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按I.M.Gelland等人建立的模式识别Cora-3修改算法研究华东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貌和地球物理特征并用于识别本地区破坏性地震。破坏性地震易发生在新构造运动的沉降区内、白垩纪或新生代构造(断陷)盆地的内部或边缘、新构造垂直差异运动的地质块体边界附近以及活动断层数较多的地方。 “投票”结果表明误识率较低(ε=0.061—0.098)。根据“投票”结果,划分出五个D节点相对密集的地震危险区。 控制试验表明识别结果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鲜水河地震带,松潘、龙门山地震带,使用M_s等于2.5~4.7级弱震资料,以不同的时间窗和滑动步长,计算“断层面总面积”,采用f_0与α两种预报评分方法讨论其预报效能。结果表明,选定6个月为时间窗,1个月为滑动步长,在这两个地区用“断层面总面积”预报未来半年是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是与随机盲目预报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云南省地震局多年来积累的关于中强震发生的地质构造、地貌、地球物理场、地形变等特征基础资料,用于Cora-3算法的模式识别,得出云南省潜在震源区的背景指标,结果是比较理想的。“投票”结果表明,80%的学习集D类对象仍被识别为D类,85%的学习集N类对象仍被识别为N类,控制试验的结果也表明识别结果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在有效压制高频随机噪声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有效信号一直是地震数据降噪处理中的难点.小波变换阈值降噪因其优秀的降噪效果和较高的计算效率受到地球物理学家们的青睐.在小波变换阈值降噪中,小波基、阈值函数以及阈值是影响降噪效果的3个关键因素.针对这3个关键因素开展相关研究:(1)采用更加适合地震信号分解的三参数小波作为母小波,可以更好进行信噪分离;(2)采用改进的阈值函数克服传统硬、软阈值函数的不足,基于改进阈值函数得到的降噪地震数据不仅波形光滑、连续,而且基本保持原始信号的特征,综合了硬阈值和软阈值函数的优点;(3)针对统一阈值“过扼杀”有效信号这一缺点,提出自适应阈值,自适应阈值不单以能量为标准进行有效信号和噪声的识别,还考虑有效信号小波系数的相关性,避免有效信号被当成噪声舍弃.最后通过模型试算和实际地震数据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1974年以来我国华北、西南地区15个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地区时段和20个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地区时段作为模式识别研究的对象,用地震空区、条带、b值、集中度、密集、平静、安全域等地震活动性方法构成问题征询表。采用修改的CORA-3算法进行模式识别。消除等效特征与弱特征,进行广泛的K阈值、对象及参数变化的控制试验。计算结果表明,识别较稳定,地震条带、b值、集中度、安全域等组成的地震活动性图象特征具有重要的前兆意义。综合模式识别能力明显高于任一单项方法。本文改进了一般的识别准则,采用综合决策方案,提高了模式识别结果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6.
人工神经网络在地震综合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煜东  甘俊人 《地震学报》1993,15(2):257-260
多级判别、聚类分析等统计模式识别方法在地震综合预报中的应用已有多篇文献报道(石绍先、沈斌,1986;1990;王学仁,1982).多年预报实践表明,模式识别方法对于地震预报是有效的.随着国际上神经网络研究的兴起,该方法也被用于模式识别领域,但尚未见其用于地震综合预报方面.本研究运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对滇西南地震区17个震例进行了计算机分析,建立了地震综合预报的专家系统,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决定地震强度的物理因素,准确地预报将来的未知地震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台湾与长-南地震带中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板块运动的学说,在分析台湾与长-南(长江中下游-南黄海,下同)地震带地质构造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极值理论对1970年至2005年间台湾和长-南地震带的地震分别进行统计研究。得出了相应震级地震的复发周期T(M)和发震概率(P)及其概率阈值(Po)。通过对T(M)的同比分析,发现两地中强地震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用以上研究结果对长-南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发震时间和地震强度进行了综合判定,收到了较好的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8.
实际工程应用中,通过物理手段采集到的信号都带有噪声信息,这样就会淹没很多有用信号,传统的“带通、低通、高通”滤波技术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因此提取有用的特征信息就需要对原始信号进行去噪。常用的小波阈值去噪(硬、软阈值函数)方法,含有诸多缺点,本文在其基础上重新构造了一个新的阈值函数。在MTALAB(2014a)环境下,用传统的硬、软阈值函数及重构阈值函数对混入高斯白噪声信号进行去噪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重构的阈值函数处理的信号效果更好,更清晰。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出了山西地震带1973至1983年地震月频度演变曲线,讨论其与华北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山西地震带可考虑做为“震情带”来预报未来华北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处理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及1988年阳原4.8级地震、1989年大同6.1级地震前震中区附近地磁台地磁总强度的17000多个观测值,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原始图象识别法相比较,明显地提高了异常的识别能力。从而为地磁异常的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提取了异常的判别指标,为今后的日常震情监视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赵卫明  金延龙 《地震学报》1994,16(4):433-439
本文对模式识别ICHAM方法又做了进一步改进, 提出了用迭代中心作为Hamming核, 并给出了新的计算欧氏距离时的权系数, 通过改变控制参数寻找最小误识率。经对两个算例和南北地震带北段强震的分类识别, 结果表明, 本文改进后的方法识别效果优于ICHAM方法, 更适合于对一般分布样本做分类识别。   相似文献   

12.
模式识别(图象识别)是近二十年来发展的一门新兴科学,已广泛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中。本文主要是用模式识别方法研究南北地震带北段(33°—40°N,103°—108°E)地区的地质、地貌、地球物理特征,以判定该区的强震危险点。模式识别的结果表明:该区的易发震点主要与主活动断裂,及新生代断陷盆地、温泉等特征有关,FH实验的结果也成功地检验了模式识别方法在强震区划中的应用。它所预测的1700年到1936年中发生的Ms≥6.0级的18个地震均被识别在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13.
由于存在各种地电干扰,电磁法勘探采集到的原始电场数据中往往包含粗大误差.电磁法勘探中信号量的测量与传统的精密测量在误差来源与特点、测量值分布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经试验,对电磁勘探采集到的原始电场数据采用传统的莱伊达、格拉布斯、狄克逊等准则进行粗大误差的自动判别和剔除,处理效果不好;采用Robust估计和中值滤波方法,也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采用手工方式挑拣剔除粗大误差,处理效率太低,均不能满足电磁勘探数据预处理的要求.作者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双向均方差阈值法实现电磁勘探数据粗大误差的自动判别和剔除,此方法对采集到的原始电场数据样本进行排序后,采用迭代或递归的方式,每次均以中点为界分别计算前后两部分数据的均方差,将较大的一个与预先设置的均方差阈值进行比较,若其大于阈值,则判断粗大误差存在于相应的一端,进而剔除相应端端点位置的数据点;若前后均方差值都小于阈值或样本数量小于3个时算法结束.此方法具有自适应优化、阈值参数化控制、适应小样本数据以及计算简单效率高等特点.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在选取均方差阈值在30至90范围内时(经验值),能够有效地剔除电磁勘探原始电场数据中的粗大误差,保留最可信数据.目前已在多个实际勘探生产项目中应用此方法处理粗大误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中国大陆(重点是南北地震带北段)水氧异常变化,深入研究了有震与无震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异常总频次、起始异常时间差等,发现有震异常往往呈现“同步性”或“群体性”特征,而大部分“零散性”异常则属于非地震异常。根据上述研究,本文还提出了利用水氡异常预报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初步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鲜水河地震带和松潘、龙门山地震带未来半年内是否能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进行了多因子模糊聚类分析。介绍了应用系统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的具体步骤。根据各单项预报手段预报效能的清理结果,选用了9项地震活动性及前兆手段为指标,分别建立了鲜水河地震带和松潘、龙门山地震带31个时段的半年预报样本。利用这些样本分别对两地震带半年内是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判断,并对其预报效能作了评分。结果表明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综合预报的预报评分值明显高于各单项手段的预报评分值。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陆缘反“S”型构造带及其对地震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地形—地貌、断裂构造、地壳结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第四纪地质特征等分析,认为南海北部陆缘存在滨岸岛链、陆坡北缘和陆坡南缘三条反“S”型构造带,它们形成于晚第三纪,较“新华夏系”和“南海系”晚。上新世末期以来,反“S”型构造带的活动方式,对南海北部陆缘第四纪地质特征影响显著,同时控制了这一区域的地震活动方式和地震带展布,其中,“滨海地震带”和“雷琼地震带”同属于滨岸岛链带,“台西滨外地震带”和“东沙—海南地震带”同属于陆坡北缘带。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讨论了云南地区新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特征,认为来自北西方向的挤压日趋强烈,发现地壳活动带呈某种规律性的迁移,进而推测地震带可能发生所谓“整体迁移”,并认为石屏、建水—通海、峨山—楚雄地震带,永胜—宁浪—盐源地震带可能是两个新崛起的地震带。而思茅—普洱、澜沦—耿马地震带有逐渐收缩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选取甘肃省测震台网测定的甘肃平凉地区塌陷地震、甘东南地区天然地震各50个,同地区的30个地震事件为待测事件。采用近年来计算机领域里较先进的图像识别方法——卷积神经网络识别两种地震事件类型,设定波形通道总数的80%为地震事件分类阈值,超过分类阈值的设定为“0”或“1”,即可判定该待测事件为对应的事件类型。将地震事件作为原始图像,提取图像中最具代表性特征点;接着提取图像特征进入池化层,池化层会对该图像特征点进行归类压缩,提取最具代表性的图像特征,最后输出识别图像。结果表明:塌陷地震最终分类准确识别率为86.7%,天然地震准确识别率为93.3%,总识别率为90%,为今后平凉地区塌陷地震事件类别识别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确定一个地震带需要具有地震活动连延成带,带内地震活动相关和统一的地质构造背景或地体环境等条件,并结合燕山带地震活动的一系列特点,包括震源体的连续成带展布、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关特征、历史地震的周期性特点,以及深部地球物理的构造基础等方面资料分析了燕山带作为一个独立地震带的合理性。并探讨了燕山地震带和周围北东向地震带之间在地震活动上的关系以及破坏性地震前地震活动的震兆特征。  相似文献   

20.
南北带强震年度预测能力估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中国地震局原分析预报中心测震学科1988~1999年度划定的南北地震带强震(M≥7)危险区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结果表明, 从过程角度研究前兆地震活动图像及其演变是年度和中短期强震预测的有效途径, 这为南北地震带强震震情跟踪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