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华北37次M≥6.0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以及1954~1992年首都圈地壳形变图象研究中,提炼出强震前的异常特征;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与地壳形变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强震前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地壳形变速率的增大;②震前数年环绕强震震中出现孕震空区与形变空区;③在图象动力学参数方面都表现出信息维的减小,表明地壳形变局部化随着时间而增加,是反映强震孕育阶段的重要现象和参量.最后,应用非均匀介质中非均匀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与地壳形变图象异常物理机制给予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2.
梅世蓉 《地震学报》1996,18(2):170-178
从华北37次M6.0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以及1954~1992 年首都圈地壳形变图象研究中,提炼出强震前的异常特征;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与地壳形变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 强震前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地壳形变速率的增大;② 震前数年环绕强震震中出现孕震空区与形变空区;③ 在图象动力学参数方面都表现出信息维的减小,表明地壳形变局部化随着时间而增加,是反映强震孕育阶段的重要现象和参量.最后,应用非均匀介质中非均匀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与地壳形变图象异常物理机制给予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3.
周硕愚  施顺英 《地震学报》1997,19(6):559-565
根据精密水准重复测量和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应用地壳形变图象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唐山地震震源区及其周围地区震前22年至震后9年间地壳形变场的时空演化过程.地壳不稳定区先出现在外围,由外向内扩展包围震源区,震源区出现不稳定但不失稳;经过短暂稳定,又出现由外向内的第2次不稳定过程,导致震源失稳.失稳前出现的形变空区与地震空区及断层闭锁区其空间分布重叠,出现时间略有先后;震源区断层出现临界预滑动后地震发生.地壳形变场演化过程与应力场数值模拟等研究结果能相互印证,支持以坚固体为核的孕震系统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4.
初步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断层形变异常和重力场、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特征.孕震过程中近源区有3处断层形变呈,,相变化异常,外围区1993年以来先后有10余处场地断层形变出现台阶、突跳等异常.流动重力监测到震前出现的高值异常区、同震效应及震后恢复正常的演变过程等.资料反映了孕震过程中近源区断层运动由准线性走向非线性的过程,重力场变化由孕育、发震过程的非均匀态走向震后的准均匀态的演化过程,较强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区域应力应变场的动态演化密切相关.还简要总结了作者对这次地震中短期预报试验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
江在森  祝意青 《地震学报》1998,20(3):262-271
初步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断层形变异常和重力场、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特征。孕震过程中近源区有3外断层形变呈α,β,γ相变化异常,外围区1993年以来先后有10余处场地断层形变出现台阶、突跳等异常。流动重力监测到震肖出现的高值异常区、同震效应及震后恢复正常的演化过程等。资料反映了孕震过程中近源区断层运动由准线性走向非线性的过程,重力场变化由孕育、发震过程的非均匀  相似文献   

6.
陈宇坤  聂永安 《地震学报》2000,22(6):596-605
通过对坚固体孕震模型应变能密度场动态变化的模拟研究,对地震孕育过程、初始破裂、始裂条件和破裂的传播方向等问题取得了进一步的认识.结果表明:孕震过程初期,软弱体部位应变能密度水平很高,但在孕震过程后期,其应变能密度增量水平变小,坚固体及其与直立断层交汇部位的应变能密度增量迅速变大,成为应变能密度增量最大的地方,从而使弹性模量比较大的坚固体与直立断层交汇处成为最先破裂发震的部位.破裂在直立断层端部的坚固体内沿着与断层成近于直交的方向传播,这样,理论上确定的破裂方向与实际计算的破裂方向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丽江7级地震前高b值演化过程和孕震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兴凯  蔡静观 《地震研究》1999,22(4):330-342
通过1965年以来云南省第Ⅲ,Ⅳ次强震活跃期间6.7级以上强震前一年云南地区b值全地域扫找图象的对比,展示了丽江7级地震前高b值的动态演化过程,并对照坚固体孕震模式和含硬包体试样在破裂孕育过程中声发射m值与杨氏模量E的关系等实验结果,以及高b值区和高波速区,余震萄的关系,均表明丽江地震的孕震区具备了坚固体孕震模式的高波速,高杨氏模量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03年云南大姚6.2级、6.1级地震中短期地震学特征的分析和初步研究,认为大姚地震孕育过程中的短期阶段,震中附近的地震学异常以中小地震活动增强为主,表现为震区附近中小地震频度增加,4级震群活动、A值、GL值出现异常,同时震源深度加深等;在由中期向短期过渡的过程中,震源区异常消失相对平静,使多种地震学异常收缩至震源区附近;地震孕育进入短临阶段,震中附近地区再次出现了3~4级小震活动增强的特征,云南省地震活动出现向震中附近迁移的趋势。整个孕震过程,地震活动体现了活动-平静-活动的动态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刘翔 《高原地震》2000,12(4):12-18
把研究区划分为孕震区和外围区 ,按层次分析地震前兆异常动态演变的方法 ,分析研究 2 0 0 0年 1月 1 5日云南省姚安 6 5级地震前 ,震源区及其周围中等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小震群活动、地震危险度D及地下流体、地磁、地电、地形变等前兆手段异常变化 ,得出了姚安 6 5级地震孕育过程前兆异常动态演变特征。其主要特征为 :1 .孕震区地震活动演变方式为活动增强 -异常平静 -发震 ;2 .孕震区外围附近地区地震活动表现为平静 -活动增强 ,当地震孕育进入中期阶段 ,地震活动形成地震密集区 ;3.地震孕育发展中短期阶段 ,地下流体、地磁、地电、地形变等多项前兆手段出现同步异常变化 ,至短临阶段 ,这些异常大多出现转折或恢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比分析1976年唐山7.8级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后的区域水平和垂直形变场及跨断层形变的时空特征,归纳总结了与大地震孕育物理过程相关联的地壳形变共性特征.主要认识如下:(1)在中国大陆复杂的构造孕震环境下区域地壳形变场充分表现出非稳定态的起伏消长和复杂变化,在强震前孕震区地壳形变经历先增强后弱化的动态特征,剧烈形变局部化可能出现在震源区边缘附近;(2)震源区在震前数年主要表现为弱变形状态,可能是孕震晚期发震断层强闭锁、断层近场应力应变积累趋于极限的表现;(3)两次大地震前发震断层区域形变均显著偏离长期构造应变积累的变形方式,反映在大陆内部小尺度多块体的复杂构造孕震环境下局部应力应变场更容易出现扰动,且小块体边界临近发震的断层响应更为显著;(4)震源区边缘或外围可能出现显著的断层形变异常,而震源区内部由于发震断层处于强闭锁状态而不易观测到断层形变异常.  相似文献   

11.
李强  徐戈  杨彩霞 《地震》2005,25(3):35-42
利用地震波资料对几个典型震例孕震空区的环境应力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显示, 逼近地震的环境应力值高于同时期构成空区的一般性(非主震震源区附近)小震, 发生在未来主震震源区及附近小震的环境应力值较高等。 上述结果的机理可用坚固体模型来解释。 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孕震空区的预报效能, 进一步提高对地震孕育过程中力学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Rupturetheorybasedonenergyconceptdisplaysthatstrainenergyanditsvariationinrockistheinvestigationrelevanttothebehaviorofrockdeformationandfracture.Itisoneofthemostimportantcriteriatodeterminethefractureposition,rupturingcondition,fracturedirectionaswellasrupturingscale.Therefore,toresearchonenergyfieldsofstrongearthquakes(focushasgreattheoreticalsignificancebothinunderstandingtheenergystateanditsvariationinthefocalarea,andincarryingoutexplicitpredictionforthetime,thelocationandthema…  相似文献   

13.
邢台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的可能性物理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地壳介质视为麦克斯威尔体 ,运用差分法和三维有限元方法 ,探讨了邢台分层地壳结构模型 (含高速体和低速体及深大断裂 )中深部断裂加速蠕滑时 ,平均应力、水平最大剪应力和地表面垂直位移随时间演化的特征 ,计算结果表明 :(1 )在地壳中上部 1 1km处 ,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急剧加速了水平最大剪应力的增加速率 ,可达数百倍 ,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是邢台强地震成核过程的开始 ,可实现地壳下部的能量向地壳中上部快速转移 ;(2 )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引起的地面垂直位移变化与邢台地震震前的地表面垂直位移变化非常一致 .说明邢台地震震前地壳表面垂直方向的位移不仅与岩石的膨胀有关 ,而且可能与地壳内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密切相关 .  相似文献   

14.
宋锦良  聂永安 《地震研究》1999,22(4):372-375
用光弹性法分别研究了一组含软包体,等模量包体,及硬包体的复合模型中的应力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在硬包体中的应力更高,硬包体的存在的乃是复合模型中形成和积累高应力区的结构构成条件,从而为坚固体孕震模式的力学机制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依据EIGEN-6C4重力模型和ETOPO1高程模型数据,围绕新疆精河6.6级地震展开岩石圈均衡与挠曲机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震中附近的布格与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分别为-221和-92mGal(10~(-5 )m·s~(-2)),震中位于重力异常高梯度带上;(2)震中周边地区地壳厚度约为50km,密度结构总体变化平缓,东西方向地壳厚度变化较小,但自南向北地壳厚度逐渐变薄,精河6.6级地震初始破裂发生在上中地壳分界面附近;(3)震中附近岩石圈承载的垂向构造应力为20MPa左右,震中位于岩石圈垂向构造应力极大值附近的高梯度带上;(4)地震周边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最优解为26km,加载比最优解为F_1=1,F_2=F_3=0,表明该区域岩石圈相对坚硬,且导致岩石圈变形的初始加载全部来自地表.  相似文献   

16.
针对川滇地区,在大量搜集前人资料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上地壳、中地壳、下地壳、上地幔等4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反复调试,确定了其边界条件。然后计算了川滇地区背景应力场、断层蠕动产生的应力场和强震触发的应力场,以及它们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后续地震大多发生在前面地震引发的库仑破裂应力正值区,前一地震对后续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强震是在较高的应力背景下成组发生的。这对判断、识别地震异常,提高地震预测水平有着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ntroductionThe rock medium shows mainly elastic character under low-temperature, low-pressure and external force of short duration, but it shows rheologic property under high-temperature, high-pressure and long-time external force. It is right that rapid earthquake faulting process of only about ten seconds is analyzed by the elastic theory. But for the earthquake generating process continuing over hundreds or thousand years, the rheologic property of rock must be considered (ZHANG, 1987; YI…  相似文献   

18.
甘、宁、青地区地震孕育的力源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3个方面讨论了甘、宁、青三省区地震孕育的力源环境。①从强震震源机制、地震形变带、断层滑移特征和现代形变、地应力实地测量等几个不同侧面,讨论了区域构适应力场的分布规律。指出,甘、宁、青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以水平为主,主压应力方向从地区的西部到东南部,由NNE逐渐转为近EW向,且在地壳的深部、浅部和地表,方向有较好的一致性。它是印度板块向青藏块体碰撞、挤压,使青藏块体向北东方向推济,同时向东蠕散的结果。②通过讨论发展断层的错动形式以及部分前兆资料所反映的应力特征,揭示了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及周围地区处于一种更高的应力状态。这是该地区地震前兆具有普遍性的根本原因。③讨论了甘、宁、青现今地震的孕育方式。指出,6级以上地震基本上以先存断层重新活动或相互沟通为主要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19.
CrustaldeformationofseismogenicfaultanditssuroundingareaaftertheTangshanearthquakeJUEMINXIE(谢觉民)RUOBAIWANG(王若柏)WANGJUB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