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公元1502年10日27日晚(明弘治十五年九月丙戌)山东濮州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动摇泰山,远及千里。1971年版《中国地震目录》定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在河南省范县濮城镇(东经115.3°、北纬35.7°);震级6.5级;震中烈度八度。1986年版《中国历史地震图集》亦把震中定在地震破坏区南缘濮州治地濮城。根据中国历史地震研究,以极震  相似文献   

2.
1590年7月7日甘肃永靖东南地震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590年7月,在甘肃临洮附近有破坏性历史地震记载"……坏城廓庐舍,压死人畜无算"。同月,青海东部的冰沟城(今乐都县东北)也因地震而城崩。在过去出版的地震目录中,均按两次地震列出,分别称为甘肃临洮51/2级地震,震中烈度Ⅶ度;青海乐都5级地震,震中烈度Ⅵ度。根据史料考证和现场调查结果,综合分析认为,上述两次地震很有可能为同一次地震,其震中位于甘肃永靖东南的马衔山区,震中烈度达Ⅷ—Ⅸ度,震级61/2级左右,其发震构造很可能为兰州马衔山北缘断裂带的中西段。  相似文献   

3.
泾阳Mem>Ssub>4.8地震的发震构造与破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卫东 《地震学报》2002,24(5):552-555
1998年1月5日,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附近发生了MS4.8地震.震中位置:34.5(N、108.9(E,发震时刻:北京时间09时36分,震源深度:14 km,震中烈度:Ⅵ度强,西安等地震感强烈.陕西省关中东部地区是国家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此次地震是陕西省近40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受到了省内外地震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吴清  高孟潭  徐伟进 《地震学报》2012,34(4):537-548
以《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为基础,将目录中给出的震中精度参数在分段时间和分段震级上进行统计分析,并给出各类精度地震的地理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58.4%的历史强震震中精度都在3类及以上,其震中不确定范围大于25 km;一般来说,年代越久远的历史地震,其震中精度越差,而且公元1500年以后的历史强震低精度地震所占比例仍然不小;MS6.0以上的历史强震, 3类、 4类和5类精度地震占了60.1 %;不同精度历史强震的地理分布各有特点,云南省1类、 2类精度地震最多,而新疆和西藏的历史强震绝大部分都是低精度地震事件.以震中精度表述的历史强震震中位置不确定性会对潜在震源区划分、近场区地震活动性研究以及地震构造环境评价等工作造成影响,因此在地震危险性研究与地震地质工作中,都需对低精度历史地震重新考证或适当取舍.   相似文献   

5.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是否真实存在,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科学与历史问题。否定其最大的理由在于因历史记载产生的矛盾。依《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张衡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建造候风地动仪,而其卒于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在此期间,《后汉书》只记载过一次地震,即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的甘肃陇西地震。一般认为候风地动仪记到的是此次地震。矛盾之处在于对公元138年甘肃陇西地震的历史记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后汉书·五行志》 记载当时京师“裂城廓,室屋坏,压杀人”,即在陇西地震的同时,京师也发生了破坏性的地震;而《后汉书·张衡传》却说“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记载的是在陇西地震发生时京师并无任何有感地震发生。由此,有人认为,在公元138年候风地动仪记录地震的同时京师就已经发生强烈有感地震了。人都有感,地震动仪记到也就不足为奇了。更进一步,由于历史记载出现矛盾,地动仪无出土实物,发明后很快遗失,因而就认为候风地动仪历史上并非真实存在,其存在性值得怀疑。本文针对这个记载矛盾做出另外一个解释,论证在东汉时有两个京师,一是长安,一是洛阳,京师震指的是长安,而候风地动仪放在河南洛阳。从而对历史记载中的矛盾有所解释,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候风地动仪存在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6.
笔者参加了云南省地震局年初召开的通海1970年7.7级地震学术讨论会后,感到关于该地震发震地点的确定值得商榷。《中国地震简目》(地震出版社,1977年出版)根据当年宏观调查确定的震中位置是北纬24°、东经102.7°,地点在北西向曲江断裂的东南段、通海县高大公社西北的五街附近,该处原先在构造上被解释为通海山字型前弧西翼与曲江断裂斜接之处。但是阚荣举在1977年(《地球物理学报》20卷2期96—109页)和刘祖荫在1979年(《地震研究》2卷3期39—49页)根据国际地震中心和《中国地震目录》确定的新震中位置是北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李金良  黄永林 《中国地震》2023,39(2):385-394
公元1624年2月10日,即明代天启三年12月22日,在现今江苏省范围内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在历次出版的地震目录中,扬州被确定为本次地震的震中,其主要依据为“扬州倒卸城垣三百八十余垛、城铺二十余处”的历史记述。《地震亘江南北疏》的发现为本次地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本文分析已有资料的可靠性;选择相对可靠的历史资料划定Ⅵ度等烈度线;采用新划定的Ⅵ度等烈度线,按历史地震影响烈度的衰减关系确定本次地震的震级为6 1/4级;综合Ⅵ度等烈度线范围内的地震地质条件以及历史地震资料中人的感受、地表变形和各地地声方向记录,综合确定了震中位置大致在32.2°N、119.5°E,与1913年4月3日镇江5 1/2级地震(参考地名“江苏镇江”)震中相距不远。此外,本文还描述了本次地震的地震序列。  相似文献   

8.
前言     
1986年7月10日9时15分,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发生一次破坏性地震,据四川省地震局西昌地震台网测定震级为5.1级(四川省地震台网定为4.7级、国家地震局《震情》31期公布震级为5.0级),微观震中:北纬27°25′,东经101°27′,震源深度15千米;宏观震中:北纬27°19′,东经101°20′。即盐源县黄草乡一带。震中烈度Ⅵ度。盐源县右所、左所及  相似文献   

9.
1854年12月24日(清咸丰四年十一月五日)在南川县陈家场(今南坪镇)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1971年《中国地震目录》和1975年《四川地震目录》根据有关资料,对这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定为七度,震级5 1/2级。重庆市博物馆胡人朝同志在1980年第4期《考古与文物》上撰文,提出“1854年陈家场地震的震中烈度应低于  相似文献   

10.
宋治熙年间潮漳地震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英宗治平神宗熙宁二朝,今汕头漳州一带曾发生较强烈的地震。《中国地震简目》(1977年版)给出其参数是: To 1067·11·6(儒略历、下同) EPC 潮安、潮阳和揭阳一带,N23.6°、E116.5° Ⅰo Ⅸ M 6 3/4 《广东省地震史料汇编》则称之为“潮州地震”,有的研究者尚给出了等烈度线。笔者在整理有关史料时,经查《宋史》、《宋会要辑稿》,并据《福建省地震历史资料汇编》所引据的《闽书》 《睽车志》等史籍,认为其间地震不只一次,且震中和震级都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梅世蓉  薛艳  宋治平 《地震》2009,29(1):1-14
两次特大地震前在不同时段、 不同范围出现了多项相似的地震活动性异常, 它们对预测特大地震具有一定意义: ① 两次大震前10余年, 青藏块体同期出现了两个规模巨大的中强以上地震增强区, 两次大地震发生在增强区内的空区里; ② 两次巨大地震前数年, 形成规模巨大的中强地震活动带, 地震发生在两个条带间的平静区里; 同期形成中等以上地震活动环, 其内部的地震频度、 加卸载响应比及非均匀度等参数甚高, 且随时间而变化, 这可作为孕震进入中期的信号; ③ 两次大震前的震群、 震丛均很显著, 昆仑山口西地震前四个显著震丛环绕震中四周分布, 汶川地震前震群在震中周围形成包围圈, 它们应视为大震孕育进入后期的显示; ④ 大震前数月, 靠近发震断裂带发生少量中小地震或少见的震群。 汶川地震前10个月, 龙门山断裂带北部发生两次青川4级多地震和松潘4.3级地震, 南部康定附近发生3次4级以上地震。 紫坪铺水库区小震群于震前3个月活动十分强烈。 昆仑山口西地震前约1年青海兴海发生6.6级地震, 昆仑山口西发生5.1级地震, 该地震距离8.1级地震约30 km。这些特征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① 特大地震前出现的前兆时空特征与常见的中强地震差异很大, 现行的监测预报体制(分省分片负责)与特大地震前兆不相适应; ② 特大地震的预测预报不能单纯依靠地震前兆, 必须与地质构造及深部探测紧密结合起来; ③ 特大地震的预测预报应有新的预报战略、 观测系统与组织机构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公元180年甘肃表氏地震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史料记载,各种地震目录均将东汉灵帝光和三年秋(公元180年)表氏地震震中定在甘肃省高台县西(39.4°N,99.5°E),震中烈度Ⅹ度,震级7(1/2).本文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的重新考证和表氏新旧县城遗址的实地考察,对公元180年表氏地震的震中位置作了如下修正:震前的表氏县城位于甘肃省肃南县明花区新墩子城,也应是震中所在地,其地理位置为39.6°N、99.3°E,精度2类;震后重建的县城在今骆驼城或草沟井城.通过对史料震害的认真分析,并将本次地震与两汉时期8次6(1/2)级以上地震及高台附近地区9次地震的地震参数、震害和波及范围进行对照,最终将震中烈度修正为Ⅸ—Ⅹ度,震级修正为7级.  相似文献   

13.
Earthquake of November 30, 2004, in Podhale region, southern Poland, was of unexpectedly big size in this area of weak seismicity. As Poland is considered a country of low seismicity, the earthquake has caused concern about seismic hazard in Poland, especially since it took place shortly after the even more unexpected Kaliningrad Region, Russia, earthquakes of September 21, 2004, that inflicted minor damage in northern Poland. The paper presents the findings on the Podhale earthquake which reached macroseismic intensity up to 7 and magnitude 4.7 (m b ; ISC). The event was felt up to a distance of about 100 km and inflicted slight damage to buildings in its narrow epicentral area, thus evidencing its relatively shallow depth. The quake has been located near the village of Skrzypne, about 15 km west-southwest of the district capital Nowy Targ. The source mechanism has been found to be of dip slip normal fault type, although a problem remains of association of this mechanism with known tectonic dislocations in the region. The earthquake has been followed by a long series of aftershocks. Their distribution in time is also studied and the biggest aftershocks have been located.  相似文献   

14.
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 发震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837年地震中遭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今岷县堡子乡武旗及临潭县陈旗一带(当时的洮州厅以东约15 km)。 由此确定1837年甘肃岷县地震极震区位于甘肃岷县-临潭-卓尼三县交界, 极震区烈度为Ⅷ度, 震中位于北纬34.7°, 东经103.9°, 误差在10 km以内。 该地区构造位于东昆仑断裂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应变传递和构造转换的中间过渡区, 其中临潭-宕昌断裂带活动特性差异明显, 只有部分地段表现出全新世活动特征, 地震极震区一带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滑坡和基岩崩塌等。 综合分析认为, 临潭-宕昌断裂带的岷县-宕昌段的前缘分支断裂是甘肃岷县1837年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5.
The study and radiocarbon dating of the low alluvial terraces of the Chon-Aksuu River, in the Northern Issyk-Kul region, which were broken by the Kebin (Kemin) earthquake of 1911 (Ms = 8.2, Io = 10 to 11), are carried out. The obtained radiocarbon dated ages refer to the second half of the Holocene. Since that time, at least eight strong earthquakes took place along this (Chon-Aksuu) segment of the Aksuu border fault. Three seismic events, including the earthquake of 1911 occurred in the second millennium A.D. This outburst of seismic energy was preceded by two millennia of seismic quiescence, which set in after another pulse of seismic activation. The latter lasted for 1.5 millennia and included five strong earthquakes. The recurrence period of seismic events during the activations is 300–600 years. Hence, the seismic regime along the Chon–Aksuu segment of the Aksuu border fault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Holocene was a succession of two seismic activations, each with a duration of 1.0–1.5 ka, which were separated by a 2-ka interval of seismic quiescence. Therefore, the absolute datings of the river terraces of different ages which have been broken by a seismogenic rupture can serve as a reliable source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age of the strong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along the seismogenic fault.  相似文献   

16.
《震灾防御技术》2022,17(4):691-700
大量研究表明地震孕育过程中存在相对平静期,该阶段b值会相对下降,b值变化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发生MS7.4地震,为研究地震前b值时空变化特征,本文截取2009年至震前地震目录,将地震目录分为去除余震目录、完整地震目录,对比研究b值变化特征。研究发现,玛多MS7.4地震前1年b值开始低于均值且不断下降,至b值有上升趋势时地震发生,扩大到区域内其它5级以上地震,也符合此规律,地震发生后b值明显上升,短时间内又下降至较低位置,并一直处于较低位置直至下次地震发生;从b值空间扫描结果看,玛多MS7.4地震前,震中位于低b值区域,该位置为b值最低处;通过不同时间段的b值空间扫描结果,可发现玛多MS7.4地震发生前低b值区域向震中不断迁移,表明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应力不断集中;b值空间扫描时,完整地震目录掩盖了中强震震中区域低b值特性,去余震地震目录较好的凸显了中强震震中区域低b值特性。  相似文献   

17.
Mount Erebus (3794 m), located on Ross Island in McMurdo Sound, is one of the few active volcanoes in Antartica. A high-sensitivity seismic network has been operated by Japanese and US parties on and around the Volcano since December, 1980. The results of these observations show two kinds of seismic activity on Ross Island: activity concentrated near the summit of Mount Erebus associated with Strombolian eruptions, and micro-earthquake activity spread through Mount Erebus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eismicity on Mount Erebus has been quite high, usually exceeding 20 volcanic earthquakes per day. They frequently occur in swarms with daily counts exceeding 100 events.Sixteen earthquake swarms with more than 250 events per day were recorded by the seismic network during the three year period 1982–1984, and three notable earthquake swarms out of the sixteen were recognized, in October, 1982 (named 82-C), March–April, 1984 (84-B) and July, 1984 (84-F).Swarms 84-B and 84-F have a large total number of earthquakes and large Ishimoto-Iida's “m”; hence these two swarms are presumed to constitute on one of the precursor phenomena to the new eruption, which took place on 13 September, 1984, and lasted a few months.  相似文献   

18.
滇西北东条带地震围空及条带与中强地震的时空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0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云南省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地震目录,对中强以上地震进行余震删除。利用已删除余震的正式目录,研究滇西北东条带中强地震前地震空区及条带的分布情况。1970年以来滇西北东条带共发生31组5.0级以上地震,其中19组地震前存在地震空区、条带现象,占61%。中强地震发生地点与地震前空区、条带分布区域密切相关,在其内部或边缘区域。中强震发生时间与空区和条带结束时间相关,在其结束后半年内发震,对地震短临预测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白超英  曲延军 《内陆地震》1990,4(4):351-355
1990年6月14日苏联斋桑7.3级强震发生在重力异常梯度带的拐弯处;强震前存在明显的M_s≥3.5级地震围成的空区;空区走向为北西西向,与斋桑强震发震构造走向一致,长轴约170km。1990年2月14日4.0级地震可视为信号震。最后初步讨论了阿勒泰活动区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20.
2017年11月18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MS6.9地震。本文以2017年9月中下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西藏野外考察建筑资料为基础,分析林芝周边4个考察点的房屋建筑抗震性能以及震后房屋建筑和震区道路的震害情况。重点分析鲁朗扎西岗村、易贡堰塞湖堤、米林镇帮加村、波密县岗堆镇岗堆村等4个考察点的房屋建筑情况以及震后破坏情况。这几个考察点分别位于地震烈度的Ⅶ度区和Ⅵ度区外。并给出震区房屋建筑在未来抗震设防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