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取汶川地震的400多组主震强震加速度记录,对其进行了穿零率各种特性分析。研究表明:①相同条件下的汶川地震动,竖向分量的穿零率明显大于水平分量,表明了竖向分量的高频成分比水平分量更丰富,同时随着时间的增加,竖向分量的穿零率的减小程度也更加明显;②不规则的山体地形会增大汶川地震动的穿零率非平稳度;③相比于竖向分量,水平分量衰减变化较小,表明水平分量频率非平稳程度更弱;④汶川强震动衰减关系曲线拟合效果较好,可为以后确定大震情况下具有工程意义上的穿零率参数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2014年8月3日鲁甸MS 6.5地震前,昆明地震台形变观测4个分量出现短临异常,排除降雨干扰,结合发震断裂性质及相关研究,分析定点形变异常与该地震前地壳活动的内在联系。分析认为,鲁甸6.5级地震前1—2个月,昆明地震台定点形变观测资料异常较为显著,洞体应变NS分量异常突出,是定点形变投入观测以来的显著异常;形变观测资料异常特征与鲁甸地震发震断裂性质吻合较好;NS分量和EW向分量较好记录了此次鲁甸地震NNW—SSE向包谷垴—小河左旋走滑断裂和NEE—SWW向破裂断层的震前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3.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发生MS6.5地震后,10月7日云南省内再次发生景谷MS6.6地震。对我国数字强震台网捕获的39组主震记录进行处理后,分析幅值参数、Arias强度以及持时参数的衰减特征,发现两次地震触发台站远场记录的地震动参数均显著低于预测方程,鲁甸地震的近场地震动参数略高于景谷地震;而鲁甸地震地震动参数衰减快于景谷地震,这可能与云南东部地区Q值低于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性特征相关。分析结果可以为研究该区域6.5级左右地震动衰减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汶川8.0级地震强震动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这次地震中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gal的加速度记录,有46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的断层距小于100km,使中国大陆近断层区域所获得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数量成倍增加。本文依据这批数据,对汶川大地震强震动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此次地震断层附近地区的PGA衰减规律,并利用此规律模拟了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峰值,绘制了PGA分布图、竖向PGA与水平向PGA比值图;给出了汶川地震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反应谱、上盘效应、竖向效应、速度大脉冲效应等地震动特征,这些特征可作为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依据并供灾区重建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汶川8.0级地震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目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分析前对原始加速度记录进行整理、转换数据格式、零线校正、录入原数据,形成标准格式的未校正加速度数据;在这次地震中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有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 Gal的加速度记录,有46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的断层距小于100km,使中国大陆近断层区域所获得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数量成倍增加。本文依据这批数据对汶川大地震强震动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此次地震断层附近地区的PGA衰减规律,并利用此规律模拟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峰值,绘制了PGA分布图;给出了汶川地震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反应谱、上盘效应、速度大脉冲效应等地震动特征,这些特征可作为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依据及灾区重建时参考;最后展望了这批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9.21台湾集集地震中场地类别对地震动若干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9.21台湾集集地震主震的404组强震记录按照不同震中距和场地类别进行分组,然后对加速度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的持时、峰值加速度、包络线、反应谱及其均方差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场地条件对不同分量加速度某些特征的影响较为显著,断层方向对地震动水平特性也有一定的影响。该结果对地震危险性分析以及结构抗震验算有一定参考价值。此外,对地震动三分量包络线的研究为三维地震动模拟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发生6.4级地震,成为继2014年6.5级鲁甸地震和6.6级景谷地震之后云南省内时隔7年的又一次震级大于6级的破坏性地震。漾濞地震虽然与鲁甸地震在震级、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等方面均较相似,但漾濞地震震中附近的地面运动强度远不及鲁甸地震,且漾濞县的抗震设防烈度远高于鲁甸;相应地,漾濞地震对抗震设防建筑造成的破坏也远轻于后者。本文首先通过比较这三次地震震中附近的强震记录的反应谱,并结合公共建筑的震后应急评估结果,说明漾濞地震和鲁甸地震中公共建筑破坏程度的显著差异。进而以位于漾濞县城的两栋钢筋混凝土公共建筑为例,介绍此次地震中砌体填充墙和吊顶等典型非结构构件的震害。  相似文献   

8.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10月7日云南景谷发生MS6.6地震。这2次地震的震级、地震类型、震源深度等相差不大,但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建筑损毁程度、地震地质灾害等却相差很大。在地震现场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地震造成的崩塌、滑坡、地裂缝、砂土液化、房屋建筑损毁等灾害轻重差别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鲁甸地震灾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破碎,人口密度大,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差;而景谷地震灾区地质环境较好,植被茂密,人口密度低,相比同量级地震的加速度小,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较好。总体而言,鲁甸MS6.5地震的震害比景谷MS6.6地震要严重得多。  相似文献   

9.
对新疆数字强震台网记录的2010年06月10日乌恰Ms5.1地震1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处理和初步分析.在分析前对原始加速度记录进行整理,转换数据格式,进行零线校正,计算校正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谱、傅立叶振幅谱、加速度反应谱.在对本次地震的强震动特性进行分析后发现,较大的加速度峰值沿发震断层分布,集中在靠近断层的狭...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四阶基数B-样条小波模拟地震动加速度时程,进而建立一种求地震反应的通用方法,解的误差仅来自于对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模拟。并用小波分解,将地震波分解为不同周期成分之和,以各分量最大加速度值的大小来衡量其在原波中的比重,可以清楚看到距震中不同远近地震波的性态,并做定量分析和观察各分量卓越周期的变化。求地震波及各分量的反应谱,从各分量的标准加速度反应谱中,可以看到地震波不同周期分量对体系固有周期的影响,这是以往做不到的。将上述方法应用于汶川8.0级地震加速度记录,研究不同地震记录的性态。  相似文献   

11.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跟踪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活动特征、序列参数、历史地震活动类比、余震精定位、较大地震震源机制、发震构造分析等方面分析了鲁甸地震序列的序列类型及后续强余震预测问题.分析认为,鲁甸地震序列余震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鲁甸地震序列M≥4.0地震时间间隔遵从线性关系、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呈共轭分布、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震源机制一致性程度较低、历史地震序列类比表明鲁甸地震序列与1974年大关7.1级地震序列活动特征类似,这些均表明鲁甸地震序列类型为主—余型.  相似文献   

12.
2014年8月3日,在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该地震位于巴颜喀拉块体、川滇块体与华南块体三者之间的以挤压和左旋走滑为主要活动特征的大凉山次级块体内部.该次级块体吸收了来自川滇块体和巴颜喀拉块体的挤压作用,主要以各边界断裂带的挤压作用和内部大凉山断裂带、峨边断裂带等NNW向的左旋走滑次级断裂为主要特征;在历史上大凉山次级块体边界上以7级以上强震活动为主要特征,而在次级块体内部则以5级地震频繁活动为主.2014年鲁甸MS6.5地震发生在逆冲走滑断裂带内部的NNW向左旋走滑断裂上,该地震主要受到了发生在小江断裂带上的1733年M73/4和则木河断裂带上的1850年M71/2强震的影响,这两次地震对2014年鲁甸MS6.5地震有促进作用,而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促进了2014年10月1日越西5.0级地震的发生,此外鲁甸地震对大凉山断裂带北段、峨边断裂带、昭通-鲁甸断裂带东段以及则木河断裂带南段有一定的库仑应力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565次小震的精确定位结果.根据小震丛集性原则,求解发震断层参数的数学模型,运用模拟退火全局搜索和高斯牛顿局部搜索相结合的方法对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进行反演,得到鲁甸6.5级地震断层面的走向、倾角分别为160.8°和89.1°,并对其构造环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月4日新疆伽师5.4级地震的强震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月4日新疆伽师县发生了5.4级地震,其宏观烈度为Ⅵ度。布设在伽师县城的强震固定台记录到5.4级主震及1次4.2级余震的加速度,其中一个地震的最大加速度值(水平分量)为66.12gal。初步分析这次强地震运动特性,得出两点结论:(1)强运动记录检验了投入使用的GDQJ-1A型仪器性能良好;(2)加速度时程记录表明垂直向P波初动尖锐、强震持时较长,最长约达7.5s,而水平向P波初动弱、强震持时较短,仅约2.5s。  相似文献   

15.
综合考虑震中地区地质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结果、余震分布以及我国西部地区地震动参数衰减特征,运用考虑场地效应的震动图快速生成方法,将收集到的62组强震台站的峰值加速度作为插值使用,估计了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S6.5地震峰值加速度震动图. 利用地震后获得的强震记录计算了强震台站观测值与借助经验性衰减关系得到的估计值之间的系统偏差,校正了缺少台站地区借助经验性衰减关系得到的估计值,获得了校正后的峰值加速度分布图. 结果显示,鲁甸MS6.5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随距离的衰减速度比前人对我国西部衰减统计的结果更快,对数偏差校正的结果更符合本次地震的衰减规律. 校正后的峰值加速度大于40 cm/s2的区域面积近8000 km2,比未经校正的峰值加速度大于40 cm/s2的面积减小了40%左右.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的发生背景及震害特征,介绍了ShakeMap_CNST震动图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原理及地震动参数的校正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鲁甸6.5级地震的震动图预测中,进一步分析了震区场地条件对局部震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震动图预测的地震动特征与现场宏观调查的结果总体上是相适应的,最后对震动图系统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17年2月8日,云南昭通鲁甸发生4.9级地震。云南滇东北简易烈度计台网第一次记录到了这次中强震。共有70个台站获取到了本次地震的加速度数据,最近为鲁甸龙头山地震台,震中距7.9 km,最大加速度峰值248.3 cm·s~(-2);最远为盐津中和地震台,震中距140.3 km,最大加速度峰值2.7 cm·s~(-2)。初步分析表明,简易烈度计记录的数据清晰、完整,触发了预警数据处理系统,震后18秒给出了第一预警信息,并生成了仪器烈度图。  相似文献   

18.
唐山丰南M4.1级地震强震记录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0年4月9日唐山丰南发生M4.1级地震,津冀地区共有36个强震台站获取到强震记录,记录的最大加速度为58.92cm/s2,通过对比强震记录的峰值,发现该地震竖向峰值比水平向大,在三个分量上加速度傅氏谱谱型以多峰为主。通过对强震记录频谱特征进行分析,得出随着震中距的增大,反应谱高频成分衰减快于低频成分,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比值与常规认为的1/2—2/3差别较大。通过对本次强震动记录反应谱标定并结合唐山地区3.5级以上地震记录,获得唐山地区土层场地反应谱谱型参数。  相似文献   

19.
鲁甸 MS6.5级地震强震动记录及震害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4年8月3日发生的鲁甸地震是我国继2013年芦山地震之后的又一次破坏性浅源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工程结构破坏.本文处理了我国数字强震动台网捕获的60余组主震三分量强震动记录,绘制了震中附近区域的峰值加速度等值线图,长轴沿西北-东南方向展布.通过与中国西部常用衰减关系的对比,发现各模型的预测值均不同程度高估了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的观测值.最后以水平向峰值加速度较大的三个典型台站为例,详细调查了附近建筑的破坏情况,结合宏观烈度分布结果,分析了地震动特征与震害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新疆地区丰富的烈度等震线资料和1985年乌恰7.1级地震的余震、1997伽师4次6级地震和2005年乌什6.2级地震的加速度记录,对中国西部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反应谱衰减关系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地震动衰减关系对新疆地区的适用性较好.其中加速度反应谱的相关系数达到0.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