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 DMC)得到的资料,2001年3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 5.0 地震87次(见表1),其中最大的一次震级为6.8,发生在日本本州南部 .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7,(7)
<正>美国自特朗普总统就任以来,推翻多项环境保护政策,延缓了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行清洁能源的进程。全球气候治理正面临新的格局,中美两国如何进一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近日,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清华伯克利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研究中心携手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共同举办"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下的中美行动与合作"对话活动,邀请中外专家共同讨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格局和新趋势、以及中美两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合作进展。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 (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 (IRIS DMC)得到的资料 ,2 0 0 0年 9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 M≥ 5 .0地震 81次 (见表 1 ) ,发生在厄瓜多尔沿海的 M6 .6地震为 9月的最大地震。 9月发生的 81次 M≥5 .0地震中有 49次发生在东半球 ,32次发生在西半球。1 0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 M≥ 5 .0地震 1 1 9次 (见表 2 ) ,其中 7级以上地震 1次 ,即 1 0月 6日日本本州南部 7.0级地震。在 1 0月发生的 1 1 9次 M≥ 5 .0地震中有 76次发生在东半球 ,43次发生在西半球。东半…  相似文献   

4.
考虑到全球范围日益增长的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危险性和发展全球共同防御战略的重要性 ,在一些来自各国的科学家和有关团体的共同发起并积极筹备下 ,一个新的国际机构——世界行星监测与减缓地震危险组织 ( the WorldAgency of Planetary Monitoring and Earth-quake Risk Reduction,简称 WAPMERR)于2 0 0 1年 5月 5日在日内瓦宣告正式成立。出席这次成立大会的有来自世界 2 8个国家 (包括俄罗斯、美国、中国、日本、印度、法国、德国、瑞士、土耳其、伊朗和葡萄牙等 )及有关国际组织的代表约 5 0人。这次新建立的组织是按瑞士内政法条款…  相似文献   

5.
大规模环境变化影响到全球内陆淡水系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持续稳定.为促进各研究机构间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加深对淡水系统及其与环境变化相互关系的了解,自1990年起,有关科学家在美国召开了几次会议,发起成立拯救淡水组织,其协调委员会执行机构附设在美国国家基金委员会。提出当前淡水科学研究有三大主题:(1)淡水系统变化的机理及前景预测;(2)淡水系统管理,保护和维持;(3)淡水系统的恢复和持续稳定。已批准二个计划:(1)拯救淡水专题讨论会;(2)气候与陆面变化对淡水系统影响的个例研究。淡水系统的持续稳定需要全球的合作努力,拯救淡水组织正扩大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以便联合探求保护地球上珍贵的淡水系统和资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2001年西澳大利亚MBWA Marbe Bar台站的完成和加那利群岛Taburiente台站的关闭,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全球地震台网共有125个台站。  相似文献   

7.
据共同社报道,为了发展与全面禁止核试验有联系的地下核试验探测鉴别技术,日本、美国和苏联等二十几个国家决定进行合作,从1984年10月15日开始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前所未有的全世界规模的试验。这次试验是地震专家小组(负责人为瑞典的达尔曼博士)3月15日提交日内瓦裁军会议的报告中建议的。进行这次试验的目的是,通过使用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全球通讯网,定期交换地震观测数据,以探测和鉴别当量小  相似文献   

8.
宫城县近海地震等历次地震时,位于地下的煤气管道和自来水管道等都遭到破坏,给市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以此为教训,为制造地震也毁坏不了的抗震管道,建设省土木研究所与美国国立地震工程学中心的合作研究将从1989年起正式开始。该项合作研究,是在日本和美国两个地质条件不同的地点埋设铁管,观测其在地震时会怎样形变,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两国抗震管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推进地震预报实用化、加强综合观测、将系统科学应用于地震研究及多方面的国际间合作,并论述了日本、美国、苏联三国在地震预报研究方面的思路、动向及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10.
W.M.Keck基金会授予南加州地震中心120万美元开展地震预报可能性全球研究计划。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可以参与合作研究,并共享数字资料。据称,该项研究计划使南加州地震中心及其伙伴向设定的标准迈进了一步,该标准将帮助美国地调局和加州紧急事务管理局评价地震预报的有效性,从而将  相似文献   

11.
1989年5月15日,美国全国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EER)副主任巴克尔(L.Buckle)博士就隔震技术的历史、理论及应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隔震技术是目前美国、新西兰、欧洲和日本使用的一种较新的防震技术。巴克尔博士是新西兰人,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1964)和博士学位(1967)。他被公认为世界上隔震技术的专家,曾参加过几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一些国际会议,并于最近  相似文献   

12.
在2009年8月16日的网络版《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s)上刊登了来自德国不莱梅大学的Michael Strasser与来自美国、日本、中国、法国和德国的研究者合作撰写的一篇有关地震诱发机制的论文。  相似文献   

13.
日本地震预警系统日趋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是全球第一个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家,在3·11日本9.0特大地震时发挥了作用.本文介绍了日本预警系统在3·11地震时,东京地区公众在地震S波最大震动之前收到地震报警信息,得以避险.介绍了日本地震预警系统技术和在全国实施的概况,指出地震预警工程是一个复杂社会工程.日本从预警技术到能够为公众服务,采用的方式和体制,是值...  相似文献   

14.
GSE系统简介     
1.概况全球地震数据交换(GSE)系统是联合国裁军委员会(the United Nations Council onDisarmament)为考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地下核试验实时监测的可能性而设置的试验性全球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 DMC)得到的资料,2000年7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124次(见表1).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阿留申群岛地区,震级为6.7.本月发生的124次M≥5.0地震中有79次发生在北半球,45次发生在南半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 DMC)根据美国地震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 DMC)发布的2011年3-4月全球地震动态,通过修订给出以下监测结果.2011年3-4月全球共发生M≥5.0地震886次,其中3月717次,4月169次.在3-4月发生的886次地震中,东半球共计780次,西半球共计106次.东半球发生M5.0-5.9中强震715次,M6.0-9.9强震65次,西半球发生M5.0-5.9中强震102次,M6.0-7.9强震4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全球共4次,最大一次地震发生在日本本州东岸远海,发震时间2011年03月11日05∶47∶321,Mw=9.1.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 DMC)得到的资料,1998年9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81次(见表1).其中M≥6.0地震10次,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菲律宾棉兰老,震级为6.8.本月发生的81次M≥5.0地震中有55次发生在东半球,26次发生在西半球.  相似文献   

18.
地震学合作研究会(IRIS,the 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Seismolo-gy)是美国一个非盈利的协作组织,创立于1984年5月8日,其目的是在本世纪未来25年中为先进的地震学研究项目生产和管理必要的新研究设备。目前,已拥有47个成员大学的大学协调会的 IRIS,代表了大约90%的美国设有地震学研究项目的大学。IRIS 主要由美  相似文献   

19.
由尹祥础提出的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已经在中国的许多地区以及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地区应用.这一方法在地震中期预测中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前景.近年开展的岩石力学实验和数值模拟工作验证了加卸载响应比的可靠性.在研究震例时发现,很多大地震前的几个月至几年加卸载响应比出现异常,该方法在中国、美国、日本等地区做出过一些成功的中期预测.  相似文献   

20.
日本、美国作为全球地震高发区,分别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并积累了防震减灾制度建设方面的丰富经验。本文首先收集与梳理日本、美国等国家相关的防震减灾法制体系。分析日、美等国家政府部门管理、社会管理及全民参与的体制与机制。以日本为例,分析日本在防灾对策强化区的基本思路。最后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适合我国重点监视防御区工作的建议,即:1重防区的确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及信息的公布;2提高重防区的监测、预测、房屋抗震和应急救援能力;3提高公众防灾抗灾意识;4增加地震预测、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方面的财政投入;5地震保险业的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