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第一篇文章评述了综合地震预报研究的必要性与展望以及它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重要性;无论是概率性预报还是确定性预报,都需要综合,它和单项预报研究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本文还介绍了中国地震学者在综合预报中所进行的某些尝试。  相似文献   

2.
秦保燕 《地震研究》1989,12(2):167-167
1988年5月18日至22日在成都参加了“地震学预报方法实用化工作会议”,得到了很多教益。各种预报方法经过近几年的清理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是地震学研究在地震预报道路上迈出的坚实的一步。它的坚实性表现在使用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分析问题的客观性;预报方法的清晰性和实用性等诸方面。与此同时还对各种预报方  相似文献   

3.
预报手段效率值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成熹  郑兴树 《地震学报》1992,14(3):296-303
对一种预报手段的科学评价,首要的是区分它是否是一种有效非盲目的预报手段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有效预报手段科学地给定标志预报水平,或有效程度的效率值,以便比较各种不同预报手段的优劣.前者我们在朱令人等(1990)和朱成熹等(1989)利用统计检验的思想已得到解决.本文利用统计检验中的统计量,构造了 Z 系列效率值,通过对现有各种效率值的分析比较,证明了它具有较多的优点,是目前最好的评分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变化磁场及其跨越式预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地磁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感磁效应和地震地磁相关性这两类有本质区别的预报方法。应用多年资料对幅相法、低点位移平面图法和日变形态法等三种具体的预报方法进行统计检验,认为利用幅相法和低点位移平面图法相结合预报中、强地震,特别是预报发震时间有一定的效果。最后对与变化磁场预报地震联系在一起的跨越式预报方法进行了讨论,初步认为它是建立在多种环境因素表现出来的周期性和周期性触发作用众友受环境因素的调制临震突发性异常表现出来的间断性和周期性起伏的研究之上的。  相似文献   

5.
我们用VAN的最新规则,对1987-1989年之间的预报进行两评估。这次再评估没有修改我们以前的结论:VAN预报的警告率和成功率都太低了,不能作为候选前当,而且它与地震的时间相关程度也反面证明了它不能作为前兆。同时,再评估也证明了它对1987-1989年之间的预报有明显地跟随地震的倾向,有13次地震被地点相近但时间范围为11天的预报所跟踪。  相似文献   

6.
延伸期可预报分量的预报方案和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延伸期时间尺度虽然超过逐日天气预报时效理论上限,但仍然存在可预报的气象场特征.本文针对延伸期尺度的可预报分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报方案和策略.基于大气系统的混沌特性,从误差增长的角度在数值模式中分离了可预报分量和不可预报的随机分量,将可预报分量定义为在预报时段内误差增长较慢的分量,它对初值小的误差不极其敏感.通过在预报过程中滤除随机分量,保留可预报性较高的分量,建立起针对可预报分量的数值模式,避免小尺度分量预报误差的快速增长对预报效果的影响.同时,结合历史资料,利用相似-动力方法对可预报分量的预报误差进行订正,达到减小模式误差和从统计角度考虑随机分量对可预报分量影响的目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数值模式对可预报分量的预报技巧,从空间分布上体现为对可预报性较高的地区改进更为明显;从空间尺度上看,改进最为明显的是0波,其次是超长波和天气尺度波,与各尺度的可预报性有很好的一致性.该方法能有效减小可预报分量的模式误差,提高预报技巧,显示出良好的业务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种基于路径相似的登陆热带气旋降水动力统计集合预报(LTP_DSEF)模型被发展用来预报登陆热带气旋(LTC)带来的强降水.文章把LTP_DSEF模型应用于2018年登陆中国的10个热带气旋(TC)的强过程降水预报,通过测试模型的3452套预报方案确定了对这10个LTC的最佳方案,然后将其性能与三家动力模式(ECMWF、GFS和GRAPES)进行对比.结果表明:LTP_DSEF模型在预报LTC的较强过程降水方面与三家动力模式相比很有优势,特别是预报250mm以上量级的过程降水;对单TC, LTP_DSEF模型预报LTC过程降水的能力优于或者略逊于三家动力模式,特别在三家动力模式对某些TC的强降水均无预报能力时,模型仍能提供宝贵的大于零的TS值;此外虽然与实况相比该模型预测的强降水范围倾向偏大,但它在多数情况下能合理地捕捉到强降水的落区.初步研究表明,尽管LTP_DSEF模型只引入了TC路径和登陆时间两个相似性变量,但它已能为LTC的强过程降水预报提供非常有用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地震概率预报效能评分和预报发布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耀霖 《中国地震》1992,8(2):23-28
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的阶段:我们不但面临地震预报问题,而且面临如何应用决策理论科学地向公众发布短临预报的问题。为此,除了目前已经开展的地震易损性研究外,还要研究预报向公众发布后引起的社会经济效应及采取预防措施所需的经济代价;此外,还应实现从确定性地震预报向概率地震预报的转变。概率预报是地震活动本身特点所要求的科学的预报方法,它可以使我们把长期地震危险性分析和短临预报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定量的决策分析,更科学的决策是否和如何向公众发表地震短临预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为了在短临预报中推广概率预报,必须正确理解概率预报的含义和对概率预报效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一、对地震综合预报认识的回顾虽然地震综合预报与单项预报几乎同时产生,大体平行发展,但是对于综合预报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它的基础是什么,在很长时间里并没有认真讨论。这也许与我国地震预报实践主要是从1966年邢台地震的强余震预报开始,恰逢我国政治上十年动乱有关。当时,大震频繁,社会强烈要求地震预报,党和周总理关心地震事业的发展,可是国内  相似文献   

10.
关系逻辑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逻辑学科。它的早期萌芽,曾带来数理逻辑的繁荣和发展。而今,它又在系统化综合化的春雷声中复萌,并获得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本文在思辨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关系逻辑的基本构想,介绍了笔者由此对地震预报的有关研究和进展。这些研究,到目前为止,仅涉及中长期和中短期预报。本文先介绍中长期预报。  相似文献   

11.
文对照太阳活动持续性预报技术(CH) , 统计了世界警报处的技术( W) 、北京天文台七十年代技术(B7) 和九十年代技术(B9) 同时期的短期预报效果提出了评价预报技术效果的Q 指数, 它综合反映了报准的正效果和误报的负效果利用Q 指数, 对上述典型预报技术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评价; 并据之提出了改进预报技术的具体科学途径特别指出, 短期预报技术思路应做重要转变: 太阳活动持续性预报技术应作为改进后技术的基本成分; 把现在直接预报太阳活动的水平, 转变为预报太阳活动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混沌理论的提出是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它与自然灾害的预报密切相关。在气象学方面,人们已初步对混沌影响预报的问题作了讨论,其结论是: (1) 影响是有时间期限的,超过这个期限影响才重要,不超过则不重要,这个期限称  相似文献   

13.
抗混与预报     
混沌是近几十年来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它动摇了确定性预报科学的基础。于是气象学家放弃了数十天后的天气预报,地震学家在原来对地震预报的惧色上又增加了暗影。但人们在防灾方面总希望能够事先作出确定性预报,这就促使我们去研究是否有抗混(沌)的途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外几次重要地震预测与预报结果之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钦忠 《地震学报》2014,36(3):500-513
简述了地震预测的方法与类别, 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几次重要地震预测预报实践特别是地震短临预测预报的情况, 从中凸显了地震短临预报的困难以及对挽救生命的重要性和社会需求的紧迫性. 通过对上述国内外一些大地震预报预测(海城地震、 唐山地震、 日本地震、 美国帕克菲尔德试验场的地震预报实践和汶川地震等)的成功与失败的解读, 试图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地震预测与预报, 尤其是地震短临预测与预报虽然困难, 但并不是不可能的, 事实说明它存在着很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因地制宜地把重点监视区建设成为地震监测预报和减灾初级试验场的有关问题。指出重点地震监视区应相对稳定,它的监测预报工作应是整个地震监测预报主战场的重心;在区内开展震害预测,编制防灾规划,编制大震应急方案,对建筑物实施抗震加固,有可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扼要介绍了1984年5月21日江苏黄海海域Ms=6.2级地震的基本参数、系列特征、烈度以及地质构造条件。在回顾对这次地震的监测预报过程时,着重描述了它的前兆现象;探讨了基可能的规律:对震中及基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作了初步的预测,对如何较有效地监测预报本地区的中强震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地震地下水位观测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重视与关注。1978年我国通过对大地震总结与预报实践检验将地下水列为重点研究项目之一,尤其在突破短期预报及临震预报方面,寄予很大希望。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也把地下水列为前兆研究中三项重点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三:①取得了一批较可靠的观测资料;②实现了几次较成功的预报;③理论工作的进展把岩体裂隙的演变作为寻找和解释地震前兆的钥匙。而地下水存在的普遍性、流动性与难压缩性,决定了它能直接而敏感地反映岩体裂隙演  相似文献   

18.
陆远忠 《地震》1992,(4):77-78
刘文龙与笔者已在“地震学预报方法深入攻关的建议”(国际地震动态,1990,9)一文中,较全面地提出了今后几年值得深入研究的预报地震的地震学方法的某些课题。本文仅就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如何推进地震学预报方法的定量化方面,发表一些浅见。 1.地震学预报方法的基础是来自地震事件的记录,包括地震目录、地震波记录和地震波的传播。它  相似文献   

19.
地震预报、地震工程和地震对策已成为各国地震工作的主体。地震预报的准确程度决定了这一主体的实际效益。地震预报对策又是主体的核心。当前,地震预报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向实用化方向发展,二是在实验场内观测研究或实验性的预报。前者,以日本预报可能发生东海地震为目标而制订的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它囊括了预报对策到防灾、抗灾和救灾对策;后者虽不向社会发布预报,但为了控制可能产生的经济困难,美国制订了地震灾害减轻法。近年来,一些国家(希腊、墨西哥、秘鲁等)受地震预报误传或谣传造成骚乱的教训,世界地震学界制订了地震预报的实施法规,对预报者进行自我约束。可以说,地震预报正日益趋向实用化。  相似文献   

20.
在探讨年最大地震震级分布服从Ⅲ型极值分布的基础上,给出了震级分布参数估计方法,讨论了地震趋势预报中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问题,指出了区间估计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统计推断形式。它能够提高对地震预测预报的准确程度,从而为中长期地震预报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