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对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毒株胸部CT表现及其演变特点,探讨其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整理内蒙古自治区75例原始株、130例德尔塔(Delta)变异株和562例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病例的胸部CT图像,分析、对比不同毒株CT表现及变化规律。结果:Omicron组中的轻型患者比例(499例,88.79%)明显多于原始株组(9例,12.00%)和Delta组(47例,36.15%)。相对于原始株组,Delta组轻型患者发生率较高(47例,36.15%vs.9例,12.00%),重症发生率较低(14例,16.87%vs.19例,28.79%)。96.97%(64例)原始株组病例,93.98%(78例)Delta组病例,98.41%(62例)Omicron组病例初次CT表现以磨玻璃影为主,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磨玻璃影形态和分布方面,19.05%(12例)Omicron组病例表现为腺泡结节磨玻璃影,明显多于原始株组(3.03%,2例)及Delta组(3.61%,3例),3组病例病灶主要沿胸膜下分布,但Omicron组较原始株组及Delta组沿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比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胸部CT征象与临床分型关系,提高对COVID-19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COVID-19的胸部CT资料,男40例,女35例,平均年龄(46.2±17.2)岁,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A、B和C组,比较3组病例胸部CT病灶分布、累及肺叶侧别、数目和密度等表现与临床分型的差异。结果:75例Omicron变异株感染COVID-19患者均有流行病学史;性别在各临床分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型、危重型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轻型及普通型患者;在左肺上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分布均高于普通型,重型患者病灶在左肺下叶、双肺分布高于普通型。病灶均以磨玻璃密度影、实变为主;重型、危重型占比在A、B和C组中呈递增趋势,其病灶范围较普通型大。结论: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COVID-19患者均有流行病学史,不同年龄组患者的临床分型、胸部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熟悉这些特征有助于重症COVID-19预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基于深度学习定量测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胸部CT炎性病灶的特征,预警重症的发生,提高对COVID-19预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77例首次确诊为中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男276例,女201例,根据是否转为重症(重型/危重型)分为A组(未转为重症)、B组(转为重症),比较两组病例病灶分布、累及肺叶侧别、数目等CT基本征象及基于深度学习的病灶体积、体积占比和密度等的差异。结果:477例COVID-19患者均有流行病学史,年龄、性别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全肺及各肺叶病灶体积及体积占比高于A组。A组病灶以右肺下叶为主,占比高于其它肺叶,达3.32%;其次为左肺下叶,占比为2.08%;左肺上叶病灶体积占比较其他肺叶低,仅为0.25%。A组部分患者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无病灶。B组病灶呈双肺分布,各肺叶均有;其中以右肺下叶、左肺下叶分布为主,占比最高,分别为57.86%和54.76%;右肺中叶体积占比较其他肺叶低,为34.73%。各组病灶均以磨玻璃密度影为主。A组以密度为-570~-470 HU病灶为主,占比达13.89%;其次为-47...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CT定量指标对糖尿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像学特征分析。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收治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根据患者的糖尿病史分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通过单因素分析两组的临床及CT定量影像学特征。结果:共纳入112例COVID-19患者,年龄26~95岁,平均(70.4±14.4)岁,女性占比44.6%(50/112例)。在临床方面,糖尿病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在定量指标方面,糖尿病组患者的全肺及左肺病灶数目、病灶体积、病灶占比更大,糖尿病组的纵隔淋巴结数目更多;此外,糖尿病组患者的磨玻璃病灶及实性病灶体积更大,其磨玻璃实性病灶体积比更小。在影像学征象方面,糖尿病组患者的病灶形态呈大片状、束带状比例更高,其存在晕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气潴留征、马赛克灌注及胸膜下黑带的比例更高。结论:糖尿病合并COVID-19患者的肺部病变具有相对的特征性,基于深度学习的CT定量指标显示糖尿病组的COVID-19患者肺部受累的病变范围更大、程度更重,其实性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胸部CT表现及短期动态变化。方法:纳入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200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根据临床分型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危重型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实验室和胸部CT资料。结果:200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中,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咳痰、咽痛、乏力为主。轻型组与中型组之间、轻型组与重型/危重型组之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型组与中型组之间、轻型组与重型/危重型组之间红细胞沉降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型组病变以胸膜下分布为主(53.6%),中型组(77.9%)和重型/危重型组(88.9%)病变以混合型分布为主。铺路石征在轻型组和重型/危重型组之间、轻型组和中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支气管充气征在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发病与首次胸部CT不同间隔时间内磨玻璃密度影(GGO)的出现频率均最高,间隔时间大于4 d的患者肺内GGO伴实变/实变、支气管充气征的比例逐渐增加。铺路石征在间隔时间5~9 d内出现比例最高(95.4%...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胸部CT影像特征,提高对不同年龄人群COVID-19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76例COVID-19的胸部CT资料,男275例,女201例,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A组(0~45岁)33人、B组(45~60岁)72人、C组(60~75岁)203人、D组(75岁以上)168人,共4组,比较4组病例胸部CT病灶累及肺叶侧别、数目、密度和病灶分布等CT基本征象及基于深度学习的病灶体积、体积占比和密度等的差异。结果:476例COVID-19患者均有流行病学史,性别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病例双肺下叶病灶最为多见,A组病灶多位于单侧肺,C组和D组病灶以双肺分布多见。各组病灶体积、体积占比随年龄增大呈递增趋势,且分布均以双肺下叶为主,其中A、C和D组均以右肺下叶最为常见且体积及体积占比最大,B组以左肺下叶病灶体积及占比较大;与A组比较,C组各项指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右肺下叶病灶体积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左肺上叶病灶体积与A组比较明显增大,占比较A组和B组明显增大,余D组全肺及右肺上叶、中叶、下叶及左肺下叶病灶体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BF.7感染中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不同临床转归胸部CT表现差异,提高对近期COVID-19的影像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奥密克戎BF.7毒株不同临床转归中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特点,根据是否转为重症(重型/危重型)分为A组(未转为重症)、B组(转为重症),A组103例,男65例,女38例,平均年龄(73.98±11.53)岁,B组23例,B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平均年龄(73.43±12.53)岁;比较两组病例年龄、性别及胸部CT病灶分布、密度,累及肺叶情况的差异。结果:126例COVID-19患者均有流行病学史,年龄、性别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病灶在左肺上叶、下叶、右肺上叶、中叶、下叶及双肺中体积占比均高于A组。病灶均以磨玻璃阴影、实变为主,范围较A组大。结论:中型COVID-19转为重症患者的胸部CT表现有别于未转为重症者,分析其影像特点,可为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对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不同时期胸部CT磨玻璃影的表现,探讨其对于COVID-19患者分期诊断、疾病管理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内蒙古自治区66例本土性和64例境外输入性COVID-19确诊病例的胸部CT图像,分析、对比早期和恢复期磨玻璃影及其伴随征象的影像特征。结果:77.3%本土组COVID-19患者(51例)在疾病早期具有磨玻璃影表现,63.7%本土组COVID-19患者(42例)在恢复期也具有磨玻璃影表现。不同时期的磨玻璃影及其伴随征象具有显著差异,早期磨玻璃影的平均CT值(-329.14±143.66) HU明显高于恢复期磨玻璃影(-616.71±89.82) HU。与恢复期磨玻璃影相比,多数早期磨玻璃影边缘清晰(43例,84.31%vs. 5例,11.90%)、多伴随铺路石征(32例,62.75%vs. 8例,19.05%);血管增粗(33例,64.71%vs. 4例,9.52%)和支气管充气征(19例,37.25%vs. 4例,9.52%)。恢复期较早期更多伴随条索的形成(35例,83.33%vs. 8例,15.69%)。伴随小叶间隔增厚的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时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CT影像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113例河北省人民医院确诊COVID-19患者不同时期的CT征象,观察其变化趋势。32例患者行1次CT检查,41例行CT检查2次,20例行CT检查3次,15例行CT检查4次,5例行CT检查5次。本组113例患者共行CT检查259次。其中早期(新冠感染7 d以内)32例患者CT检查32次,进展期(新冠感染8~30 d)74例患者CT检查87次,转归期(新冠感染12~57 d)89例患者CT检查140次。分析患者每次CT特点。结果:早期CT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26次,实变+磨玻璃密度影6次。进展期磨玻璃密度影32次,实变+磨玻璃密度影55次。转归期48次磨玻璃密度影,90次实变+磨玻璃密度影。112例患者为多叶多发病灶,其中1例在转归期为单叶多发病灶。早期胸膜下分布13次,支气管血管束周围+胸膜下分布19次。进展期胸膜下分布24次,支气管血管束周围+胸膜下分布63次。转归期胸膜下分布48次,2次完全吸收好转,支气管血管束周围+胸膜下分布90次。早期磨玻璃密度影内小叶间隔增粗32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数字床旁胸部摄影(简称床旁胸片)与胸部CT扫描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调取分析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1月1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确诊收治的4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像学与临床资料;依据实验室诊断和临床划分新冠肺炎的标准,多学科专家联合诊断,入组43例患者均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患者;43例患者均进行床旁胸片摄影,其中6例患者在症状相对平缓的前提下进行胸部CT扫描;床旁胸片复查时间间隔1~5 d,复查次数1~4次;胸部CT扫描复查时间间隔1~4 d,复查次数2次;观察分析受检者胸片和胸部CT扫描的影像学图像表现。结果:43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首次床旁胸片示双肺斑片状实变影并累计两个肺野以上者25例,双肺胸腔积液6例,单侧肺部渗出实变影18例,单侧胸腔积液4例,心外形增大合并肺水肿7例,疑似肺内肿瘤团块影2例;6例接受胸部CT扫描患者双肺多发磨玻璃影6例,斑片影,网格状影,叶间隔增厚,病变区域内可见肺血管及亚支气管增粗;复查床旁胸片双肺斑片密度增高影面积扩大5例,新增胸腔积液2例;复查胸部CT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通过64层螺旋CT螺距参数的设置,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筛查的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选择需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患者,按扫描时间随机分为大螺距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大螺距组选择1.375∶1螺距,对照组选择0.984∶1螺距。对肺纹理、支气管、纵膈结构的图像质量;胸主动脉、竖脊肌、双肺肺实质;辐射剂量的客观数据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32例图像均符合影像诊断要求。伪影、肺纹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右肺CT值分别是(-804.62±45.43) HU和(-852.12±28.13) HU、左肺CT值分别是(-808.13±37.74) HU和(-858.77±19.95) HU,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扫描时间分别为(2.14±0.15) s和(3.14±0.28) s,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记录所得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是(7.88±0.89) HU和(11.17±1.08) HU、剂量长度乘积(DLP)是(279.14±36.33) HU和(387.25±47.86) HU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是P<0.05),有效剂量(ED)分别是(3.91±0.51) HU和(5.42±0.67) HU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T筛查检查中,使用大螺距扫描,能够减少辐射剂量、显著缩短了扫描时间,在不影响病灶诊断的前提下,降低病人接受到的辐射剂量和放射技师感染的风险,具有实际工作意义,有待进一步推广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各临床分型的CT表现,分析人工智能辅助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结合“uAI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2月25日收治的临床及CT资料完整的44例COVID-19病例。结果:①CT表现临床轻型患者4例,胸部CT呈阴性。临床普通型患者32例,CT表现为单侧或双肺多发病灶,呈片样或楔形样磨玻璃影,其内可见血管及支气管穿行,常伴有小叶间隔增厚,可见“铺路石”征及支气管充气征,部分病变内部可见小范围肺实变。临床重型/危重型病例共8例,CT表现为病变范围广泛,磨玻璃影、实变及纤维条索混杂,多伴有“铺路石”征、支气管充气征。②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病灶标记范围与肉眼观察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例轻型患者病灶总体积显示为零。32例临床普通型患者病灶总体积为(109.9±94.9) cm3,病灶内部磨玻璃影体积为(55.3±50.4) cm3,实变体积为(34.9±35.0) cm3。8例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灶总体积为(858.1±351.9) cm3,病灶内部磨玻璃影体积(486.7±204.0) cm3,实变体积(204.1±119.3) cm3。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的病灶总体积、内部磨玻璃体积及实变体积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提供的各肺叶病灶占比进行统计,临床普通型患者肺损伤评分为(3.8±1.2)分,重型/危重型患者肺损伤评分为(10.4±5.1)分,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以5.5分为肺损伤界值时,预测临床分型的效能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96。结论:COVID-19的CT表现为多发的肺外围或胸膜下的磨玻璃影,其内含正常走行的血管及支气管,病变范围增大、增多或实变代表病情进展。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可有效识别COVID-19病灶,提供病灶总体积、内部磨玻璃影及实变体积相关数据,对患者肺损伤程度进行准确量化评分,为临床预后评估提供帮助,同时提高影像医师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像表现。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收治的30例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入院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入组患者中,发热者占83.3%,胸闷气促者占23.3%,头痛占10%,肌肉酸痛占10%,低氧血症占7%;实验室检查中,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及谷丙转氨酶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T表现肺内无病变者占6.7%,呈单纯磨玻璃样影者占16.7%,呈混合型改变者占76.7%,其中磨玻璃影伴局部实变占23.3%,磨玻璃影伴纤维化灶占20%,磨玻璃影伴局灶实变及纤维化灶占30%,病灶周围出现晕征占40%,小叶间隔增厚占20%,病灶内血管增粗者占23.3%,病灶内出现充气支气管征占30%。结论:COVID-19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减低,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血沉加快;胸部影像表现为片絮状磨玻璃影,可合并实变及纤维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部薄层CT平扫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性血管异常的CT特征分析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5日至2022年12月17日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确诊COVID-19且胸部薄层CT平扫图像显示有病变累及血管的患者73例,所有患者有完整的胸部薄层CT平扫资料和有较完整的临床资料。依据年龄> 60岁和≤60岁将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青壮年组,观察所有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并进行不同年龄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73例COVID-19患者中,青壮年组和老年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学指标如下:病变分布中央血管周、病变大小10~30 mm、病变大小> 30 mm、病变占肺叶体积百分比≤30%、病变占肺叶体积百分比> 50%(白肺)、病变形态大片状、病变优势类型腺泡样、血管扭曲、血管周缘模糊、树芽征、粗大纤维索条。结论:(1)胸部薄层CT平扫可明确COVID-19相关性血管异常的病变数量、位置、累及部位、范围、血管异常和病变类型,对COVID-19血管异常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2)胸部薄层CT平扫检查对于发现临床症状不典型但有CO...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的胸部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10日至2022年12月31日深圳市儿童医院77例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胸部CT表现,男51例,女26例。其中CT表现阳性50例,年龄1月~14岁,平均5.5岁,中位年龄3.9岁,婴幼儿组(≤3岁)21例,学龄前组(3~7岁)14例,学龄组(≥7岁)15例。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识别肺内病灶位置、肺内病灶CT表现、肺部伴随CT表现、病灶累及范围及影像分期。结果:肺部CT表现阳性50例(64.9%);病变好发于两肺下叶、胸膜下,近肺门区病变最少,病变数量单发、多发、弥漫分布均有,以弥漫分布最为多见。磨玻璃结节16例(32%),实性结节20例(40%),片状实变24例(48%),片状磨玻璃30例(60%),实变和磨玻璃20例(40%),片状磨玻璃最多见;铺路石样改变4例(8%),小叶间隔增厚12例(24%),树雾征12例(24%),血管增粗13例(26%),胸膜平行征7例(14%),反晕征6例(12%),充气支气管征17例(34%),均无空洞表现;胸腔积液5例(10%),胸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方法:收集22例符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临床普通型诊断标准的患者,均于确诊前行肺部CT检查,评估肺内病变的CT征象并记录例数,基于有无磨玻璃样病变(GGO)有无实变、病变数量(单发和多发)的病例数分别列表,基于肺内病变区域(胸膜下区和非胸膜下区)将有无GGO、有无实变的病例数分别列表,采用χ2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7例,女性15例,单发病灶8例,多发病灶14例。19例(86.4%)出现GGO,15例(68.2%)出现实变,3例(13.6%)出现纤维化改变。铺路石征1例,支气管壁稍增厚2例,小支气管充气征4例,晕结节征1例。21例(95.5%)出现肺胸膜下区病灶,6例(27.3%)出现非胸膜下区病灶。14例多发者均双肺受累,累及右肺上叶11例(50.0%)、右肺中叶7例(31.8%)、右肺下叶15例(68.2%)、左肺上叶15例(68.2%)、左肺下叶10例(45.5%)。肺受累程度Ⅰ级者19例(86.4%)、Ⅱ级者2例(9.1%)、Ⅲ级者1例(4.5%)。左侧少量胸腔积液1例。有无GGO两组之间单发和多发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6),肺的胸膜下区和非胸膜下区两组之间有无GGO及有无实变者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P=0.010)。结论: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T征象具有多样性,但仍有一些特征,有助于快速识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并对照病理结果进行分析,以提高对其认识及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病理确诊的PSH患者的CT征象,3例仅行胸部CT平扫,余36例行CT平扫和增强。结果:男6例,女33例,平均年龄(46.9±14.36)岁,均为单发病灶,左肺19例,右肺20例。周围型30例,中央型9例,胸膜下32例(15例宽基底贴于胸膜),非胸膜下7例。病灶最大径5~57 mm,呈类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11例边缘见浅分叶。平扫33例密度较均匀,6例欠均匀,平均CT值(34.0±13.4)HU,12例内见钙化。增强扫描多为中等至明显强化(30例),22例强化较均匀,14例强化不均匀,其中4例见低密度坏死区。动脉期平均CT值(77.0±25.6)HU,静脉期病灶呈渐进性或持续强化,平均CT值(91.0±17.1)HU。贴边血管征30例,周围磨玻璃密度影4例。结论:PSH的MSCT表现中贴边血管征、周围GGO征、显著肺动脉征、空气新月征及尾征,具有相对特征性,有助于提高术前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nCoV)的X线、CT表现,为临床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2月25日我院发热门诊的1028例患者,均进行X线检查,其中18例核酸检测确诊为2019-nCoV,6例同日行CT检查,9例于1周内进行影像学复查。结果:18例确诊的2019-nCoV患者,4例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重,14例X线表现为肺内单发或多发病灶。好发部位为肺下叶,单侧肺下叶病灶9例,双肺下叶病灶3例,双下肺合并双肺上叶病灶2例。6例同日进行CT检查,1例CT正常,3例发现X线胸片未显示的小片状磨玻璃影,2例CT显示的病灶较X线片多,CT表现以双肺胸膜下分布为主,可伴空气支气管征且小叶间隔增厚。6例患者1周内复查X线片,3例复查CT,其中1例CT显示磨玻璃影吸收,8例显示病变进展,范围较前增大和病灶增多,以双下肺外带为著。结论:新冠肺炎胸部X线及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肺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HRCT特点。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年12月14日至2023年1月10日确诊COVID-19且胸部CT表现异常的患者584例,男359例、女225例,年龄范围60~99岁,平均年龄(76±9)岁。其中合并糖尿病225例,非糖尿病359例;比较糖尿病患者COVID-19胸部HRCT与非糖尿病患者COVID-19胸部HRCT表现不同;定义发病与CT检查时间间隔<7d为急性期,363例入组患者,分析急性期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HRCT特点。结果:糖尿病患者COVID-19胸部感染与非糖尿病患者COVID-19胸部感染两组肺内病变在发病部位、分布、形态及伴随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变在密度(细网格、病变密度不均匀)及病变边缘(病变边缘模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糖尿病组的肺部影像网格、不均匀和模糊征象显著高于有糖尿病组。其中细网格影:糖尿病组54例(24%),非糖尿病组127例(35.38%);密度不均匀:糖尿病组181例(80.44%),非糖尿病组313例(87.19%);边缘模糊:糖尿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CT定量分析与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20年2月以来确诊的新冠状病毒肺炎患者38例肺部薄层高分辨CT(HRCT)数据,使用(COPD)肺功能定量分析软件获得相应参数:平均密度(MD)、全肺总容积(TV)、新冠肺炎病变组织容积(VCOVID-19),定量分析指标磨玻璃影PI-700~-534、网格状影PI-534~-188、实变影PI>-188。将其分为普通组和重度组分析两组定量数据之间的差异性,病灶分布特征及与氧饱和度的相关性。结果:38例COVID-19患者中有30例为普通型,8例为重度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差异(P>0.05)。(1)重度组病灶(包括PI-700~-534、PI-534~-188、PI>-188)占比及其平均肺密度均高于普通组(P<0.05)(2)重度组中,PI-700~-534与PI-534~-188占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高于PI>-188(P<0.05);普通型组中,PI-700~-534>PI-534~-188>PI>-188(P<0.05)。(3)两组患者病灶在肺叶的分布特征具有差异性(P<0.05)。(4)氧饱和度与COVID-19病灶占比、PI-534~-188占比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449和-0.443)。结论:CT定量分析可用于评价新冠状肺炎患者的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为临床的诊治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