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杰英  张立 《地震研究》2003,26(Z1):111-117
通过对1995年5月6日~1996年2月3日发生在云南境内及其中缅边境一带的4组5次M≥6.0级地震的研究,发现水汞在强震连发期都出现短临异常及震后变化.与1992年以来上述地区发生的7次非连发单个M≥6.0级强震短临异常及震后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强震连发期水汞的短临异常表现为异常台站多、幅度大、范围广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通过普洱6.3、宁蒗6.2级和姚安6.5级3个在省内M≥5级地震平静了10余个月,打破5级平静后发生的M≥6级强震前水汞的异常分析,并着重短临异常研究,结果表明这3次地震前水汞均有中期和短、临异常,中、短、临异常台站数为两头少,中间多。中期异常表现为11%。22%的水汞观测台站震前出现2—10个月的中期异常;短期异常表现为震前2—3个月,平均44%的台站观测到短期异常,最大异常幅度与异常判定线比值在1.3—3.2倍之间:强震前都只有1个台站出现临震异常。短期异常有差异,宁蒗6.2级主震前,短期异常在2次前震前出现,普洱6.3、姚安6.5级地震前,水汞短期异常在打破5级平静的地震前出现,水汞短期异常有活跃、平静的现象。最早出现中期异常的台站相对靠近震中。  相似文献   

3.
唐采 《四川地震》2004,(1):37-41
对1998年11月19日宁蒗6.2级地震,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和2001年10月27日永胜6.0级地震前后的云南水氡资料异常,用形态对比、二倍标准差等常用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M≥6.0级地震前,震中附近都有台站的水氡资料会出现长达1年以上的长期趋势异常;4个月的长、中期异常占异常台站的50%左右;震前3个月内出现的短临异常占异常台站的40%~50%,临震异常在震前几天到1个月之间出现,幅度大,时间短。3次M≥6.0级地震前,水氡异常总的特点是:长、中、短、临异常分别在单台表现突出;异常形态区别明显,异常不连续性特征普遍存在,继承性异常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4.
李丽清  李群  和国文 《四川地震》2005,(2):32-34,44
引用地震活动因子A值作为基本参量,对1996年丽江7.0、1998年宁蒗6.2、2001年永胜6.0级地震前一年间的M≥3.0级地震资料进行空间扫描,并采用动态跟踪方法,结果发现,三次地震前一年左右,震中周围A值均出现高值异常,并且震前1-2月异常区域面积都明显扩展.因此根据异常面积明显扩展可对M≥6.0级地震进行短临预测。此外,当有多个强震孕育时,常常会有多个异常区出现,因此,当出现多个异常区时,要警惕其后强震的连发。  相似文献   

5.
杨杰英 《高原地震》2002,14(4):36-41
对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前后云南水汞异常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9个观测台站中,地震前有1个观测台站的水汞出现中期趋势异常,1个台站的水汞出现远震异常,4个台站的水汞出现短期异常,1个台站的水汞出现临震异常。地震前3个月内,水汞短期异常有活跃,平静的过程,在平静中(仅1个台站出现临震异常)发生姚安6.5级地震。姚安地震发生在距出现远震异常的水汞观测台站70km的地方。出现远震异常的水汞观测台站附近,可能是未来强震的发震地区。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区强震活跃期前调制比的中长期近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逐年追踪云南地区 3~ 4 5级地震调制比图象 ,在以 0 67≤Rm <1为异常指标基础上研究了调制地震的中长期近场特征 ,发现 :强震活跃期前调制比的异常区预示了活跃期强震的危险区 ;调制比最大值出现在活跃期前 3~ 5年 ,活跃期前 1~ 2年整个云南地区无调制比异常 ;强震连发背景下的后续强震仅在震前 1年异常 ;7级地震间发生的 6 7~ 6 8级地震调制比异常幅度小。  相似文献   

7.
云南4个地震序列Q-1c值变化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君  刘杰 《地震》2006,26(1):19-25
对云南地区4个地震序列,分别为2000年姚安6.5级地震、2001年施甸5级震群、2001年永胜6.0级地震和2003年大姚6.2、6.1级震群,利用垂直向数字地震尾波分别计算地震序列周边台站3个频率段的Q^-1c值,分析对比其时间演化趋势。发现对于主-余震型序列,主震后Q^-1c值整体上变化幅度不大,趋于稳定。而对于震群(或双震)型序列,在第一个主震后,Q^-1c值表现出上升-下降趋势,持续一段时间后强震发生。这些变化在序列周围的台站和罩个频率段的变化整体趋势是一致的,但变化幅度不一致,可能与孕震区的位置和孕震应力的演变过程有关。上述研究为强余震的预报提供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依据中国震例(1966~2006年)收录的116个水氡前兆震例,统计分析了水氡前兆异常形态、异常时空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水氡异常出现的时间范围较广,在震前十几分钟至几年内均有出现,异常开始距发震时间、异常持续时间主要和震级大小、发震机制、异常变化类型等有关,异常台站震中距范围从0~500多千米,异常形态主要有上升、下降、突跳、破年变和其他异常形态等4类,上升、下降、破年变异常动态主要表现为中期异常,突跳型异常动态主要表现为短临异常。最后提取了12个7级震例、31个6级震例前水氡前兆异常特征,归纳强震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姚高精度水温1986年观测以来100km范围内发生5.0级以上地震前后的水温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姚水温动态在地方震前基值上升,周期变化形态消失或畸变,震时有同震反应,震后存在震后效应,水温动态具有震前异常变化明显且多为短临异常的特点,对观测井周围的地方震预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初步探讨了水温动态异常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0.
2008年8月30日的攀枝花仁和—凉山州会理间6.1级地震前,距离最近的攀枝花南山定点形变台多套仪器监测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本文对此次6.1级地震前的多套形变仪器记录异常作了总结研究,各套仪器监测在出现中期异常的同时,又存在短临异常。结果表明:南山地震台石英摆仪观测NS向分量存在趋势变化偏小异常的同时,又存在短期突变加速异常;长水管仪的异常变化表现为加速和转向变化;石英伸缩仪NS向分量的异常变化在震前两天出现,表现为原始记录曲线、整点值的畸变。结合历史震例总结显示:攀枝花南山台各套形变监测短临异常的开始或结束时间对台站周边未来地震的时间有一定指示意义,即异常开始后一至两个月内,在监测台站周边地区可能发生6级以上地震;各监测分量方向异常变化对台站周边未来地震可能的方位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异常的变化幅度与未来地震震级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龚鸿庆 《地震》1993,(2):1-9
本文提出了利用地震平均重现周期判别地震丛集和确定地震丛集等级的方法。进而研究了中国M_s≥7.0地震的丛集事件分布特征,得到丛集事件等级一频次分布式和时间分布式。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大陆强震丛集事件作了背景预测。结果认为:中国大陆自1988年11月起,在未来15年内,发生强震丛集事件的概率为83.3%,其最大可能的等级为D_T=Ⅲ级。  相似文献   

12.
实现地震预测的可能性和地震预测技术的探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议采用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两种含义不同的术语。严格的地震预测必须包括地点、时间、震级3个参数。用实例分析了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预测这3个参数的可能性,认为总体上以一定准确度预测发震地点相对容易些,实现对发震时间和震级的准确预测的可能性较小,除有前震外,多数情况下对大地震作出完整的、精确的短、临预测还较困难。应对准震源和地壳内部过程,以发展观测技术和积累数据为重心,继续坚持地震预测技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震源成核过程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大地震相应于断裂的快速传播。震源核是启动这个快速传播的断裂的动态体(或动态过程)。这个动态体或动态过程可以是震源端部的传播速度由慢渐快的裂缝,其内可有静态的或动态的应力化学腐蚀过程。可以是大震震源断层预滑时某处的突然快速失稳区,也可以是震源断层面上某一部分在临震前物性变弱而在其端部产生应力集中的一个动态体;另外,还可以是深部高压高温流体强迫插入积累巨大弹性应变能的地段的动态体。以上这些动态体或动态  相似文献   

14.
利用陈培善等人对极值理论修改后的极值分布函数模型对1971年1月-2012年9月福建沿海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单位时间内最小与最大地震的确定分别考虑相关区域内台网的监控能力以及删除余震后的实际情况.根据修正后的极值理论统计计算出该地区地震的复发周期及截至2015年12月可能发生的相应地震的次数与发震概率,并对有关结果进行映震能力分析,为今后福建沿海地区地震趋势分析提供可遵循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由过去的地震活动性推测将来的地震活动性,引入了地震(震级≥m)的期望年发生率v(≥m)来描述一个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根据全球地震目录(1964-1994年)以及南加州(1932-1995年)和华北(1970-1994年)两个区域地震目录资料,以统计样本量作为目录记录时间长短的相对量度,对由不同的统计样本量计算得出的地震实际年发生率v(≥m,T,t)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三点结沦:①在统计样本量n足够大的情况下,地震实际年发生率表现出准平稳时间过程的特征,可近似地看作地震期望年发生率,本文给出了这种近似的误差(离差系数)与统计样本量之间的定量关系;②离差系数与统计样本量之间的关系与震级无关,表现出不同震级层次的相似性;③统计样本量相同时,不同震级的地震期望年发生率之间满足logv(≥)=a-bm的关系,形式上与G-R关系相似,但它给出了由小地震的统计特征估计大地震的期望年发生率及其统计误差的方法.基于上述结论,进一步讨论了地震活动性的统计特征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16.
磁暴K指数与云南地区中强震相关性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树华  石绍先 《地震研究》2005,28(3):236-238
应用云南通海地磁台K≥6的磁暴数据,对云南省内M≥5.0地震发震时间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K≥7的大磁暴对云南省M≥5.0地震触发作用显著,且不同强度的磁暴对地震的触发作用有差异,磁暴强度增加,触发作用也增大。这一分析结果对云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的预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用我们在1990年提出的带头地震,即异年倍九法来讨论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6.2级地震的发震日期,以供今后在临震预报中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异年倍九法是我们提出的一个临震预报的方法,带有明确有计数到天的指征特点,本文用此方法回溯讨论了讨论1920年海原8.5级大震的发震日期。以作为今后在甘宁地区在冬季从短临时间尺度预测大震日期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华东东部地区中强地震概率背景及其发震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可佩  赵兵 《内陆地震》1993,7(3):279-285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简明地给出了华东东部地区中强地震发震的概率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可公度性理论讨论了今后M≥5、M≥6级地震的危险性,估计该区在1993、1996年前后有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而且1996年前后发生的有可能是6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20.
In considering the seismic spectrum, one of the methods to incorporate irregularity of fault motion statistically is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coherency of fracture. In a classic paper,Aki (1967) investigated the scaling law of seismic spectrum on the basis of a statistical model in which an exponentially decaying function is fitted to the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of the dislocation velocity. It is found, however, thatAki's model does not necessarily express irregular fault motion, but corresponds to a smooth dislocation. We show that an analytical function of dislocation velocity gives the same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and the same seismic spectrum as those ofAki's model. In actual fault motion, there is considerable evidenc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islocation is not continuous and smooth over the whole fault plane, but is often segmented in several parts. In order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feature we introduce a generalized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of the dislocation velocity in which many coherent fractures smaller than the size of the fault dimension are included. It is shown that the more small-scale coherent fractures, the larger the seismic wave energy in the high frequency range.Kanamori andAllen (1986) showed that a large ratio of seismic wave energy relative to the seismic moment means a large effective stress drop.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well known that when a fault plane is segmented in several parts, stress drop becomes large (e.g.,Madariaga, 1979;Rudnicki andKanamori, 1981). These two results are fused in our model, because we find that large seismic wave energy is obtained when the fault motion includes small-scale fractures.Kanamori andAllen (1986) also showed that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earthquakes with long repeat times to have a large effective stress drop. Our model implies that a fracture corresponding to earthquakes with long recurrence intervals is more complex, and the strength is large, as also suggested byCao andAki (1986) using a numerical simulation.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o the zeroth order, an approximate scaling relation is observed among earthquakes, which means that a large earthquake consists of a relatively large-scale coherent fracture. This fact seems to suggest that the condition of occurrence of a large earthquake is related to the maturing of a source region in which a large coherent fracture becomes fea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