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5.1震前大气电场异常与地震 灾害性地震的巨大破坏力不仅使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惧感,也使众多科研人员对地震和地震预测观测研究产生了农厚的兴趣.由于大气电场与震前动物异常和地光间可能存在联系,以及震前观测到的大气电场异常现象,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我国不少科研院所和社会人士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始用观测大气电场变化的方法探索地震短临前兆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2.
表驱动的二维非规则采样快速傅里叶变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熊登  张剑锋 《地球物理学报》2008,51(6):1860-1867
非规则采样快速傅里叶变换(NFFT)主要用于快速计算非规则采样数据的频谱及重建.该方法为非规则采样数据频谱重建技术的核心算法.在实现NFFT算法时,高速度和高精度计算是其应用的前提和关键.本文针对二维NFFT计算效率,应用表驱动思路进行改进,将Gauss褶积算子由矩形改进为椭圆以减少计算量,将e指数计算改进为乘法以加快计算速度,并建表解决NFFT算法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问题.本文同时给出了非规则采样地震数据NFFT谱重建方法.最后本文给出算例验证提出方法的计算速度和精度,和非规则采样地震资料重建结果.  相似文献   

3.
深震活动与火山动态观测研究课题的技术思路与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实际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珲春深源地震、天池火山活动对我国大陆东部地区浅震及海沟地震之间的关系,讨论了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异常信息,进一步提出利用这些信息开展研究的设想.文中未涉及深源震区深部结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4—2019年四川气象监测的雷电大气静电场资料,研究了同期四川MS≥5.0地震前的异常信息。结果显示,50%的MS≥5.0地震前,大气静电场日均值有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低值突跳,异常形态呈多样性,较突出的有不规则“W”“V”“U”型等。日均值低值异常出现后114天r=eM空间范围内发生MS≥5.0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其中,第10—19天,发震概率为33%;第2—9天,发震概率为17%。基于气象雷电监测的大气静电场观测资料,在排除雷电等干扰的情况下,可用于地震监测预报。  相似文献   

5.
石油物探近30年来均以地震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单一依靠机械震动的波动场来搞石油物探已暴露出成本高、信息单一的严重缺陷,因此,在应用新一代测量仪器、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作用和综合多种信息的“非地震物化探”技术系列应运而生,并获得了高速度的发展.所谓非地震物化探,实际上就是指应用地质体的重力场、电磁场、化学场等多种物化信息来做石油物探的前期准备和地震勘探的补充.尽管她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已有突破并展示了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针对非规则人字形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灾变严重的问题,以一座非规则人字形桥梁为研究对象,建立其空间分析模型,研究综合考虑支座摩擦滑移、结构碰撞对非规则人字形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邻梁间的碰撞作用可使得桥梁墩顶位移及内力相比不考虑时有所减小,但同时也使梁体产生了较大的加速度脉冲效应;当考虑支座摩擦滑移和结构碰撞时,固定墩墩顶位移和邻梁相对位移峰值有一定程度增大,然而对梁体加速度脉冲效应结果影响并无统一规律;纵向地震波作用下,非规则人字形桥梁不仅存在顺桥向的碰撞,横桥向的碰撞响应也不容忽视。非规则人字形桥梁进行抗震设计计算时应选取符合实际情况的计算模型,考虑支座摩擦滑移及结构间的碰撞。  相似文献   

7.
时间采样以及空间采样问题是地震勘探基本问题,空间采样方式包括规则采样、非均匀(非规则)采样、随机采样等.从地震波场的带限性、空间域非均匀性、地下构造多样性出发,提出多采样率地震勘探技术(MrSET),尝试组合不同空间采样方式.多采样率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一般应满足5项准则,探讨了多采样率数据处理基本方法,并以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处理效果为基础,总结了多采样率地震勘探技术的7个方面优势.在相同道密度前提下,与规则采样相比,多采样率地震勘探技术更能满足复杂地震波场、弱能量绕射波与散射波充分采样的需要,是一项能提高反射地震数据成像精度的地震勘探技术,经过进一步研究将有巨大潜力成为(陆上、海洋)节点地震勘探时代常规技术.  相似文献   

8.
数字观测时代的全球三维结构与地震定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棋福  张跃勤  周静 《地震》2001,21(2):29-40
概述了地震学观测研究取得的地球内部结构的一些基本认识,并介绍了在数字地震观测时代,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取得的一些进展,如敏感性分析、结构和定位联合反演、非线性反演和非规则的参量化方法等。同时就地震学的传统定位问题,概述了利用地震走时进行地球深部结构反演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即数据资料、模型参量化、反演计算和敏感性分析中的具体细节问题。中就国际地学界近年来利用三维结构开展地震定位研究的动向,从地震精定位在地震成核、精细地质结构刻画、核查和震源破裂过程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角度,希望在中国能尽快推进相应的地震精度定位工作。  相似文献   

9.
大气边界层湍流的动力非平稳性的验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用验证时间序列中是否存在动力非平稳性的一种简单图示方法——space time index法来分析大气边界层湍流的动力平稳性特征.本文以取自淮河流域和威斯康星森林下垫面条件下的三维高精度风速和温度、湿度湍流脉动资料对大气边界层湍流的平稳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pace time index方法能有效地检验大气边界层湍流信号中是否存在动力平稳性.另外,均匀下垫面条件(水稻田)及复杂下垫面条件(森林)下的大气边界层湍流信号中几乎都存在动力非平稳性,大气湍流动力学非平稳性可能是边界层湍流信号相当普遍具有的一种特性.大气边界层湍流中的间歇性和相干结构使得其非平稳性图形的特征不同于一般时间序列非平稳性图形的“V”型特征;森林下垫面条件下的湍流信号比相对均匀下垫面(水稻田)下的湍流信号更有组织性,相干结构更强.  相似文献   

10.
利用GPS时间序列对块体运动进行空间信息分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GPS时间序列对块体运动的信息进行了分离,发现块体的刚性运动、应变贡献部分变形和非规则变形所占的比重有明显差异,其中第一部分比重最大,其余两部分比重相当.从与地震孕育关系的角度看,后两部分与地震孕育的联系更紧密一些,它们反映了地震孕育过程的能量积累和震前的快速形变.最后,利用BJFS,BJSH,JIXN和KC014个GPS连续站数据计算了不同部分的信息分离结果,并分析了2006年河北文安5.1级地震前块体的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1.
双向偏心结构扭转耦联地震反应的序列最优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不对称建筑结构平移-扭转耦联振动的动力特性及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根据地震动输入结构的过程,推导出一种更为一般的最优控制算法,所获得的控制力表达式同时包括地震响应和地震激励。通过对一非规则四层框架结构的扭转耦联地震反应控制分析表明,该算法不仅能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平移地震反应,而且更有效地抑制结构的扭转耦联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12.
以一座典型山区非规则梁桥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桥梁多维多点激励下的多自由度动力计算模型,研究了该桥梁在多维多点激励下考虑支座摩擦滑移及结构碰撞等非线性因素时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一维地震输入,多维地震可使结构的动力响应增加,桥墩底部弯矩需求增大;相比一致激励,多点激励可使得支座的位移需求增大,且地震波最后到达的桥墩上方支座位移最大;同时考虑多点激励和碰撞效应可使桥墩的弯矩需求增加;水平地震作用下,矮墩上部的支座容易滑动,且双向地震较单向地震更明显,三向地震输入较双向有所增强。因此,对山区非规则梁桥进行抗震设计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多维多点地震输入计算,找出结构的最大地震需求,以期指导设计。  相似文献   

13.
人们曾对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提出过各种各样的假设,但没有一个得到证明.以色列学者Michael Shimshoni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地震数据中心1968年——1970年三年的全部地震资料,终于找到了一个“夜间地震比白天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九寨沟7.0地震给九寨沟地区建筑结构及非结构构件造成了严重破坏。本文主要涉及调查区域包括漳扎镇、甲藩古城、若尔盖县阿西茸乡、求吉乡及包座乡等。主要调查框架结构、砖混结构、大跨空间结构以及木结构的非结构构件震害。此次调查的结构多数是2000年以后建造,8度设防,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主体结构和非结构构件均未受到影响。在此次地震中,非结构构件大量损坏,破坏主要以框架、砌体填充墙开裂或变形或局部倒塌、吊顶脱落、地板隆起、吊顶设备掉落、玻璃震碎等震害为主。调查结果表明,与以往地震不同,Ⅷ度区内仅有的三个大跨度结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一个结构出现节点破坏,此次地震中大跨空间结构非结构构件震损尤为明显,非结构构件设备损失最为严重。另一个不同于以往地震震害的是位于Ⅵ度区山坡上的木结构非结构震害明显比坡下要严重一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对灾情信息的需求,提出了“地震应急灾情”的概念,设计了基于12322平台的江苏省地震应急灾情速报系统。本文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框架、基本功能和应用效果。系统主要包括短信和微信两大模块,短信模块主要面向非地震系统人员,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向社会灾情速报员发送灾情邀请短信,灾情速报员只需简单回复灾情代码“1”—“4”即可。微信模块主要面向地震系统工作人员,通过微信企业号“苏震12322”自动推送地震信息并完成灾情收集工作。经过近1年的试运行,系统能够在震后迅速完成灾情信息的收发与数据处理工作,并以“天地图”为地理底图实时直观地展示已上报的灾情信息。  相似文献   

16.
用确定性地球模型很难对地震图中尾波给出合理解释,这一现象在区域地震记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震源与观测点之间随机分布的非均匀体引起弹性波的散射可能是造成尾波的主要原因之一.尺度不同的非均匀体所引起的地震波散射强度有所差异,通过研究散射波可获取地球内部非均匀结构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即:1.地震工作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2.地震预报的现状;3.地震预报的途径;4.地震预报的有关规定,涉及7个方面的要点;5.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涉及我国新时期的地震工作方针;6.加强地震的宣传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大陆地区灾害地震目录为基础,选取2010—2019年灾害地震的互联网信息,提出基于百度搜索引擎的信息获取技术,并以“时间、地名、震级”为关键词,设计一套URL生成规则。使用该技术进行百度检索,得到前100个站点的主体文字信息,建立地震信息基础语料库,形成灾害地震的网络灾情信息获取方法;通过采用已有的停用词词库剔除无用信息,对爬取到的信息进行初步清洗工作,进一步深入挖掘隐含信息,探索灾害关联关系,为震后互联网灾情信息快速获取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19.
耿飞  孟庆岩  魏鸣  卢显 《地震学报》2017,39(3):386-394
为研究地震活动与大气甲烷浓度时空演变之间的关系,以芦山MS7.0地震为例,基于极轨卫星AQUA上搭载的卫星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获取的甲烷数据产品,通过背景值差值法对该地震前后甲烷柱浓度信息、垂直浓度廓线信息及长时间序列变化信息进行提取,挖掘芦山地震前后甲烷异常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13年1—4月芦山震中区存在明显的甲烷浓度升高;甲烷浓度时空演化趋势为初始排放→激增扩散→聚敛加强→相对减弱→震后排放→回复平静;震前震中区甲烷柱浓度为该地区2008年1月—2016年8月异常最显著的时段.因此认为芦山MS7.0地震前甲烷排放浓度升高现象或为该地震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20.
随着地震预报研究的进展,人们对中期大气降水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即:在时间上多表现为“旱涝剧变——地震”;在空间上又常表现出“旱涝切变带——未来震中”的关系。因此震前几年的大气降水异常,通过负荷、渗透等有可能影响孕震过程。在中期大气降水异常的背景上,震前短期降水异常对地震的周期可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