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7年笔者根据砖烟囱的震害提出:竖向地震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我们对很多结构的震害进行分析之后,认为水平地震力起决定性作用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是竖向地震力起主要作用[4,5,6,15]。文献[8]对于一些桥梁的震害加以分析之后,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十多次破坏性地震,一些亲自调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也从实际的震害现象看到了竖向地震力的严重破坏作用。最近几年国外也有不少学者发现了这一问题。因此竖向地震力的重要性,无论在国内或国外,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后,作者赴陇南文县、武都区、康县、成县等地详细调查了房屋建筑的震害情况。在整理分析了大量现场第一手资料后,分别建立了各类房屋的地震易损性矩阵,并列举了一些典型震害现象,可为汶川地震后灾区的重建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于田2014年2月12日Ms7.3地震灾区各类房屋破坏现象进行了调查和整理,从房屋破坏、场地条件和房屋结构类型等几方面分析不同类型房屋的震害特征和震害原因,总结这次地震房屋的震害经验,提出今后抗震设防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汶川8.0级地震北川县城区灾害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后作者深入地震重灾区开展了震害现场调查工作。利用现场调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分析了极震区北川县城区的震害现象,发现山坡和河岸滑坡、断层地表破裂以及柔底层结构底层破坏所导致的结构严重破坏和倒塌是城区的主要震害现象,同时看到仍然有一些砌体结构建筑震害较轻,处于轻微或中等破坏,甚至基本完好状态。这些震害现象展示了山区地震灾害的基本特征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对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图壁6.2级地震灾区范围内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震害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了震害原因,探讨了该次地震中房屋震害的特征,得到了一些初步结论,并对地震灾区的恢复和重建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震宏观震害调查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宏观震害现场调查是研究地震影响场的主要手段。然而,如何进行并做好这一工作,对于一些研究人员,尤其是未曾经历过震害现场调查的青年研究者来说,是十分棘手的问题。本文旨在根据以往的地震震害现场调查经验,以及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害现场调查所得到的启示,提出几点可供地震震害现场调查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郭丽娜      刘金龙  温卫平  杜轲  丁勇    林均歧  孙刚 《世界地震工程》2021,(4):064-72
本文整理了云南大理州"5.21"6.4级地震震害调研与科考过程的部分成果。穿斗木架构结构和框架结构是云南大理州在低矮建筑和多高层建筑中广泛应用的两种结构形式。该研究基于震害调查结果,描述了地震过程中穿斗木架构结构和框架结构破坏的宏观现象,总结了两种典型结构的破坏形式,对震害成因进行了探讨。在此次震害调查过程中,科考人员还通过智能手机对结构基频进行了快速评估。在震后,研究人员对智能手机智能测振应用软件进行了更新,结合应用需求加入了测振地点和路线的地图信息,为震害调查与记录提供了便利。基于漾濞县震害科考与调研结果,为云南省穿斗木架构建筑及框架建筑的抗震方法与策略提出了建议,为震后建筑结构快速评价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8.
海城7.3级地震后的大量宏观烈度调查,绘出的海城地震等震线图及用震害指数法调查900多个自然村勾绘的高烈度破坏条带,清晰地反映出发震构造对震害分布的明显控制作用。尤其等震线图的畸形,是受烈度主要控制因素的影响。 由于海城震区位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和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各种地形地貌土壤条件下的震害表现十分典型。因此,出现了农村与城镇的不同破坏特点,山区与平原的震害差异。尤其在广大的下辽河平原,砂基液化的广泛出现和一些特殊震害现象、烈度异常的产生,对未来震害预测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西北农居震害构成及抗震性能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整理西北地区部分地震的震害资料,对西北五省的主要农居进行震害总结,分析不同结构农居震害和抗震性能,发现不同结构的抗震性能差别较大,并针对不同结构提出相应的防震减灾措施。从地震动特性、场地和地基基础、结构的自身特性等方面分析影响农居民房的抗震能力,并根据西北农居震害特点给出了防震减灾方面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汶川8.0级地震水坝震害调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5.12”汶川地震中水坝损毁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震后对69座溃坝险情和310座高危险情水库水坝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典型震害现象包括坝体裂缝、塌陷、滑坡、渗漏、启闭设施损坏和其他附属设施的损毁等。文中给出了不同烈度区的水坝震害分布,并对地震中水坝的震害现象做了初步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大姚6.1级地震烈度与震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合2003年大姚6.1级地震震区85个居民点的震害调查资料,系统介绍了该地震的烈度分布及各烈度区的震害特征,并对大姚铜矿的震害现象做了专项分析,对震区烈度异常点的场地条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汉中地区变电设施在汶川大地震中的表现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中,陕西省的电力系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震害,汉中地区的震害尤其严重。根据震后对汉中地区变电站系统的震害调查,本文描述了在这次地震中汉中地区变电设施的震害情况和地震表现,对震害情况进行了破坏原因的分析,并对今后的变电站抗震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位于汶川8.0级地震烈度区度区的青川县乡镇砖混结构民房破坏现象进行了调查和整理,分析了灾区砖混结构民房震害原因.参照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中对砖混结构房屋一般要求条款,探讨了居民自建砖混结构民房采用一般抗震措施的安全限度.  相似文献   

14.
根据汶川特大地震中,龙溪隧道现场震害调查的第一手资料,针对不同进深的隧道震害进行分类叙述,总结归纳了映秀镇龙溪隧道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的震害情况。在此基础之上,使用数值分析的方法,简要分析了龙溪隧道震害的可能原因,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地下隧道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07年6月3日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发生MS6.4级地震,在震区内各类建筑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地震破坏。本文结合地震灾害调查结果,对几种典型建筑物的震害现象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了震害现象和产生的原因,并总结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5·12汶川8.0级大地震对德阳市罗江县的水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经济损失严重,若水库出现渍坝现象,将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对罗江县19座高危以上险情水库的土坝震害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典型的震害现象包括裂缝、渗漏、防浪墙损坏以及泄水建筑物和附属设施的损毁等。根据水库土坝的震前病害调查资料可以看出:水库土坝在地震前多是带病运行,严重影响地震时水库运行的因素主要有土料或填筑质量差、坝基问题、坝体结构设计不当、蚁害、观测设施不全等。依据震后水库土坝的破坏形态,分析了水库大坝的震前病害对大坝震害现象的影响。为今后水库土坝的抗震设计提供基础性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 遥感在地震应急救援、 灾害调查和损失评估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遥感震害定量研究, 使得遥感的实用性常常受到质疑。 文中叙述了遥感震害定量研究的基本思路, 提出了遥感震害指数的概念与定量分析的基本模型, 并以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造成的都江堰城区震害为例, 依据建筑物震害遥感解译结果和地面震害调查结果, 进行了都江堰城区部分街区的建筑物遥感震害指数和地面调查震害指数的统计分析, 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统计关系。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依据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和卫星雷达图像建立的建筑物遥感震害指数与地面调查震害指数及房屋倒塌率存在显著的对应性。 因此, 通过遥感震害定量化研究, 将为地震震害调查、 损失评估提供有力的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8.
赵晋明  阚荣举 《地震研究》1992,15(4):392-400
本文以澜沧耿马地震时昆明震害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地震史料,研究了昆明市区震害的不均匀分布,烈度有两度的差别。相对高烈度区与历史强震破坏的重震害点大部分重合。据此分析了震害重复特点及其与地质构造和沉积盖层的关系。本文可用于研究昆明市区及邻区强震对市区可能造成震害的大致分布,为震害预测、防震抗震和城市规划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竞  杜修力 《华南地震》1995,15(3):47-51
基于珠江三角洲通信建筑物的调查资料,对典型的通信建筑物做了时程地震反应分析和单体震害预测;对另一些建筑物做了群体震害预测;并就通信设备震害预测问题做了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的一些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8.0级地震造成了大量工程结构的破坏和倒塌,基于作者对此次地震重灾区房屋震害现场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分别从砖混、框架结构房屋及砖木、木构架结构民居等方面,分析了房屋的破坏形态,对其破坏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几个典型房屋震害现象,分析了建筑抗震结构形式的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