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鲜水河地震带,松潘、龙门山地震带,使用M_s等于2.5~4.7级弱震资料,以不同的时间窗和滑动步长,计算“断层面总面积”,采用f_0与α两种预报评分方法讨论其预报效能。结果表明,选定6个月为时间窗,1个月为滑动步长,在这两个地区用“断层面总面积”预报未来半年是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是与随机盲目预报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四川三个重要地震带:鲜水河地震带,松潘、龙门山地震带和名山-马边-昭通地震带二十多年地震资料,以一年为时间窗,半年为滑动步长,按2.5≤M≤3.5,3.5≤M≤4.5和M≥4.5三个震级档研究了应用逆向时间序列的算法复杂性预测三带未来半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得到了与正向时间序列算法复杂性大体一致或稍高的预报效能。它们的预报评分R值都明显高于置信度97.5%的区分随机盲报的临界评分值R_0。  相似文献   

3.
1985年作者曾完成“鲜水河地震带和松潘、龙门山地震带未来半年内是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模式识别”的研究。本文首先使用当时选定的九个原始特征、示性特征判别阈值和投票阈值,将模式识别方法用于近几年对这两个地震带的预报实践表明,按识别结果作出的预报是正确的。本文在原来基础上又增添一个新的原始特征——“断层面总面积∑E(2/3)”,重新求证最佳判别阈值和投票阈值,最后得到了更加稳定的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对四川省地震资料的分析,认为盆地内4级以上地震的活动与川西、川滇交界区的强震活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当盆地内发生一次或几次4—5级地震后,大约一两年内或稍长一些时间内,在川西或川滇交界区将可能发生一次或几次6—7级乃至7级以上地震。若大震发生在松潘、龙门山地震带,震前盆地内发生4—5级地震的次数较少;若大震发生在鲜水河、安宁河地震带或川滇交界区,震前盆地内4—5级地震次数多。历史地震也有类似情形。因此盆地内的地震活动性可作为川西、川滇交界区发生强震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5.
在北天山地震带,利用区域台网Ms2.8—4.9级地震观测结果计算断层总面积∑(t)值,并根此预报附近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结果表明,在16年研究时段内,共出现9次异常,它们分别与其后短期内发生的8组(共14次)5次以上地震相对应。统计评分R值为0.47,说明方法含有一定地震信息,具有中短期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6.
韩渭宾  王维恩 《中国地震》1994,(A00):122-132
本文利用川滇地区11个地震带(区)的资料,以一年为时间窗,半年为滑动步长,计算容量维D0,信息维D1随时间变化曲线,并以其相邻半年D0和D1的差分△D0和△D1,探讨预测下一个半年内本带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总的说来,可以得到不同于随机预报的预报评分R值,说明利用容量维、信息维的变化率探讨地震短期预报有一定前景。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1974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发生的MS≥4.9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总体状态参量Rt的变化特点,同时对Rt值在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的地震预测效能进行了检验评估。结果表明,当Rt>0.82时,表明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地震活动状态比较正常,发生4.9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低;反之,当Rt≤0.82时,则表明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地震活动比较活跃,发生4.9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8.
鲜水河地震带的历史地震资料整理、发掘和研究,是国内二十多条地震带中进展最快、成果最多的一条地震带。经过四川省地震工作者和历史工作者的通力协作,得知自1327年以来,该带6级以上的地震22次,7级以上地震9次,8级以上地震1次,共计32次。  相似文献   

9.
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断层现今活动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车兆宏  张艳梅 《地震》2001,21(3):31-38
分析了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流动形变资料,研究了断层现今活动的空间分布及特征。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楚雄-通海断裂带及鲜水河断裂带活动水平最高,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最弱;断层活动水平近年总体未见加剧或减缓。研究认为: 强震前区域断层活动加剧;断层突然错动引起的位移在地质资料显示的断层位移中占主要成分;近期南北地震带南段仍将保持近20年强震频发的态势,中段近年有发生6级地震的可能; 楚雄-通海断裂带中段及鲜水河断裂带两端,为值得注意的强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0.
许俊奇 《内陆地震》1994,8(4):339-343
应用极值理论、马尔科夫过程、震级-频度关系等6种方法,分别对汾渭地震带地震发生的规律性进行了讨论,各种方法取得了比较一致的预测效果。经计算得到:汾渭地震带今后5年内,有可能发生Ms=5.0级左右的地震,发生Ms>5.5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Ms=5.0、5.5级地震的复发周期分别为6年和25年左右;自1300年以来.其5.0级以上的地震活动存在着230±10年的卓越周期。  相似文献   

11.
东南沿海地震带近期地震形势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地震活跃幕、地震活动相关性和时空强特征演变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东南沿海地震带近期的地震形势.认为该带第四个中强地震活跃幕已经在1999年结束,目前正处于第五个平静幕的中期或后期阶段.短时间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和5级以上地震丛集活动的可能性较小,未来1-2年内.有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地震分布及地质构造确定了滇南地震带的范围,研究了该带1971年至1980年小震活动,着重分析了三次中强震前的异常特征,发现一些常用测震学预报方法在几次地震之前的异常形态一致,每次地震之前几种方法的异常时间同步,从而提出该带5级以上地震的中短期预报指标为:在应变积累已达到相当于5级以上地震的背景下,应变释放连续四个月以上加速,平均释放速率达到0.3×16(?)/月以上,M_L≥2.5的月频度达到8次以上,月最大震级超过4级,“断层面总面积”半年积累超过70,小震活动表现为密集——平静——回升之后,该带在1—2个月内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月12日T14:28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2008年5月13日T5:00江苏省发生滨海ML3.8地震。滨海地震是否是由汶川地震触发的、可指示滨海附近中短期内将发生中强地震的"诱发前震"?基于此,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①统计南北地震带及中国台湾7.3级以上、日本7.5级以上大地震;②统计①中大震发生后3天时间(72 h)内,华北中南部地区发生的M_L 3以上地震;③统计大震发生后1年内在M_L 3地震附近地区(距震中350 km以内)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④对上述3组地震是否存在链式关系进行统计研究,即研究特定条件下的A—F—B链式地震现象在华北中南部的预报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目前所拥有的统计资料,无法确定2008年5月13日滨海M_L 3.8地震是由汶川8级地震诱发的"前兆地震"。  相似文献   

14.
四川地震震级与烈度区面积和震源深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按照地震地质分区,同时考虑7级以上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四川为鲜水河、松潘—龙门山及马边地震带等几个区带,对四川1900年以来既有仪器测定参数、又有宏观烈度考查的33个地震资料,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统计拟合出了震级与不同烈度区面积、烈度值、震源深度之间的多组关系式,其一般形式为:■相关系数R大都在0.90左右,用部分地震检验的结果表明,震级误差一般小于0.3,震源深度误差一般小于5公里,基本消除了离散情况,笔者用求得的关系式对1900年以前的有三条以上等震线的部分历史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进行了标定,结果也比较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台湾与长-南地震带中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板块运动的学说,在分析台湾与长-南(长江中下游-南黄海,下同)地震带地质构造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极值理论对1970年至2005年间台湾和长-南地震带的地震分别进行统计研究。得出了相应震级地震的复发周期T(M)和发震概率(P)及其概率阈值(Po)。通过对T(M)的同比分析,发现两地中强地震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用以上研究结果对长-南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发震时间和地震强度进行了综合判定,收到了较好的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16.
陈学忠  李艳娥  王恒信 《地震》2014,34(1):34-40
根据欧亚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释放能量与全球7级以上地震释放总能量之比,利用χ2检验方法对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与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当出现欧亚带年地震释放能量比高于50%且有8级以上地震发生时,其后3年内中国大陆地区将有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或8级地震的可能性,这个关系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7.
对南北地震带15个地区1966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地震熵值分析。在重点研究中段和南段发生的9次M_L≥7.0级大震前后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各区未来发生7级以上大震危险性提出了趋势意见。9次大震无一例外地在震前1—4年出现地震活动由无序到有序的熵值降低过程。南北带强震前这种地震活动时、空、强丛集异常持续时间较华北地区,如辽宁海城地震、唐山地震前的1—2年为长。经研究,南北地震带的宁夏宁武地区(38—40°,105—107°),中段的鲜水河—理塘地区(尤其是鲜水河断裂东端),南段洱海—怒江地区是今后1—4年内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韩渭宾  蒋国芳 《地震》2005,25(1):51-57
通过与更早地震资料的对比, 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 川滇地壳块体东带、 西带, 松潘、 龙门山断裂带以及整个川滇地区较长时间尺度的地震活动盛衰交替性。 结果表明, 川滇东带北段(鲜水河断裂带)、 松潘、 龙门山地震带及川滇西带中段和南段(主要是红河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几十到百年尺度的盛衰交替性。 而川滇东带中南段(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与川滇西带北段(金沙江断裂带)在上述地震带的平静期里, 中强以上地震频次明显减少, 但有个别7级以上强震发生。 这样, 整个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的盛衰交替性呈现一种比较复杂的阶段性特征: 伴随频繁中强震的强震活跃期与突发强震活动期交替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 川滇地区从19世纪末开始的伴随频繁中强震的强震活跃期已超过百年, 目前出现长期平静, 应注意进入突发强震活动期的可能性。 根据川滇地区上一个突发强震活动期突发强震的空间分布, 推测未来的突发强震可能发生在南北向断裂带, 或其他方向断裂带与南北向断裂带的交汇部。 文中还对上述统计现象的机理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485年以来山西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及郯庐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时序的分析,认为这三个地震带活跃时段依次滞后,并且对滞后原因进行了探讨;之后对1900年以来三地震带作时序分析,认为山西地震带和河北平原地震带彼此交替活跃,郯庐带与河北平原带则同步活跃。山西地震带ML4级以上地震与山东内陆5级左右地震相关性较好,山东...  相似文献   

20.
杨文  周龙泉  刘杰  程佳 《中国地震》2014,30(2):219-225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分别计算新疆于田2008年3月21日7.3级、2014年2月12日7.3级地震前后30天南北地震带Benioff应变比。结果表明,2008年7.3级地震后1年内,后续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Benioff应变比高值区域附近或者高、低值交界区域,强震活动与Benioff应变比的高值区域存在明显对应关系。这反映了相应区域应力水平可能较高,于田地震的发生导致这些应力高值区容易释放小地震,研究结果对该区域后续强震的发生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