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崇明与南京台震前地电场变化异常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11月3日和12月25日江苏南通地区分别发生了ML3.8和ML4.1的地震群事件. 本文以上海崇明地电场台和南京地电场台ZD9A大地电场仪的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在阐述了多极距地电场观测去噪音原理的基础上, 研究了这两个台站地电场多极距观测系统的资料在震前的异常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① 多极距观测去噪音方法是一种很好的识别地电场噪音的方法;② 在震前20天、2天及42天离震中较近的崇明台NS和NE方向上分别接收到了地震电信号, 其持续时间最长的为9天,而较远的南京台出现的异常信号都是噪音信号而非地震电信号;③ 地电场多极距观测系统中公用电极的布极方式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
台湾花莲地震前电磁辐射异常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台站基本情况及仪器性能 杭州地震台建于1980年,位于杭州市植物园内,地处偏僻,地形开阔,环境幽静。台站距公路2.5 km,周围无高压线、变电所和工业干扰源,观测环境较好。根据浙江省地震局“十五”前兆台站数字改造要求,杭州地震台于2002年2月架设了地震电磁辐射仪(EMAOS-L)。 超低频数字地震电磁辐射仪(EMAOS-L),频率范围0.01~10 Hz。传感器由电极和磁探头两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接收地下电场和磁场信号,测量电场和磁场的扰动变化。埋地电极的材料是1铬18镍9钛优质不锈钢,有较好的防腐和导电性能。其埋设深度为6 m。埋…  相似文献   

3.
《国际地震动态》2012,(2):41-43
我国地电场观测始于1966年邢台6.8级地震前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先后建成了由100多个台站组成的数字化地电场观测网,开展了中国大陆地电场背景变化探测及主要活动断裂带、重点监视区等区域性变化的观测与研究。为了更好地发挥地电场观测网的应用效能,探索地电场观测、研究和未来发展思路,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10月17—18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了地电场观测方法与技术专题研讨会。本次专题研讨会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全国地震电磁学科技术管理组地电管理部(甘肃省地震局)组织,江苏省地震局与江苏省扬州市地震局协办,上级主管部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及挂靠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给予了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汶川、玉树大地震前的地电场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五"以来,国内布设了地震地电场观测网,目前有100多个台正式投入观测,部分台站至今已积累了近十年的资料.期间发生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等强烈地震,这对检验大地电场前兆方法的监测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收集了汶川、玉树地震区附近的39个地电场观测台自投入运行以来的观测资料,并对全部资料的观测质量和映震情况进行了检查和分析,发现观测资料中存在不规则的与地磁场或固体潮汐变化相关的扰动变化,很难从中识别出地震前兆信息.为突出地震前兆信息,作者采用同台地电场观测的同一测向长、短极距测值的比值方法进行了分析处理.结果发现在地震前,多数台站的地电场观测资料存在不同形态的比值异常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汶川、玉树地震前震源区附近的地电场观测资料中有较为丰富的地震前兆信息,只是由于这些信息混杂于正常大地电场变化的背景中,从原始观测数据中或使用常规的分析方法无法识别和提取.而使用本文的数据处理方法能有效地排除资料中来自大地电场的正常变化以及自然电场的远场变化,突出了近场的变化信息,使得地震前源自孕震区一定范围内的地电场异常信号容易识别.由图4可见,2002年的玉门5.9地震和2003年的山丹-民乐6.1地震前震源区的电场观测也出现了比值异常变化,而其他时段的比值曲线近似直线变化,因此表明本文地电场观测资料的分析处理方法是识别和提取观测资料中地震前兆信息的有效方法之一.分析结果还表明地电场前兆的不同形态可能与观测台的台址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5.
新岛台地电场的潮汐响应与地震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清华  刘涛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6):1745-1754
本文通过采用频谱分析和BAYTAP-G方法对位于日本伊豆群岛的新岛台跨度达三年(1998~2000年)的地电场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该台地电场的潮汐响应进行了定量提取与分析,得到了地电场潮汐响应的一些主要特征,例如除了存在全日分潮、半日分潮等不同周期的潮汐成分外,还呈现出明显的半月、半年等不同周期的活动规律.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显示与新岛台若乡(Wakago)关联的测线的潮汐响应在2000年夏季的群发地震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而在所分析的另一条测线中并未检测到类似的异常,这也许可以成为地震电磁信号的“选择性”现象的一种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祁连大地电场变化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祁连大地电场变化与地震关系的研究1前言1990年兰州地震研究所在青海祁连县建立了大地电场、大气电场、电磁幅射和地应力4种手段的综合观测台(简称祁连台)。当年5月正式投入观测,到1992年10月停测为止,共有30个月的观测资料。在观测期间,该台周围30...  相似文献   

7.
根据场源不同可将地电场E分为大地电场ET和自然电场ESP。空间Sq电流系和固体潮一般被认为是大地电场ET的起源;自然电场ESP源于地下介质的物理化学作用,其局部性变化相对稳定。2013年南北地震带相继发生了芦山MS7.0地震(30.3°N,103.0°E)和岷县、漳县MS6.6地震(34.5°N,104.2°E)。两次地震周边约400 km范围内的地电场台站(成都、汉王)数据表明震前自然电场ESP出现明显的小幅度突跳或大幅度跃变,同时在时间上具有准同步性,其他地电场台站也有类似变化。基于大地电场岩体裂隙水(电荷)渗流(移动)模型,对两次地震周边自然电场ESP的变异机理进行探讨,尝试解析其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县发生了Ms5.1地震,有6个地电场观测台布设在北京周围.本文阐述了地电场多极距观测系统的噪音识别原理及其在地电场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首都圈6个地电场台观测资料的研究分析,在所选出的众多震前地电场异常信号中逐一排除,最后选定的5组地电场异常信号基本上被认为是震前地电场前兆异常信号.结果表明:①文安Ms5.1地震前存在着地电场异常前兆信号;②文安地震前地电场异常前兆信号的出现存在着"敏感点"效应;③地电场异常前兆信号在不同的台站存在着不同步出现的现象,并且异常结束至发震时间间隔也不同;④离震中区较近的宝坻台记录到的震前地电场异常幅度较小,而离震中区较远的昌黎台记录到的震前地电场异常幅度则较大.  相似文献   

9.
马钦忠 《地震学报》2018,40(3):351-363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位于震源区内的成都台2008年4月10—17日观测到非常强烈的地电场短临异常信号连续不断出现,25天后汶川大地震发生。本文基于地电场多极距原理和2007—2017年10年尺度的地电场观测资料回顾性地检查论证了可能与汶川地震有关的地电场异常前兆。研究结果显示,在与地震有关的强烈电信号中,4月10日23:00至4月11日3:40期间出现的强烈异常信号与4月11日4:00至4月16日12:00出现的40次脉冲信号并非源于同一地点,与4月17日2:00—3:00和22:00—23:00期间的异常信号也不是同源信号。这4个时段出现的大幅异常来自于不同位置的4个区域,暗示着地下的4个应力释放区。最后从机理上对该地电场异常信号进行了可能的解释,认为不同的应力积累区域可能是这些地电场异常信号的源区。由于成都台位于汶川特大地震的震源区内,故此次与地震有关的地电场异常信号可以作为汶川特大地震的孕震物理过程研究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地电场观测对象为天然地电场,包括源自外空的大地电场和源自地下的自然电场两个部分.我国最早开展模拟地电场观测在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数字化地电场观测始于"九五"以后,目前已经建成了由110个台站组成的覆盖各主要地震危险区和重点监视区的地电场观测台网.地电场台网记录到了大地电场日变化和地电暴等周期性或同步背景变化.  相似文献   

11.
马钦忠 《地震学报》2008,30(6):615-625
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县发生了MS5.1地震,有6个地电场观测台布设在北京周围。本文阐述了地电场多极距观测系统的噪音识别原理及其在地电场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首都圈6个地电场台观测资料的研究分析,在所选出的众多震前地电场异常信号中逐一排除,最后选定的5组地电场异常信号基本上被认为是震前地电场前兆异常信号。结果表明:①文安MS5.1地震前存在着地电场异常前兆信号;②文安地震前地电场异常前兆信号的出现存在着ldquo;敏感点rdquo;效应;③地电场异常前兆信号在不同的台站存在着不同步出现的现象,并且异常结束至发震时间间隔也不同;④离震中区较近的宝坻台记录到的震前地电场异常幅度较小,而离震中区较远的昌黎台记录到的震前地电场异常幅度则较大。   相似文献   

12.
震前大气电场异常的区域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郝建国  潘怀文 《地震》1993,(6):48-54
在了近场每次较大地震发生前,均能观测到明显的大气电场负异常信息。在观测不到明显的大气电场负异常时,近场近期一般不会有较大地震发生的基础上,本文对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例,利用所观测到的在气电场异常资料及1985年后该地区所发生的8次Ml≥4地震资料,较深入地探讨了震前大气电场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取得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1)异常多发生在距震中不太范围内,且随着震级的增大异常区的范围也增大。(2)较大地  相似文献   

13.
在文县地电场观测系统中实现了地震异常信号与干扰信号的分离技术.长年的观测实践证明,文县地电场观测点是一个很灵敏的"地震窗口".研究表明,对于文县地电场观测点而言,震级、震中距、异常电信号幅度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对带宽为0.003-30 Hz的异常信号而言,震前异常的时间长短与异常开始至发震时刻的时间长短存在着密切关系,且与震中方位有关.这些关系为文县观测点预测未来地震时、空、强"三要素"提供了很有意义的经验公式,在给出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预测意见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席继楼  陈敏  董蕾  刘超  关华平 《地震》2020,40(4):129-143
地电场是地球电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利用传统的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 对重庆市所属仙女山地震台的地电场秒采样观测数据变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结果显示: ① 长宁MS6.0地震前后, 在距离震中390 km的仙女山地震台, 记录到了地电场异常变化; ② 仙女山台地电场异常变化的平均方位角为N77.55°E, 大约由长宁MS6.0地震震中位置指向仙女山地震台方向; ③ 仙女山地震台的典型地电场异常变化为间歇性不定周期变化, 在长宁MS6.0地震发震前8天开始密集出现, 震后第4天以后, 逐步转化为较高频率扰动变化; ④ 仙女山台地电场异常变化成簇出现, 每一簇变化由多组按照非线性规律衰减的阶跃变化信号组合叠加而成。 综合分析认为: 长宁MS6.0地震前后地电场异常变化, 主要与发震构造裂隙突变和岩体微破裂过程中, 地下流体高压运移产生的过滤电动势有关。  相似文献   

15.
应用最大熵谱法研究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S6.9地震震中周围松山、山丹、高台、瓜州地电场台站的观测数据,分析地震发生前后地电场功率谱密度变化。结果表明:(1)门源地震发生前,松山等4个台站的地电场低频成分功率谱密度值出现增大的现象;(2)4个台站在门源地震前谱值变化的时间基本同步;(3)结合微裂隙机制及“多点场”观点,对比分析认为震源孕育激发的电磁辐射是造成震前电磁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2013年芦山MS7.0与岷县漳县MS6.6地震震中周围的平凉等3个地电场台站观测数据,研究地震发生前后地电场在时间域、频率域内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芦山地震、岷县漳县地震前,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平凉台记录到显著的地电场异常变化。2利用最大熵谱估计方法计算平凉、松山、古丰台在芦山地震以及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前后地电场观测数据,得到在上述两次地震前均发生地电场功率谱密度(特别是低于4×10-3 Hz频段的成分)增大的现象,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后,部分测向谱密度增大现象消失。3距离震源区越近,地震发生前后功率谱密度异常变化越明显,长短极距相关性越差,初步分析认为此现象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在震源孕育、发生过程中,台站所在位置地下介质形变激发宏观电磁辐射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在文县地电场观测系统中实现了地震异常信号与干扰信号的分离技术.长年的观测实践证明,文县地电场观测点是一个很灵敏的ldquo;地震窗口rdquo;.研究表明,对于文县地电场观测点而言,震级、震中距、异常电信号幅度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对带宽为0.003——0.003——30Hz的异常信号而言,震前异常的时间长短与异常开始至发震时刻的时间长短存在着密切关系,且与震中方位有关.这些关系为文县观测点预测未来地震时、空、强ldquo;三要素rdquo;提供了很有意义的经验公式,在给出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预测意见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应用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263天及震后9天的平凉台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台地电场在时间域、频率域内的变化,得到:(1)在岷县漳县M_s6.6地震以及在2013年四川芦山M_s7.0地震前平凉台地电场观测记录了显著的自然电场变化,在近距离的岷县漳县地震前自然电场变化更显著,异常变化的持续时间长;(2)平凉台地电场最大熵功率谱密度在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前发生连续增大的现象,并持续到甘肃岷县漳县地震后。最后讨论了本次地震地电场极低频成分异常变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19.
应用四川芦山MS7.0和汶川MS8.0震中周围部分地电场观测台站的资料,主要利用地电场波形比较和极化方位变化两种方法,并结合观测台站的工作日志,对两次地震前地电场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得出:芦山MS7.0和汶川MS8.0地震前部分台站地电场波形出现变异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日变波形的畸变(如盐源台和泸沽湖台)和相应时段地电场频谱特性出现变化,这些变异基本上出现在震前1~2个月内;利用两次地震前地电场观测的日均值计算了部分观测台站的地电场极化方位,发现在震前地电场的极化方位出现了大幅变化,最大变化幅度达160°,最小变化幅度也有10°;初步研究还发现,两次地震前夕,震中周围部分台站极化方位的正向或反向延长线,相汇集的区域与地震的震中有一定联系;对于研究所得结果,从地震电信号的产生机制和震源特性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0.
地电场是重要的地球物理场,本文利用传统的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和快速傅里叶变换信号处理方法,从时间域和频率域两个方面,对距离玛多MS7.4地震震中约170 km的青海省大武地震台的秒采样地电场动态变化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大武地震台在玛多MS7.4地震前后:(1)记录到了比较典型的地电场震前异常变化和同震变化,该变化过程在不同的观测装置下,具有较强的同步性和相关性;(2)地电场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定期交叠出现的单向阶跃变化和双向扰动变化,其中双向扰动变化延续更长时间段,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突发性或持续性变化特征;(3)地电场同震变化的主要变化过程与Sg波基本同步,并且与地磁场的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较强的时序相关性;(4)地电场秒采样观测数据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时间域"和"频率域"具有较强一致性.综合分析认为,在排除电磁暴、雷电等空间电磁信号变化的情况下,在玛多MS7.4地震前后,大武地震台的秒采样地电场动态变化过程,主要与较强地应力和地应变作用下,地下流体在断层、孔隙及裂隙中的运移过程以及渗流作用的突发性、振荡性或震颤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