少量残留粗颗粒河床相沉积物为特征;全新世时期,因河流改道,地表水动力条件减弱,沉积了较厚的全新世沉积物。   相似文献   

15.
参数椭球表面的重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郝晓光 《地球科学》1997,22(2):223-226
推导了带密度参数的界面深度参数的旋转椭球表面重力的封闭公式,提出了“参数椭球”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全文论述三个方面:(1)对比不同剖面熔岩层单层厚度的统计特征值,确定其频率分布均为对数正态型式;根据内部结构构造将每一熔岩层划分为四个亚层。(2)讨论了裂隙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指出:同时发育有构造裂隙和成岩裂隙,但以前者为主;不同构造盆地中的裂隙参数与熔岩层厚度具相反的线性相关关系,分别反映了构造裂隙和成岩裂隙的分布特征。(3)将所有裂隙分为四级储容—渗透空间,提出了两种类型的含水系统模型及其渗流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海前新生代油气勘探新领域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近海分布着广泛的前新生代地层 ,特别是台湾海峡盆地至渤海海域 ,50 %探井的钻遇此套地层。前新生代地层在海域以沉积岩为主 ,厚度大 ,时代全 ,主要为华北地台与下扬子准地台为背景的新生代沉积基础层。通过地化分析、油岩对比 ,证明前新生代沉积岩有良好的生烃条件。经源岩对比 ,证明源岩对油气的成藏作出了贡献。井的测试结果与储层分析都证明前新生代地层有良好的储集性能。海域前新生代地层是下步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有广阔的前景。预测存在有前生前储、新生前储及混合 3种类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低压异常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泥岩压实特征、压力成因的研究,结合上古生界不同岩性的组合关系分析,认为上古生界非烃源岩与烃源岩、砂岩和泥岩的地层压力成因有明显区别。非烃源岩系统泥岩的异常高压主要由“非均衡压实”作用产生;而生气作用是烃源岩增压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成藏的主要动力源;砂岩与泥岩弹塑性有明显差别,构造抬升剥蚀成为砂岩降压的主要机理,而对泥岩影响有限,石千峰-上石盒子组非烃源岩目前仍具明显非均衡压实特征,多处于高压异常,而储层表现为低—正常压力,目前上古生界为一个高低压相间共存的复杂压力系统。上古生界压力的形成与演化历史表明,对于上古生界用流体势的高低来研究互不连通砂体之间的区域运移可能并不适宜。利用Berg临界烃类柱高度的公式计算,上古生界储层能引起天然气运移需要的最小连续气柱高度在22.07 m~67.36 m,远大于砂岩的单层厚度(5 m~15 m)。从天然气的生产能力、天然气聚集、成藏角度分析,山2段毛管中值压力平均值小于6.21MPa、砂岩厚度大于4 m以上的优质储层,才具有聚集、成藏和产出天然气能力,而排驱压力大、孔隙结构差、厚度小的砂岩,由于成藏动力小于成藏阻力,难于形成具规模的气层。  相似文献   

19.
高填方地基的广泛应用,使得对在不同高填方地质情况下,开展研究地震动参数的变化规律有着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根据某机场高填方工程的地基参数,分别概化建立了不同填方厚度、不同压实度、不同厚度原土基的土层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得出了场地地震动反应结果。对比研究计算结果,得出了不同高填方地层地质情况下地震动参数的变化特征。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参数和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海前新生代气勘探新领域探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朱伟林  王国纯 《地学前缘》2000,7(3):215-226
中国近海分布着广泛的前新生代地层,特别是台湾海峡盆地至渤海海域,50%探井钻遇此套地层,前新生代地民支在海域以沉积岩为主,厚度大,时代全,主要为华北地台与下扬子准地台为背景的新生代沉积基础层。通过地化分析、油-岩对比,证明前新生代沉积岩有良好的生烃条件,经源岩对比,证明源岩对油气的成藏作出了贡献,井的测试结果与储层分析都证明了前生代地层有良好的储集性能。海域前新生代地层是下步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有广阔的前景。预测存在前生前储,新生前储及混合3种类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