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作为一种高效节能、健康舒适的建筑,其高保温性、高气密性、高效热回收等特点,势必将成为人类未来建筑节能发展的趋势。而适用于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新风换气能源环境系统正是保证这类建筑室内环境舒适度的重要环节。利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分析了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冷、热需求,进而得到适用于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新风换气能源环境系统的性能参数,为新风换气能源环境系统的研究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石岩  喻言  欧进萍 《地震学刊》2010,(Z1):212-215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能耗成为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能耗的实时检测、采集和分析,对制定合理的节能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节能减排措施等具有重要意义。传感器作为建筑能耗检测的基本器件,在整个检测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因为总线标准和生产厂家的不同,不同标准传感器不能在一个检测系统中使用。为克服这一不足,基于当前的中间件技术,本文采用模块化方法开发了传感器级中间件。首先,介绍了中间件的定义和分类;然后,采用模块化的方法,将系统分为传感器数据采集、RS485/CAN 232、RS485/以太网、RS232/RS485等模块,进行了传感器级中间件相互通讯格式转换的设计;最后进行了测试。测试表明,利用该传感器级中间件,标准的电信号传感器可以以RS485、CAN 232、以太网、RS232接口输出,该中间件的设计为增强建筑能耗检测传感器数据的开放性和互换性提供了一条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3.
以低碳为特征的绿色建筑技术是解决我国资源和环境瓶颈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本文以控制住宅建筑的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绿色建筑为目标,从建材的生产、运输、建筑施工、正常使用、拆除以及拆除以后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对住宅建筑的能源消耗、CO2排放量及节能减排的措施和潜力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建筑能耗的类别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住宅建筑在使用阶段和建材生产阶段的能耗和碳排放量占建筑总能耗和总碳排放量的90%以上,而且这2个阶段的能耗和碳排放量均具有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其它3个阶段的能耗和碳排放量相对很小。  相似文献   

4.
建筑能耗统计是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我国建筑能耗还没有官方的统计方法,根据河北省的基本情况,在总结现有能耗统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可行的能耗统计方法,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给出当下开展建筑节能应该着重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岳尚华 《地球》2014,(1):10-15
在雾霾盛行的当下,供热采暖再度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供热采暖是建筑能耗的大户,中国北方地区冬季供热采暖每年消耗煤炭1.5亿多吨标煤,占全国建筑能耗40%以上。  相似文献   

6.
EPS空腔模块(简称"模块")现浇混凝土(再生混凝土)结构低能耗抗震房屋快速建造成套技术,是将工厂标准化生产的EPS空腔模块经积木式错缝插接组合成空腔墙体,空腔内设置单排钢筋,浇筑混凝土(或再生混凝土),由此构成了复合墙体。实现了构建生产工厂化、建造技术标准化、施工现场装配化、工程质量精细化、节能与结构一体化和室内环境舒适化。其适用于建造耐火等级3级及以下、满足抗震设防防烈度需求、建筑高度不大于15m、地上建筑层数3层及以下的低层低能耗抗震房屋、农作物温室、无采暖农用机械库房和冷藏库等。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兰州大尖山核试验监测地震台阵的勘址工作,包括本地区的地质背景、气象条件以及中心建筑(CRF)和各子台建筑的的工程地质情况。该台阵投入观测后表明:台阵所在地区的气象、地质条件等观测环境完全满足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国际监测系统(CTBTO/MS)勘选台阵的要求。兰州大尖山地震台阵的建成,进一步提高了甘肃省兰州市及周边地区微震活动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8.
王婕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2):558-567
为了解决现有震后重建民用建筑碳排放监测方法未考虑节能减排条件与计算碳排放系数,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与监测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震后恢复重建民用建筑考虑碳排放的研究与监测方法。首先针对碳排放研究的基础进行详细阐述,根据国际碳排放标准开展研究;其次采用排放系数方法,完成建筑碳排放数据采集。具体以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的边界条件为基础,确定碳排放边界条件,对震后重建民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计算,完成震后建筑碳排放量的实时监测。结果表明:提出的震后建筑碳排放量实时监测方法,能有效的对震后建筑的碳排放量进行实时监测,且具有较高的监测效率。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建筑结构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性能评估系统近年来的发展。该系统安装在帕斯迪纳市的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校园里的米利肯图书馆内。它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提供真实的实时数据。  相似文献   

10.
正在雾霾盛行的当下,供热采暖再度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供热采暖是建筑能耗的大户,中国北方地区冬季供热采暖每年消耗煤炭1.5亿多吨标煤,占全国建筑能耗40%以上。如果全面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必将对我国节能减排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产生重大影响。那么,目前我国供热计量改革进展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6,(6)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欧洲、美国、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受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的影响,促使各国意识到自然能源消耗最多的建筑也应该是可持续的,建筑能耗问题开始备受关注,节能要求极大地促进了建筑节能理念的产生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概念也在20世纪60年代适时的被提出来。  相似文献   

12.
在医院、教学楼等建筑中广泛采用隔震技术,能降低地震对上部结构的破坏作用。虽然隔震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但环境及其他荷载对隔震结构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以及震后结构状态评估等问题,仍需建立隔震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对施工、运营期的结构响应进行监测,并对其进行评估与验证。首先,针对基础隔震结构的特点,研究了基础隔震结构的主要监测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基础隔震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要求及原则,根据不同监测对象(整体与局部监测量)给出基础隔震结构传感器布置原则和数据采集系统软硬件设计原则,提出基础隔震结构设计验证与安全评定方法;最后给出基础隔震结构健康监测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是城镇建筑震害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SAR传感器技术的最新发展,利用高分辨率、多极化SAR图像对城镇建筑地震灾害损毁进行探测和评估成为当前的研究趋势和热点.文中首先分析了建筑物及其震害损毁SAR成像特点,并系统综述了近15年来国内外基于SAR图像进行城镇建筑震害损毁探测与评估技术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评述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最后针对当前SAR传感器高分辨率、全极化的发展趋势,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深部地热资源勘察中的地球物理电磁法应用现状,阐明了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法在深部地热资源勘察中的可用性和优势;重点论述了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法在深部地热资源勘察中的探测机理.利用北京大学研制的BD-6型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探测仪在京热119井和168井附近布点探测,在探测过程中利用硬件滤波和水平旋转探头方向的方法消除了工频50Hz的部分谐波干扰,同时探测曲线的重复性也非常好,得到了相应井位的超低频电磁探测数据.在对深部热水储层和盖层岩性界面进行地质解释后,得到热储层赋存深度的绝对误差为23-50 m,盖层岩性界面的相对误差小于6.3%.探测结果表明借助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探测仪,可以较准确地获得深部岩溶裂隙地热水的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强震作用后倾斜高层建筑结构监测存在的精度低、用时长等问题,提出高精度强震作用后倾斜高层建筑结构形变监测方法。通过确定回归平面强震后倾斜高层建筑结构的法线倾斜值、倾斜角与倾斜方向,来确定强震作用后倾斜高层建筑结构形变情况,完成强震作用后倾斜高层建筑结构的形变监测。使用BXJC 1.0软件进行建筑高层建筑形变模拟实验,在建筑高层附近设定四个基准点,基于建筑高层的底部每个立柱中近似等高方位设定16个形变监测结构点,实验发现:所提方法监测误差小精度高,监测误差最大值为0.05%,且监测用时较短,证明此方法进行监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建造行业逐步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高层结构地震响应和健康监测技术所涉及的传感器数目、待处理的数据量以及系统的复杂性都在不断增加。针对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响应和健康智能化监测需求,将物联网LoRa扩频通信技术引入到高层结构智能化监测系统中,设计实现基于LoRa的高层结构地震响应和健康监测软硬件平台方案。该系统由多个LoRa终端节点、LoRa网关、OneNET服务器和用户4个部分组成,监测数据通过LoRa网络传输,LoRa网关通过ESP8266模块接入云平台,将采集到的监测数据形成可视化监测界面。经测试,在城市空旷环境下该系统3 km内的丢包率小于8%,可实现高层结构地震响应和健康监测数据远距离、低功耗的可靠传输,帮助用户进行地震作用下振动反应资料的累积、建筑结构的状态评估和设施管理。  相似文献   

17.
建筑结构响应是有效反映结构动力特性的最直接参数,开展结构动力响应实时监测可为结构抗震韧性评估提供准确的地震动输入。本文基于非结构构件损失构建结构抗震韧性评估方法,研究确定位移敏感型和加速度敏感型非结构构件的易损性模型。选择某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实时监测系统建设,基于监测数据开展结构抗震韧性评估。通过构建建筑信息模型(BIM),并在有限元分析软件OpenSees中建立结构弹塑性分析模型,利用实时监测数据实现结构模型更新,直至监测数据与模型分析结果一致。由于实时监测数据峰值较低,结构不会发生塑性变形,因此选择10条双向非脉冲地震动模拟实时监测地震记录。根据层间位移角和楼面加速度分布,开展结构功能损失评估,得到该建筑结构的抗震韧性得分。分析表明,该结构抗震性能较好,在遭受地震破坏后,会发生非结构构件脱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建筑抗震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口与财富高度集中,城市向大型化、复杂化发展,在地震面前变得越发脆弱,而我国多数城市位于地震高危险区,灾害风险迅速攀升。充分借鉴国际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先进理念,结合当今智能技术,开展地震风险评估与监测技术研究,已成为我国当前防震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区域与城市地震风险评估与监测技术研究"以研发高性能区域与城市地震灾害监测及组网观测技术为手段,建立融合工程结构性态、社会和经济等多元信息的区域与城市大震风险动态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技术和软件系统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实现区域与城市地震灾害风险科学化、精准化和动态化评估,为显著提升我国抗御地震灾害风险能力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经过两年的研究,设计并生产了MEMS加速度计样品,提出了观测网络优化布置方法、典型结构台阵优化布设方案和改进的数据多跳路由算法数据传输模式;构建了RC构件可视损伤识别的卷积神经网络Damage-Net,引入强跟踪滤波算法,实现了建筑结构体系时变物理参数的有效追踪,并建立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方法;提出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数据异常探测方法、桥梁结构基于弹塑性耗能差率的损伤指数模型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递归图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建立了桥梁地震破坏监测和性态评估标准Benchmark模型;分别建立了基于遥感数据的建筑物提取技术、单体建筑结构和区域建筑群结构性能水平恢复函数模型和结构恢复能力计算方法,构建了区域和城市大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动态评价模型;提出了基于物联网大震灾害监测系统总体架构、考虑多损伤状态的参数化桥梁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开发了建筑群地震灾害仿真系统;初步完成了示范建筑地震监测方案设计,完成了示范桥梁地震监测网络建设和三河市多元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初步设计了三河市区域地震灾害监测网络。  相似文献   

19.
随着页岩气开采、地热能源开采、CO2封存和水库蓄水等工业活动的开展,由此产生的诱发地震危害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对诱发地震进行有效监测和管控,地震学家设计了"交通灯"系统,当地震活动达到一定阈值时,相关人员可根据系统警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轻地震灾害。本文调研了近年来多个国家的"交通灯"系统研究和应用进展,介绍了其发展历史、设置原理及应用案例。"交通灯"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应综合考虑震级、震动强度、b值和断层分布,以及建筑结构、城镇距离、人口密度、公众反应等社会因素。同时,在诱发地震频发区域,应建设密集的专用监测台网,提高微震检测和定位能力,并引入模板匹配和人工智能等新的自动处理方法,及时产出高完备性、高精度的微震目录,对微震的时空演化进行有效监测,形成时效性较强的"交通灯"系统。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6,(5)
正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等。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形态和发展方向。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低碳经济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新能源将迎来怎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